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

嘉庆四年,乾隆帝腿刚一蹬,嘉庆帝就对和珅出了手。

正所谓除恶务尽,和珅垮了,当初与和珅有关的人自然也都不能放过。

傅恒之子福长安,因与和珅来往过密入罪,最终嘉庆帝的意思是“斩监候”,嘉庆帝要求福长安跪下看着和珅自尽。

本来以为死定了的福长安,得知自己被判了斩监候,还被要求跪视和珅自尽,不仅没有害怕反而长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命算是保住了。

显贵无匹的贵公子,与第一权臣一拍即合

福长安姓富察氏,出身满洲勋贵沙济富察氏,其父亲就是清朝名臣,也是最后一位保和殿大学士富察·傅恒,他的哥哥是福康安,姑母是孝贤纯皇后,姑丈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帝与元后富察氏鹣鲽情深,对富察氏家族也是非常厚待。

正因如此,乾隆时代,原本就非常显赫的富察氏家族变得更加煊赫,堪称顶级显贵的家族。

福长安出生没多久,与哥哥福康安一起被乾隆帝养育在宫里,在乾隆帝的眼皮子底下,与其他的皇子们一起长大。

19岁的时候,福长安已经成为正黄旗汉军副都统,次年就得到了在紫禁城骑马的资格。

因为富察家备受荣宠,所以乾隆帝在世的时候,福长安的荣华富贵非常惊人,这样的贵公子在朝中自然巴结的人一大堆,数都数不过来。

乾隆时期,乾隆皇帝跟前的第一红人自然就是和珅,抛开演绎作品就史实来看,和珅是个能力相当出众的人。

说来也对,倘若和珅真的只是会奉承讨好,并没有真才实学,是绝无可能得到乾隆帝的信任与重用的,他在朝多年屹立不倒,自然也是手段过人。

但但是和珅自己,其实也不能在朝中稳若磐石,必须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能够帮助和珅的人自然也非同一般,比如福长安。

福长安与哥哥福康安不同,福康安与和珅之间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敌人,但福长安却与和珅在私下里相当亲近,这倒是非常特别。

和珅把持朝政多年,而福长安掌握着户部,两人真是合作得亲密无间,和珅赚得盆满钵满在朝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时,福长安也是吃得满嘴流油。

和珅的本事很大,福长安的本事也不小

作为历史上最会捞钱的人物之一,和珅被嘉庆帝抄出了多少钱,具体数字没谁知道,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嘉庆帝从和珅家里得到了当时十五年的国库收入。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绝非夸张,和珅这个新手大礼包丰厚得惊人。

在嘉庆帝与群臣议定和珅的罪名时,福长安也被牵扯其中,当时的福长安身上拥有一等侯爵爵位,担任着户部尚书与军机大臣,还兼任镶白旗都统。

这样的地位,待遇当然也不会差,更何况福长安可不是寻常的富贵人家,其富察氏家族都兴旺了不知道多少代了,有点资产也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福长安的财产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并且严重僭越规制,这些都是福长安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的,这也成为了他被弹劾的罪证。

福长安在西城的私宅,有房间屋舍六百零七间,其私人花园有房间六百七十四间,与亭台楼阁二百八十三座,在京师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他的私人房产有上百处。

富贵是应该的,但如此的富贵,别说他的父亲傅恒与兄长福康安,即便是爱新觉罗家的宗室诸王也没谁富裕成这种程度的。

乾隆晚期与乾隆帝做太上皇那三年,和珅被称作是“二皇上”,而福长安被称作是“二和珅”。

朝廷之中几乎都是和珅与福长安的人,因为乾隆帝日益老迈,头脑也开始变得不清楚,而当时只有和珅在其身边,因此朝政几乎都是和珅说了算。

这时候的嘉庆帝,反而变得可有可无,人人都知道和珅,却似乎忘了还有他这个皇帝。

但与和珅不同的是,福长安是很清醒的,他知道嘉庆帝与和珅之间的关系无法调和,只要太上皇一没,和珅必除,而自己要尽早筹谋,免得惹祸上身。

杀鸡儆猴,一场虚惊之后全身而退

嘉庆帝之所以要除掉和珅,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贪婪,更因为和珅的存在极大威胁到了原本属于他的权柄,嘉庆前三年,他这个皇帝形容木偶摆设。

更可悲的是,和珅聪明了一辈子,却在要命的问题上犯糊涂。

乾隆帝晚年立储的时候,和珅押宝押错,押在了永瑆的身上,对颙琰非常轻视。

然而颙琰登基之后,和珅非但没想着如何及时止损,反而想着如何用强硬态度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柄,以保全自己在乾隆帝驾崩后的身家性命。

可他看清了乾隆帝的心术,也高看了自己在乾隆帝心里的分量,他到头来还是被乾隆帝当成了新手大礼包,送给了自己的儿子。

和珅是非死不可的,至于福长安就比较难说,如果从他做的那些事情来看的话,就算是斩一百次也并不为过,但嘉庆帝并没有打算对福长安下狠手。

福长安虽然被称作是“二和珅”,但他只是纯粹搞钱,对于嘉庆帝最在乎的皇权,他并没有沾染太多,这是他与和珅最大的不同。

毕竟,福长安是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子,父兄都功在社稷位高权重,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这可不是娶了个公主做媳妇的和珅能比的。

福长安在宫里长大,与嘉庆帝之间关系也向来不错。

和珅被嘉庆帝算账的时候,嘉庆帝之所以要收拾福长安,主要是因为怪罪福长安当初没有及时帮着自己扳倒和珅,而且福长安的诸多作为的确过分,犯了王法。

福长安落罪的时候,嘉庆帝下了一道圣旨,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你深受先皇的器重厚爱,却每天与和珅搅和在一起,对他的罪应该很清楚,可你却没有及时上报,这就是在包庇和珅。

从嘉庆帝给福长安定罪的这种说法来看,福长安捞钱什么的其实都不算是什么罪,他最大的罪就是没有帮着嘉庆帝对付和珅,而这个罪名可大可小,主要还是看嘉庆帝的意思。

和珅被定罪之后,原本应受凌迟,但因为和孝固伦公主的缘故,最终嘉庆帝令其自尽。

至于福长安,原本朝臣议论的结果,是要将其处斩,不过得知消息害怕了半天的福长安,又在狱中得到了新的旨意:处以斩监候,类似于现在的死缓。

众所周知,现代被判了死缓,十有八九就没大事了,而古代的斩监候也与此类似,在等候处斩的这段时间内,其实会发生各种事情,改变最终的结果。

福长安被判罪的时候是在正月,定在秋后处斩,就是说还有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另外,嘉庆帝还让福长安去跪地看着和珅自尽。

这个时候,福长安心里就有底了,如果嘉庆帝要斩他,根本不会这么麻烦,既然是斩监候就是说自己不会有事了。

让他去看着和珅自尽,主要就是震慑吓唬他而已,所谓敲山震虎杀鸡儆猴,就是如此。

果不其然,福长安最终只是被罚去裕陵做供茶拜唐阿,没多久又开始步步高升,做到了从一品古北口提督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甚至在身后还有太子太保的荣耀。

为什么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

福长安不仅东窗事发前与和珅狼狈为奸,而且事发后对抗审判、一个字都没有揭发和珅的罪行。

(福长安像)

永琰对他是很不满意的。

朝中众大臣共议福长安朋党死罪,念及到傅家对自己母亲的恩情,永琰改判他斩监侯。虽然福长安死罪得免,但在气头上的嘉庆仍要他活罪难饶,就派人牵着他来到和珅行刑的地方,必须跪着看、跪着反省。

福长安此时内心是喜悦的,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一关算是过了。

有清至嘉庆朝,皇权赫赫。所谓的天心难猜、天威难测,绝对是一众血淋淋事实的高度总结。虽然说“斩监侯”有点象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但由斩监侯改判为斩立决、也只在皇帝的两可之间。例如乾隆朝的勒尔谨,弘历一生气,就由监侯变立决了。

福长安听闻斩监侯而喜,想必他是有底气的,那么,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有两点。

(永琰像)

第一点,缘于他对永琰的了解。

永琰这位皇帝,是乾隆的十五子,出自令妃。

永琰对乾隆,其实没有什么好感。

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退位后还不放权,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那么,乾隆当太上皇,永琰应该做二皇帝吧?!不是的,二皇帝是和珅,永琰只能算三皇帝。有点憋屈哈。

弘历在生前,多次叮嘱永琰不可杀和珅,强调和珅是代他行孝。然而,弘历未过头七,永琰就迫不及待地下了和珅的手,然后从快从重地消灭了和珅。这种搞法,明显是一抒胸中郁结之气的泄愤。表面上看,他一腔怒火泄到了和珅头上,往深层剖析,是向入土的弘历示威。

其实,弘历、永琰父子的龌龊远不止此。例如弘历选定永琰为太子后的乾隆三十八年,在祀天大典上,乾隆默默祷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这表明,弘历立永琰,是事出无奈,并非本心认可。同样,永琰敬弘历,也是屈服于对皇权的威压,并非出自子敬父的天性。

反观永琰待令妃,却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甚多。令妃的身世在正史上记载颇为简略,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令妃的生活简朴、为人谦和、行事低调。同时,永琰几乎完全继承了她的这种品格。令妃的性格养成,跟她的生活环境有关。但永琰贵为皇子,其优越的生活环境、高贵的地位,正常状态下,他不可能具有这些贴有平民化标签的性格。然而,因为出自于本心的对母亲的尊重和认同,他全盘继承了令妃的这些优秀品格。

以上,永琰爱令妃,爱屋及乌,必会善待傅家的子嗣。

还有,就是永琰是一位比较宽仁的皇帝。例如前面说到的和珅案,永琰不深挖、不株连、不大张杀伐。还有,永琰对乾隆搞出来的一系列的血腥文字狱,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乾隆朝的《字贯》王锡侯案,永琰看后连连叹气;徐述䕫的《一柱楼诗》案,永琰确认是冤案。所以,他平反冤狱,引得朝廷上下一时欢欣点赞。

基于永琰的宽仁,福长安预判自己会受到宽大的处理。

第二点,这是我想说的重点,就是傅家对令妃恩同再造。

(令妃魏佳氏)

令妃被很多研究历史的朋友称作有清一朝的第一位汉人皇后,这种说法有相当的道理,但不够严谨。

令妃的生父是魏清泰,隶属满正黄旗下汉军,是包衣管领世职,任内务府某条线总管。看看内务府三字,就可确认魏清泰是汉八旗子弟。所以,令妃的身份绝不可能是纯正的汉人,而是汉八旗下的女儿。

那么,为什么很多学者认为她是汉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魏清泰身上挖掘根源。

首先,我得申明一下:关于隶属满八旗下面的汉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属于满族,这也是皇太极改女真人为满人的初衷。只是有清一代的统治者,更加偏心女真人和蒙古人,这让满族汉人有被歧视的感觉。

其次,我想说的是:如果令妃真是魏清泰的嫡出,她就是满人无疑。这和玄烨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一个道理。

厘清了这两点,再谈魏清泰的那些烂事。关于魏清泰的生平,可以参考的正史仅廖廖几笔,并且被有清一朝粉饰得光鲜亮丽,根本不值得相信。这样的小人物,只能从野史上丰满他的形象。谈到野史,我釆信二月河老师的说法。

魏清泰是某位觉罗的包衣,在内务府任某个部门的主管,很会混,所以在一众包衣中算是很有出息的。他是有原配妻子的,中年后在外面养了个小,就是令妃的生母杨氏。魏清泰的原配十分仇视杨氏,所以杨氏久久不能回归于魏家,后来终于认祖归宗了,但一家人只能住在厢房,连个偏房都没有资格住。傅恒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早早懂事的令妃送到宫里伺侯自己的姐姐,当时身为皇后的富察氏。富察氏是弘历的最爱,因为了解他的尿性,就强忍着不吃醋。关于这点,弘历都夸她不善妒、有包容之心。其实,善妒是女人的天性,富察氏只是对弘历的好色有心无力罢了。她想到好处留给自己人,就把小小的魏氏拱手送给了弘历,使得她有了出头的机会。

(皇后富察氏)

史载,令妃曾受孝贤纯皇后的调教,大抵来源于此。并且,史载令妃出自于宫女,也是缘于此事。只是她是伺侍皇后的宫女。

弘历曾经说过:富察氏死后,曾经托梦给他,说是留下令嫔侍伺自己。也就在那不久,魏佳氏被升格为令妃。

还有,魏佳氏被册封为令贵妃、皇贵妃,都是傅恒作为正使持节主持仪式。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魏家被抬籍入旗的时间是乾隆四十年,几天后魏佳氏就逝世了。按照清朝的常规做法,魏佳氏在乾隆十四年被升格为令妃,是做了主子的门第,理应不久后全家抬籍,不再是包衣籍了。然而,魏家的女儿做了二十六年主子后,魏家才摘掉包衣的帽子,这其中的龌龊明眼人自然清楚。

综合以上,很多历史疑点就可迎刃而解。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傅家对令妃用恩同再造来形容并不过份。

(弘历像)

小编结语:清朝是一个最喜欢篡改历史的朝代。它的统治者很精明,不仅精于篡改,事后还琢磨篡改以后的逻辑合理性。然而,篡改就是篡改,事成于威压,事败于细节。例如魏家的抬籍时间,就是众目睽睽下的明证!

为什么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

一提到历史上有名的贪官,人们第一想到的便是和珅了。很多人对于和珅的记忆和形象源自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可很多人对于福长安的形象却知之甚少,大家可以将其理解为和珅的同僚,一党之人,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大贪官后面的小贪官。

就是在嘉庆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便是嘉庆皇帝处理了自己父皇乾隆时期的一个大臣,而这个大臣的名字便是和珅,有很多人说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的处理源自于和珅对其上位的阻拦,可也有很多人认为嘉庆皇帝这么做其实是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点拨,那么为什么和珅被杀死后,被牵连的福长安却兴奋的不知所措。

嘉庆四年(1799年),高宗死,他以阿附大学士和珅,下狱夺爵,籍其家。诸大臣议用朋党律坐立斩,上命改斩监候,而赐和珅死,使监福长安诣和珅死所跪视。

福长安是到和珅受死的地方跪着看他如何自尽的。

那么福长安激动个什么劲呢?他明白,真要杀就一起赐死了,只赐死和珅,他则斩监侯(还是皇帝特意留命),真要治其死罪,这样多此一举根本没意义,而且还让他跪视,那摆明了就是敲打敲打,让他今后乖乖听话,嘉庆帝并无杀意,有个词叫杀鸡儆猴。

乾隆帝死后嘉庆帝开始清算,首当其冲就是和珅,其实和钱不钱的没什么关系,那只是搂草打兔子,顺便的事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和珅的家产......户部是一根毛都没看到,和珅一半家产落入嘉庆帝口袋不假,但是连和珅的房产和另一半家产都被嘉庆帝赏赐给了永璘,也就是说永璘到手的干货比嘉庆帝还多,摆明了嘉庆帝是不大在乎这笔钱的。这点和珅也早就明白。

因为嘉庆帝只想杀鸡......猴子是用来吓唬的,大清全境都知道------嘉庆和福长安的关系非常铁,福长安根本死不了,他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虽然嘉庆帝非常讨厌“私生子”福康安,甚至连福康安的儿子都不放过,但是对福长安可是非常好的。

下旨斥责的调调好像是在和玩伴抱怨-----早知道和珅这德行你为啥不跟我爹举报,别人可能没能力,但如果是你举报和珅的话,我爹铁定会弄死和珅的!潜台词就是咱俩这么铁瓷你站哪边的?我当了四年皇帝,你拿我当回事么?咱俩独处那么多次机会你也没弹劾过和珅!屡次升迁

员外郎→免职→披甲→骁骑校(六品)→围场总管→马兰镇总兵→古北口提督→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和福长安的猜测一样,他根本不用死,而且即便治罪也还有升迁的机会,所以大喜过望。

如果说和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贪官,那么福长安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和珅的第二大贪官。其贪污的财物,其实和和珅有一拼,我们先说说他贪了多少?

先不说他到底贪了多少钱,就拿他贪污的房产来说。福长安在抄家的时候光房产就有607房子;加上一处豪华的大花园,此外山环水绕的有674间房子和283座亭台楼阁;此外还有82处出租房、789倾出租土地。

他拥有的房产,估计比现在的某些房地产商还多。在乾隆54年,崇文门的税务由福长安接管,估计从那时也谈不少,总之所贪污的数量可以拿去千刀万剐了。乾隆死后,福长安以阿附和珅,下狱夺爵,被抄家。诸大臣议论用朋党律坐立斩,上命改斩监候。但是和珅被赐死,福长安被判秋后处决,他收到和珅的判决后在狱中却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呢?

福长安在乾隆时期做过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与当时的和珅可以说穿的一条裤子。在乾隆退位的时候,嘉庆都想把和珅给办了,只是当时太上皇乾隆还活着,所以没有动和珅。乾隆禅位三年后,驾崩。

就在乾隆驾崩的那一年,和珅被抄家,朝廷有大臣建议凌迟。不过皇帝考虑到和珅担任过先朝的机密大臣,也做了一些贡献,后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绫自杀。和珅被杀,按理说福长安也脱不了干系。但是,在颁布处死和珅以后,嘉庆让福长安“亲视和珅自尽”。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和珅现已从宽赐令自尽,福长安亦著从宽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著内监提出福长安,前往和珅监所,亲视和珅自尽后,再押本狱监禁。”明白人都知道,嘉庆让福长安看和珅自杀,这是杀鸡儆猴,所以福长安听见这个消息,喜出望外知道自己不用死了。

果不其然,和珅死后。福长安虽然说被判了死刑,但是不久释放,然后革职查办,相当于停薪留职。最后发配军营,还做了一个骁骑校,且接连升迁为围场总管,马兰镇总兵,再署古北口提督,如果晚死几年说不定待遇比乾隆时期的地位还高。

福长安本应该死罪,嘉庆不杀他应该是看在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且又是表兄弟,杀了和珅足以警示其他贪官,所以没有必要再把自己从小到大的表兄弟给杀掉。当然,肯定有家族成员为他求情,不然福长安犯这么大的罪过,没有被处决,肯定有家族成员干预。此外,嘉庆留福长安一条命,是希望他能报答自己不杀之恩,好好的做一个清廉的官员。

福长安知道自己免于一死,已经是皇恩浩荡,估计以后再也不敢贪污了,自此也将为大清朝肝脑涂地。不过这正是嘉庆所期望的,福长安最后没有让嘉庆帝失望,说明嘉庆不杀他,也是有目的的。

福长安亲眼目睹和珅吊死后,回到了自己的牢房,他从皇帝怒斥他的圣旨中看到了生的机会,同时还看到了将要被重用的希望。他的猜测是对的,没过多长时间,就高升了,一步步的升到了从一品古北口提督。

对于福长安的判决不过是表面,他被判的不是当时赐死而是秋后处决,这是值得玩味的,说白了如果嘉庆想要福长安死,嘉庆是不会将其留到秋后的,福长安正是看准了这层意思,便在知道自己判处的不是赐死,而是秋后处决后,便很是兴奋,因为他知道,说不定在后来皇帝一高兴,自己便又出来了。

第二个原因便是福长安的背景,福长安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皇后的弟弟,所以说福长安是一个外戚,福长安的家族在看到福长安有难后不可能不加以阻拦,而嘉庆皇帝初登基,一上台不适合就大杀四方,而加上皇帝的目标只有和珅一人,所以源自于这些考虑,福长安就料到了自己具有一线生机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了,大家有没有在其中的故事中知道了很多东西呢?最后福长安终究是没有被杀,受到了嘉庆皇帝的特赦,并又一步一步重回政坛,重新回到了最为耀眼的位置。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官场有沉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

为什么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乾隆太上皇刚刚驾崩15日以后,嘉庆皇帝下令“姑念和珅曾任首辅大臣,免其肆市,著加恩赐令自尽”;同时,下令将和珅的主要党羽——富察·福长安“著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

“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的权臣和珅,就这样被嘉庆皇帝趁着大行皇帝丧仪的空档,轻松铲除。接到“被赐自尽”圣旨的和珅,万念俱灰,留下“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绝命感叹;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接到“斩监侯,秋后处决”圣旨的福长安,却明显带有欣喜表情,甚至喜出望外!

福长安疯了?面对如此重判,福长安还能喜出望外?

要知道,等待死亡,明确自己的死亡时间,远比被直接判处死刑更残酷,更折磨人!

只是,福长安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嘉庆皇帝这道圣旨的后面,还有一个看似严酷的惩罚,让福长安明确了自己的命运——可以不用死了!

《清实录·仁宗实录》记载了这个让福长安喜出望外的命令:

著监提福长安,前往和珅监所,跪视和珅自尽后,再押回本狱监禁。

也就是说,让福长安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的“主子”自缢身亡,目的很明确:震慑、敲打!

如果嘉庆皇帝真想处死福长安,廷议已经给出了“照朋党律坐立斩”的处置意见;而且就福长安犯下的结党、欺君、贪污、隐瞒等诸多罪行,完全可以直接将其处死。他之所以让福长安“跪视和珅自尽”,目的就是为了让其警觉,让其成为第一个“杀鸡给猴看”的对象,而并不想将其处死。

既然如此,福长安就能明确嘉庆皇帝其实并不想对自己痛下杀手。犯下如此罪过,还能侥幸保命,福长安自然会喜出望外。

可问题的关键的是,嘉庆皇帝为何对福长安网开一面?

1、富察家族对嘉庆皇帝的特殊恩情

福长安是谁?大学士富察·傅恒的第四子,富察皇后的亲侄子。而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和富察皇后、富察·傅恒之间有着绝对扯不开的关系。

乾隆四十年,时为皇贵妃的魏佳氏薨逝,乾隆皇帝下令将其葬于裕陵地宫之际,顺祭富察皇后灵位,并亲作悼诗追忆。在这首悼诗中,有这样一句: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除此之外,在乾隆皇帝亲作《令懿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中,也有这样一句说明:昔年参近御之班,曾资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驾,如奉生存

由此,足以说明魏佳氏和富察皇后之间的关系。和《延禧攻略》中所演绎的一样,魏佳氏曾经于富察皇后身边任近侍宫女,并曾得到了富察皇后的亲自教导。也正因为这段特殊经历,才有了乾隆皇帝对魏佳氏的恩宠有加,才有了魏佳氏执掌后宫长达10年的至高地位。

魏佳氏和富察·傅恒之间的关系,绝非《延禧攻略》所演绎的那样——“有缘无分”的昔日情侣,而是有着另外的关系。

根据《清实录·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下令晋魏佳氏为“令贵妃”,大学士富察·傅恒就是册封正使;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下令晋魏佳氏为“皇贵妃”,大学士富察·傅恒仍旧是册封正使。从名义上讲,魏佳氏的皇贵妃之位,就是来自富察·傅恒之手。

就此来看,没有富察家,就没有孝仪纯皇后的辉煌,也就基本没有了嘉庆皇帝的皇位。如此背景之下,嘉庆皇帝怎能忍心处死自己恩人的后代!

2、嘉庆皇帝除掉和珅的真正目的

嘉庆皇帝以雷霆手段扳倒和珅以后,朝野上下甚至刮起了一场疯狂针对和珅党羽的弹劾之风。和珅当权时,党羽势力遍及朝野上下,地方督抚更是大多出自其门下,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朝局势必会引起大的震荡,这并不是嘉庆皇帝想看到的局面。

正如嘉庆皇帝所言,“和珅所管衙门本多,由其保举升擢者;外省官员奔走门下者;自必不少。若一一根究,必连及多人”。再加上嘉庆皇帝惩治和珅的根本原因,并非其“种种贪黩营私”,甚至并非其“贻误军国重务”,而是“天下只知和珅,而不知嘉庆”,而是因为和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嘉庆皇帝的皇帝权威并严重阻碍了嘉庆皇帝的皇权集中。

更何况,连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昔日党附之臣工,中材居多。若能迁善改过,皆可为国家出力之人”,如果将和珅的党羽势力连根拔起,朝廷能不能正常运转,皇权会不会受到威胁,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所以,嘉庆皇帝重惩和珅的主要目的,在于“杀鸡给猴看”,在于敲打和警告那些“热衷躁进,一时失足”的臣工,以求能让他们“洗心涤虑,痛改前非”,认清形势,站准队伍。

而嘉庆皇帝的这种态度,只有在福长安这种和珅的铁杆追随者身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嘉庆皇帝只会用重刑敲打福长安,而不会真的斩杀这个满洲贵族中的风向标人物。

后记

嘉庆皇帝,虽然是后世公认的“平庸天子”,在位25年只是“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沿用旧俗而绝不改革更新,甚至毫无政治胆略、理政才能。但就其迅速扳倒权臣和珅,并及时压制朝局动荡、搭建自身政治势力的做法而言,乾隆皇帝并没有看错人。只不过,嘉庆皇帝的帝王心术和权谋手段,似乎耗尽于扳倒和珅的过程中,此后非但再无出彩表现,甚至还直接开启了“道咸衰世”。所以,乾隆皇帝究竟为什么给嘉庆皇帝留下一个和珅?嘉庆皇帝扳倒和珅的决定,究竟对不对?确实值得让后世思考。

参考文献:《清实录·仁宗实录》、《清史稿·和珅传》、《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御制诗文全集》

为什么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

和珅被赐死,在古代是根据罪犯的功过相抵而又非死不可的(和珅)罪大恶极的人的一种较为人性的惩处手段。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将乾隆时代最大的宠臣和贪官和珅抓了起来,同时被抓的还有他的嫡系朋党福长安。法网恢恢,疏而不露。朝廷很快给和珅以赐死手段杀了罪大恶极的和珅。

和珅被赐死,福长安被判秋后处决,为何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岀望外。

历史毕竟是历史,不可能将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却还喜岀望外,格外开心,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事实。作为和珅的死党,见和珅已被赐死,岂不知自巳死路一条。倒有笑对砍头誓死如归的气概。我觉得不见得如此狂妄,我认为是比和珅死的期限长了一些,何许还有其它隐情。可能是因为福长安被判的不是问题所说的秋后处决,而是斩监侯。斩监侯有缓期执行之意,也就是对判处死刑的罪犯,不立即执行,而是监禁起来等候秋后或朝审,有不执行死刑的余地,甚至按照古时的法则可保住性命。当福长安被押到和珅赐死的场所跪视和珅的下场,被杀鸡儆猴了一把,但是基本确定不会马上处死的,有了回生的希望,(也许福长安在朝廷还另有隐情)而面临生死的瞬间,故而松了一口气而已。

最终结果,福长安似乎也明白了嘉庆皇帝别有用心,恨的是和珅,不是他,只要他不立刻死,朝廷绝有人为福长安翻盘的。所以,和珅成了乾隆皇帝的威严的替罪羊,和坤是逃不脱的,定罪有应得的下场。

而福长安的根盘错杂的皇族关係,可以逃脱被判死罪的下场。

为什么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

福长安多么喜出望外也不见得,但肯定是大大松了一口气,这是因为福长安被判的不是问题所说的秋后处决,而是斩监侯。斩监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刑缓期执行,也就是对于判处死刑的罪犯,不立即执行,而是监禁起来等候秋审或朝审复核决定是否执行死刑,复核结果分为情实(罪情属实,立即执行)、缓决(案情属实然而危害性较小,留待下次再行审核)、可矜(案情属实,但情有可原,减死一等)、留养承祀(情节虽重,但父母、袓父母年老无人奉养,免于死刑)等几种情况。虽然没有尘埃落定,但是按照清朝司法的潜规则,皇帝要杀也就杀了,改成斩监侯无非暗示还有转圜的余地,也就是性命是保住了,因而福长安虽然被押到和珅赐死的场所跪视和珅的下场,被杀鸡儆猴了一把,但是基本确定不会死了,自然松了口气。

逃得性命的福长安被安排到裕陵也就是乾隆的陵寝担任没有品级的管事人员拜唐阿,可以说是一撸到底,但是只要不死,就还有机会,虽然后来又几经起伏,但最后官至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即使早在30多岁福长安已经是正红旗满洲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50余岁还没达到这些旧有的级别,然而相比此时坟头上树已经很高的和珅,总算还是幸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