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有些事情真是命中注定,刘恒与其母亲薄姬是出了名的佛系,刘邦在世的时候,母子俩不争不抢没啥宠爱;吕后垂帘的时候,母子俩得以躲过一劫还得到了富贵;诸吕之乱被平定,向来佛系的薄姬与刘恒母子被长安的朝臣们选中,迎入长安,刘恒以太祖血脉身份继承皇位。
刘邦的子嗣一大堆,而且也没明确规定说必须要刘邦的子嗣才能继位,可最终长安的老臣们为何选中了刘恒呢:
- 第一,立嫡立长,长幼有序,刘恒是刘邦当时在世最年长子嗣;
- 第二,刘恒母子素有贤名,深得人心。
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古代一直奉行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过这个制度说的是嫡长子优先,而不是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资格。刘恒是太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在其之前还有三个哥哥,也就是刘邦婚前庶出的私生子齐王刘肥,吕后嫡出的惠帝刘盈,还有戚夫人所生的庶出赵王刘如意。
除了惠帝刘盈,赵王如意当年在太祖驾崩之后,被吕后给鸩杀了;而齐王刘肥虽说是长子,可毕竟只是个庶长子,其生母无名无分身份卑微,这也就注定了刘肥与皇位无缘,而且刘肥早在吕后薨前九年就挂了,根本就没机会争夺皇位。
相对于这几个人,刘恒还是挺幸运的。当年其生母薄姬并不得宠,只是一夕之幸生下了刘恒,而也正因如此,刘邦死后吕雉屠戮后宫妃嫔,不仅放过了薄姬刘恒母子,还恩其前往代国就藩。刘邦本来的子嗣其实就不是很多,而当时算来,刘恒年纪最长,若立太祖子嗣,刘恒自然也就是最有继承资格的一个。
可刘邦之后已有惠帝,还有两个被吕后扶立的小皇帝,所以诸吕之乱被平定后的情况,其实并不是父死子继,而是兄终弟及,当然这是不算吕后扶立的少帝的情况下。到底是立刘邦的子嗣,还是立刘盈的堂兄弟们,甚至还是说立刘邦的孙辈,这其实都是在当时非常有处理活动空间的问题,基本上还是看朝臣们的意见与实际情况。
在平定诸吕之乱的事件中,立下功劳的诸侯王可并不在少数,比如刘肥的儿子刘襄,还有其子嗣刘章等人,这些人既有功勋,也有实力,按理来说都是能够争一争皇位的。可细想想,当年刘邦的子嗣都还在,怎么就轮到这些孙辈了呢?还是不行,还是要先从刘邦的子嗣之中选继承人。
更重要的是,当时皇位最有力的人选齐王刘襄,虽然有功勋有实力,可因为其为人人品有问题,而且有一大群蛮横好武的亲戚。而且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迎娶的也是吕氏的女儿。对于非常惧怕吕氏的朝臣们来说,齐王这一脉要是成了皇帝,实在无异于前驱狼后迎虎。
这时候,本来在汉朝北方边塞代国的刘恒开始光芒闪耀了。代国地处偏僻,而刘恒就藩之后,将其治理得也是仅仅有条,说明其还是非常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无论刘恒还是其母亲薄姬,都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情温和宽厚,而且薄姬的娘家还有刘恒后来的皇后窦氏的娘家早就破落,也很难变成第二个吕氏。
所以,不管是按照宗法制传统论血缘亲疏,还是论能力,更者论人品,代王刘恒在当时都是未来新君最佳人选。选刘恒这么一个皇帝,对汉朝江山的稳定发展有利,而且新皇帝的宽厚也可以确保未来皇权可以和平平稳地进行交接,不会出现太多流血的事情。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刘恒被选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任帝王,是出人意料的,毕竟刘邦在世的时候,刘恒实在是默默无闻,刘邦去世后,刘恒也非常低调,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低调,让众位元老,起了拥立的心思,经过一番操作,刘恒上位,是为汉文帝。
为什么众位元老会选择刘恒为帝呢?
个人感觉是:不要再来一个和刘邦一样强势的帝王了,刘邦他们没得挑,可是他们可以挑刘邦的儿子来上位。
刘邦是他们的老伙伴,老战友,在打拼天下的时候,他们会欣赏刘邦的强悍霸气,认为他的威势,是一种魅力,可是当刘邦成了皇帝,他们之间变成了君臣之后,感觉就不那么美好了。刘邦灭了臧荼,刘邦默认吕后杀了韩信,诛了他三族,刘邦也干掉了卢绾,张敖也差点被整死,没了王位,陈豨彭越也被刘邦干掉了,可怕的是功臣们还吃了彭越的肉酱!刘邦以种种理由,废了异姓诸侯王,将他们变成了同姓王。刘邦成了皇帝,本来从龙之臣们都可以过上想象中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可是老年刘邦,各种猜忌,各种残酷,人心惶惶,站在刘邦的立场看,这都是必须的操作,可是对于经历过战乱和杀戮的老功臣来说,再也不想要一个和刘邦一样的皇帝了。
刘恒虽然是刘邦的儿子,但从来无宠,在朝中也没有什么支持者,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但为人据说还不错,如此,他上位后,他还得依靠老臣,有所求的皇帝,总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其次:不要再来一个和吕后一样强悍的皇后皇太后了,吕后他们是没办法挑的,现在也死了,再不能创造一个新的吕后出来。
吕后是个什么样的皇后皇太后呢?她是吕家人,吕家当年虽是从单父搬来的“强龙”,可是吕家有钱,一无所有的刘邦起事,吕家可是出了不少力的,后来吕家的兄弟们全都上阵,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凭能力封了侯。刘邦死后,吕家的男人们掌权的掌权,掌兵的掌兵,女人们也没闲着,分散到好些宗室那里去当王妃,指手划脚俨然低配版吕后。
其实吕后本人比兄弟们还要强悍,刘邦在外打拼天下,她能率领着刘家老小在绝境里顽强生存,天下建立后,她能替刘邦诛除韩信彭越……这个女人,能屈能伸,能攻能守,就连刘邦也不能轻易动她。
现在,好不容易她死了,大家伙把她的血脉从刘姓中清除了,但老臣们心有余悸,再不能出现这样的女主了啊,得找个性子懦的,至少不会动不动笑里藏刀,杀人不见血。未来的太后太强势不行,皇后也不行,象刘长那样的,不合适,刘襄虽立大功,但也不行,选来选去,还就是代王最低调谨慎,薄氏也没什么根基,克己守礼,就连代王后窦氏,原就是个宫女,没什么门第的平头百姓,兄弟都不晓得在哪里,这下子,就完美了。再也不用担心刘恒成刘邦,薄氏成吕后了,毕竟那两位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生猛了。
刘如意被毒死,刘友被悍妻恶母饿死,刘恢因为爱姬死了自杀殉情,刘建抑郁早逝,刘肥不用想了,刘长母亲一脉不合适,如此,刘邦的儿子们,只有刘恒了。吕后先一步帮他们替刘恒清除了对手,只是他们也没想到,刘恒是扮猪吃老虎的好手(好在,刘恒算是个好皇帝),不过,那是后话了。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期待关注。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因为他看起来最平庸,从表面上看,最符合诛吕群臣的利益。
吕后专权之时,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飞扬跋扈,霸气侧漏,而且专注于诛杀功臣。参与创建了大汉王朝的重臣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周勃等人,一个个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敢于吱声。即使如此,韩信、彭越等人都被吕后诛杀。
吕后太过霸气,给汉初群臣,留下了过于沉重的心理阴影,幸存下来的陈平、周勃等人,对于吕后这样的超级强人,打心底发怵。
只有等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才敢于诛杀吕产、吕禄等吕氏家族的势力。
客观而论,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刘恒,也不是陈平、周勃等功臣,而是齐王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这个人胆大心细、英明果决,敢于在吕后酒宴上诛杀吕后家族成员,吕后死后,又是刘章鼓动其兄齐王刘襄率先发难,起兵勤王,刘章在长安策应,诛杀吕氏家族重要成员吕产,为铲除诸吕势力、恢复刘氏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勋。
铲除诸吕后,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继承皇位的,就是朱虚侯刘章。
可惜天意弄人,人类内心最阴暗的一面,这个时候,突然爆发出来,彻底断送了刘章的皇帝梦。
前面我说过,吕后的强势、霸道,给陈平、周勃等重臣,留下了过于浓郁的心理阴影。选择下一任皇帝,每一个人都在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希望找一个平庸、懦弱的皇子,继承皇位。这样“软弱”的皇子继承皇位,一来容易操纵,二来自己比较有安全感,三来自己还有拥立大功。
当然,相对功勋卓著、英明果决的刘章,一直默默无闻,看起来软弱可欺的代王刘恒,曾经被吕后欺负、算计,当然是“最佳人选”。至少在陈平、周勃等人看来,刘恒看来来没有刘章那么霸道、强势,也没有齐国那样的雄厚背景,就连刘恒的母亲薄姬,也是刘邦出于怜悯之心偶尔临幸、用后即丢的人物,肯定不可能像吕后那样咄咄逼人。
正是出于汉初重臣们的一点不足为外人道的这点小心思,刘章莫名其妙的丢失了皇位,一个天大的馅饼,突然砸到毫无思想准备的刘恒头上,估计连刘恒本人,也好一阵头晕——我的天,闭门家中坐,好事天上来啊!
机关算尽太聪明。陈平、周勃等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刘恒只是看起来软弱可欺,他不过锋芒不露、心机更深,深谙帝王心术,他登基成为汉文帝后,他不但没有被陈平、周勃等人操纵,还休养生息,恢复农桑,鼓励耕织,开创了名垂青史“文景之治”的盛世。
能干者,出局!雄才大略、霸气外露的刘章,遭遇人生悲剧,只能在城阳王位置上,郁郁而终。
“平庸”者,上位!看来平庸软弱,实际上暗藏锋芒刘恒,获得意外机会,开创了“文景之治”!
悲乎,幸耶?千载之后,这个皇位继承人的公案,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的一生都堪称传奇,他在位其间开创了“文景之治”,使得全国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的登帝之路更让人羡慕,别人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而他却是“天上掉馅饼”,你说气不气,无功无过的刘恒被接到长安继承了帝位。没有根基,待人宽厚,没有受到吕氏影响都是大臣们看中的优点。
没有根基
代王刘恒自八岁起被封为代王,此后就藩代地,居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代王刘恒性格谨慎、沉稳,严格执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代地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为以后治理国家打下了基础。但他的藩地离长安很远,无法在长安打下稳定的基础,这样也使得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一批旧臣成为了他的开国功臣,那么大臣们的利益得到了保证。
而刘章和其兄长刘襄从功绩上看都太过突出,而且手握重兵,对于这些大臣来说,拥立刘章为帝,那么朝庭上的要职必将会是他们的心腹担任,元老大臣的利益必须受到打击,所以刘恒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受到吕氏的影响
(刘恒剧照)
刘恒正因为远离长安,而且安于现状,吕后的魔爪没有伸到他的头上。刘邦的儿子中还在世的就只有代王刘恒与淮南王刘长了,但是刘长是吕后一手抚养长大的,拥立刘长为帝那不是拿生命去开玩笑吗,还有汉惠帝的儿子们,那可是吕后的孙子呀,刘氏宗室与元老大臣已经在专权的吕后手底下忍辱负重多年,他们不可能会让吕氏家族势力死灰复燃的,那么刘恒似乎又成了最优解。
(刘恒剧照)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因为要顾全大多数人的利益,代王刘恒,这个在平定“诸吕之乱”没有功劳,在长安没有班底,看似平庸的他,最终成为了皇帝,一切都是利益在驱使着。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代王刘恒能被选中,主要功劳要归功于他的母亲薄姬(后来的薄太后)
(薄姬剧照)
薄姬熟读老子的《道德经》,崇尚无欲无求,其子刘恒深受其影响,宽厚仁慈,做事沉稳谨慎,为人低调。他们母子的所谓的默默无闻,正好躲过了吕后的猜忌,在吕后掌权时候,在刘恒的代地安享15年舒心时光。
刘恒也并非是默默无闻的庸才,他能把代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也足见其治理才能。
吕后死后,诸吕掌握了军政大权,阴谋叛乱。刘邦的皇孙刘章最先获悉,他联合其兄齐哀王刘襄和忠于汉室的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一举尽诛掌权的诸吕。由于少帝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子,诛吕有功的朝臣无心拥立,选择一位新皇帝迫在眉睫。最先议立的是刘肥的长子刘襄,刘襄的舅舅为人强势,不是善茬。朝臣们刚经历了,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诛灭外戚的流血事件。考虑到外戚专权问题,刘襄被否定。因此母子俱宽厚仁慈的代王刘恒,被朝臣们选中。
(刘恒剧照)
刘恒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他励精图治,开启“文景之治”发端,是个振作有为的明君。
低调做人,认认真真的做事,进可攻退可守刘恒母子最后成为大赢家。这一做人法则仍然会让后人受益。
回答:今古大观
图片:源自网络
原本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为何会被选中成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生前最被低估的一个皇子,没有之一。正是因为他的“默默无闻”保全了根本,最后才被功臣集团推举当选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刘邦晚年封为代王,他的母亲(后来的薄太后)在刘邦死后,吕后因为她不受刘邦宠幸(只“一夜情”就生下刘恒),所以有幸跟随儿子刘恒就蕃代国,远离了京城一切。代王母子从此沉寂了下来,直到代王刘恒称帝。
一场浩浩荡荡的诛吕行动首先在齐国开展,最后引发到了整个功臣集团和刘姓皇族联合起来对抗诸吕。然而,在遥远的代国,代王刘恒正和王妃皇子等人坐享天伦之乐,诛吕行动对于他来说好像没有发生过。
等到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臣集团扫清了诸吕,开始选择皇帝候选人的时候犹豫未决。本来最先反抗诸吕的是齐王刘肥一脉,他的儿子刘襄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吕氏。刘襄又是刘邦的庶长孙,在诛吕行动中立功最大的朱虚侯刘章是他亲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也是他三弟。所以刘襄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人选。但是在议论皇帝人选的时候,齐王刘襄被排除,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弟兄三个太强势,能力太大了。功臣集团怕驾驭不了,所以找个理由给否决了。
太强势的不能做皇帝是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的私心。既然能力太大,太强势的不能做皇帝,那最“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就最有可能做皇帝。况且功臣集团一致认为,薄太后为人最贤,她的家族在当地的名声都很好。政审通过后,汉文帝刘恒最终登基称帝。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