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妃、嫔、贵人,谁的地位高呢?谁先行礼?

自古君臣有别,帝王的姬妾品级再低,也是“君”,而亲王的嫡福晋地位再高,也是“臣”。

清朝时期有“福晋”之称呼,这个称呼来自于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夫人”。后金时期后宫制度杂乱,当时汗王的妻妾也都称作“福晋”,直到清朝正式稳定以后,建立起完善的后宫制度以后,后宫才舍了福晋的称呼。福晋在清朝,主要指的是亲王、君王、世子的妻子。

定制以后的福晋,身份也比较贵重,并不是谁都能够被称福晋的。像是贝勒与贝勒以下爵位的世爵之妻,只能称作夫人不能称“福晋”,像还珠格格里尔康的母亲也被称作福晋,是不正确的。

而福晋也分成嫡福晋、侧福晋,也就是妻妾,嫡福晋为正室,侧福晋为妾室,而像是所谓的“庶福晋”只是当时人称呼世爵低阶婢妾的客套称呼而已,并不是正式的封号称谓。古代讲究嫡庶尊卑,嫡福晋作为正妻,地位自然也最高。

清代皇帝的后宫规制,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嫔以下的贵人、常在与答应没有人数限制。在宫廷之中,皇贵妃位比副后,而贵妃到嫔都是主位妃嫔,可以掌一宫之事务,嫔以下统称为庶妃,在民间如同通房,地位比较低,只能跟随主位居住。

原本在皇贵妃出现之前,贵妃的地位在内命妇之中居于首位,地位与外命妇之中的头一等,也就是亲王的嫡福晋相当,然而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强化集中,君臣之分越来越明显,亲王嫡福晋的地位愈发不如从前。

从很多其他方面,其实也可以分辨出亲王福晋与皇帝妃嫔的地位区别。首先是服装,清朝嫔与嫔位之上的各级妃嫔朝服,分成冬朝服三种,夏朝服两种,而亲王福晋、世子福晋的朝服,则是冬夏各一种;颜色上,清朝皇太后、皇后与皇贵妃可以用明黄色,皇太子妃用杏黄色,贵妃与妃用金黄色,嫔与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使用香色,即茶褐色。

再者是配饰花纹,清朝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的朝褂有三种花纹,一种绣立龙、行龙,一种绣正龙,行龙,一种绣立龙;而皇子福晋与亲王的福晋,只有一种绣行龙的朝褂。仅仅是从服制上来看,亲王福晋的地位是比不上皇帝后宫嫔与嫔以上的后妃的,而嫔以下的庶妃,并没有冠服的等级,与亲王福晋没有可比性。

至于行礼方面的问题,清朝也有一定的相关规制,成年皇子成婚后带着福晋入宫请安,“见所出妃嫔,福晋四肃二跪二拜礼”。要知道皇子福晋的地位要高于亲王福晋,都尚且要向妃嫔行礼,可见亲王福晋的地位还是要低于嫔与嫔以上后妃。

总体来说,清朝亲王嫡福晋的地位要低于皇帝后宫之中的妃嫔地位,而嫔以下的庶妃实际地位则不如亲王福晋。话说如此,但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那就是贵人等庶妃虽说地位低,但终究是服侍皇帝的女眷,代表着的是皇权。只不过贵人等庶妃基本没有机会与亲王嫡福晋碰到一起,自然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行礼方面的规制。

清朝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妃、嫔、贵人,谁的地位高呢?谁先行礼?

其实亲王嫡福晋与皇帝的妃嫔之间谁的地位更高,除了我们根据品级来规划之外,还有其他的外在因素影响着。阿浅下面简单地说下自己的看法。

撇开亲王嫡福晋,先比较同一体系内的皇帝妃、嫔、贵人之间的品级关系。

清朝的后妃制度从皇太极时期开始完善,一直到康熙时期才定了下来: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各品级妃嫔的月俸约是:皇后1000两,皇贵妃800两,贵妃600两,妃位300两,嫔位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

其余的宫女太监人数配置、每年每月赏赐的数量也是按着各自的品级来的,位份越高,得到的月例、赏赐自然就越多,也难怪后宫人人都想往上爬,那一般情况下,位份越高的人,地位自然越高。

讲完了宫内妃嫔的品级情况,说说亲王嫡福晋的。

福晋的意思为“夫人”,主要是清朝皇室贵族妇女封号,正妻称为“嫡福晋”,侧室称为“侧福晋”。

清制规定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侧福晋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

既然有朝廷册封,那么自然人数都有限制,并不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嫡福晋自然是1人,侧福晋2人。除了朝廷册封之外的嫡福晋、侧福晋外,其余的皆为庶福晋,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朝冠。

查阅了相关史料,我们会发现,如果要比较亲王福晋跟内命妇(皇帝的妃嫔)们的地位高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亲王与皇帝的辈分。若亲王是皇帝的直系长辈,那么皇帝的妃嫔们都算作亲王福晋的晚辈,皇上都得敬其三分,何况是其他后妃。

2、无关辈分。除去皇帝与皇后,其他妃嫔与亲王福晋皆是臣子,亲王福晋的地位高低就取决于其夫君的受恩宠程度及娘家的地位了。

3、恩宠程度。皇帝的某个妃嫔如果特别得宠,那么亲王福晋不看僧面看佛面,也要给予这些妃嫔面子,同理,如果这位亲王十分得宠,深受皇恩,那么后宫高位妃嫔也要对其另眼相待。

清朝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妃、嫔、贵人,谁的地位高呢?谁先行礼?

皇帝的嫔妃、贵人们就算有嫡庶之别,但与亲王的嫡福晋而言,仍是有着君臣之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古代这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妃、嫔就算等级再低也是皇帝的女人,是“君”,亲王的嫡福晋就算地位再高,也仍旧是“臣”,这事一个不可逾越的界线。

但这一切也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清朝,皇帝的女人就未必比“臣子”嫡福晋高!

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下,清朝关于皇帝的妃、嫔、贵人与亲王的嫡福晋间的“命妇制度”。皇帝的嫔妃们为“内命妇”,亲王、君王、贝勒等宗室成员的妻妾为“外命妇”。

“内命妇”中又有皇后一人、皇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至于剩下的常在、答应等没有人数的限制。这其中只有“嫔”以上等级的,地位较高,统称为“妃嫔”,可以居一宫之主殿。至于下面的贵人、常在、答应等等则属于“庶妃”,地位十分的地下,可能在很多时候都比不上一个高阶的宫女、太监。

说完了内的我们再来说说“外命妇”,其中亲王和郡王的正妻称为“福晋”也就是“嫡福晋”,侧室则为“侧福晋”,这点和皇帝的有一些相似之处,嫡福晋是受朝廷册封的命妇,所以等级很高,而侧福晋就和皇帝的庶妃一样,不受待见。

可以说清朝在这一方面的等级制度,有着十分严格的划分,不同等级之间有着清晰的界线,“妃嫔”们等级高、地位高、待遇好,“嫡福晋”也是;至于“庶妃”与“侧福晋”就不受待见了,前文也有提到,可能很多时候都比不上一个高阶的宫女、太监。

所以答案也出来了,亲王的嫡福晋地位上比不上皇帝的妃、嫔,毕竟有着君臣之别,但是那些“庶妃”们(贵人、常在、答应),这些低级的妃嫔见到亲王的嫡福晋,即便自己是“君”、嫡福晋为“臣”,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选择低声下气,虽然意义上来说庶妃的地位高,但也无可奈何。

清朝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妃、嫔、贵人,谁的地位高呢?谁先行礼?

清王朝的爵位共分十二个等级,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亲王最高,非皇帝的儿子、兄弟莫属。夫贵妇荣,他们妻子的名分也都由礼部册封。

福晋来自于满语的译音,即王妃的意思。清代封建宗法制度中,嫡福晋是亲王、郡王的正妻,而侧福晋则是他们的侧室夫人。

清朝的后宫称谓略别于前朝,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等。后官佳丽三千只是一个形容词,通常情况下皇帝身边的女人百十人左右,余多是服侍后宫的宫女。

论及亲王的嫡福晋(王妃)和皇帝的嫔妃谁的地位高?自然是皇帝的嫔妃!地大大不过天,这是宗法制度所规定,和亲疏宠辱没有关系。

朝堂之上,即便是皇帝的叔父也要对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礼,私下场合另议。

亲王的嫡福晋和皇帝的嫔妃见面机会不多,偶而奉诏进宫,见到的也是后、妃一级,行的是君臣之礼。

轮不到低层次的答应、常在在场,客观上避免了题中论高低的问题。

以清朝曹寅家族兴衰写成的《红楼梦》中,贾妃元春回府省亲一回做了清晰的注解。身为荣国公父亲的贾政及老祖母贾母都要对元春施以君臣大礼。

待走进内堂,元春才按礼制对祖母、父母重新施以家礼。

清朝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妃、嫔、贵人,谁的地位高呢?谁先行礼?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境界,除了前朝的君臣有别、爵位划分、官员品秩制定;和男性相对应的还有女性的诸多等级制度划分。对于清朝统治阶层而言,皇族女性的等级制度划分更为严苛。除了皇帝所对应的皇后、妃嫔等,皇族爵位中的亲王、郡王、贝勒等依次对应亲王妃、郡王妃、贝勒夫人等。

亲王妃,清代亲王正妻封号,也就是俗称的亲王嫡福晋。和皇帝正妻——皇后相比,亲王嫡福晋和其有着“君臣之分”,地位影响自然远远不如。在皇贵妃位号创设之前,贵妃位居内命妇第一等,地位大致等同于外命妇的第一等——亲王正妻或者长公主。

但自清朝建立以后,随着皇权集中的逐渐发展,皇帝乃至后宫妃嫔和其余皇族成员之间的君臣之分,更为明确。康熙皇帝创设“后宫妃嫔等级制度”以后,内命妇和外命妇之间的地位差距、尊卑之分更为明显,份属臣子之亲王嫡福晋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也就是说,清朝的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贵妃相比,地位已经明显不如。

根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的记载,除了中宫皇后,清代后宫妃嫔又可分为“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也就是说,自“贵妃”之下,还有“妃”、“嫔”等5级妃嫔。

那么,清朝的亲王嫡福晋和皇帝后宫中的“妃”、“嫔”、“贵人”等妃嫔相比较而言,谁的地位更高呢?

清代后宫妃嫔等级划分

在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的封建皇权社会中,皇后为皇帝正妻,而皇贵妃、贵妃等后宫妃嫔则是皇帝妾室,但自“嫔”位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等低等妃嫔则连妾室都不算,只能算作皇帝的通房。

也就是说,“嫔”级以下的“贵人”、“答应”、“常在”这三种低等后宫妃嫔,虽有明确的称谓,但其只属于没有冠服等级的下层女眷,只有称号,没有封号。所以,此等后宫妃嫔和亲王嫡福晋根本没有可比性,地位自然明显不如。

只不过,“贵人”等低等妃嫔毕竟是服侍皇帝的女性,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再加上低等后宫妃嫔出现正式场合的机会不多,和亲王嫡福晋遇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两者之间也就只有地位高低,并无明确的见面礼仪。

亲王嫡福晋和“妃”、“嫔”的地位比较

在清朝后宫妃嫔中,“嫔”及以上等级的妃嫔才属高等妃嫔,才可以占据一宫主位,才拥有参加各种庆典、礼仪的资格。就地位高低而言,亲王嫡福晋和“妃”、“嫔”这两种后宫妃嫔的比较,才是后世学者真正纠结的所在。

1、清代服饰等级下,看亲王嫡福晋和“妃”、“嫔”的地位比较

服饰,作为等级制度最直观、最强烈的外在表现,被充分应用到清代等级制度中。从服饰等级出发,就能较为明确的看出亲王嫡福晋和“妃”、“嫔”之间的地位差别。根据《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清代对于后宫妃嫔和皇族命妇的服饰穿戴有着明确要求,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款式数量:皇太后以下,至“嫔”的朝服分为冬朝服三种、夏朝服两种;而自皇子福晋一下的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等则自拥有冬朝服一种、夏朝服一种。

服饰颜色: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用明黄色;皇太子妃用杏黄色;贵妃、妃用金黄色;而嫔、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等则只能用香色。

朝冠装饰:皇太后、皇后、皇贵妃朝冠后有两条垂绦,明黄色,末端装饰宝石;贵妃、妃、嫔的两条垂绦,金黄色,末端装饰宝石;而皇子福晋和亲王福晋的两条垂绦,虽也为金黄色,但末端装饰仅装饰珊瑚。

朝褂祥纹: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的朝褂有三种,一种绣有立龙、行龙;一种绣有正龙、行龙;一种仅绣有立龙。而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朝褂只有一种,且只绣有行龙。

从服饰上的四种明确差别,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那就是亲王福晋较之皇帝的“妃”、“嫔”,地位明显不如。

2、礼节上的明显区别

《清史稿·礼节志》中,对于亲王嫡福晋和“妃”、“嫔”这两种后宫妃嫔在地位高低上虽无明确说明,但通过诸多庆典、节日的站位、礼节描述上,也能大致看出地位高低。

亲王嫡福晋和“妃”、“嫔”的地位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

和皇子福晋的对比:

成年皇子成婚后,要在次日带领福晋入后宫请安,“见所出妃嫔,皇子二跪六拜,福晋四肃二跪二拜”。也就是说,地位较亲王福晋要高的皇子福晋,也要向“妃”、“嫔”行礼。所以,亲王福晋的地位要低于“妃”、“嫔”。

和公主的比对:

在《清史稿》对于重大庆典的描述中,一般采用“公主、福晋、命妇”的记载顺序,而且在皇后丧仪中有着“公主率近支王福晋集储秀宫,诸王福晋及命妇集东华门外,咸丧服跪迎梓宫”的明确说明。再加上,顺治年间“定固伦公主丧视亲王福晋”的明确规定,可以得出结论:亲王福晋较之固伦公主的地位同等或者较低。

而在册封公主时,公主不但要向皇帝、皇后行礼,还必须“次诣诸妃、嫔前,各四肃二跪二叩”,才能还府。也就是说,在礼制上,“妃”、“嫔”的地位要高于公主,当然也高于亲王福晋。

“妃”、“嫔”册封礼上的比对:

根据《清史稿·嘉礼志》的记载,后宫“妃”、“嫔”册封典礼完成以后,“妃等率公主、福晋、命妇诣帝前六肃三跪三叩,后前亦如之,妃前则行四肃二跪二叩,妃等相对各二肃一跪一叩”。也就是说,在册封典礼上,亲王福晋只是跟从“妃”、“嫔”的陪同角色,地位自然明显不如。

亲蚕礼上的地位比对:

乾隆十六年,为悼念崩逝的孝贤皇后,乾隆皇帝命郎世宁画制《孝贤纯皇后亲蚕图》,从这幅图上也能明确看出亲王福晋和后宫“妃”、“嫔”的地位差别。

从这一画册,我们能够明确看出,在孝贤纯皇后的身边,站着身着金黄色朝服的“妃”和身着茶褐色,也就是香色朝服的“嫔”。而身着香色、蓝色或石青色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以及贝勒夫人以下的外命妇则全部站在台下。由此,也足以证明亲王福晋和“妃”、“嫔”之间的地位差别。

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中,亲王嫡福晋虽然为外命妇的第一等,理应和内命妇的第一等贵妃等同。但在清朝时期,随着皇权集中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传统等级制度在逐渐发生变化,“妃”、“嫔”这等只能称作皇帝妾室的后宫妃嫔,和亲王正妻之间的君臣之分,越来越明确。受此影响,亲王嫡福晋的地位也就逐渐低于了皇帝的“妃”和“嫔”。

参考文献:《清史稿·嘉礼志》、《大清会典事例》、《清代后宫妃嫔等级制度》、《清代爵位等级制度》

清朝亲王嫡福晋和皇帝的妃、嫔、贵人,谁的地位高呢?谁先行礼?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大家有时候看些清宫剧,咱们聊聊关于清朝宫廷礼制,万一将来科技发达了,能够穿越回去,提前了解一些,有助于大家有个基本的思想准备。

咱们把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的等级由高到低列出来: 1.皇后、2.皇贵妃、3.贵妃、4.妃、5.嫔、6.贵人、7.常在、8.答应。

最低还有一级官女子,但地位极低,生育权都没有,不比一支电筒的价值更高,可以忽略不计。

皇后只有一个,是后宫地位最尊贵,等级最高,权力最大的。

下一等级为妃,又分为皇贵妃、贵妃和妃三种。级别相同,尊荣各异。

皇贵妃只有一个。正常情况下,皇后若存在,是不立皇贵妃的。如果立了皇贵妃,那就意味着皇后已经失宠,地位岌岌可危。所以说,皇后若在,立了皇贵妃,就等同于对皇后的侮辱。

要往下,贵妃可以有二人,妃可有四人。一字之差,待遇的差别是巨大的,享有的规格和赏赐天差地别。

第三等级是嫔,可以有六人。没有进入妃的级别,各方面待遇更降一阶。

第四个第级称为贵人,第五等级叫做常在,第六级为答应,没有具体的数额限制,关键在于皇帝的身体状况和性情了。

相对应的,亲王的福晋、侧福晋之类的,在等级基本上做个比较:

1.皇后

至尊唯一,这没有什么其他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2.皇贵妃

地位等同于皇太子妃

3.贵妃

地位等同于亲王妃(福晋),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之女)

4.妃

等同于亲王世子妃,亲王侧妃(侧福晋),和硕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

5.嫔

等同于郡王妃、郡主(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

6.贵人

等同于郡王侧妃,郡王长子妃

7.常在

就类似于贝勒夫人、县主(世子及郡王之女,“多罗格格”)

再往下的级别就相当于贝子夫人、郡君、 镇国公夫人、县君或固山格格(贝子之女)等。不一一列举。

有些电视剧中把皇帝的女儿称为“格格”,纯粹是对皇族的侮辱。

如果正式国家礼仪活动,大家参加,头上需要戴朝冠,同一阶层的朝冠是相同的。

按照这样级别,咱们就可以明白,谁应该向谁主动先行礼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级别中,晚辈要向长辈先行礼。

再低级别的,那些官员的夫人们参加活动,无论你是几品诰命,遇到了皇家人,都要主动先行礼,不要托大,人家在皇宫中无论位份再低,也是皇帝的人,和你不同,赶紧先行礼。

嫔妃初入宫,是以平民身份见皇家人,见了皇后行的是跪拜礼。第得到了正式册封以后,再见了,就行屈膝礼,请安的时候要行请安礼。不能搞错了。

按照上面的等级规则,见到比自己位份更高的嫔妃,先行屈膝礼。如果双方位份相同,行同礼,双膝微微下曲,用双手和对方的双手碰一下。

凡是大型活动,见了皇太后、皇后都要行跪拜礼,皇后见太后可以行半叩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