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诸葛亮,怎么样北伐才能灭掉曹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你是诸葛亮,怎么样北伐才能灭掉曹操?

一、加强与东吴联盟,约定共同对抗曹魏,二、休生养息,公开场合暂不提北伐,不暴露战略意图,三、选贤任能,培养人才,加强战备,训练军队,四、巩固南方,加强教化,五、训练特种秘密部队,刺杀曹魏有才能有作战经验的重要将领,散布谣言,系曹魏政权所为,让其人心惶惶,军无战心,破坏其水利设施,让其粮食减产,六、待曹魏出现混乱,联络东吴,约定平分土地,一起出兵攻击,如此,胜算大些。

如果你是诸葛亮,怎么样北伐才能灭掉曹操?

这很不好说啊,诸葛亮本人就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他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

比如伟人毛泽东就评论诸葛亮说:“其始誤于隆中对,千里之遥二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

“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基础!

所以我要是诸葛亮,要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敌人弱点打击敌人,同时要善于用谋,这一点要善于学习西汉大将韩信学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虚虚实实调动敌人。

如果你是诸葛亮,怎么样北伐才能灭掉曹操?

这肯定是诸葛亮粉才会如此执迷,对于西蜀没有统一全国,让曾经辉煌神奇的大汉继续屹立在这个世界,威震四方。这是多么恨曹操列恨司马懿的人,才会想出这么个假如啊!不过,恨也没有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曹丕已让汉献帝让位,建立了魏。诸葛亮北伐打的就是灭魏兴汉的旗子,如此以示行正义之师而获得民心支持。

要分析战争结果,首先当然要知道战场态势。先看看那些年先后离去的三国群英:公元214年,刘备率包括庞统等诸将士川后与刘璋决裂,率兵进围雒县,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下令处死,又说关羽死于220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同年死的还人西蜀的黄忠,也是因病去逝;221年,张飞同刘备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临行时被部将范疆、被张达刺杀;221年,刘备正式即皇帝位,改制章武元年,七月以为关羽报仇之名东征,起兵伐吴,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222年,马超病逝;229年,赵云逝世。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228年,西蜀叫得出名的厉害的将领基本上都走了,再加上这么些年来,一是刘关张三人的集团利益太重,私情重于公利,别人想挤进这个圈子非常难;二是诸葛亮太厉害了,已经接近于神,掩盖了西蜀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才更新太慢,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极其缺乏。北伐之初,由于诸葛亮用兵的神——也就是说战术上非常灵活,进展非常顺利。但战术上的巧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拙,更掩盖不了综合国力的虚;反观北魏司马懿,战略上的正确和综合国力的雄厚,弥补了战术上的不足。

如果严格从战略上分析,三国鼎立失去平衡的时间节点,应该是从庞统逝世,西蜀调整调整力量部署开始,起初是刘备带庞统张飞在益州,诸葛亮带关羽,赵云在荆州,这是一种平衡性的力量布局可以少,但是不能够扩大战果发展进攻庞统死后,诸葛亮和赵云跟随刘备到益州,关于独守荆州这样的格局就是一族非常强,具备攻的能力但荆州非常弱,只能守而不能攻偏偏关羽自不量力,非得要攻结果大意失荆州,这样就注定西蜀与称霸无缘,诸葛亮的北伐只不过是最后的挣扎,严重消耗了西蜀的实力,加速了西蜀的灭亡。

诸葛亮北伐要取得胜利,需从两种情况下来分析。

第一种情况,回到原始态势,即庞统没有死的态势——或者说庞统死了也不要紧,关键在于关羽进攻襄樊的时机不能太早。这时候西蜀的战略错误就在于分兵——可以分兵把守,但不能分兵进攻。即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一干人,北伐占汉中,尔后占领陈仓,稍作休整之后逼进咸阳,但不急于进攻,一定要吸引司马懿将魏军的大量调往咸阳。这时候,襄樊方向的兵力必定会出现空虚,并且合肥方向的兵力也不会减弱。那么,这时候一定要“联吴攻魏”,条件就是攻下襄樊之后将荆州还给东吴。这时候,关羽可以放心攻打襄樊,然后东吴出兵进攻合肥。历史上,东吴5次攻打合肥均不成功,主要的问题就是进攻的时机选得不对。西蜀和东吴,任何一方单独进攻北魏,都难有胜算。但如果联合起来,先从西(咸阳)、再从东(合肥)、最后从中(襄樊)三路并列进攻(三路发起进攻的顺序不能打乱),则北魏首尾难顾。如果三路进展都顺利,则西蜀一路得咸阳、进而得洛阳、邺城、逼进许都,另一路得襄樊、进而得南阳、逼进许都,东吴得合肥、进而得徐州、豫州、逼进许都。三路大军会师许都,拿下北魏只是个时间问题。

第二种情况,就是关羽丢荆州,态势对西蜀非常不利。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要想北伐成功,概率非常低。但不是没有可能性,因为西蜀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在保障充足时,司马懿的部队基本没有抵抗能力。因此,诸葛亮的关键是要解决保障问题,然后就是用人问题。第一次北伐,因起用一个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经验的马谡,结果被张郃大败马谡于街亭,从而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严格来说,这是最遗憾的一次失败,因为这时候的诸葛亮精力还旺盛,西蜀的战斗力也非常强,而北魏——司马懿的地位还没有那么牢固,曹丕还不敢那么放心的让司马懿带兵。第一次北伐,街亭就让王平去守,未必一定可以抵挡得住张郃的进攻,但一定不会败得那么快,为诸葛亮攻打祁山争取了时间,祁山一破,张郃的兵马自然要退。出了祁山,顺渭水而下拿下陈仓,然后进逼咸阳,一切将会顺利得多。

这里面还有几个关键点要把握:一是战略指导上仍然要联吴抗魏,尽管丢了荆州失了关羽,但原本荆州就是西蜀借东吴的,只是还的方式出了问题,两国在战略目标上还是高度一致的,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与魏抗衡;二是战术上应该是稳打稳扎,如果第一次北伐没有丢街亭,那时的诸葛亮应该没有那么着急进攻,在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就不会急于进攻,这时候着急的就应该是司马懿,因为他在北魏的地位并不牢固,后院极有可能会起火,诸葛亮只要帮北魏再烧一把火,诱使曹丕换掉司马懿,则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三是全力抓好保障,必须同刘禅讲明后勤保障的极端重要性,不要抓错方向,不要听信馋言,必要时刘禅可以移驾汉中,等到打下咸阳后,直接迁都咸阳——把事情的厉害关系讲清楚,并且画个大饼给刘禅,还有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封官、许愿,让一些意志不是那么坚定的官员尝到甜头,坚定同西蜀干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四是搞好攻关,要进一步得到士族的支持,这一点刘备在的时候做得还可以,但刘备逝世后,这方面的工作就减弱了。

总之,诸葛亮北伐失败,可以找到一万个失败的原因,而要成功,也可以找到一万个需要把握的细节。最为关键的是,战略指导和战略支撑上不能出任何问题。借诸葛亮的智慧,他应该都想到了,只是无法做到,包括用马谡守街亭,他也应该想到了失败的可能,只是没有想到会败得那么快。一切都已注定!

如果你是诸葛亮,怎么样北伐才能灭掉曹操?

一、加强与东吴联盟,约定共同对抗曹魏。二、休生养息。三、选贤任能,培养人才,加强战备,训练军队,四、巩固南方,加强教化,五、联合匈奴,共抗曹魏。六、发展生产,鼓励生育,招揽流民垦荒。

魏:66万户,443万人

吴:52万户,230万人

蜀:28万户,94万人

综上,鼓励生育,当蜀国人口大幅增长后,财富又大量增加,且北方有变时,联合匈奴与东吴共灭曹魏。

如果你是诸葛亮,怎么样北伐才能灭掉曹操?

诸葛亮北伐失败,估计换成任何人都是失败。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父子统一天下,并不是他的能力不行。统一天下,不是单方面某一个人的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蜀汉实际上失败在刘备父子自己的手里。

首先,刘备死要面子活受罪,在攻打西川的时候,没有采纳庞统的上策,致使攻打西川的时候,庞统过早地死去。如果庞统还活着,让他跟随关羽守荆州,他一定能纠正关羽的错误。或者庞统如果还活着,诸葛亮不会离开荆州,有诸葛亮在荆州,荆州万无一失。诸葛亮绝对会维护好和孙权的外交关系。有诸葛亮在,东吴任何阴谋诡计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关羽总督荆州的时候,正因为他没有搞好和孙权的关系,忽视了孙权和曹操联盟的可能性,使得关羽的荆州处于曹魏和孙权的夹攻状态。

如果关羽能重视孙权的影响力,和孙权搞好关系,关羽的荆州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和曹魏作战。即便关羽这边攻打曹魏没有太大的战绩,只要他保住了荆州,挡住了曹操在东边的进攻,蜀汉打败曹魏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只要关羽没有出事,张飞也不会有事,刘备也就不会去攻打东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战的惨败,没有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的实力就远远不是后来的状态。

二,诸葛亮北伐,如果关羽和荆州还在,张飞还活着,刘备也会活着,形势肯定会大大的不同。哪怕关羽和张飞的儿子关兴、张苞没有意外,诸葛亮北伐的胜算也会大很多

诸葛亮北伐,面对曹魏的悍将张郃、郝昭、王双等,蜀汉这边没有一个能通过硬拼打败他们的将领。张郃曾经是张飞的手下败将,如果张飞还在,张郃还能逞英雄吗?郝昭、王双都身高九尺,关羽也是身高九尺,如果关羽还在,郝昭、王双算什么东西?所以,打败郝昭、王双、张郃,诸葛亮都必须用计巧胜。

三,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司马懿死活不出战,等把他们引诱到埋伏圈,一场大雨浇灭诸葛亮准备烧死他们的火器。谁说运气在战场上不起作用?有时候运气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大。

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在巢湖,被元军封锁,一场大雨使得巢湖爆满,朱元璋的水军从巢湖的小港冲出巢湖,突破元军的封锁。假如没有这场暴雨,朱元璋被包围的水军结果会怎样呢?恐怕就算是胜利,也是惨胜,不可能如此完好无损地全身而退。这就是运气在战场上的决定因素。这是无法捉摸的,全靠老天爷成全谁。

诸葛亮北伐就没有这样的好运帮忙。好运帮的是司马懿父子。这是诸葛亮不能把握的事情。

四,蜀国没有像萧何这样的让前方将士永远不愁粮草的能臣。诸葛亮北伐经常断了粮草,诸葛亮经常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甚至,李严因为粮草没有及时到位,害怕被责罚,竟然谎称东吴伐蜀,导致诸葛亮退军。这简直是历史笑话。

五,刘禅挡不住曹魏的反间计,没有识人之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大败司马懿,司马懿派蜀国投降过来的苟安散布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篡国。”刘禅听信这些谣言,并且听宦官的话,召回诸葛亮。

刘禅如果是明君,他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会在关键时刻拖诸葛亮的后腿。通常反间计都很容易得手,因为反间计击中的就是君王脆弱的内心,他们生怕手握兵权的将领会谋反夺了他们的皇位。反间计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皇帝对权臣的信任度。

刘禅召回诸葛亮,说明他也怕诸葛亮会真的谋反,不管怎么说,这里有一点点的不信任,都会被敌人利用。胜也好,败也好,都是你的刘氏江山。刘禅如果对诸葛亮这样的贤臣有足够的信任,曹魏的反间计就起不了作用。

同样的道理,姜维北伐,曹魏也派人花钱收买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黄皓被收买之后,唆使刘禅排斥姜维,魏军打过来,黄皓告诉刘禅是诈传,姜维的告急文书被黄皓藏匿。刘禅听信黄皓的话,请师婆跳大神,师婆乱说一通“吾乃西川土神也。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土也归陛下矣。陛下切勿忧虑。”刘禅听信师婆的话,不积极部署军队抗击魏军,失去了部署军队抗击魏军的最佳时机。

蜀国有这样的君主,招致败国,责任怎能由诸葛亮和姜维来承担?因为刘禅没有识人之明。贤臣被人一说,他怀疑是奸臣;真正的奸臣在他的眼皮底下晃来晃去,他也识别不了。只要反间计一用,只要刘禅身边有被魏国收买的奸臣,只要刘禅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恐怕前方将士累得吐血也是徒劳

赢得天下,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个集体的共同努力。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李世民有徐茂公、秦琼、尉迟恭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朱元璋有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一大伙贤臣良将。

不够明智的刘备、刘禅父子关键时刻掉链子,失败的责任怎么可以让诸葛亮、姜维承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