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明朝施行两京制,而且有两套几乎一模一样的朝廷机构,一套在北一套在南,虽然明朝南京的六部没有北京的六部那么繁忙,但却也并不是摆设,都有自己的职责。

南京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定都在此的政权颇多,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时,其帐下谋士冯国用就曾建议将来定都金陵。

金陵,也就是南京,乃是龙盘虎踞之地,千古帝王之都,而且两宋开始,江浙地区的经济冠绝天下,占据金陵就等于坐拥江浙的财富,这对于一个王朝的诞生、崛起与兴盛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由于历史上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往往都存在得比较仓促,而且对于明朝广袤的疆域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有点偏南,不足以辐射稳定全国,所以朱元璋也并非没考虑过迁都,朱元璋想来想去,选定了北平、西安与洛阳三个地方做备选,但最终由于朱元璋还没来得及想好就突然驾崩,迁都的事情也就没有进行。

靖难之变后,朱棣最终决定将都城迁离南京,迁至北平,而他这么做也很简单:

  • 一,朱棣夺位,抽走了北方大量的明朝精锐,使得大宁、东胜等诸卫内迁,防卫空虚,明朝北方的界限大幅后退,而朱棣以自身为鉴,不放心藩王与将军镇守,所以干脆迁都北平,由自己亲自镇守北方,形成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 二,北平毕竟是朱棣的“龙兴之地”,而南京的前朝势力非常强大,朱棣在南京总是觉得比较不自在,将都城迁到北平,对于朱棣巩固自身的皇位是有好处的,而朱棣也想借此给自己继位一个合理的理由,所谓“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

朱棣虽然将都城迁到了北平,并且将其改名北京,但依旧保留了南京的地位,只是将南京改为留都,而迁都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期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因此南京的六部等机构并没有裁撤,迁都完成以后,南京的诸司衙门实际权限大幅削减,但仍旧被保留。

永乐后期开始,所有南京诸司衙门的行文署名前面,都加上“南京”两个字,形成了独具明朝特色的南京六部。

按照规制,南京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不过南京的吏部没有员外郎,有时候南京的六部也不设左侍郎只有右侍郎,但除此以外,南京六部的机构架设,与北京的六部基本无二,相差无几。

而南京六部的主要职能,与北京六部也有很大区别:

南京兵部:

执掌南京周围,南直隶诸州府49个卫所,这些卫所全部属于南京兵部的管辖指挥,会同南京守备勋臣还有镇守太监,一起负责南京的安全。

南京吏部:

负责南直隶地区的所有大小官吏的京察考功,北京的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

掌握南直隶诸司、公侯伯府与京卫所的刑名。

南京工部:

基本职责与北京的工部基本相同,只不过南京工部只负责南京与南直隶还有周边诸省,并且南京工部也负责南方各省的部分征税,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也是南京工部铸造。

南京礼部:

迁都之后,典礼之类的事务全都由北京礼部掌管,所以南京礼部是最悠闲的部门。

南京户部:

负责南直隶还有浙江、江西与湖广这四个地方的税粮征收,而这四个地方的税赋与粮食,占了明朝的大半。另外,南京户部还负责漕运与全国的盐引勘合事务,还有全国黄册收藏与管理,因此南京的户部还算相当权重的。

作为大明朝的留都,南京六部的重要性还是非常高的,比如满洲入关后,南京六部在紧急时刻迅速接管了当时的明朝半壁江山,只可惜当时南明诸王陷入内乱,迅速走向崩解,明朝在南京保留的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并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南京的参赞机务由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北京六部中,以吏部尚书为首,而南京六部之中以兵部的实力最强,所以南京兵部尚书地位非同一般,执掌着南直隶的所有军队训练,关键时刻可以调动南直隶的大军驰援北方。

只不过,南京六部终究是留都的机构,在大多数时候,都受到北京六部的干涉牵制,南京户部收的税粮都要北交,南京吏部官吏选拔升迁要请示北六部,诸如此类。

虽然南京六部的设置与北京的六部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绝大多数的事宜都随着明朝迁都,六部的职责大多都移动到了北京六部,南京六部名义上虽说是六部,但执掌的范围基本仅仅限于南直隶地区,而南直隶地区并没有布政使等诸司,主要的事务都由南京六部来管理。

通常,年轻的北京六部官吏被派到南京六部,就等于前途尽毁了,但是年老的北六部人员若是抵达南京担任职缺,那是非常好的,因为在南京六部担任职务,不仅没什么事情做,而且俸禄也不会少,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南京六部”也是有工作的,并不是闲差!

明朝在封建社会算是个特例,在南京和北京拥有两套中央班底。南京的那套中央班底是朱元璋设立的,本来也是唯一一套。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之时,为了减轻阻力,在北京建立中央班底的同时,也给南京留了一套。

按理说,全国所有政务,都有北京的六部决策和执行。其实,南京六部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南京六部也有自己的直属片区---南直隶,以及附近的部分江南省份也归南京六部管理。

<明朝的15个省级行政单位>

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朱元璋建国时,将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划分为“直隶”,直接归中央六部管理。

朱棣迁都北京时,又把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州直隶州(现在的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也直隶中央六部,遂称北直隶,和南直隶对应。

<南京六部权限>

南直隶在迁都之后,依然保留下来,给南京六部当做辖区。

南京兵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兵权,有49个卫所。

南京刑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刑名案件。

南京吏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官员京察考功,权力比北京吏部小很多。

南京工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营造工程事项。

南京户部,权力大一些,南直隶和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都归他管理。还有全国的漕运和盐引,也归他。

南京礼部,唯一一个清闲衙门。因为,皇帝在北京,礼仪祭祀等事务也在北京办,这个部门基本上没业务。

由上可以看出,南京兵部和户部的权利相对大点。其他四部之中,礼部最差。

(文|勇战王聊历史)

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通常只有一个中心。明朝却特立独行,在全国设立南京和北京两个中心,配置两套班子。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1402 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从侄子朱允炆手上抢走了大明江山,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

朱棣自1380 年就藩北平,在北平苦心经营 20 余年,是时北元残余势力也对大明北疆构成威胁。同时为了摆脱南京前朝势力的羁绊,朱棣继位后,即开始迁都事宜。 14 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大明王朝形成北京和南京的两京格局。

其实,两京制度并非明朝的原创,东汉的洛阳和西京长安,唐朝的长安和东都洛阳,北宋的开封和洛阳,均是两京并存。但明朝的诡异之处在于,不但有北京和南京两个中心,且在两地分设两套几乎一模一样的官僚机构。

那么,既然北京已经有一套政府机构,南京那套同样的政府机构,又干什么呢?

北京作为天子之地,官僚机构一应俱全,自不必说。南京除了人们熟悉的六部之外,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俨然一派小朝廷的气象,龙椅上只差一皇帝。

一般人认为,南京六部是大明王朝京师六部的备份。明亡时,南京六部这套备份的官僚系统,似乎也未起到力挽狂澜之作用,而常被人诟病,其实不然。

南京六部与北京六部是两套相互独立的官僚系统,互不干涉,品级和职责一致。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员配备和地域管辖大小方面。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般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以及员外郎等其他僚属。南京六部一般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兵部更无员外郎之职。在人员配备上,南京六部相对简练。在地域管辖上,南京六部一般管辖南直隶及附近区域,今江苏、安徽、上海及其周边,全国其他地方均属京师六部管辖。

(明朝官员剧照)

在人员配备和地域管辖都较京师六部偏少偏小的情况下,南京六部是不是就是个闲职呢?

显然不是。

南京兵部执掌南京周边,南直隶诸州府下设 49 个卫所,会同南京守备勋臣,镇守太监一起负责南京周边防务安全。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就曾担任过南京兵部尚书,并在任上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之乱。

卫所是明朝的军事编制体制,一卫为 5600 人,朱元璋时全国有 300 多个卫所,兵员约 180 万。据此推算,南京兵部所掌兵约 27万人。加之南直隶位于江海之间,虎踞龙盘之地,南京兵部的职责显然十分重要。

南京作为留都,其最高权力机关是由守备,内守备,参赞机务等组成的守备厅会议。南京兵部尚书一般兼任参赞机务,位居六部之首,这与通常意义上六吏部为六部之首,有所差异。

南京户部掌管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等省的钱粮征收,漕运及全国盐引勘合以及黄册的收藏与管理。

三国孙吴对江东进行经营以来,历经五胡时期的“衣冠南渡”,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至明时,江南赋税为全国之冠,南京户部所掌钱粮税收对大明王朝至关重要。

南京户部所掌钱粮税收除部分自用外,一般要转运至京师交由户部,这仿佛是南京户部隶属于京师户部,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明朝皇宫)

江南作为全国的财富中心,南粮北运是历朝历代必为之事。大运河的开凿除了沟通南北加强交流之外,将南方的钱粮赋税转运北方,也是其重要功能。南京户部钱粮转运至北京,是上缴国家和天子,京师户部代表天子和国家接收。

南京吏部负责南直隶地区大小官员的京察考功,王阳明的父亲就曾担任过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刑部负责南直隶诸司,公侯伯府及卫所的刑名事宜。

南京工部负责南京及南直隶地区的工程营建等事宜,协助户部征收税款,南京户部印刷盐引勘合的铜版,也由南京工部铸造。天子在北京,相关祭祀及庆贺大典等事宜,均由京师礼部负责,南京礼部的事情相对就少很多。

不过,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崇尚教育,全国一半以上的科举官员出自江南,主持考试也是南京礼部的重要职责。南京的皇陵祭祀以及由海上而来的外国朝贺使团的接待等事宜,也多由南京礼部负责。

两套班子也自有不变之处,明朝前几任皇帝也多有回迁南京之想法。

1421 年朱棣迁都北京,三年后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后,便着手迁都南京,并派太子朱瞻基回南京主持相关事宜。正在北京群臣热火朝天的准备,万事俱备之时,朱高炽却一命呜呼,回迁事宜便不得不放下。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也着力推动迁都南京。其时南京地震频发,皇帝群臣犹豫不决。直到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才彻底决定留守北京。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北京沦陷。在此危急时刻,南京六部等官僚机构,似乎并没有亮眼的表现,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明朝的衰败是政治、经济、社会、气候和世界格局综合作用的结果。本已存在的南北之争,外加文武之争,诸王之争,都极大地牵扯了南明残存的精力和资源,共同导致南明政权的迅速败亡。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对于明朝在南京的那套班子还真不能看得太简单,“吏隐”也好,“莳花尚书”也罢,那只是对比北京官员来说,事实上南京这套班子手里的权利不小,部分官员甚至可以直接和北京分庭礼抗。

明朝两京制的坎坷实验

现代人看明朝两京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玩意是朱棣迁都的副产品,主要是妥协出来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就做过实验了,他很早就把开封定为北京,试图建立一种军政分离的体系。但是因为开封属于四面受敌的地形,明朝边境又大范围北移,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次实验。

之后明太祖一直在寻找北方可以定都的城市,太子朱标出京考察了西安等北方大城,但随着朱标的死亡,明太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对朱允炆的培养上,这个两京制实验再次搁浅。

所以朱棣保留南京的中枢体系一方面是为了迁都过程不出乱子,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延续朱元璋的制度实验。而且两京制也不是明朝首创,周、汉、唐等王朝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陪都,只是不至于设两套班子而已。

朱棣死后仁宗继位,他不太喜欢北方首都,动过回南京的念头,所以仁宗强化了南京那套班子的配置,把朱棣削减的官员再次补充完整,还让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坐镇,至此明朝南北两京两套完整班子才彻底形成。

但是这形成的只是框架,里面的详细内容明朝且折腾了好多年,光一个北京的六部尚书脑袋顶上有没有“行在”两个字就折腾到正统六年。几个皇帝去了加,加了在去,玩的不亦乐乎,官员们只能全程懵逼的看着。

好在到了明英宗这里北京做为政治核心、南京做为陪都算是彻底定下来了,之后再折腾就都是小打小闹,不牵涉国体。那么南京这套六部班子具体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最终它没有发挥出备用中枢的作用,被清朝弹指而破呢?

南京六部职责

总体上说南京六部的编制还是小于北京的,在北京六部大多是一个尚书配左右两个侍郎,属于一正两副的格局。但是在南京是一个尚书配一个右侍郎,总体人数比北京少很多。

  • 南京吏部:通常六部格局中吏部为长,权利最大,但是南京吏部确实不如北京,它能够考核的官员范围很小,只有南直隶一地。不过这不能说他们没有权利,这帮大爷的考核权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北吏部任何限制。

  • 南京户部:在南京六部中其实户部最大,最初他们掌管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陝西、云南共九个地区钱税转运。后来被革除了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四地,但仍掌握整个南中国的钱粮调运,没有他们支持,明朝根本别想打规模较大的战争。

  • 南京礼部:很多人说南京礼部最废,但稍微注意点下属机构不难发现,他们是主管铸印局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 南京兵部:南直隶49卫一切兵马操练、禁缉盗贼等工作都由他们负责,不受北吏部任何节制。在宣德八年,南京兵部尚书黄福获得了参赞机务之权,总管一切留守、防卫大权,连钱粮都可以专拨。

  • 南京刑部:吐槽机觉得南京刑部才是最废的,南直隶除了落魄官员,最不缺的就是勋贵,刑部官基本没啥权限收拾,不被收拾就算好的。

  • 南京工部:在封建时代搞技术的再牛也有限,但是再悲剧也能吃饱饭,南京工部好歹管着整个地区的营缮,还有一个宝源局(铸钱的)在手里。

没啥卵用的备份

从上面的各部职责中不难发现,这个备份其实是有大用的,一旦北直隶的政治核心损毁,这边按道理说可以迅速接管整个南中国的统治,好歹能维持个偏安江南的局面。然而历史显然没向这方面发展,南明死得比南宋还悲剧,到底毛病出在哪了?

其实说来还是明朝自己的问题,承平日久,朝堂越发不重视这套备份系统,直接拿来当明升暗降的垃圾桶。明朝中后期南京几乎成了失意官员的大本营,在东林党这群嘴炮狂魔到来后更是升级成职业反对派,再次把南北撕裂,两京制从互为表里变成互相拆台,打的头破血流。

在天启年间后金崛起,平乱必然需要打仗,打仗必然需要花钱,而相对富庶的南京在这时候喊出了“辽东以一隅病天下”,不如放弃的口号。两边围绕着辽东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撕逼,一直折腾到李自成进京都没弄出结果,两京制的好处没享受,弊端倒是彻底暴露了。

崇祯自杀后如果南直隶快速确定新的皇帝,好好经营江南,依赖长江天险也不难苟延残喘。然而因为党争日久,两边已经忘记了大敌当前,为了拥立谁再次折腾了个死去活来,最终朱由菘求助江北三镇武将才登上帝位,南明文武从此分裂,武将军阀化再不可逆转,它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明朝的两京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武或者南北,再次也能打破交通限制,方便统治庞大的国家。然而最终它成了党争的温床,几乎直接毁灭了这个王朝,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抵也只能苦笑吧。

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明朝的南京,自迁都北平后,明朝很多皇帝一辈子也没去过,却还保持这六部这套班子。

它存在的原意,本来是明朝储君的实习基地;皇帝的退路。因为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备用班子。

只可惜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彻底成了一个养老机构和权斗失败人员流放处。

当初朱棣迁都北京,至于南京这套班子究竟留不留?实际上还是做了非常深入考虑的。

当初为了筹划迁都北京,花了十几年的时候。大量的工作,实际上还是要靠南京的中枢机构来运作,所以南京六部的班子才是国政的主导,朱高炽监国,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

所以朱棣把内阁、六部全搬到北京去的过程中,为了按部就班,不出乱子。他并没有把南京的六部一下子全撤掉。而是采取了保持原建制,不断转移功能,然后逐步弱化,最终转移。最后北京六部健全功能以后,南京六部就剩下了礼、刑、工三部。所以职能的弱化导致了南京的六部近乎形同虚设。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他当时面临的形势的确比较艰难,所以他必须备份一套班子。

所以恢复了南京六部的全部建制,并且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了南京。所以朱高炽把南京变成了储君的实习基地,更是自己的退路,万一在北平干不下去,哪怕自己一个人到南京,立马能投入工作。

从南京六部的权责,就可以看出这个动机。

更关键的是南京六部虽然总体权限不及北京。但南直隶(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都归南京户部管理。

所以整个明朝最富裕的地方的税收,最挣钱的买卖,以及北京的口粮运送这些活都是南京户部经手。你还能小看南京户部么?

南京地区49个卫,都直接归南京兵部尚书管。北京兵部尚书都没这个权限。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和吏部一样,只管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

南京工部保持了和北京工部同等建制,因为它有监督南京户部的职责。南京户部的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都是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的。南京户部油水越大,南京工部油水就越大。

最清水衙门的便是南京礼部,按道理皇帝不在南京,是没必要设礼部的。但是南京保持了礼部,其实意义更非凡。因为礼部尚书通常也被看作是入阁为宰的必经之路。所以南京礼部原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朝廷培养全局性人才的。

但是很可惜,自从朱瞻基以后,明朝的太子也不到南京实习了。而南京六部的独立性又高。明朝的皇帝就通过南京守备、守备太监来控制南京。

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六部就成了朝廷官员的养老部门了,比如像海瑞这种官员,杀又不能杀,让他在朝廷里,又鸡犬不宁,安排到南京,一直安稳到老。

崇祯当年几次打算去南京,可惜面子下不了,否则或许还能有另一个说法。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公元1403年,也就是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做了皇帝的朱棣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提升了其地位。永乐四年,开始兴建北平城。永乐十八年,北平城修成,朱棣正式下令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是,朱棣仍然在南京保留了六部等中央机构,南京成为了留都。

朱棣为什么这么做?这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平?第二,朱棣为什么要在南京保留六部?第三,南京六部是干什么的?

朱棣迁都北平的理由很充分

朱棣做出迁都北平的决定,主要是基于政治需要和工作需要两个方面的考量。

从政治需要上说,迁都北平是最好的选择。我们都知道朱棣的天下,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虽然朱棣自称是朱元璋的嫡子,但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反对他的大有人在,这些反对他的人根基大都在南京。尤其是辅佐朱允炆的江南名仕,朱棣即位后在对他们进行了大肆杀戮,结怨太深,对此,朱棣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为了打破这些反对势力的盘根错节,朱棣必须要迁都。

而北平作为朱棣的龙兴之地,他做燕王的时候,封地就是在北平,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而且,朱棣在北平苦心经营多年,势力深厚,如果这里作为京师,对他稳固执政基础十分有利。既然迁都已经是必然,那么北平就是最好的选择。

工作方面,也需要朱棣迁都北平。明朝建立之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入蒙古大草原,历史上称之为北元政权。北元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所以当时明朝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蒙古。

北平是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非常关键,需要在这里屯集重兵把守。朱元璋时期,为了防御蒙古人进攻,特意封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手中的权力很大,这也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基础所在。

现在朱棣当了皇帝,住在京师南京,远离北方边境,那就需要把镇守北平的任务交给其他人,同时军权也要交出去。靠此起家的朱棣当然不会放心交给别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抓在自己手里。而如果他将京师迁到北平,就可以自己直接掌握重兵,达到“天子守国门”的效果了。同时,定都北平后,朱棣就可以随时出兵蒙古,有利于解决北部的边患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保留南京六部,同样是出于政治和工作上的双重考量。

明朝时候,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早已转移到了南方,朝廷的赋税绝大部分是来自南方几个城市的。尽管在抵御北方蒙古势力入侵,北平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如果想要保证朝廷税收、维护国家繁荣稳定,对南方的管理也不能放松。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在迁都北平后,选择了保留南京六部,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因为明朝是疆域辽阔,北平和南方的距离过于遥远,如果控制不力的话,很有可能出现第二个朱元璋,从南方起兵夺了老朱家的江山。

除去以上的工作需要外,在政治上保留南京六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万一和蒙古的战事不利时,明朝政府可以迅速从北平撤回到南京,由于机构健全,不会影响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也算是朱棣为大明王朝留下的一条后路。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明朝末年,南方李自成的起义军如火如荼,北方的大清八旗军攻势猛烈,明朝反而陷入到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最终导致被灭。

南京六部有什么作用呢?

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只是南京六部衙门行文时要署名“南京X部”字样,以示区别。

虽然字面上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差不多,但实际上南京六部无论干什么都得被北京六部牵制。比如说南京的礼部想要举行祭祀活动就得先请示北京礼部,南京吏部的官员选拔被北京吏部掌握,南京户部的财政得上交给北京户部,诸如此类。所以实际上南京官员是感觉很憋屈的,就像大户人家里的小媳妇,老是受气。

不过,权力还是有一点的,比如南京兵部可以掌握南京地区所有的军队训练和守备军费,也就是说南京兵部尚书关键时刻可以调动军队支援北京。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朝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等工作,位置相当重要。

总之,由于南京六部的作用不大,所以到了后来南京各衙门几乎成了明朝官员的“养老圣地”, 大家从北京退休就到南京,职级不变,待遇不变,工作轻松,不亦乐哉。

综上所述,出于政治上和工作上的考量,朱棣将京师从南京迁到了北平,但仍然保留了南京六部等衙门,不过因为整个政治中心迁到北平,所以南京衙门虽然保留了一定的职责,但大多并不重要,而且还要受北京六部的牵制,最终沦为明朝官员的“养老圣地”。保留南京六部的工作需要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政治意义则几乎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