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苏德双方投入数百万,最终伤亡超200万,惨烈程度丝毫都不逊色于同一时期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得了个“勒热夫绞肉机”的别称。
苏德战争中的苏军反扑1941年,德国对苏联进行了闪击战,当时的苏联面对德国方面来的突然进攻,一时之间愣住了,被势如破竹的德军一下打懵直到年底的莫斯科战役,苏军才回过神来,让高歌猛进了半年的德军吃了亏,莫斯科久攻不下,苏军用巨大的伤亡,保住了都城。
而莫斯科保卫战完成后,信心大增的苏军开始准备反攻,当时冬天已到,而东欧的土地上,冬天是对于外敌进犯的一个巨大障碍,当年在欧洲西部战无不胜的拿破仑,亦复如是,所以苏联准备趁着这个好机会,对德军反攻。
次年1月初,苏联发动了第一次的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
勒热夫与维亚济马这两个地方,听名字就非常冷门,均位于莫斯科的西部,当时都被德军所占据,朱可夫准备以两个方面军的兵力,还有大量空降兵,将盘踞当地的德军歼灭。
然而,面对苏军的进攻,德军一边还击一边后退,最终找准时机,突然对苏军的两翼发动大规模反攻,直接包围了一个集团军兵力的苏军。
至四月,被围住的这一支苏联方面军被德军歼灭,集团军的军长自尽。
可仗打了几个月之后,德军损失不小,苏军损失更大,更尴尬的是,苏联并没能成功夺回勒热夫与维亚济马这两座城市,不过,这两座城市两侧地方,苏联的前线倒是向前推动了不少,如此一来,勒热夫与维亚济马就成为了德军占领区域突出的一块“半岛”地带。
由于当时勒热夫与维亚济马的独特处境,这里成为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最佳地带,德军紧紧守住这里,而苏联一直非常忌惮,随时想要夺回这两座城市。
双方不断在勒热夫与维亚济马周围增加兵力,先后三次开战,都是为了争夺这两座城市,而这三次战事加起来,就被称作“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绞肉机勒热夫战役从1942年1月开始,到次年3月结束,前后持续了一年多,而这场名气似乎不太响的战役,实际上可谓是损失极其惨重。
苏军方面,仅仅是阵亡的就超过了62万人,受伤患病的超过110万,德军方面的具体伤亡数字并不详细,但按照西方后来的统计,德军当时阵亡与病亡的人数在16万到33万之间,受伤者在45万左右,还有上万人失踪。
通常,战争最终的胜者判断标准,就是看谁的目标达成,看谁的代价比较小。
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来判断,勒热夫战役的胜利一方,毫无疑问就是德军,持续了一年多的勒热夫战役,苏军投入与损失巨大,可终究还是没有突破德军的防线。
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与德军之间的伤亡比本来就非常高,而勒热夫战役的双方伤亡比,更是达到了4∶1到5∶1之间,实在是有些夸张。
直到如今,勒热夫战役依旧是这场战役苏方主导者朱可夫的一个黑点。
苏军败了,德军其实也没赢虽然苏联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是“胜出”的德军,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也没有完成,1942年时期的德国,主要目标是占据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里海沿岸,那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出产地,资源非常丰富,德国当时非常需要石油。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德军派出南方集团军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一路进攻高加索,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前者是直接的正面进攻,后者,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格勒是北高加索的水陆枢纽,占据此地就可以切断苏军南北之间的联系。
勒热夫与维亚济马两个地方,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是这里的作用,只有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才能够显现出来,如果德国不打算进攻莫斯科,那就毫无用处。
勒热夫战役,德军损失不小,虽然成功守住了这片对苏联意义巨大的地方,可对德本身来说其实还是吃亏了的。
除了因为战争导致的损失,德国为了守住这里,还要耗损大量的人力物力兵力,派驻重兵进行防御,实在是有些不划算。
其实按理来说,德军当时最佳选择是主动放弃这块鸡肋,毕竟德军的目标是在北高加索,而不是莫斯科,可最终,狼堡的那位却不肯放弃,还下了严令要求德军严守,并且不断增加兵力到这里,最终,驻守此处的苏军兵力,超过了南方集团军。
而南方的德军,也出了问题,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原本派去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只是想为进攻北高加索的德军做个掩护,没想到顺顺利利就拿下了斯大林格勒,希统领就很高兴,觉得斯大林格勒非常重要,要求德军更进一步。
没想到,攻入城内的德军陷入巷战无法脱身,被苏联牢牢钉住,进退不得,最终被苏军反攻给灭了。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了苏德战争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整体来说,勒热夫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成为了苏德战争双方情势迅速逆转的一个关键点所在,勒热夫战役的惨烈程度,丝毫不比斯大林格勒战役温和。
为何没什么人知道勒热夫战役相较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勒热夫战役虽然与其几乎同时期发生,而且规模也极其大,损失伤亡惊人,但其知名度却并没那么高。
其实也并非如此,在军迷与关心二战历史的人群里,勒热夫战役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其他大多数人对此不太感兴趣。
之所以如此,首先听名字就知道了,勒热夫、维亚济马这两个地名本来就不是多有名,也就是两个很小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勒热夫战役是朱可夫的损兵折将的折戟之地,而当年的德军是所有盟国的敌人,所以后来的东西方,对于勒热夫战役的宣传,都没有那么大。
同样的道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对德军的一次重大胜利,而苏联当时毕竟是盟国之中的重要力量,代表着的是盟国,是所有爱好和平的力量,所以自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扬。
不论如何,当年勒热夫战役的惨烈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苏方还是德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损失,以至于被后来人称作“勒热夫绞肉机”。当年亲眼目睹的苏联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心里受到极大震撼之后写下:我从悬崖坠落,无穷无尽的深渊,在世界任何交流,你都无法找到我军服上的领章。
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1942年1月,天寒地冻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闪击”战术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灵,并在苏军的全线反攻下开始撤退。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热夫地区附近站稳了脚跟。
期间,指挥德军第41摩托化军的莫德尔上将,由于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不时地组织小规模反攻,有效迟缓了对手的追击,成为当时东线唯一一个在撤退中坚持反攻的人。危难之际,他接任了第9集团军司令,这离他当上军长仅过了3个月。
收拾“烂摊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第9集团军从莫斯科一路败退下来,满编26万人的部队,如今只剩下不足6万残兵败将,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辆,尤其是各部队联系中断,分不清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更麻烦的是,在周围聚集了苏军14个师,形式十分严峻。
莫德尔奔波于各部队之间,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一个军人军事素养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莫德尔以往表情严肃、骂骂咧咧的坏脾气,反而在混乱的撤退中,给人处事冷静、心理素质过硬的印象,官兵们很快从慌乱中稳定了下来。
其次,查漏补缺,敦促构建防线。整合被打散的部队,是莫德尔这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他将没有坦克的装甲兵集合起来,充当步兵填充防线空档;将散乱的小部队组合成战斗集体,派往防区。很快,第9集团军的防线稳固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官兵们对这种提议,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是质疑。但当他组织起两个战斗群,向当面的对手发起反冲锋以后,苏军大规模的进攻消失了,这让他们十分拥戴这位“有勇有谋”的新司令。
然而,莫德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德军的失利在于“该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从战斗素养和指挥水平上来说,苏军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向上级要求补充力量,他要扩大进攻规模,挽回属于德军的尊严。
他每天会在地图前分析战局、研判形势。但更多的是来往于防线各个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鼓舞斗志。莫德尔粗话连篇的不讲情面,以及以身作则,在官兵们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开始重塑德军的“威武”。
莫德尔的特点就是进攻,却显示出极高的防守能力。在勒热夫地区,从莫斯科一路追过来的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 他们缺少空军和坦克的掩护,补给困难、弹尽粮绝,攻击势头越来越弱。这对莫德尔看来,是绝好的反击机会,他命令对苏军的侧翼发起了进攻。
双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着厮杀,莫德尔的部队很快突破、并包围了苏军2个集团军9个师。这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恶劣的天气下,能够保住防线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里还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
但莫德尔做到了,他一面应对苏军的突围,一面阻击对手的援军。苏军两个集团军被歼灭,损失3万多人,这对兵败莫斯科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时,这场围歼战,彻底终止了苏军的进攻,稳固了脆弱的防线,危机解除了。
这场难得的胜利,德军统帅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莫德尔不仅晋升为大将,还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挥魅力的人”、“伏尔加河奇迹”。但他认为,无论是硬仗,还是恶仗,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战场自主权。
莫德尔倡导“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义。当然,他也是努力坚持的。在“狼穴”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莫德尔如愿以偿地争取到第46摩托化军,这个军实际上是一支装甲军,战斗力十分强悍。
但附加条件是,这个军只能部署在勒热夫以外的地区。当即遭到莫德尔的拒绝:“到底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作为前线指挥官,我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要知道,还没有哪个将军敢这样强硬地拒绝命令。说白了,他就是不允许有人干涉指挥。
当然,事后证明他是对的,“防御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大。1942年3月,稳定下来的勒热夫防线形成一个宽约150公里,纵深约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苏军不断地冲杀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总兵力只有剩下了5万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统帅部要求放弃突出部,但都被严词拒绝。
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勒热夫距离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弃,不仅在军事上失去有利态势,而且在政治上有损于德国的威望,动摇军心;另一方面,这个突出部势必牵制大量的苏军,有利于其他战线上的攻势。
事已至此,莫德尔只得全身心地组织防御。首先,他十分重视收集情报。包括无线电侦听、捕捉“舌头”,战术侦察等,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他必须及时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并认真筹划分析,有的放矢。
其次,在防线后方挖掘多条备用战壕,加强防御深度。尽管其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部署数量,但莫德尔依然强迫官兵们这么做。同时,构筑碉堡等火力支撑点,形成层层防御的态势,以此减缓苏军的冲击力,确保防线安全。
关键的是,组建预备队。不仅有集团军直属的预备队,而且还要求师、团、营级都要准备预备队,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在对手进攻时,这些预备队还可以实施反冲锋,迟缓和消耗对手的势头。
之所以莫德尔选择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斯大林以及他的将领们都认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失利后,不会“善罢甘休”,由此在中路摆下了重兵。德军统帅部决定“将计就计”,将战略重点转向南方,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
莫德尔手里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他只得尽其所能,坚守阵地,第9集团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防区在不断缩小,但勒热夫城始终未丢,并牵制了大量苏军,掩护了德军在高加索的行动。
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地区一守就是一年多,苏军损失了上百万的官兵,成为不折不扣的“勒热夫绞肉机”,这样的损失苏军不愿再提;而1:4的伤亡比,也铸就了莫德尔“防御专家”的美名。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勒热夫战役现在有点被炒作的太厉害了,可能是这个城市是朱可夫元帅打了一仗,但是没有达到战役目的,而且伤亡严重。
不过,说勒热夫是一个战役就不那么合适了。勒热夫之战实际上是围绕着勒热夫这个距离莫斯科最近的突出部,苏德双方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交战。这期间双方进行了不断的交战。这一点类似于北非的托布鲁克,隆美尔到了北非很快就达到了托布鲁克,但是围绕着托布鲁克这个要点,德国和英国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争夺战,最后德军获胜,但是这期间可不止一次战役。
勒热夫突出部的形成是和1941年冬的苏军大反攻有关,1941年冬的苏军大反攻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也标志着德军闪击战的破产,战争不可避免的长期化。
苏军在1941年冬的反击中,其实坦克很少,主要是依靠步兵和骑兵实施进攻,和一战时期差不多,所以打不了多远就会停下来,毕竟两条腿跑的太累了。没有坦克兵团是无法执行大纵深、高速的突击任务的。
勒热夫这个突出部是1941年苏军冬季反攻中留下的尾巴,本来苏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但是斯大林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时这个方向,苏军的第1突击、第16、第20三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但是在1月下旬,斯大林命令把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调走,这样只剩下了一个第20集团军,本来这个时候,苏军的素质就低于德军,兵力又占了劣势,所以苏军虽然是深入了德军的纵深,但是勒热夫、格扎茨克等战术要点没有拿下来,拿下维亚济马的目的没有达到。
由于勒热夫这个要点距离距离莫斯科太近,所以苏军还是德军,都不可能对这个突出部视而不见。在苏军的冬季攻势停止以后,由于双方的战线犬牙交错,所以德军首先是消灭深入自身纵深的苏军部队,而苏军也在保证这些深入敌后的苏军能够保留下来,但是这个努力没有成功,深入敌后的苏军大部分被消灭,只有少数人逃回了苏军战线。
围绕着勒热夫这个突出部,从1942年1月开始,一直到1943年3月德军放弃为止,双方围绕着这里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攻防作战,期间大大小小的战斗不断。整个过程中,苏军自己说是阵亡622664人,受伤1156485人次。西方说苏军阵亡43万人,受伤77万人,德军方面是16.2万人到33万人阵亡,受伤45万人左右,失踪3.5万人。
不过,整个1942年,整个苏德战争的重点在南线,也就是先是哈尔科夫,然后是斯大林格勒。但是,由于中央方面的苏军也没有闲着,在8月苏军也开始进攻勒热夫突出部,不过这场持续了一个月的战役,并没有达到苏军的目的,虽然苏军出动了后来的两个元帅朱可夫、科涅夫,但是勒热夫还是没有拿回来。
勒热夫的攻防战之所以现在出名,可能是因为在这里的几次战役都是朱可夫指挥的,而朱可夫在这里打得并不好。而朱可夫被视为苏军二战中最好的战地指挥官,也是有一点诋毁的意思,但是,象勒热夫这种德军构筑了3道坚固防线的情况,同期的英美军队根本就没有碰上过,基本上德军的防线都是一线配置,而且凭借着全军摩托化的优势,英美军队基本上是可以做到一点突破,全线突破,但是遇到这种有数道防线组成的防御阵地,英美军可就困难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美军在意大利碰到的“古斯塔夫”防线,英国人、美国人可是费了牛劲才突破。而古斯塔夫防线,也只不过是一条防线,而且反击的德军装甲部队不多,可没有向中央集团军群这样的重兵集团。
而更大规模的攻势是到了冬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火星行动”,苏军还是没有拿回勒热夫,不过中央方面的苏军行动的确是牵制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军,使其无法抽调兵力支援南方地区。不过,在苏军反复的攻击之下,出于节约兵力的目的,德军主动撤出了勒热夫突出部。而这个突出部被削平以后,下边的目标就是奥廖尔突出部了,不过这回苏联人没有主动进攻,而且首先把主动权给了德国人,让德国首先进攻,等到德军的实力被削弱以后,再发动反攻,这就是库尔斯克战役。
勒热夫之战,其实主要是双方对于这个苏德战场的中部的突出部是有些不一样的执著,德军总是想通过这里进攻莫斯科,而苏军方面则是不想再来一次兵临城下。
图片来自网络。
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这场战斗是有深刻背景的。
一方面,莫斯科战役让德军的闪击战遭到打击,使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没有达到,对希特勒来说,在勒热夫保持坚固防御有两个打算,一是对莫斯科形成重新进攻企图,二是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牵制掩护,客观上讲,勒热夫之战干扰了苏军统帅部对战场重点的判断,牵制了苏军大部兵力。
另一方面,勒热夫突出部的防御战斗是德军做的两手准备。本身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三路大军进攻苏联时,中路就是实力最强也是担负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重任,但莫斯科战役失败以后,德军并没放弃重新进攻莫斯科的企图,在勒热夫顽强固守就是用了缓兵之计,如果苏军不在莫斯科方向使用重兵防守,德军就可以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同时发动进攻,而苏军在勒热夫的顽强反攻也确实打破了德军的企图,可以说,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当初制定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计划时,也是考虑到德军的两线作战问题,只不过朱可夫的火星行动遭到了莫德尔的顽强抵抗,损失巨大。
对德军来说,勒热夫之战对整个东线战场意义不大,只是制造了对莫斯科的高压态势,其实在牵制苏军主力的同时,德军自身也出现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场兵力不足的困境。虽然苏军损失巨大,德军同样出现了第6集团军被围歼的局面,这是一场双方都损兵折将的战斗。
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先从纠正提问者开始,二战苏德战争中的勒热夫战役不是什么“几乎被遗忘”,而是被苏联官方直到解体前还在刻意掩盖抹杀的历史真相。这样的例子在斯大林时代比比皆是,属于苏联棺材板上无数钉子中的一颗。此为其一。其二,早在二战后,西方国家,包括重建后的德国就纷纷质疑其事。但因缺失苏联方面的史料印证,不明其中详情。而国内军迷还是拜改革开放所赐,才接触到半世纪前的林林总总。之前之所以不为人知,无非就是意识形态和闭关锁国等因素。至于战役过程,现有回答都表述明白了不重复。特别要说明的就是,这种抹杀受最大伤害的不会是你的敌人或朋友,只会自食恶果和自取其辱。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肯定会为此战中死伤残俘的数十万红军官兵,以及他们背后的数百万家人深感唏嘘!真切希冀同样的事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会出现,也不能出现。
苏德战争,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什么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客观讲,勒热夫确实是“绞肉机”,苏军据统计损失了两百多万人,但这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时间概念偷换。说句大实话,二百万人的损失,其实并不是很夸张!
为什么呢?勒热夫发生的不是一场大战役,而是一年多时间内(1942年1月-1943年3月)的一系列大小战役,其中大型战役就有八场。甚至可以说,勒热夫战线在某种程度上等于苏德战场的中部战线,也就是双方三分之一的交战区域。
勒热夫之所以是“绞肉机”,正是因为在一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这条战线不断投入兵力,却未能实现重大突破和进展,所以令人更加痛苦。
但也由于经历的时间过于漫长,所以苏军损失的二百多万兵员,放在这个时间段里就并不那么夸张了。很多文章把勒热夫战场等同于一次战役,似乎一场战役就让苏军损失了二百多万,以显得骇人听闻,并且过度吹捧德军指挥官莫德尔,其实就是这种对时间概念的偷换。
勒热夫战场伤亡较大的一场著名战役——火星战役(1942年11月25日-12月20日),苏军投入了70万兵力,损失25万人(阵亡7万多人,受伤14.5万),德军投入兵力35万人,自称损失4万多人。
勒热夫另一个伤亡较大的阶段是1942年1月-4月,一共是四场大战役,包括桑乔夫斯基-维亚济马攻势、莫扎伊斯克-维亚济马攻势(木星行动)、托罗佩茨-霍尔姆攻势、维亚济马空降战役。苏军累计阵亡和被俘27万多人,负伤50万人。
在15个月时间里,苏军在勒热夫战线遭受的伤亡被认为达到230万人,其中阵亡和被俘超过100万人。德军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估测大约有80万人的损失,其中阵亡和被俘约33万人。按照月平均,苏军每月损失15万人,德军损失5万多人。
这个数字如果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实并不很夸张。以斯大林格勒为例,战线也相当于整个苏德战场的三分之一,而且战役进退的纵深非常大。在6个多月时间里,苏军损失高达113万(47.8万阵亡和被俘),德军损失86万(一说150万)。平均下来,苏军每月伤亡18万多人,德军损失14万人(或25万人)。
所以说,勒热夫的战争烈度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弱一些。但是勒热夫战场的持续交战时间太长,这是非常另类的事情,所以才有“绞肉机”一说。另外,苏军在勒热夫战场的表现也确实比较难看,远不如斯大林格勒战果辉煌。
话说回来,整个苏德战争持续了46个半月,勒热夫战场就持续了其中的32%的时间,又等于三分之一的战线。所以,勒热夫战场占整个苏德战争的比重可以达到10%左右。
苏军在整个战争中死亡和被俘总数在1000-1100万之间,在勒热夫战场的战死和被俘数字总计在100万以上,基本和10%的战争比重相匹配(或者略高)。所以,勒热夫战场基本体现了苏德战争的苏军正常损失情况。(陶慕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