颐和园的石头“青芝岫”,乾隆在上面题过字,导游为何不让合照?
青芝岫,又名“败家石”,一般人听到这个名字都觉得晦气,自然不会与其合照。
去过颐和园的朋友,应该都见到过乐寿堂院子里的那块巨大山石,大名鼎鼎的青芝岫。
有人说是因为这块石头形状像灵芝,所以得名“青芝岫”,但实际上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像灵芝,所以这个说法实在不太靠谱。
既然又名“败家石”,皇家园林里怎么放这种石头呢?
青芝岫长度达到八米,宽约两米,高度达到四米,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关于这块巨石为什么叫做“败家石”,又为何到了颐和园,有两个故事。
相传,明朝江西按察使米万钟爱石成癖,他是米芾的后代,在明朝与董其昌等人齐名,是颇有艺术文学造诣的名家,他很喜欢收集各种石头。
有一回在房山的深山里,米万钟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青色山石,觉得形状奇特,就想着将其运回海淀勺园,不过这块巨石太大了,人推不动马拉不动。
米万钟不肯放弃,雇佣了很多人,甚至专门修了一条路,在沿途凿井抽水,冬天泼水成冰,然后准备将巨石顺着冰道进行搬运。
据说为了运输巨石,米万钟耗费了大量钱财,最后连京里的宅子都给卖了,结果巨石运到良乡就无法搬运了,因为米万钟没钱了,巨石因此被丢在了路边。
不过还有个说法,是因为巨石搬运到良乡的时候,朝中很多人都慕名前去观赏,同时惊动了魏忠贤等人,而米万钟被魏忠贤手下倪文焕构陷获罪,因此巨石无法继续搬运。
米万钟害怕说出实情会招惹更多的祸端,干脆说自己因为运石财力耗尽,只能丢在路边,之后这块巨石成为很多人前去舞文弄墨的创作材料。
人们觉得这块石头也没什么好看的,米万钟竟然做到如此地步,连家产都快败完了,因此觉得这块石头很不吉利,将其称作“败家石”。
清朝时期,乾隆帝前去清西陵祭祀经过良乡歇息,发现了路旁树丛里的这块巨石,问询这么大的石头怎么扔在路边了。
刘墉看出乾隆帝的心思,说:“这是明朝米万钟从房山的大石窝里发现的一块灵石,他原本想运回勺园,可这块灵石颇有灵性,觉得去米家是大材小用不肯去,所以留在了良乡。”
乾隆帝知道以后非常高兴,觉得这样的灵石的确只有皇家才配用,因此下令群臣拜祭,并且不惜成本将灵石运回,放置在正在修建的清漪园中。
米万钟的财力自然不能与皇家相比,没多久败家石就被运到了清漪园,乾隆帝准备将其放在乐寿堂的院子里,可石头太大,乐寿堂那时已经建好,要想把石头搬进去只能拆墙。
乾隆下旨把刚完工不久的乐寿堂外墙给扒了,而崇庆皇太后得知后,认为如此不祥之物还要破门而入,实在荒唐,所以出面阻拦,乾隆帝陷入两难。
这时又是刘墉出面,他说此石形似灵石,会给皇家增添祥瑞之气,象征着长寿年丰,江山永固之类,如果乱扔是大大不吉,太后转忧为喜,同意拆墙运石。
称心如意的乾隆帝也觉得“败家石”这个名字实在不像话,因此赐名“青芝岫”,还亲自题写“神瑛玉秀”四个字在石头上,众臣题诗,作为奉送给皇太后的礼物。
当年米万钟运此巨石的确是真的,但米家的败落,实际上是因为朝廷上的倾轧,并非是因为没钱,偏偏米家败落与巨石被搁置在良乡同时发生,所以就有了败家石的说法。
如今颐和园的导游,大多都众口一词,称此石为“败家石”,一本正经叮嘱游客不要跟这块败家石合照,不然就会影响财运,毕竟当年米万钟就是因为这块石头败落了的。
但这些说法实在是有些不太靠谱,如果说此石不祥,那么当年居住在乐寿堂的崇庆皇太后为何享尽人间福禄寿,最终以八十四岁高龄安然离世呢?
石头终究还是石头,青芝岫属于房山石中的上佳之品,无论是米家的败落还是后来清朝的日薄西山都不关一块石头的事情,所以拍不拍照,全看个人的想法。
颐和园的石头“青芝岫”,乾隆在上面题过字,导游为何不让合照?
这块石头位于北京颐和园乐寿堂,整块石头长八高二宽四,好似一块屏风横卧在那里。如果单纯的一块景观石,没有什么特殊的。关键是上面有乾隆的题字——青芝岫。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米万钟的人。别人喜欢金银财宝,他偏偏喜欢石头。经常搜集天下各种奇石,然后放到自家庭院当中观赏。
偶然间有人跑来告诉他个消息,说是在房山上发现一块奇石,让他赶过去看一下。等他跑过去之后,发现果然符合自己的胃口,于是就想先把它运回去。
但是由于这块石头太大,无论是牛拉还是马驮都搬不动。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他提出建议。当年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时候,就曾经修建水道搬运石头。
听了这个消息后,米万钟先是修了一条从山上到山下的路。然后每隔三里打一个小井,五里一个大井。等道路也修成了井也打好了,时间也来到了冬天。
米万钟让人从井里面打水,然后铺在路面上。有一天比较冷,路面上直接结了冰,终于造好了一条冰路。又雇佣了大批的工人,把石头从山上滑到了山下。到山下还不算完,从山下到家里面还有一段距离。然后又雇了很多工人,没日没夜的拉着个石头。还没拉到一半,米万钟就花光了所有的家当。
最后一气之下,把这块石头扔在了半路。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石头称作是败家石,就这样一直放了上百年。
等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在祭祖回来的路上看到了这块石头。感觉其造型奇特,因此也想把它运回皇宫。米万钟可能破产,但是乾隆皇帝肯定不会。
最后这块石头顺利的到达了清漪园,当时想把它运进乐寿堂,但是乐寿堂已经完工。由于石头太大,想要进去必须把门拆了。
乾隆心想既然已经运到这里,难不成因为一个门而半途而废。等他把门拆了的时候,太后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说他是败家子。这块石头刚运来的时候,他早就听说了这块石头的故事。这个时候刘墉出来解围,这块石头外形酷似灵芝,意味着延年益寿。太后一听非常高兴,乾隆顺势把她作为太后的贺寿礼物,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青芝岫。
导游之所以不让拍照,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几个人的钱多到像乾隆这样。乾隆能够败得起家,但是普通人就不一定了。(只不过是迷信的说法,大家切勿当真。)
颐和园的石头“青芝岫”,乾隆在上面题过字,导游为何不让合照?
【败家石】乐寿堂前这块巨石,宽两米,高四米,重达20多吨,它产自北京房山。最早是明代官吏米万钟发现了它,决定不惜成本把它搬运回家。结果石头刚运到半路,米万钟就耗尽了所有家财。因此人们称它为败家石。后来乾隆皇帝也看中了它,要把它作为乐寿堂前的屏风。由于石头太大,为了把它搬进来,乾隆甚至不顾太后反对拆掉了院门。后来这块巨石重新被命名为“青芝岫”。意思是青色的灵芝形状的石头。从房山搬来的青芝岫成了清漪园(颐和园)中最有故事的一件摆设。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颐和园的石头“青芝岫”,乾隆在上面题过字,导游为何不让合照?
怎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们要雪耻。你认为呢?
颐和园的石头“青芝岫”,乾隆在上面题过字,导游为何不让合照?
在文物古迹上面不让题字,不让合照这是文物部门的规定,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否则违章罚款或受法律惩戒。导游是旅游文化的传导者,有此义务,为了提醒大众,教育人民,倡导文明旅游树立新风,导游应该这样做。文明行为应该倡导。
颐和园的石头“青芝岫”,乾隆在上面题过字,导游为何不让合照?
如果有这种情况,导游实际上并不是不准你与这块巨石合照,而是提醒你,至于你合不合照那就要看你的想法了,这块石头还有一个不太吉利的俗称,它被称为“败家石”,你可以在石围栏外上的标注牌上清楚的看到它这个俗称,导游不让你合照,是怕石头的这有点晦气的俗称影响你,如果你不在意还是可以合照的。
颐和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它的前身是清漪园,1750年,乾隆帝为了筹备他母亲崇庆皇太后60大寿修建的,表达了乾隆帝的孝心,这个皇家园林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乾隆对清漪园的建设非常上心,前后花费了480多万两白银,里面有大小院落20多处,古建筑更是高达3000多,古木名树上千棵,还有各地选来的名石,“败家石”据传是乾隆帝在祭祖途中发现的,然后带回清漪园的。
这块“败家石”原本不在乾隆帝祭祖途中,而是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之中,它是被明朝米万钟发现的,米万钟是米芾的后代,他遗传了祖先米芾的基因,也能写一手的好字,在当时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齐名,被时人称为“南董北米”,除了书法,他在很多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比如画画、石刻、造园艺术、棋艺等等。
米万钟出生在陕西安化,是锦衣卫官籍,后来迁徙到北京,官至太仆寺少卿,他的当官之路可谓坎坷,一路兜兜转转,后来还因阉党祸乱朝纲而被削职。他非常钟爱奇石,收藏界有句话“石来运转”,他爱石成癖,每到一地都爬山涉水去寻找奇石,而且非常仔细地研究,被人称为“石痴”,收藏如此多奇石的米万钟没有应验这句“石来运转”,他朋友还嘲笑他,说他玩石导致他官运不行,十多年了还是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每次调令都是只调地方,不升职位,米万钟对此哈哈一笑,有众多奇石为伴,十年不迁又如何?
“败家石”是米万钟在北京为官期间发现的,休闲的时候,米万钟都在北京各地遍寻奇石,在房山的深山中米万钟发现了这块长8米,宽2米,高4米的巨石,当看到此石的时刻,米万钟觉得他一路的爬山涉水没有白费,这巨石经过千年风华,嶙峋瘦透,米万钟是越看越喜欢,想将此石带回府中收藏,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就是是现在,从深山中运出都是非常困难的,在当时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那真的是有点异想天开。
米万钟回府每每哀叹,逢人便讲起此事,有人提议学秦始皇修长城,修一条水道,每隔一段路就打一口井,在冬天的时候,在路上泼洒井水,井水在路面结冰,然后请人运回。
米万钟采纳了这个建议,他不惜花费重金,请了上百人加上数十匹骡马去拉这块巨石,光是将这块石头拉下山就花了整整七天,按着剧本的发展,米万钟将把这块巨石拉到自己海淀的府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在拉石途中的米万钟被魏忠贤诬陷,被罢官了,巨石便被扔在了路边,此时刚到良乡。但米万钟并不死心,他还专门为大石盖起一间草房,将其保护起来,雇人看守,等之后再来运,可是这一等就是近百年。他还写了一篇《石出山记》,记载此事始末。还有一种说法是米万钟拉着拉着没钱了,只好将其扔在良乡,总之大家觉得这两个故事都不吉利,玩石导致米万钟家财耗尽,官位也丢了,所以将这块石头称为“败家石”,一直以来都无人问津,毕竟有这种故事加持,少有人敢接近。
米万钟玩石这么多年,并不是完全没有“石来运转”,崇祯帝即位后,直接赐死了魏忠贤,米万钟官复原职,也算是一种“石来运转”吧。
这块巨石被抛弃在良乡路边近百年,最终迎来了他命运中的主人乾隆帝,乾隆帝的爱好也是非常多,对金石字画也是很有研究,他在清西陵祭祖回来途中发现这块巨石,也被这巨石吸引。据传,乾隆帝问这大青石为何被搁置在路边,刘墉说这石头是米万钟发现的,米万钟要运回府内,这青石却嫌米府太小了,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蹲在这里不走了。
乾隆帝一听,这大青石这么有灵性,那就运回北京城吧,刚好在修建清漪园,就将巨石放置在清漪园的乐寿堂内。
当时乐寿堂已经修建好了,为了巨石能进去,乾隆帝命人拆门将其运进院内,皇太后听说这“败家石”要放进去,急忙去劝阻乾隆,毕竟这“败家石”本身就不吉利,加上还要“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
乾隆这就为难了,这巨石确实很入自己眼,但是母亲的话不能违背,正在乾隆帝两难的时候,还是刘墉,刘大人出马了。刘墉说石头像灵芝,可以给皇家带来福瑞,放在乐寿堂前很合适,如果放在荒郊野外,那才是不吉利,反正是在刘大人的一顿言语下,皇太后转忧为喜,这块巨石得以放在乐寿堂前。
乾隆帝还亲自在石上题名“青芝岫”,还挥笔写了“神瑛”、“玉秀”四字,此外还令汪由敦、蒋溥、钱陈群等大臣们为这块巨石题字写诗,有皇帝的加持,“青芝岫”名扬天下。
其实,米万钟当时发现的是两块巨石,另一块巨石比“青芝岫”小,他们一同被米万钟运到良乡,后来也一同被乾隆帝运进北京城,那块小的被安防在圆明园,乾隆帝御题命名为“青云片”,称青芝岫为“大青”,青云片为“小青”。
这“大青”、“小青”都曾遭受侵略者的暴行,清漪园、圆明园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中都被焚烧,清漪园之后得以重建,改名为颐和园,而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由于清末财政吃紧没能重建。“小青”在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仍安然无恙。1927年春,青云片石被运往中山公园安放。如今“小青”仍然屹立在此,只是石上镌刻的诗词,经过二百多年风化以及人为的摧残,有些模糊不清了。
这对“大青”、“小青”见证了清朝从极盛到衰亡的历史,也见证了我们腾飞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