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小小年纪考上秀才,一张嘴解决掉姬无命,吕轻侯非同一般。
其实《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显得比较无能,是人物的设定而已,并不能用吕秀才这样的个例来判定整个明朝乃至古代的秀才是什么状态与水平。
严格说起来,吕秀才是个天赋祖传的神童。
在剧中,吕秀才曾经说过,他三岁读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这样的头脑简直就是神童,几乎可以说是过目不忘,机智过人。
白展堂也明言:就秀才那脑子,他不骗别人就不错了。
不过吕秀才也有两个怪怪的地方,一个是怎么都记不住乘法口诀表,一个就是屡试不中。
吕秀才的优秀,也可能是遗传,因为他祖上三代都是知府,在明朝时期,知府这样的职位也不算低了,明朝知府前期是正四品,后来是从四品。
古代像吕秀才这样科举不顺的人才,并不少见。
从剧中吕秀才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个知识水平相当出众的人,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还精通洋文,知识储备堪称活体硬盘。
但这么出色的一个人,结果考中秀才之后,接下来的考试就一直名落孙山,直到二十五岁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把祖产卖了还债,给自己取个角色名叫“神笔书生吕落第”。
其实,古代像吕秀才这样的人很多,都是才华横溢却总是考不上,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这不能说明他们的水平不够,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
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之后,寒门子弟从此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读书,成为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但这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那么容易。
想成为秀才也没那么简单,尤其年少时。
秀才,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原本指的是才之秀者,汉朝开始成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朝时期,将应试参加科举者全都称作秀才,明清时期,将入府州县学的生员称作秀才。
科举制之中有三关:童子试、乡试与会试。
过了童子试,其实就拥有了秀才的功名,而成为秀才之后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了举人,而成为举人之后,就可以参加会试,考中了的话就拥有了进士的功名。
从这里也可以轻易看出,进士地位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是最低的。
古代乡试虽然是省一级的考试,但却没那么容易,乡试每三年一次,选拔率只有三十分之一,相较之下,会试的录取率是十分之一,所以很多秀才过不去乡试这道坎儿。
有人觉得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应该也不难啊,可实际上却并不这么简单。
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与院试,考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古代也经常有白发苍苍的人还都没有通过童子试的,这也不是少见的事情。
在古代读书可不是义务教育,读书是很费钱的事情,若非家境殷实,寻常百姓人家其实很难能读得起书,家底稍微不好的,供子女读书可能就读破产了。
吕秀才的家底算是比较厚的,因此读书并不难,而且他天赋过人,所以小小年纪就通过了童子试成了秀才,但之后家道中落,他又连年科举落第,所以负债累累。
《知否》之中的孙秀才,十来岁的年纪就成了秀才,所以孙母夸耀称孙秀才是有宰辅大相公的命,其实这句话也不算完全夸大其词,因为古代那么小年纪成秀才,的确非凡。
古代秀才的待遇其实还算不错,至少明清之前是如此。
长久以来有个词,叫做“穷秀才”,这话倒也不假,明清的秀才的确普遍很穷,生活潦倒,但是在此之前,秀才的待遇与地位都还挺好的,至少比寻常人好。
在古代,秀才见到官吏之后可以不用跪拜行礼,就算是秀才犯了事上了公堂,在其功名被革除之前,也不能够用刑罚。
古代讲究衣冠等级,有些衣服不是平头百姓能够穿戴的,但秀才就可以,他们能够穿一些庶民们不得穿戴的衣服冠帽。
在严格约束人口流动的古代,秀才不仅可以随意出门游学,还可以佩剑出门,用不着像一般百姓那样,先去官衙开具路引。
此外,秀才还可以拿到一定数额的补贴银两、免除税赋与徭役之类。
吕秀才那么穷,也是明清秀才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既然秀才这么好,为何吕秀才那么穷酸,而且还那么潦倒,其实说起来,明朝以前的秀才,待遇地位都还不错,但到了明朝开始,秀才就开始没落了。
明清时期,秀才分成廪生、增广生与附生,只有等级最高人数最少的廪生能够拿到每月固定的粮食、银两等供养,另外两个等级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尤其是附生,要自求多福。
明朝中后期,由于巨量海外白银涌入与连年战争等原因,明朝金融体系被撼动,银钱购买力剧减,使得秀才们的生计更加难以维持。
其实古代读书人去做个私塾先生,或者卖字画之类,都能够糊口赚钱,可传统的读书人总是有一股“傲气”,觉得为了钱去做那些,实在有辱斯文而不肯,甘愿受穷。
吕秀才的境遇,其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明朝秀才的真实处境,这与他的水平没什么关系,但从水平来说,吕秀才是个相当杰出的人才。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郭芙蓉:“姓吕的,我敬你是个读书人。”
记得《武林外传》中郭芙蓉在跟吕秀才拌嘴的时候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而吕秀才则回道:“子曾经曰过……。”
在吕秀才搬出他的经典语录后,于口舌之争上败下阵来,显得有些气急败坏的小郭则回复他一记“排山倒海”。
搞笑的剧情,一度让人捧腹不禁。但看剧之余,我不禁在想,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
通过资料来看,所谓“秀才”者,即才之秀者也。
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科目,虽因朝代的不同,且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也一直在变动,但“秀才”始终意为优秀的人才,即使放到今天也能比喻那些知识量极为丰富的人。
而在明、清时期,秀才则专用以称呼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
在明朝,一个读书人如若抱有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那么他必然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秀才”这一功名。
因为只有秀才才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也只有乡试中举,才有资格选官。像“纳粟入监”这一制度,则为有钱人的特例。
通过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施行的《科举条格诏》等关于明朝科举的资料来看,一个习举业的读书人,必读“四书五经”。
光是这些书,其字数加起来就大概有数十上百万字,这些书不仅需要全部背诵,在大意上还得融会贯通并加以理解。
除此之外,如程、朱集注、“八股时文”等,也是必须阅读和背诵的,更不要说还要阅读其他书籍。
所以,从阅读量和知识量的储备来看,明朝一个优秀的秀才,其文化水平放在现代,称之为国学大师也不为过。
可能一些文学作品中,对于一个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并不显得怎么尊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故事《范进中举》。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当范进进学(取得生员资格)回家后,他的母亲、妻子很是欢喜,可上门来庆贺的只有他的老丈人胡屠户,范进的一众邻居等并不见踪影。
在吃饭时,胡屠户又忙不迭的吩咐范进: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
而当胡屠户说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时,身为秀才的范进也只能唯唯诺诺的在一旁说道:“岳父见教的是。”
以此来看,明朝的秀才似乎也不过如此?
但事实上,明朝的读书人若是中了秀才,不仅可以免户内二丁差役,还可以使唤奴婢,更可以见官不拜。
考中秀才,不仅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于地方上,更是“仕绅”这一阶层的中流砥柱,“士林”的基石。
如果说未中举人前的范进,作为秀才于私塾中做个塾师,就算是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了。
那么像一生都未中举的徐渭,却是可以担任胡宗宪的幕僚,为其参赞军机,助其平定倭乱。
要知道在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被明世宗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江南。
正三品的高官,却用一个秀才来做幕员,如何能说秀才不过如此了?
所以,从个人能力、地位等方面来看,明朝的秀才其“水平”再不济,那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特权人士”,要强于当时的平民百姓。如果自身有能力,名载史册也亦非难事。
最后再来说说《武林外传》中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我认为剧中的吕秀才并不是无能,认为他无能的,那也可能是因为吕秀才不会武功的缘故。
因为纵观《武林外传》中“同福客栈”众人,表现出不会武功的唯有佟湘玉和吕秀才二人。
但佟湘玉既有家世背景,又有老白、小贝等高手保护,再不济她的陪嫁中亦有能令白展堂这种高手色变的“神兵利器”,相比较之下,吕秀才只会用嘴说“子曾经曰过……”或者是用语言将对手绕迷糊。
当同福客栈众人在面对“危机”和强敌时,吕秀才似乎就成了其中最无能的那一个?
写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说,剧情中同福客栈众人在面对姬无命时,武功强如白展堂、郭芙蓉都尚且不是他的对手,就在众人陷入危急时,全靠吕秀才一张嘴“说服”了姬无命,这才化解了危机。
从此例来看,足以证明吕秀才并不是无能,因为他可以“逆风”翻盘。
但我想说的是,吕秀才在解决姬无命时,他的语言只是一种辅助,其更多的则是凭借巧合和运气。
当吕秀才的口才用在姬无病、公孙乌龙等高手身上时,其巧合不再,自然而然的他也就走不过两回合,立即败下阵来。
吕秀才真正有能力的地方在于,他在漫漫科举道路上的努力。
因为通过《龙门镖局》的剧情来看,吕秀才于科举中考中了进士,最后更是官居三品,位居于郭巨侠之上。
这种不懈奋斗和顽强拼搏的能力和精神,才是吕秀才能力之所在。
所以,《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秀才的社会地位真的不太高,这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只能算是刚入门罢了,这里说的入门不是指有了做官的资格,而是刚踏进科举的门槛,通常是当不了官的,要想能混个一官半职,还需要在会试中考中举人,举人是做官的最低门槛。
《武林外传》的故事以明朝为背景,大致时间是在万历年间,里面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吕轻侯这个人物看上去怂怂的,但他是那种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的神童。
但就是这么一个神童,却在科举的过程中屡试不中,以致于生活穷困潦倒,并且吕秀才和其他人不一样,祖上还是给他留下了些家产的,比如尚儒客栈,但是他的日子过得还是不怎么样,最后只能给佟掌柜打工谋生。
《武林外传》始终是脱离现实的故事,秀才在古代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在清朝吴敬梓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秀才家境不好,也没有其他营生,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并不会因为你是个读书人而得到别人的尊重。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看过,范进就是考了几十年的科举,屡试不中,五十多岁了才考了个秀才,但是这对范进的生活却没有任何的改善,他的岳父胡屠户还是对他呼来喝去的,随意羞辱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胡屠户算是个什么人物啊,顶多就是个小商贩,士农工商他还排在最末,因为有个营生,略微有点闲钱,面对生活落魄的范进就能吆五喝六,可见范进这样的穷秀才真的没啥社会地位。
但古代的读书人到不全都是这种无能之人,也还是有不少杰出的人才。而朝廷对秀才也还是会有一些优待的,比如在明朝考中秀才,可以免户内二丁差役,家境贫寒的可以免交粮赋,秀才就算犯了法,也能得到优待,通常是不用上刑的。
而《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真的无能吗?吕轻侯只是有些迂腐罢了,他能靠着嘴遁让姬无命自毙,没有任何功夫都能混到关中大侠,这就是他的能力,虽然面对郭芙蓉时他很怂,但是却能为她倾尽所有,偶尔也会飘,但该有的责任和担当他并不少,吕秀才并非无能之人。
在续作《龙门镖局》,秀才已经混到了户部侍郎,明朝时期的正三品官员,已经超越自己的祖辈,在仕途上也算小有成就,吕轻侯还是很不错了。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秀才级别的确比较低,但它又是一个读书人想要学而优则仕的必由之路。
明代,未取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统称童生,不管他十来岁,还是八十岁,都称童生。
童生参加县里举行的考试,也就是县试,凡是通过了考试的,就获得了最初的功名,也就是秀才,也称生员。
秀才虽低,也有一定社会地位,比如见了县官从此不用再像平头百姓那样下跪;县官也不能对秀才施以肉刑。
有了秀才资格后,就可以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明清两代,乡试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到了举人这级别,就已相当不错了。既可以继续应试,也可以出来做官。当然所做的官职务都不高。有明一代,以举人做到尚书级的,不过数人而已。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海瑞。
举人就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由于他们赴京的费用由公家解决,所以称为公车。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
有了贡士资格,就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一般来说,殿试主要是为贡士们排个等级,所有参加殿试的都会获得进士称号。
进士分三等 ,也就是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不等 ,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亦不等 ,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立即授予官职。
总体来说,除了明朝初年,曾把几十个秀才授予官职外,其它时代,秀才如果不能继续获取更高功名,不可能进入正途。一般来说,其出路要么当个私塾老师,要么到高级官员下面做幕僚。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在唐初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的科目,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的文人都叫做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的生员称秀才。
《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元明以来,把书生,读书人称为秀才。
秀才,也有个别称,叫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武帝元封四年,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茂,本做秀。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做茂。举秀才始此。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只要是应童子试,都称童生。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都考不上,人已经老了,但还是称童生,或老童生。或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就是秀才。
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是指不第秀才。
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但秀才的名字却起源于南北朝。
秀才在老百姓与官府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秀才知书达礼,博学多闻,成为民间的特殊阶层,虽然很多秀才一生都没有考取功名,只能当私塾老师或做幕僚为生,这部分人是一个向当大的群体,因经济不富裕,常被人称为穷秀才,穷秀才具有普遍性,读书人称为秀才也是普遍的。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有了功名在身,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也有一定的特权。如可以免除差役,见到知县也可以不下跪等等。
重要的是可以免交公粮,有些秀才可以仗着自己免粮的优势,将地主的钱粮挂在自己名下,帮助地主豁免,从中谋利。
可以使奴婢,可以免刑,穿戴也有特权。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那么无能么?
无 能是不可能的!
我们先来看看秀才和举人有多难考。
明朝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之后就是秀才、举人、贡生、进士。
想要当秀才就要通过院试,又叫做童生试,它又分为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级别。
当一个人从私塾里毕业,而且年满十五岁,就可以参加县试了,当然想要参加还有一些列防作 弊的规矩,就不一一说明了。考试内容不外乎四书,格式就相当于填空题,默写题,命题作文之类的。
一个县大概有五十到两百人通过,仅仅这一关淘汰率就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
通过县试之后就有了参加 府试的资格,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 府试的流程内容和县试差不多,只是要更加的严格,难度也有所提高。
一个府管辖六七个县,应届生再加上往届没考上复考的,总共只录取不超过一百人,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根据明朝史书 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试的读书人才能称为童生。
有些读书人要考多次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也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 院试一直考不过,到了七老八十还顶着一个“童生”的头衔。
获得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了,院试每三年举 行两次。院试不同于前面两关,是由朝廷任命的提督学政主持,考的也不仅仅是四书,还要考一道经义,难度更高。
当然,由于府试淘汰率太高,院试通过的几率还是挺可观的,如果通过了,那么恭喜你,你终于迈进了士大夫的门槛,进入了科举制度之中。
你也就拥有了诸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特权。
按照这个淘汰率下来,能做到秀才地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了,其困难程度和现在的985大学,甚至犹有过之,毕竟士大夫特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享受的。
而想要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还得是秀才中的佼佼者才可以,院试一共分为六等,一二等加上三等前五名或者前十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要是后面的几等还要参加复试,优秀者才有资格参加。
而且参加乡试的并不仅仅是一路考上来的秀才,还有监生(就是高等学府国子监出来的学生)和荫生、官生(官二代)来和你争抢名额。
想想自己寒窗苦读,别人只要有一个好出生就能直接进入科考序列,是不是很不服气?但是不服气也只有忍着。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其困难程度相当于清华北大本科吧!想想要是不这么难,范进也不会高兴地发疯了。
成了举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而且一般县官都不敢得罪举人。县官没有处置举人的权利。举人还不用交税和服徭役,所以会有很多百姓把自家田地送给举人,以达到不交税的目的,只是每年交一定的田租给举人就可以了,因此举人一般是不缺钱财的。
这样看来,武林外传中的秀才并不是那么无 能,至少比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