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徽京?

南京被很多人称为是“徽京”,无论是江苏还是安徽,两地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相对于合肥来说,安徽很多人似乎更加亲近南京,而南京也有很多的安徽人生活工作定居。而南京被称为是徽京,还真不仅仅只是个闲聊说笑的梗,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还是从如今的现实经济层面来看,南京被称为是徽京都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单单是从地图上来看的话,南京地处江苏西南拐角,看似是江苏凸出来的一块,而这一块却又刚好深深嵌进了旁边的安徽境内。历史上,南京还真做过安徽地区的首治,而且时间并不断,而且由于南京的经济更加发达,长久以来安徽很多地方的经济都受到南京的辐射,尤其是皖南沿江区域,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的时间远比加入合肥都市圈的时间要久。

虽然如今的安徽江苏是两个省份,而当年的确是一家子。明朝建立以后,将京师南京与周围十多个州府凑在一起组成了直隶,明成祖北迁以后在北京周边建立“北直隶”,而原先以南京为中心的直隶改称“南直隶”。明朝的南直隶包括了如今的江苏、安徽与上海,是当年明朝最富有发达的所在,无论是税赋、人才还是其他方面,南直隶都位居明朝首位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然而不久之后清廷怕江南省实力过强,所以将其一分为二,西边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组建安徽省,东边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组建江苏省。江苏安徽分开之后,以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府,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驻江宁府。也就是说刚开始,安徽的布政使司也就是省治中心一直在南京,江苏的治所其实在苏州。

乾隆二十五年,江苏的布政使司才从苏州迁到江宁,而安徽布政使司也才从江宁迁回了安庆府。换句话来说,南京当年也是做了百年的安徽省会。而且就是分了家,安徽跟南京之间仍旧还是“藕断丝连”的感觉,比如在南京设立有节制江苏、安徽与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除此之外,安徽与江苏当年仍旧共用江南贡院,安徽的读书人依旧前往南京参加科举。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府所在,处境的尴尬状况其实跟合肥也差不多。在江苏,苏南更加青睐苏州,而苏北向来对南京比较陌生,而对于淮海一带唯一的大城市徐州青眼有加。南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相对于苏南苏北,南京对皖南皖北的影响力似乎要更强些。江苏省内,苏州稳坐经济上的头把交椅,而徐州又是苏北乃至黄淮一带的中心,南京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再者还是实力上的差异导致。安徽本身的省会合肥,虽说也算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可经济实力一直都不咋滴,跟南京更是没法子比。从现实来说,无论过去还是如今,皖南皖北的人出门工作、上学甚至坐飞机,前往南京的都比前往合肥的要多。南京相对于合肥来说经济实力更加强悍,而文化上的吸引力也更大,甚至说南京话与皖南沿江的方言都差不多,天生具有亲近感

如果在南京曾经生活过,那就能很容易发现南京各行各业基本都有安徽人的身影,而实际上安徽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之中四分之一都流入了南京。南京的城轨、公交、地铁啥的,拼命往安徽修,反而与淮安等地的省内高铁一直拖着。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南京无论人文历史还是经济因素方面都跟安徽有太多的纠葛,而其被称为“徽京”可绝不只是一句玩笑话。

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徽京?

这个说法,其实和“安徽人把南京当成自己的省会”一样。

这不难理解,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下安徽和南京,安徽和江苏的历史和风土,就能明白为什么南京在安徽拥有如此独特的地位。

江苏和安徽,其实在过去本来就是一个省。他们在明朝时称为南直隶,到清朝时又改为江南省。今天的江苏可是仅次于广东的经济第二大省,而换在清代,江苏加安徽组成的江南省,那可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省。仅江南省一省之税赋,就相当于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

也正因为江南省的过分富庶,清廷担心其“建制过大,不利于中央统治”。于是,在1661年,顺治皇帝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而江苏和安徽,也是从那时起才算正式分家。

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江苏巡抚府设在苏州,而安徽巡抚府却是在南京。也就是说,虽然南京不隶属于安徽,但却放置了管辖安徽的最高官方机构。因此,南京无疑就相当于安徽的省会了。所以说,南京被部分人称之为“徽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外,由于南京曾长期作为安徽,乃至江苏的政治中心,因此自然也有许多安徽民众迁入。因此,从在民俗和方言上看,以南京为中心的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六安等地区,当地人的语言似乎与南京更为相近,彼此交流起来几乎没多大障碍。

而南京地区人们的风俗方言,反而与苏北地区的差距更大些......加上南京有在江苏最南端的边界上,经济上又比不上苏州,这又使得南京在江苏的影响力,似乎还没其在安徽的影响力大,确实是比较尴尬的。

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徽京?

说徽京的都是江浙人,南京主要辐射安徽,对江苏其它地方基本没帮助,而且文化习俗语言跟江苏主要经济城市苏州无锡南通常州也不是一类的,南京也是江浙极少不排外的城市

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徽京?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南京被称为“徽京”不仅仅是因为现在南京对安徽的影响,几百年来,安徽和南京就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明朝开始,南京就一直是安徽的省会,朱棣迁都北京后。并没有确认北京为明朝的都城,一直到明英宗时期,南京还是明朝名义上的首都。(明英宗虽然确定了北京是首都,但是南京依旧是明朝的都城。)而南直隶,就是以南京为首,包涵现在安徽,江苏,上海三地(当然还有今天浙江,江西,湖北的一小部分)。

清顺治年间废南京首都,将原先南直隶改建江南省。后江南省发展迅速,虽历经战火,仍然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清初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来自江南省。每次科考,一张榜上面有一半士子来自江南,名符其实的霸榜。

后来因为江南省体量太大,于顺治十八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南京虽然属于江苏,但是当初安徽的行政机构也驻扎在南京,一直到乾隆年间才迁到安庆。

南京对安徽的影响是自古有之,现在的南京则是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明明是江苏的省会,但是却被安徽三面包围,而且南京本地的方言也比较靠近安徽,守仁君的大学就是在南京上的,坐公交车一不留神就快到滁州了。从经济方面来讲,苏南的几个城市都很强,南京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优势,反而会因为省会的缘故产生吸血效应。但是南京反而对安徽的几个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作用。所以现在徽京也有点调侃的意思了。

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徽京?

一直以来,很多安徽的网民将南京称为“徽京”,借此调侃本省的“霸都”,也有很多江苏的网民称南京为“徽京”,以调侃省会远离江苏中心,影响力更多的都在安徽。与此同时,南京也常常被众多网友抬出来全方位的和合肥进行全方位的对比,非要分出谁高谁低。

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与合肥,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因为两个城市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缩小的。明知道两者的差异很大,却总有网民强行对比,原因是很多的。安徽网民拿“徽京”来说事,一方面是对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的抱怨,另一方面更是对江苏经济发达且相对均衡发展的一种羡慕。而江苏的网民拿“徽京”说事,也是对南京地理位置远离江苏几何中心,更远离苏北的一种调侃。安徽与江苏在历史上的确渊源很深,南京也一度是安徽,江苏两省共同的省会,加上当代的江苏在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上也并非省会一城做大,所以很多安徽网民戏称南京为安徽的省会,也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大湖名城——合肥

明代建国之后,朱元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决定定都应天府(南京),明初也调整了元代的行省边界,安徽和江苏在明代直接隶属京师管辖,称为直隶。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成为老都城,应天府与顺天府一南一北,南京与北京的说法开始产生。北京周边成了直隶,南京周边则改称南直隶。

明代的南直隶

满清入关之后,废除南京国都的地位,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清代的江南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农业发达,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清代初期,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逢科举考试,江南省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近一步,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省份,又是前朝的国都所在,反清情绪也相对高涨,因而非常有必要分而治之,为了维持满清的中央统治,清政府决定将江南省一分为二。

清代初年的江南省

在江南省分家的过程中,清廷充分的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即江南省不管是西部还是东部,都是江南相对发达,江北相对落后。因而在分家过程中,清廷沿着南北方向将江南省分成东西两块。两个省都有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西边的安徽成了内陆省份,而东边的江苏则是沿海省份。这样的划分在当时没什么大的影响,而到了当代,没有沿海的安徽和有沿海的江苏,发展明显就不一样了。

安徽、江苏分家

然而在江苏和安徽分家之后,安徽的官员一度赖在南京不肯走,这一赖居然赖了近100年,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才从江宁正式迁到安庆。这一段小插曲也就成了很多安徽网友调侃的话题,认为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也是安徽的省会。

安庆谯楼——安徽布政使司的办公地

建国后,为了方便洪泽湖的管理,安徽与江苏进行了行政区的互换,原江苏的砀山与萧县划入安徽,安徽的盱眙和泗洪划入江苏,至此,安徽与江苏从原先的一家人,再到分家单干,再到相应县城互换,行政边界基本稳定。

今天的江苏

过去的几十年里,安徽和江苏沿着各自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风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已经没有太多的交集。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两省经济上也有差距,但是整体上差异不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江苏通江达海的优势迅速就体现出来,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产值,都位于国内各省前列。而安徽省则相对低速增长,逐渐与江苏拉开了差距,虽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后,安徽整体上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不过经济总产值依旧只能排在国内中等水平,人均产值则是国内倒数。

今天的安徽

南京市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并不像合肥那样居全省之中,江苏省在经济发展上走的是全面开花的道路,以乡镇企业为基础,带动城市化的发展的苏南模式。由2018年前三季度江苏省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地级市之间的差距确实相对较小(苏北差距较大),而苏州则长期成为江苏的经济中心。

2019年前三季度江苏个地级市GDP产值

相比之下,当下的安徽各地级市,无论是经济总产值还是人均水平,差异非常大。GDP总值上,合肥几乎相当于身后的芜湖,安庆,马鞍山,滁州的总和。而人均GDP上,各地级市更是差异惊人,巨大的地域差异也成为众多安徽网友不满的重要原因。说到这里,可能一些网民会强行辩护,认为江苏省是沿海省份,所以能全面开花,内陆省份就应该重点发展省会,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江苏省发展的最好的地方也并非是沿海地区,而是沿江地区。

长江经济带

看看整个长江流域,但凡是发展的比较好的地区几乎都是沿江地区。上游的成都、和重庆,位于长江的支流和干流沿线,中游的武汉、长沙等地区,也是位于长江的干流或支流沿线,只有一个沿江城市的江西,也将大量的建设资金放在了九江的身上,下游的苏南地区就不必说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安徽,不得不说安徽省的沿江城市各方面条件也是得天得厚的,不过规划了多年的皖江城市带至今还没有合作发展的迹象,这也成了众多安徽网民疑惑与抱怨的重要原因。

2019年前三季度安徽省GDP产值

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安徽网民调侃合肥,一城做大,合而肥之,中部霸都,并非没有原因。为了证明安徽也应该全面发展,为了证明一城独大并非是最好的选择,“徽京”的概念在网络上被反复提出。部分网友甚至声称南京才是安徽的真正省会,而合肥只是合肥省的省会。这些言论虽然听上去挺无奈的,但是其实天底下哪有不爱自己家乡的人,正是因为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才会抱怨和诉说,总是拿南京说事,说到底还是希望安徽早日能在经济发展上全面提速。

南京都市圈

事实上,南京在发展道路上也充分意识到了周多相邻的安徽地级市是自己最好的经济腹地,在规划多年的南京都市圈中,丝毫没有掩饰对安徽的重视,囊括了大量的安徽城市。至于安徽各地级市,特别是沿江和皖南与南京的联系如何,看看每天穿梭在安庆到南京(长三角)之间的动车就可以知晓,大量的人才在向长三角输送,在南京城随处都可以看到安徽人的身影,安徽人开的商店,从这个角度来说,“徽京”也并非是无事生非的调侃,确实也有实际依据。

三分巢湖

安徽网民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无可厚非,没有什么本质的问题,但是江苏和安徽的基础本来就不一样,所以安徽经济整体落后于江苏是很正常的。至于优先发展省会,也并非安徽的特色,中西部的省份几乎都是这个模式。做大做强合肥或许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缩小区域差异更是当务之急。为了发展合肥,也确实花了很多的心思,三分巢湖、引江济淮,米字型高铁枢纽,任何高铁和高速都要优先考虑合肥,集全省之力来发展一个城市这是客观存在。不过地域差异过大,确实应该引起反思,安徽并非江西和两湖,更非川陕和云贵,安徽省除了皖南山区条件稍差之外,各地发展的条件其实都是不错的,这和那些山区为主的省份是完全不同的。

引江济淮

优先发展省会,做大做强一个城市,然后拉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多大才算大,多强才算强?普通的老百姓都活在当下,看重的也是当下,当下如果不好,对合肥有什么尖酸刻薄的言论也是可以理解。安徽确实要强化各地级市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利用好长江水道,加强皖江城市在安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眼下的安徽,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些年来,安徽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都开始明显提速,这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整个安徽还需要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合作,少一点无聊的攀比,多一点切实的努力。

被安徽三面环绕的“徽京”

江南省,一个历史上的行政区,时隔数百年之后再次出现在众多网民的键盘下,既是对历史的深深感慨,也是对当下的一种无奈。眼下的“徽京”,不管世人如何看待,“徽京”就在那里,深深的影响着皖东和皖南地区,如果某些城市或者某些人急需证明自己,抢回自己的经济腹地,让“徽京”早日成为一个传说,那就必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密切合作,早日让整个安徽的经济实力有一个本质的提高。所谓的都市圈,不能只有中间一个都市,遍地开花才是都市圈,才是城市带,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更多的国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经济发展绝非是年终总结时,各个城市相互攀比的那一张表格和众多的数字。

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徽京?

南京是安徽人的南京,倭寇侵华时,大部分南京人跑了,留下来的又遇到倭寇屠杀,真正剩下的很少了,然后隔壁安徽人都来了,所以现在的南京人很多上一二代都是安徽人,我曾经在浦口区一个工厂里和一些本地人聊过,说是本地人他们家以前都是安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