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没人知道曾巩当年科举是第几名,但他的最终成绩比苏轼要好。
欧阳修的孙女婿叫苏迨,而苏迨是苏轼的儿子。
王安石的侄女婿叫曾纡,曾纡的伯父就是曾巩。
苏轼与弟弟苏辙还有曾巩,都是嘉祐二年同榜进士,乃欧阳修的门生。
公元1101年,苏轼离开人世,其弟弟苏辙按照苏轼生前的吩咐,亲自完成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其中记载了当年苏轼参加科举的一则趣事。
内容是这样的: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瘟疫,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北宋嘉祐二年的龙虎榜,被誉为千年进士第一榜,当年的主考官是素有“天下文宗”之称的名家欧阳修,当年的榜单之上人才济济,诞生了一大批后来声名赫赫之人。
比如哪些人呢:
苏轼、苏辙兄弟,加上曾巩,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程颢,北宋五子之一,也是理学的奠基人;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关学学派奠基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是此人所说。
嘉祐二年的进士共有388人,后来有九人做到了宰相的地步,在《宋史》之中有单独被立传者之中,有24人是这一届的考生。
所以这一年考生的竞争之激烈,也可想而知,毕竟参加考试的全都不是泛泛之辈,几乎都是精英中的牛人,人才里的精锐。
主考官欧阳修见到了一篇《刑赏忠厚论》非常惊喜,觉得其文采绝对堪称第一,但是欧阳修怀疑这篇文章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忍痛给这篇文章判了第二名。
也因为这个故事,很多人觉得苏轼是当年考试的第二名,而第一名应该就是闹了乌龙的曾巩,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当年的科举最终结果,曾巩不是状元,苏轼也不是榜眼。
按照科举的规制,状元、榜眼与探花之类都是在殿试才进行决定,而苏轼所写的文章是在礼部试写的。
按照记载,嘉祐二年前三甲乃章衡、窦卞、罗恺。
这三位的名气在历史上并不算大,不过在当时也都是出了名了清正名士,尤其是在嘉祐二年的科举之中夺取前三甲,文采之盛可见一斑。
事实上,礼部省试被判了第二名的苏轼,在后来的殿试中成了乙科,而其弟弟苏辙还有曾巩与亲弟弟曾牟、曾布,还有堂弟曾阜兄弟四人,都是进士及第。
不过,至于曾巩到底是第几名,相关典籍并没有记载。
而按照《宋会要》的记载,当年在礼部试之中,取代了苏轼夺得第一名的人,叫做“李实”,此人藉藉无名,在历史上也没有其他的详细信息。
按照常理来说,苏辙是苏轼的亲弟弟,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形影不离,所以这件事从苏辙之处出现,应该是很有可信度的。
不过仔细想想,这件事存在着一些疑问之处。
按照这个故事的内容,欧阳修将苏轼作为第二名是因为曾巩的缘故,但这属于欧阳修的个人内心活动,苏辙是怎么知道的?
欧阳修一生所有的著作之中,都没有提起过这件事,而苏辙说出此事的时候,欧阳修已经离开人世二十多年。
按照真正的史料记载,当年的苏轼参加科举,在策论考试中写的《刑赏忠厚论》虽然是上乘佳作,却因为苏轼“不能屈折于作赋”而“已为他考官所落矣”。
就是说,大多数的考官都认为苏轼这篇文章的风格实在是有些诡异,突破了传统,所以纷纷准备让他落榜,倒是欧阳修出于惜才之心,才破格擢升他为第二名的。
至于曾巩,在嘉祐二年的科考之中,其成绩虽然并没有达到状元、榜眼与探花的程度,但他曾氏兄弟四人都是进士及第,不过并没有留下其具体成绩。
曾巩比自己的恩师欧阳修小十二岁,他第一次读到欧阳修的文章就非常佩服,而且敬佩欧阳修的为人,加上两人都是江西人,拜师顺理成章。
而欧阳修很喜欢曾巩这个学生,时常对人说:“我门下弟子成百上千,能够得到曾巩这个学生,却是我最高兴的。”
得益于欧阳修的指导,加上曾巩是个非常勤奋刻苦而且踏实的人,其进步很快,后世之人经常评论曾巩很“迂”,但这却也是欧阳修最欣赏他的一点。
嘉祐二年,其实是曾巩第三次参加科举,前两次曾巩都名落孙山了,这次考试不仅仅是他与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堂弟,甚至两个妹夫,六人都一起中举。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苏轼是嘉佑二年考中进士。
嘉佑二年的进士榜,被世人誉为“科举考试第一榜”。这一届的进士有蜀党领袖苏轼、苏辙,朔党领袖梁焘,洛学鼻祖程颢及核心人物朱光庭,关学鼻祖张载及核心人物吕大钧,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还有日后王安石变法的骨干吕惠卿、曾布、蒋之奇、林希等人。
同时这届进士有多达9人日后坐上了宰执之位,包括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等。这榜进士可以说是自隋开创科举以来最璀璨的一届,可谓是人才辈出,群星荟萃,他们或开宗立派,或执掌国政,或文扬天下,总之是“举世罕见”。
那么就是这么一届人才辈出的科举,“三殿甲”都是谁呢?
状元就是被苏轼誉为“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的章衡。
榜眼就是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窦卞。
探花就是仁宗时期官至州通派的罗恺。
那么看到这里我想都明白,其实苏轼并不是第二名。他真实的排名据考证是乙科第四甲
实际上苏轼的排名早就是有定论的,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早就言明“中乙科”。只不过后来人似乎都选择性的忽略了这段记载,他们纷纷将苏轼在科举中的排名一再人为的拔高,先是《东坡先生年谱》称苏轼“礼部奏名居第二”,后更是有人将其拔高为殿试第一名。
但苏轼的科举排名远远没有这么高,他真实的排名其实就是乙科第四甲。
而之所以认定苏轼是乙科第四甲,则可以从苏轼被授予的官职看出。据《宋会要》载:"嘉祐二年五月四日,以新及第进士章衡为将作监丞,第二人窦卞、第三人罗恺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第四人郑雍、第五人朱初平并为两使幕职官;第六人以下及《九经》及第,并为初等职官;第二甲为试衔大县簿尉;第三、第四甲试衔、判司簿尉;第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并守选。"
据史载苏轼在丁忧期满后被授予“河南府褔昌县主簿”一职,也就是第三、四甲的“判司簿尉”一级。
而苏轼的殿试原排名是丙科,具体是几甲不可。但史书曾载苏轼因在省试中的第四场《春秋》对义中取的第一名,所以在殿试后曾按例升一甲(《东坡纪年录》载“中丙科,升一甲”),之后参照这个,再加上苏轼授予的职位,及苏辙所说的苏轼“中乙科”,那么就可得知苏轼最终的排名就是乙科第四甲(宋制,殿试排名分甲乙丙丁四等,其中一甲为甲科,二至四甲为乙科,丙丁具体有甲尚不完全明)。
也就是说苏轼的排名远远要低于坊间流传的第二名,因为在苏轼乙科第四甲的上面,可还有乙科第三甲、乙科第二甲、甲科第一甲。而按照宋制,第一甲指的是第一到第五名,之后的以此递增,虽然二甲、三甲的人数不知,但显然苏轼排名最起码也是在30名以后,因为他是第四甲。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苏轼曾夺得省试第一名,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因以上的记载,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苏轼在省试中夺得第一名。但其实这也是错的,苏轼的第一名指的是单科第一名,非省试总榜第一名。
《文献通考》载:“宋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发榜于尙书省。凡进士,试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就是宋朝的省试要考诗、赋、策、论、帖经、墨义等内容。
也就是说苏轼在考“论”的时候,以一篇《论刑赏》得第二名,后又在考“墨义”的时候以《春秋》对义取的第一名。但是其余的诗、赋、帖经等却并未道明名次到底是第几,而且最重要的是史书已明确记载苏轼这届省试的第一名是一个叫“李实”的人。所以苏轼绝对不会是省试第一名。
那么在解释苏轼的科举排名后,我们再来说说曾巩的排名。《宋史.曾巩传》载:“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也就是说曾巩是”进士及第“。
而据《亲试进士条制》所载,景祐元年定五等之制,前三等赐及第,第四等赐出身,第五等赐同出身。就是说只有甲科第一甲、乙科第二甲、乙科第三甲才能被赐予“进士及第”的出身。
同时据《宋会要》所载,我们可知嘉佑二年的第一到五名,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郑雍、朱初平,所以曾巩肯定不会是甲科一甲的,那么就只剩下乙科第二甲和乙科第三甲。
那曾巩是属于乙科第二甲,还是乙科第三甲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宋史未记载他中进士后被授予什么官,只是说道“调太平州司法参军”,而“调”就说明他之前肯定还担任过什么职务,只是没有说,所以也不清楚他到底是第几甲。
只能肯定是他绝对是要比苏轼的排名高,因为曾巩是在乙科第二甲和第三甲之间,而苏轼却是乙科第四甲。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能考中状元,据说主考官欧阳修阅卷的时候,看到他的文章写得太好,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因此错失第一。
更牛的是,他在考试的文章中随手编了一个故事:尧当国君的时候,皋陶在他手下为官。有人犯了法要被杀头,皋陶多次下令杀掉犯法的人,尧却下令赦免了这个人。
阅卷老师梅尧臣在批阅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这个“典故”,自己居然没有读到过,又不能承认自己没有读到过。后来有一天梅尧臣问他这个“典故”的出处,没想到他回答说:想当然了。
以上,只是后人杜撰的文人轶事,并不一定真实。这个故事的版本,最先来源苏轼的弟弟苏辙给他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梅尧臣也是考官之一。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想改变当时的文人风气。梅尧臣看到了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文章后,大为赞赏,传阅给欧阳修,欧阳修读完非常惊喜。认为这篇文章是本场考试的第一名,因为当时的考卷实行糊名制度,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欧阳修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在下一场考试中,苏轼以《春秋》大义对答,终于夺得第一。在殿试中,中乙科进士。
如果大家了解宋朝的科举制度,就会知道进士分为三个等级,甲乙丙。甲科进士有三个人,称为三甲,就是所谓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乙科在甲科之下,至少是个第四名,也就是说,苏轼虽然中了进士,但是并非状元,甚至连第二名都不是。
苏东坡死于公元1101年,也就是说,苏辙写这篇墓志铭一定是在苏东坡死后。我们看一下这个事件的几个当事人,欧阳修死于1072年,梅尧臣死于1060年,曾巩死于1083年,也就是说,苏辙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所有当事人都死了。所以无论苏辙写了什么,也没有人能够求证。
所以有人怀疑,这件事其实是苏辙编的。要知道主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宋朝时期,考试制度严格,考场上的事情,苏辙无从得知,除非欧阳修自己将这件事说出来。既然欧阳修说出来,我们不可能找不到其他的例证,诡异的是,这件事只有苏辙提到过。甚至连当事人的苏东坡和曾巩两个人,也没有留下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苏东坡因为曾巩错失第一,不过就是苏辙杜撰的。
曾巩的确在嘉佑二年考中进士,与苏轼、苏辙是同科登第,但是关于他们的排名记录,并没有流传下来,因此我们并不知道,曾巩考了第几名,甚至连苏轼考了第几名都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两个人都不是状元。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苏东坡应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判他为第二,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很多答友已经指出,这个故事虽然脍炙人口,本身的可靠性存疑——毕竟,欧阳修的心理活动事后谁也不确凿了解——苏轼的第二也仅仅是省试策论部分考试的第二,不是殿试的第二也就是榜眼。
也因此,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下面这两个陈述是不成立的:
欧阳修为避嫌曾巩,不然苏轼本是状元;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状元。假使欧阳修这个做法存在,在不避嫌的情况下,苏轼也不是状元;苏轼被判为第二,当然更不意味着曾巩就是第一。事实上,唐宋八大家中,除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父亲苏洵没有科举功名之外,其余七人都是进士,但没有一个是状元。
苏轼是五甲中的第四甲,赐进士出身,在388名进士及第的考生中处于中下等水平,曾巩具体的名次不详,从他被授予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司法参军的职务看,高于苏轼的判司簿尉,名次应该居前。
苏轼这一榜也是就是嘉祐二年(1057)的状元是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章衡(1025—1099),章衡是北宋中期政治家、后来当过宰相的章惇的族侄——章衡这个侄子反而比章惇大10岁——章惇也是这一榜进士及第,因为耻于居章衡之下,拒不接受敕诰就直接回了家,2年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又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章惇这个『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於廷』的『佻薄秽滥』的行为后来一直被人攻击,影响了他获得馆职。
章衡虽然知名度没有苏轼章惇等高,但也不能说是小人物,苏轼称赞其『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作为『翰苑词宗,国家梁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带你去看有趣的中国历史;
说起苏东坡,那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奇才,当然了,当时的人们也称其为“文曲星下凡”。实际上这样的称呼也未尝没有什么不可的,因为的确太厉害了。我们来分别例举一下他的成就都有哪些:
从诗歌领域来说,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从散文领域来说,他与王安石、曾巩等人合称为“唐宋大八大家”。此外,他还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
从豪放词领域来说,他与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从书法领域来说,他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之首。
从绘画方面来说,他因擅画怪石墨竹,成了“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
从哲学方面来说,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
所以,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用现在一个流行的词来描述,就是真正的“斜杠青年”,不,应该称为为“斜杠男神”。
但是就是这样的大文豪,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居然没有得第一,而是只考了一个第二名。这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这也没什么,因为这是故意的。
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苏轼和弟弟苏辙同期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位厉害的人物,他就是曾巩。
当时的考试可不像我们现在把题做完就交上去,老师直接批改就行了,而是在交上去之后,考官们还要把考生的试卷誊抄一遍,然后才送到阅卷官的手中,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怕阅卷官认得考生笔迹,有舞弊之嫌。
但是当欧阳修拿着苏轼的试卷之后,便立马站立起来,说道:“这是我好朋友曾巩写的。”接着欧阳修就想了,虽然写的好,但是毕竟是自己朋友,为了避嫌,索性就给个第二名吧。到榜文发下来的时候,苏轼考了第二名,苏辙考了第十三名,而曾巩自然是第一名。
虽然苏轼只考了第二名,但是他早就被欧阳修看上了,回家后还给自己的家人说:“几十年后,世上再无人识得老夫。”
连欧阳修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看到苏轼之后也不禁要退却三分,可想而知其才能该有多高。不过也由此看出来欧阳修气度不凡。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苏轼的这件轶事,乍一看好像合乎情理,但仔细推敲下来,其中疑点却是很多。
说苏轼文章是被欧阳修误认为自己弟子曾巩写的,最初这样说的人是苏辙,苏辙是苏轼的胞弟,两人之间关系相当密切,两人在入仕之前就一直在一起,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乐,忽然有一天,苏辙收到了来自这位兄长的书信,请求自己在他死后写一则墓志铭,用来纪念自己。这样的举动合乎情理,而作为他的胞弟,在文章中写的自然尽是对苏轼的夸赞。
这件欧阳修误判文章的轶事就是这时候流出来的,苏辙这件事可能是听自己的兄长说来的,但苏轼呢?当时负责批改试卷的正是欧阳修,他的个人想法苏轼又是怎么得知的,苏辙写出这篇墓志铭时欧阳修已经去世了三十年,自然也不可能亲口告诉他这件事。
苏轼虽然是个大文豪,但他在文章风格上与曾巩区别却是很大的,苏轼的应试文章,如果仔细看一下可以看出来,里面错用经典的例子很多,而曾巩不同,他的基本功相当扎实,但凡是自己不确定是否属实的经典,他并不会引用。
苏轼的文章被误认为是曾巩写的,这本来就可能不大,更何况欧阳修是一个在文学上造诣不输于苏轼的大文豪,又怎么可能会犯那种低级错误?
都说苏轼是第二,后来在墨义考试中超常发挥,获得了第一,但实际上当时决定真正成绩的其实还是殿试,省试虽然重要,但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决定官职的还是殿试。
很明显,苏轼虽然拥有大文豪的气质,但在殿试上表现还是差了点,最终他的成绩并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他的真正成绩就不是轻易可以的得知得了。
而曾巩的成绩又如何呢?苏轼的成绩都未可知,他的成绩更不必说了,也是一个未知数。
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同科及第,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相当高兴。认为自己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适合当宰相的人才,只是很可惜,他的希望落空了,苏轼并没有成为一名宰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