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之中有这么一段:就是狄仁杰前往幽州之时,被当地的刺史无端逮捕审问,刺史问其“到底是何方刁民”之时,狄仁杰缓缓说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句话吓得刺史一激灵,差点从位子上掉下来。

从这段也能够看得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不小的官职,能够让一州之长吓得一身汗。而在古代,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确不是个普通的官职,一般指的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时期,拥有这个职缺的人,通常都身负宰相的职能。

说起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不得不先说起古代的宰相制度

事实上,宰相在古代通常并非是一职务名称,而是一种制度,历朝历代的宰相名称都不同,比如秦汉时期叫丞相。

汉朝初期分置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正,左丞相为副。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武帝刘彻建立起内朝,削弱分薄丞相的权力,起用众多的文学之士,给予侍中、给事中等职务,让他们出入禁廷,参与朝政要务,当时实际上的决策中心从丞相府逐渐转移到了内廷之中。

此外,武帝以宦者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一职,而尚书原本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收发文书之类,也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从武帝时期开始,尚书的地位不断上升,重要性越来越高,宰相的职能逐渐向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转移。

汉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武帝时期由太尉改制的大司马,还有原本的丞相并称为“三公”,共同担负宰相之能,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此,宰相从一人变成了多人。东汉时代,太尉、司徒、司空等都只是挂名宰相,真正的朝权都掌握在尚书台

之后的朝代,也基本沿袭这样的制度,尤其是隋唐时代,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形成,真正形成了“群相制”,当时的宰相可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与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由于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在太宗之后,除了郭子仪做了六天之外,不再有其他人担任这一职缺,而是由尚书左仆射与尚书右仆射共同执掌尚书省,而中书省与门下省的长官,通常也并不止一个,所以唐代的宰相,通常也未必只有四个人共存。

一堆宰相在一起办事,自然可能产生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太宗觉得这样也不好,所以命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而他们办公的地点就被称作政事堂。刚开始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后来又挪到中书省,中唐时期,由于尚书省的长官通常虚设,所以在政事堂列席议事的就剩下了中书令与门下侍中,也因此,政事堂被称作“中书门下”。

不过,最初皇帝采用群相制,是为了分化相权,强化皇权,但是皇帝后来又怕这几个宰相人太少,在政事堂里搞小动作结D营私,所以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停往政事堂里头塞人,毕竟人越多,权责越分散,想要勾结串联就越难。

由于被皇帝塞进政事的人,通常本职品阶都比较低,所以都会加衔,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算是一种兼职。虽然是兼职,但这些人却也都是实质上的宰相,享有与中书令、门下侍中相同的待遇与权利

唐朝时期,“同三品”与“同平章事”都属于临时差遣兴致,其本身并没有品秩,担任这两个职缺的人,本身必然要另外有官衔,而凡是正五品以上的职事官经过皇帝的授权之后,都可以担任,所以皇帝能够从身边的信任之人里选拔。

武则天时代,这位古代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将中书省改名“凤阁”,而门下省改名“鸾台”,如此一来,本来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改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样的称呼了。

同时期,唐朝的刺史作为一州之长,到底又有多大的含金量呢?其实也分情况,因为当时按照其任职地的等级,州刺史的等级也不同,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正三品,就算是品阶上也比刺史要高。

再者,刺史只是一个地方上的长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乃是实质上的宰相之一,两者差距非常巨大,根本就是不能够相比的。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

《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唐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唐初,唐随隋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的国家机关,总揽全国军民事务。三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为“宰相”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尚书省掌“典领百官”,负责政令的执行;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出纳帝命”,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之权(退回诏令)。

而在当时,为了方便三省“宰相”的议事,唐皇就在门下省机构下设置了一个“政事堂”(后唐中宗时迁于中书省),用于方便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因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遂后世臣子都不敢居其职,于是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实际的长官)在此综理全国政事。

随后“政事堂”也就成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最高议事机构,能进“政事堂”参预国事者皆为唐朝实际的“宰相”。

当然历代帝王都不会让相权完全的凌驾于皇权之上,也不会让几个人去垄断全国的朝政大权,皇帝势必会想尽办法让人去分他们的权。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除了让三省长官进入“政事堂”综理国事外,还让时任吏部尚书杜淹、秘书监魏征前往“政事堂”参预国事。

当然以他们本来担任的官职,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所以为了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太宗并赐予了他们“参豫朝政”的临时官衔,而这个头衔就是后来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雏形。

到了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官,但太宗不忍他就此离开官场,于是并下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可以让他辞官,但他需每隔几天去一下中书门下省指导官员处理政务,“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也就是说“平章事”的原意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参事”,他没有正式的官职,却拥有参预国事的权力。

再之后到了贞观十七年,太子詹事李绩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同三品”之名也盖起于此。因当时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皆为三品,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之意简而易概的说就是拥有与侍中、中书令一样的待遇和权力,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做到三省长官的位置,但是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头,他依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入“政事堂”参预国事。

后到了高宗年间,除了三公、三师、中书令入政事堂不用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临时官衔,其余的要想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都需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然“同中书门下三品”只是加衔给本官品级达三品以上的,然后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

而对于本官品级四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自高宗永淳元年,就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临时官衔,位在“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下。

不过自唐肃宗乾元元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就被废除,之后无论是几品官,只要是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就都只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

当然说了这么多,简单的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唐朝的“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这个“他名”就包含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作为改名而来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然也就是武周时期的宰相之职,他负责协助皇帝统治全国,并与三省长官一起协商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说到这里,我想不用多说了,作为宰相之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论是在权力,还是地位都显然要高于只是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刺史”的。

虽然刺史品级最高可达从三品(《新唐书.百官志》载“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而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可能本官的品级只有正四品。但无论如何作为实际上的“宰相”之职,负责执掌全国政务的他,地位和权力显然是一定高于只是执掌一州政务的刺史的。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先上一张唐朝的政府机构表。

唐朝的中央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中书省负责发布皇帝诏令、中央政令;门下省负责进谏,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奏议。

在唐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因为李世民本人曾经在高祖一朝担任尚书令,故此这个职务再不授予臣子,于是,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也就是宰相。

狄仁杰在历史上确实担任过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来升格为纳言。在电视剧中,直接就将这个官职称呼为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所谓凤阁鸾台,其实就是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官员长期身处皇宫,陪伴在皇帝的身边,因此,门下省也被称之为凤阁鸾台。

唐宋时期,只要在职务上挂平章事,或者标明是同平章事,其品级就等同宰相。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品官,因为常常会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说法。

为何在历史上狄仁杰会经常向武则天提意见呢?一来是狄仁杰忠君爱国,二来也是他职责所在。他担任的就是纳言,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人。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提问,我想应该是武则天时期吧。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既有识人之智,又有容人之量,更重要的是她的用人之术,确切的说是个治国之才,在封建社会时代,武则天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代女皇当之无愧。看到问答题目的“同凤阁鸾台”,勾起了老漁一直以来对武氏皇帝在生活里随意性的看法。之所以这样说,有这么三点,一,民间传说里的武皇帝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会意法或象形法设计自己喜好的文字,也就是后人称的“则天文字”或“武后新字”“则天新字”,据说武氏造字有二十多个呢。二是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皇饮酒作诗,饮至兴处,眼饧耳热之际,借酒下诏,命百花即日报春,百花慑威,一夜之间竟然真的绽开齐放,惟孤傲的牡丹抗旨不从。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逐出帝都贬至洛阳。最为随意的就是题目提到的“凤阁鸾台”。也许是为了展示一代女皇文化水平吧,武皇登基便将原行政机构的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既提问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可能是女性的唯美或浪漫吧,“凤阁鸾台”读起来也挺美的,一种协调的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皇帝爱美!女皇帝更爱美!!何况换个职务名称,大臣们工作起来也有个好的心情。接着题目,再说“平章事”,这里的“平”取评判辨别之义,“章”指的是彰显,明确的意思,“事”,作为形容词放在了“平章”后面,“平章事”在这里指的是具体工作。如果把“事”作为动词放在“平章”前面,“事平章”就变成了做这件事情。说到这里,两相比较一下,“平章事”应该是一个工作兼职或行政兼职。而“同凤阁鸾台”,老漁的理解应该是唐朝行政机构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相同与共同处,这个“同”指的是共同的同样或同样的共同。虽然三省级别同为宰相平章,唐朝的“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存在,有别于后来的行政区域之“省”。作为集权核心机构,“中书”“门下”作为近臣,更具有为皇上或朝廷的政策审核制定的特权,三省是互相制约共同负责的关系,三省平章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会议的落实。再说“刺史”。刺史又称“刺使”,“刺”监督,核实,检查的意思,应为监察之事,“史”来自朝廷的御史之意,最初的刺史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检查组。唐朝的区域整合后,刺使代表了一方地方大员,行使州权利。最后回答问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老漁形象的比喻回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总理兼某些政治职务或社会挂职。“刺史”类似现代社会的省长或同省级别的州市长。二者比较,和平时期为上下级关系,战争时期另说。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在唐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中央官员,实际是宰相之任,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刺史是地方官员,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二者权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刺史的品级或许比宰相还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真宰相的重要标志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中,中中书管政令,门下管监督,尚书管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后来,皇帝为了控制相权,喜欢用一些年纪较轻、官阶品较低的官员担任宰相,由于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些官职的地位崇高,轻易不授人,所以皇帝会给这些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赋予他们宰相的权力。

“中书门下”是指宰相相议事的政事堂,“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至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后期的称呼,本质上跟“同中书门下三品”没有区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是为了表示这些官员享有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凡加此衔者都是真宰相,不加此衔者不是真宰相。

至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区别,只是武则天喜欢美名,她执政时期把“中书省”改成了“凤阁”,把“门下省”改成了“鸾台”,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上述三个加衔只是差遣职务,本身没有品级,品级要视宰相的本官品级而定,而唐朝规定凡是本官品级在五品以上的,都可以加衔成为真宰相。

以武周时代的狄仁杰为例,他首次拜相是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下,所以狄仁杰的品级是正四品下。狄仁杰第二次拜相是鸾台(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门下侍郎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的品级是正三品。

刺史,地方州级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一职源自汉代,原本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但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成为地方的行政主官。到唐朝中后期,地方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刺史是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唐朝的州按照人口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级,不同等级的州刺史的品级高低也不同,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不等,州级别越高,刺史的品级也越高。唐朝很多著名文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等都做过刺史。

从官员品级来看,唐朝的刺史品级是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不等,宰相品级可能是从正三品到正五品不等。也就是说,堂堂宰相的本官品级可能还不如一个刺史,但由于特殊的加衔制度,两者的地位、权力相去甚远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摄政时期的产物,即原先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参政之权,是实际的宰相,而加授此职的官员真正的官职很可能只是五品以上,这就是唐朝时期的群相制,是皇帝为分化相权而设立的制度。与此相近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天然的宰相,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三省中又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朝廷的政务中枢,从贞观时期开始,皇帝为了分相权,三省的最高长官成了很贵重的官职,轻易不会许人。

这个时候将宰相之职授予其他官职之人就开始形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差遣,被任命为宰相的人就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政事,但此人的实际官职很可能只是正五品官职以上,但为了很好的担起宰相之职,他们的官职通常会被改为黄门侍郎或者中书侍郎。

后期随着群相制的发展,甚至原先的自然宰相变得不再是宰相,或者只是虚衔,而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成为真正的宰相,而到了唐中晚期,只有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宰相。

武则天摄政时期,官职名称略有改变,我们知道武则天为了登基称帝,改官名、发明新字、迁都等等都做过,可以说是为登基操碎了心。

684年,李治去世的第二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唐中宗李显登基才两个月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外放,而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武则天全权摄理朝政。这一年的九月份,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宫名和旗帜颜色,并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

接下来就是政府机构的改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六部由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最高长官也统统改名,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侍中改为纳言,中书令改为内史等等。

也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同凤台鸾阁三品,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领宰相之职。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变动那是相当的频繁,在她二十年的执政期就出现了至少六十位以上的宰相,这一时期著名的宰相有裴炎、狄仁杰、姚崇、张柬之、李昭德、娄师德、苏味道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刺史,唐朝的行政区划基本可以看成是道、州、县,还有都督府和都护府,贞观时期天下是分了十个道,并没有固定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皇帝设监察性质的官吏来协助朝廷管理道中的州县,这样的官吏通常是流动性的,并不会固定。州做为一级行政区划,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最高领导。

不过当时的州和州之间是有差别的,分为上州、中州和下州,最高行政长官分别为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单就官职来说,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品级和刺史差不多,甚至会更低,毕竟下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而能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原先的官职品级也可能是正五品。但是因为此人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差遣,那就有了区别,这区别还相当大,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地方的行政长官,可谓天差地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