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为明朝开国的第二功臣,仅次于战神徐达,他是在北伐归回途中暴死于军中,可以说是为了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问题在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朱元璋为什么会偏偏给他绘制身穿龙袍的画像啊?

明初服制尚未完善确定,常遇春的画像穿着五爪龙纹的龙袍并不奇怪。

戎马一生功勋卓越,受朱元璋另眼相看

算起来,出身凤阳府怀远县的常遇春,也算是朱元璋的老乡,最初常遇春与定远一带为盗,后来才追随起兵途中路过的朱元璋,起初,朱元璋对这个半路投奔自己的人并未太在意,然而采石矶一役,常遇春一战扬名初露锋芒。

由于作战勇猛,常遇春也号称“常十万”,朱元璋称赞其是“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比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更重要的是,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的长女被朱元璋指给了其最心爱的长子朱标,两人成为姻亲。

明洪武二年七月初七,常遇春从开平班师南归,结果行军至柳河川疾病离世,仅四十岁。朱元璋听闻噩耗悲恸不已。

朱元璋诏谕:王提三尺剑,乘风云之会,四征而天下一,开拓之功,遇春居七八。

常遇春死后,被赐葬钟山,朱元璋亲自出奠,并追封其为翊远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爵,谥号“忠武”,并配享太庙。

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其绘制龙袍全身像。

常遇春的龙袍画像,的确是真迹

按理来说,常遇春功劳斐然,与朱元璋之间关系也非常密切,受到如此厚待并不是什么问题,可令后人奇怪的,就是朱元璋让人给常遇春画的画像,身着龙袍。

臣子功劳再高,身穿龙袍也实在有悖常理,所以也有猜测,常遇春龙袍画像是仿制品并非真迹画作,所以才失手画错,然而,现存的常遇春龙袍画像,的确是真品。

按照明朝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当时令画师为常遇春绘制画像,悬挂于功臣庙中,排序仅次于徐达,而丧仪结束后,常遇春家眷请求太祖令画师再制画一张赏赐,用于供奉追思,太祖应允,画师又复制了一张,被常家珍藏。

建文四年靖难之变,常升战死金川门,常升的夫人胡氏,将常遇春画像严密收藏,带到云南临安卫,历经八十多年,弘治朝,起复常、邓、李、汤四位功臣后裔子孙,其时,常氏后裔常复献高祖父母画像。

此后,画像辗转入明末怀远侯常延龄手中,清朝时,常延龄削发为僧,带走家谱与画像,直到顺治十一年,常延龄将画像交给了常氏后人常枚。

而此画像,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与皇宫之内所珍藏的常遇春画像完全一样,经过诸多鉴定考证,确认是明初宫廷画师所绘制。

其实常遇春的龙袍画像,当时并无问题

当年朱元璋令人为常遇春所画的龙袍画像存世至今,而画像里的常遇春,竟身穿龙袍。

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所穿朝服名曰龙袍,又称龙兖,上面绣的五爪金龙图文乃是帝王专用,其他人均不得僭越,后虽有与其酷似的蟒袍,但所绣也只是四爪,以表示区别。然而常遇春所传龙袍的确是绣了五爪金龙。

为何常遇春穿了龙袍?事实上并非常遇春穿错,也并非朱元璋当时太伤心所以弄错,而是现今人们的一种认知错误。

事实上,在元朝以前,帝王的服饰除了极其正式的场合所穿着的兖服之外,几乎不会将各种华丽的图案直接绣到衣服上去,

无论隋唐抑或是两宋,帝王服饰往往以高级素净,纹理简单为主,直到元朝画风突变,上至帝王将相贵族,下至寻常富奢,衣饰上的图案突然变得华丽起来。

元朝时期,龙、凤之类,并非是帝王专用的图案,除了显赫人家,就算是寻常的家境殷实者,也会在衣服上绣龙纹。将绣满巨龙之类的华丽服饰当做权的象征,现今很多人都以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种传统是元朝才开始出现的。

元朝《通条格制》:大德元年,颁禁令:中书省奏,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则少一个爪儿,四个爪儿的织着卖有……似咱每穿的段子织缠身大龙,完则根底说了,随处遍行文书禁约,休教织者。

换言之,元朝时期,民间普遍使用龙纹,但所绣的龙都是四爪,而五爪的缠身大龙等,民间不得使用,当时并没有所谓“蟒龙”的称谓,直到元朝后期,才逐渐开始出现“蟒龙”的称呼,说的就是四爪的龙。

与此同时,五爪龙依旧不是帝王专用的图案。

山东邹城李俨墓之中出土的衣冠,最外层是一件短袖菱纹的褡护,而在褡护之下,就是一件五爪龙纹的贴里,而李俨生前的身份,只不过是元代邹城儒学教谕而已。

李朝《朴通事》记载:这儿的大红绣五爪蟒龙,经纬合线结织,上用段子,不着十二两银子买不得他的。

虽然当时五爪金龙是“上用图案”,但其实在民间依旧广泛流行,而且与皇族贵胄使用的图案有所区别,甚至可以买卖,只不过价格比较昂贵而已。

明朝建立初期,大多数的制度都承袭了元朝,虽然明朝服制称恢复了汉唐两宋的旧制,但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元代的风格。

明初,对于朝廷服制依旧比较杂乱笼统,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才正式颁布文武百官常服的式样规章,其中,蟒袍是诸王专用,或者作为重臣元老的荣誉。

朱元璋下令为常遇春画像之时,明朝的各项服制依旧没有完善,而元朝时期,五爪金龙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现象,常遇春画像里所穿的确是龙袍,因为当时“蟒袍”这个称呼依旧只是民间的一个通俗称谓,用来区别四爪龙袍与五爪龙袍而已。

说白了,常遇春有机会用上五爪金龙的服饰,只是明初的一个特例而已。

此外,还有个说法,那就是常遇春离世后,朱元璋悲痛之下脱下了龙袍,盖在了常遇春的身上作为寿衣使用,画师绘制画像的时候将龙袍一并画了上去,但这样的说法并没有正式的相关记载,所以无从谈起。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主要是常遇春有大功于明朝,而且别看常遇春是位猛将,其实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还救过老朱的命,关于常遇春的功绩不细说了。

(常遇春画像)

说说这件“龙袍”吧,“龙袍”是绯底,明朝的高级文武官员,都是绯色官服。所以,也不能算是“天子龙袍”。

明朝开始有赏赐有功之臣的“蟒袍”,可能就是因为朱元璋对常遇春的特别恩赐而发展来的,之前的朝代却无此先例。到了清朝,叫“吉服”。

“蟒袍”上其实和龙袍上的龙一样,但是为了区别龙袍的“五爪金龙”,“蟒袍”上的“龙”少一爪,为四爪,所以称之为“蟒”。

(蟒袍)

但是,常遇春画像确实是“五爪金龙”,应该是朱元璋确实对常遇春去世十分悲痛所至。于是,他和礼官商量用宋太祖对韩王的礼仪来祭奠常遇春,并用龙袍覆盖遗体。到了画师画像,自然不可能真画黄色,五爪金龙的“天子龙袍”,于是衣服底色自然是一品武官该有的绯色。

(飞鱼服)

既然朱元璋开了先河,估计后世皇帝也想继承关于赏赐有功的大臣这一方式,又觉得“真龙天子”放在大臣服饰里,有欠妥之处。于是就有了“蟒衣”,“飞鱼服”,“斗牛服”这样有“龙”的服饰。

(斗牛服)

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有不当处,请海涵。欢迎大家的补充,点赞,关注,评论。。。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死后倍享尊崇,这和他的战功是分不开的,至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令宫廷画师绘制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这有一定的原因。

常遇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名将,在冷兵器时代,常遇春的精兵突击和长途奔袭能力算是最强的。他从一个山贼到大明的开国大将,短短40年时间,为大明的开国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对元朝的打击上,整个元朝军事力量的灭亡基本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三人消灭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在南京登基称帝,徐达,常遇春就北上讨伐元顺帝的残余势力,事实上此时的中国有相当部分的领地还是在元朝手中的,徐达、常遇春一直向北追讨元顺帝,打击元军主力王保保,顺利的平定山西,夺取了元大都,建立了北平府。

洪武二年,徐达,常遇春班师回京期间,常遇春暴毙于柳河川(今河北境内),时年40岁,朱元璋大为悲痛,甚至从龙椅上跌倒下来,后把常遇春厚葬于南京钟山,并封为“开平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回到题目,为什么朱元璋要如此规格的对待常遇春呢,比常遇春建功更大的徐达都没有得到如此的待遇,这和朱元璋的性格和当时的时局有关系的。当时对大明来说,虽然开朝建国了,但还没有达到统一全国的局面,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依然在元顺帝手上,元朝的实力还没有被绝对的消灭完,而此时最强悍的将军常遇春暴毙,对朱元璋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常遇春是个非常单纯的人,是一个纯粹的将领,对朱元璋是绝对的忠诚,从不涉及朝政,按照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已,这样能打不结党,能冲不理政治的将军是非常难得的,再者,朱元璋在开国初期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来鼓舞和稳定士气。

我们结合朱元璋后期大肆残杀开国功臣来看,如果常遇春不那么早死,估计未来的下场和李文忠,付友德,李善长差不多的,君不见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不也剥皮实草了吗?常遇春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的厚待,那是因为他死得早。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根本原因是感念常遇春的功劳。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府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朱元璋闻讯惊倒于龙椅上,对于遇春之死极为悲恸,并怕遇春之妻蓝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马皇后就赶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蓝氏好言安慰。同时,朱元璋赐遇玉春葬钟山之下,亲自去致礼,并且命令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

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

要知道,古至明代,谥忠武的,只有唐朝的尉迟恭、宋朝的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个。朱元璋还赋诗一首,表露其对常遇春逝世的极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自此开平王常遇春便永远长眠于钟山之下,永远的休息了。

后世将常遇春评为“冷兵器时代十大将”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凭借的可不是一己之力,而是手底下有几个能干的人才,这才让朱元璋最后统一了江山,奠定了明朝,在朱元璋最为勇猛的应该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外号又叫常十万,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将,朱元璋对常遇春非常赏识,也非常信任,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甚至还让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一张常遇春穿着龙袍的全身像,龙袍对于历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对自己的皇位可以说是保护的非常好,只要有人觊觎皇位,立马就将这股势力掐死在萌芽之中,朱元璋能特意为常遇春画这么一张画也足以证明两个人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其实常遇春能有如此的战功收获,是因为他本人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朱元璋起家之前,常遇春还只是一个大山里的山贼,当时朱元璋遇到他以后,发现此人非常擅长领兵作战,在当时的朱元璋手下绝对是一名难得的将才,尤其是精兵突击战役,常遇春就非常擅长。

当时有许多的胜仗都全仰仗在常遇春的精兵突击上。在跟随朱元璋将近40年的时间里,常遇春为大明朝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尤其是当时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打击元朝方面,常遇春、徐达和李文忠三个人联起手来为朱元璋打下了大好河山,甚至可以直接说当时元朝之所以失败,绝对与这三个人的英勇神武脱不开关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称帝,但其实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天下实权,元朝在中国土地范围内还占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地盘,军事实力也非常强悍,于是朱元璋就派出了常遇春,当时常遇春就和徐达一起将所有残余势力都给消灭了,可以说是为朱元璋解决了心腹大患,当时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时候,内心真的是无比激动,如果元顺帝的这股残余势力不消灭朱元璋即使坐在皇位上都不得安稳,从此以后朱元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立了明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但是到了洪武二年的时候,常遇春就英勇牺牲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以说是失去了左膀右臂,当时常遇春在凯旋回巢的路上,突然之间就暴毙而亡,事情发生的非常突然,当时虽然有人说常玉春可能是患病才暴毙而亡,但是不过年仅40岁,而且常年在战场上驰骋,所以很多人都对于这个说法并不是很信服。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常遇春在行军途中突然感觉到十分酷热,于是就将盔甲给脱了下来,然后迎着风骑马回城,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身体不是全身疼痛,当时太医急忙诊治,可是也发现不了问题,当夜常遇春安排完后事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心痛不已不仅好好厚葬了,他还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儿子也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对于朱元璋绝对是一片赤诚之心,非常忠心,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也只是一个很纯粹的将领,毫无反叛之心,对权力也没有任何渴望,一心一意的只为朱元璋.所以即使给常遇春全天下的兵权朱元璋都不会担心他会背叛自己。

陈友谅是朱元璋一生之敌,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当时翻阳湖之战中常遇春大败陈友谅,陈友谅的势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了一大部分兵力,陈友谅也死于此战,光因为这一战,常遇春对于朱元璋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经过群臣商议以后,朱元璋采用了宋太宗厚葬赵普的规模厚葬了常遇春,以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随葬,甚至还为常遇春写了一首诗,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非常高的殊荣!

当然常遇春的龙袍可不是常见的龙袍,而是以红色打底,上面画有龙的图案,红色是一品武官的朝服颜色,追究到底也不是逾越。朱元璋这么做除了祭奠其实还有别的含义,当时朱元璋刚刚坐上了皇位,天下势力还不稳,所以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第一要务就是拉拢人心,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青睐的忠臣,朝中皆知,为了激励将士和文武百官,稳固明朝统治,所以厚待常遇春,为了能够进一步一统全国,对常遇春这等上次也是在昭告天下,他朱元璋是仁义之君,重情重义!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朱元璋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倒不是说明朝江山该由常遇春来坐,而是在赞颂老常的功绩。

明朝的今天,是老常打出来的,他朱元璋不是忘本的人,也不敢忘;同时也告诉将士们,你们的战神该享有这样的荣耀,他未完成的遗志,我们还得加把劲,撸起袖子干,让大明的旗帜无处不在。那时,老常应该在一边笑,看我们的热闹,我们就热闹他一脸。

常遇春的功劳的确当得起这副五爪金龙的龙袍,谁要不服,先问老朱答不答应。

猛得一塌糊涂的常大将军

元朝无道,群雄四起,盗匪横生,天下乱成了一锅粥,谁有势力就能抢到一碗粥,否则就得饿肚子,常遇春就是饿肚子的好汉子。

1、饿汉子

空有一身好武艺,肚子却咕咕地叫,常遇春无奈投靠了一个绿林好汉刘聚,哪知道这家伙纯粹就是一心想打家劫舍发财的强盗头子,根本不理什么大义、前程,整天琢磨的是怎么搂更多的银子上床睡觉,上了贼船的常遇春有点郁闷。

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时,正好刘聚带着人马来打劫,常遇春就偷偷去瞄了一眼,发现朱元璋治军很严格,队伍严守纪律,军容鲜洁,与老百姓秋毫不犯,当时心中就是一抖,这老朱不错!

常遇春跑去见朱元璋:朱大哥,以后我就跟你混了!

朱元璋不领这情,乱世来红巾军混饭吃的人多了,这些人净扯些威武无敌的鬼话,上了战场却跑得比兔子还快,要么就往地上一躺装死,最后随便割个人头回来一本正经地领功,太招人恨了,所以朱元璋没好气地对常遇春说:我这不缺饿饭人。

常遇春倒是光棍得很:我给你冲锋陷阵,你指哪打哪。

朱元璋一琢磨,看来这家伙有点料,给个机会也行,就这身板,怎么也值得吃上三碗军营饭,于是就给了常遇春个前锋当当。

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他给了常遇春一个机会,换来了未来大明的万里河山,因为这常遇春太他二大爷地会打仗了。

2、第一前锋

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势力一般,地盘一般,前景一般,要是谁在这时说朱元璋能当皇帝,朱元璋先要喷他一脸口水,不过朱元璋还是挺有理想的,决定先找块能填饱肚子的地盘落脚,于是眼光落在了集庆(南京),这地儿肥。

朱元璋是个说打就打的人,于是大手一挥,兵发集庆,不过呢,先得拿下采石矶(牛渚矶),这儿是南京上游的咽喉所在,是历来兵家夺取长江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开拓江南的大门户。

朱元璋给将士打气说这地儿是个好地方,没事,很好拿下的,“采石重镇,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也”,说得容易,如果不是常遇春在,后果很难以预料。

元朝中丞蛮子海牙在采石矶布下了重兵,以长江天险为屏障,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势阻击来犯的敌人。上上下下的元兵都很淡定,没有人能够轻松拿下采石矶,大船会搁浅,靠小船运输兵力又不够,强攻等于是让人扮成元兵练箭的活靶子而已,所以防守极为松懈。

事实上,朱元璋的确遇到了战船无法登岸的情况。

朱元璋的船队顺风来势汹汹,但离靠岸三丈距离时遇到了麻烦,大船搁浅,在元兵守卫防守的箭雨中,进退失据,难以登岸。

常遇春驾着小船就来到了朱元璋身边,朱元璋急了,手指往前一点:常小子,给我冲!

常遇春一手持盾,一手持枪,站在船头拨打来箭,护着用力划桨的几个小兵;不等靠岸,常遇春用力一跳,踩着矶石登岸。其余人依样学样,追着常遇春就杀进了元兵之中,整支小队就像支利剑一般直刺元兵心脏,打乱了元兵的防守布置,为朱元璋船队赢得了登岸的时间,从而取得了采石矶大胜。

经此一战,常遇春一下子在士兵中树立了无敌的威信,更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战前朱元璋心中一点都没底,后来对徐达说了真心话,“渡江幸捷,若舍而归,江东非吾有也。”

3、冲锋的大将

朱元璋治军很严格,但士兵来历颇杂,有降兵,也有战俘,还有盗匪,打胜仗后抢老百姓的事时有发生,唯一例外的是常遇春的部下。

常遇春升任元帅后,部下也有偷偷摸摸的习惯,于是再次严明军纪,不得劫掠百姓,一旦查实,活罪难逃。但是呢,常遇春是个饿过肚子的人,知道士兵战场拼命就图个饱饭,因此严禁克扣士兵的军饷,也严禁士兵擅自私藏财物,但会向朱元璋讨赏,然后全部分给士兵,不偏不倚。

所以呢,士兵都肯为常遇春卖命,常遇春就带出了一支悍不畏死的队伍,鲜少败绩。

原因很简单,常遇春是个喜欢冲锋的将军,经常甩着膀子单枪匹马就高速杀进了敌群,而部下眼前一花,定神后发现自家将军已经一头扎进了敌人堆,只能哇哇叫着就冲了上去。

在这样独特的士气下,以少胜多就是家常便饭的事,为此常遇春没少挨朱元璋的骂。

“常小子啊,冲锋是前锋的事,你光着个膀子冲在前面算什么事啊?你是将军,得顾大局,居中调度,不要轻易涉险!多大个人了怎么就不叫人省心呢?”

常遇春打了个哈哈道:“你说得都对!”

转过身就忘了,常遇春照样冲锋都不带考虑的。大将狠,士兵也凶,所以常遇春说带十万兵可横行天下,还真不是句空话,“常十万”真不是白叫的。

朱元璋也不能强行让常遇春稳坐中军帐,战事千变万化,大将得随机应变,再说了,自己的这条命还是靠常遇春冲锋救出来的,骂骂也就算了,反正两人都心知肚明,要让常遇春不冲锋,比让他不吃饭还难。

陈友谅运气背,逢常遇春必败,关键是他还不甘心,所以屡战屡败,一次都没占到便宜。

双方最后在鄱阳湖大战,谁败谁基本上就玩完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就来临了。

朱元璋的战船搁浅了,陷在沙中进退不得!

陈友谅一见,差点掉泪了,打过这么多场仗,运气终于转好了,下令张定边带着士兵给我冲,谁拿下朱元璋的首级我谢他八辈子祖宗。

张定边率着满载士兵的小船直冲朱元璋,乱箭纷飞,只要朱元璋一死,世界就安静了。

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间发生,众将相隔较远来不及救援,朱元璋心里苦啊,那是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就在此时,一艘小船如箭一般射过来,一员大将在船头开弓,一箭射倒了张定边;小船也不停息,直直撞向朱元璋所乘的战船,将战船震离了搁浅处,从而让朱元璋摆脱了险境。

朱元璋认出那大将乃是常遇春,心里也就不慌了,如果常遇春都救不了他,那世上就再没人能够救下他了,常遇春的冲锋,天下无解!

平时骂常遇春爱单枪匹马冲锋,没个主将的样子,就是担心常遇春涉险而已,其实心中一直为有常遇春这员能征善战的猛将感到幸运,得一良将,可安半壁河山!

当然了,朱元璋肯定要夸夸救命恩人:“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明史·太祖本纪》载: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

4、半壁河山王

接下来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征战,常遇春在明朝历史上落下了重重的一笔。

击溃陈友谅,除去了朱元璋建朝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再灭张士诚,紧接着北伐蒙元,随徐达攻占元大都,后西征山西、陕西,击败元朝最后的王牌大将扩廓帖木儿,这便是金庸小说中赵敏他哥王保保,然后继续北进攻占元上都开平,将蒙古残存势力彻底赶出了中原!

常遇春从开平班师回朝,给朱元璋带去了缴获的大礼,“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

队伍走到承德边塞柳河川安营时,正逢酷暑时节农历七月,当地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难当,夜晚却是凉风沁骨。

常遇春除下盗甲,汗淋淋的身子突遇凉风,精神为之一爽,不由得大口吸了几口凉风,顺手擦了把脸上的热汗,开始巡查兵营。

夜晚,常遇春突然口吐鲜血,不省人事,“暴疾卒,年仅四十”。

这真不关朱元璋什么事,因为常遇春中了卸甲风,是由于昼夜温差造成的中风,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五代名将李存孝,那是个凶人,一天之间力抵五侯28将,连诛15人,收兵回营后早已力竭,卸去盔甲后,连饮三杯冷酒去压热气。这冷酒一入肚,便跟火热的身子一激,当场口吐鲜血昏迷不醒人事。

道理其实挺简单的,古代盔甲严密,在酷热之下交线,身体如处在火炉中;卸甲之后,受凉气侵袭,冷热交加之下,很容易造成中风。身体体质好,还可以暂时无事,如果身有暗疾,一旦被诱发,轻则昏迷,重者丧命。

常遇春长年征战,箭伤枪伤那是家常便饭,往往草草处理后便带军新征,让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一旦被外界环境条件打破平衡,旧伤新疾发作,神仙来了也难救。

此时明朝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朱元璋绝对不敢自斩左臂,做出过河拆桥之事,少了常遇春还不知有多少变数,徐达后来多年连番征战也证明了这点。

得知常遇春暴病身亡,最悲痛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常遇春,是半壁河山都换不来的良将!

5、画龙袍像纪念其功

常遇春归来,却是冰冷的灵柩,悲痛的朱元璋到龙江迎接。

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那儿是他最后征战的地方,朱元璋还决定以天子的礼仪后葬这位半壁河山王,曾经的好兄弟。

宋太宗能厚葬赵普,他朱元璋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下旨令画师为常遇春画天子之像,着五爪金龙龙袍。

画师有点傻眼。

重臣和皇子穿四爪蟒服的确没问题,对画师来说,只是一爪画四趾还是五趾的区别,但朱元璋要为常遇春画天子像,着五爪金龙袍就难画了。

这犯讳啊!如果画常遇春为帝,置朱元璋于何地位?

建立明朝是朱元璋之功,常遇春功劳再大,也只是个臣子身份,如今将常遇春画为帝像,等于默认他是开国之帝,而朱元璋的帝位不是继承也不是争夺过来的,于理于情都不符合啊!

画师很无奈。

朱元璋为突出常遇春的功劳作此举动可以理解,树立英雄形象激励军心也能明白,但下旨画五爪金龙像就过分了!

君无戏言,画了是冒犯你朱元璋之威,不画是抗旨,画师心头一万匹吃草的马儿跑过,很想把笔往朱元璋手里一塞:笔给你,你来画!

画师很憋屈。

最后还是想出了法子,你朱元璋说五爪金龙我就画五爪金龙,但我得把衣服底色改了,帝王穿金色,我就给常遇春穿绯色,那是臣子之衣,别开了君臣身份,你总该没话说了吧。

画师其实很想对朱元璋说一句:饶了我吧,以后这破事别找我,人家画像收钱,我这画像收命,你收我命!

朱元璋对画像很满意,提笔作下挽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一句话作结,朱元璋为常遇春作龙袍像表哀痛之情,肯定常遇春的建国奇功,以此激励军心:大明会记住每一个热血奋战的将士!不能忘也不敢忘!

(图片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