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当时隋炀帝杨广已经迁都洛阳,长安已经不再是隋王朝的都城,原本的东京洛阳成为隋帝国新的核心所在,大运河自然就以洛阳为中心。隋唐大运河与后世的京杭大运河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同的,不过两者的首尾北京与杭州却是一样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达余杭,通过黄河水道跟广通渠与长安相连。

实际上,隋炀帝迁都洛阳也是因为大运河实在是修不到长安。从周朝开始,关中尤其长安区域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膨胀,然而尴尬的是关中的粮食供应一直都非常困难,必须从外地调拨,可即便是有黄河水道与广通渠在,也很难充分保证长安需求。相对来说,长安东部地处河洛平原的洛阳,更加肥沃而交通条件也更加便捷,适合成为运河中心。

当年隋夺北周之后,继续定都在长安,然而经历上千年岁月,当时的长安旧城早就破落不堪而且非常局促,很难再担任隋帝国的都城之责。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隋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方营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定名为“大兴”。由于大兴与长安旧城基本上都连成一片,所以很多人都将大兴与长安混为一谈,甚至认为隋朝的都城就在长安

关中沃野千里,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然而经历漫长时光的过度开发,加上历代不断发生的战乱破坏等,到了隋朝时期,关中平原虽说还有些家底,但其地产出早就已经无法供应关中大量人口的需求。关中大多数的粮食都需要从外地调拨。古代陆运艰难,粮食依靠水运居多,为了供应关中的粮食,隋朝开辟了广通渠连接黄河水道。

东部诸州与江淮、江南之地的粮食经过水运运往洛阳,再向西通过黄河航道、广通渠运入关中。然而黄河水位变幻无常,经常阻塞水浅沙深,关中的粮食供应依旧非常不便。另一方面,河运便捷的洛阳粮食供应充足。所以隋唐时期经常有皇帝前往洛阳,名为“巡幸东都”,实际上通常是想去洛阳度过灾年,从这方面来说,洛阳比长安更具地理优势

隋炀帝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杨广是个非常有雄心的君主,早在做皇子之时就看中了洛阳,所以登基之初就抽调大量民力在洛阳兴建东京。隋大业元年,隋炀帝登基第二年就正式迁都洛阳,原本的大兴城成为了隋帝国的留都。当时的隋洛阳城“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大业二年隋炀帝在紫微城乾阳殿接受万国来贺,开创我国史上首次真正的万国来朝

也就是在迁都洛阳的同一年,杨广下令开凿了著名的大运河。实际上隋朝大运河很大一部分都是前代已经开凿过了的固有河道,当时又进行了疏浚与扩大,并且将众多的人工河道通过新的运河河道连接在一起,最终变成了“隋朝大运河”。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古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大量的内河漕运水道都是以洛阳与其旁边的区域作为中心的,这也是惯例

长安洛阳本为一体,周朝开始建都关中者必然在洛阳也有所经营,洛阳的地理优势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长安一带所处位置过于偏僻的缺憾,更方便管理山东诸地、江淮、江南等地。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向北可经略太行以东、燕山南麓,向南可以延伸到长江淮河流域。大运河不仅保障了北方粮食供应,更加促进了南北经济上的交流融合,理论上是非常有利的

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战国就开始修造,隋朝下大力气将其勾联,并实现与首都的互通!当年运河开通后,可以通过渭河到达大兴城,实现南方粮食的漕运!

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现在首都在北京,为什么要修川藏青藏铁路?隋都在西安,但其疆域不限于西安,促进全域联通发展是任何一个中央政府都应做、必须做的!

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感觉题目有点怪怪的,修建水利工程,感觉跟隋朝的国都在哪里没有关系,西安是国都,大运河上下也是子民,就像北京是共和国首都,我们建设港珠澳大桥,以及我们牺牲很多人建设中巴公路,这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整体发展和利益,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国家发展了,首都当然也就蒸蒸日上。

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大运河呢?,隋朝统一后,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有重要的的历史价值

1、大运河加强南北之间的交通和交流,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粮北运,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并且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也减少了特大水灾的发生;

2、大运河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并且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京杭大运河为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促进了中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世界崛起;

3、大运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4、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稳定封建王朝统治的作用,其政治意义不容忽视。

隋朝的国都在西安,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题目就有几个错误。

首先错的是,隋朝大运河,并不等同于京杭大运河。

其次错的是,隋炀帝建运河时,都城已迁到洛阳。

见下图,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地在开封一带,通过大运河通济渠段,可以沟通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和黄河流域,江南的粮船,是可以通过黄河支流的洛水,渭水,直达洛阳和西安的,西安隋朝时叫大兴。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隋灭陈后,也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另外,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