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不受封?

姚广孝何许人也?

明朝高僧,法号道衍;以和尚之名,辅佐朱棣,靖难一役居功至伟!人称“黑衣宰相”,死后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大明三百年,只此一人!

更值得称道的是,身具靖难首功,从龙之荣的姚广孝,本可因此贵享荣华但他却拒不受封!

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第一点原因,本是佛徒,对荣华功名淡然看待

剥去此人所有的“光环”以后,僧人才是他的“老本行”。姚广孝为僧多年精通佛义,对于世间繁荣早就淡然处之。只不过在一次皇家葬礼的诵经过程中,他偶然遇到了大之在怀的严王,一身本领不忍埋没,而后跟随后者举兵伐谋。可以说他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为了相助主子,对日后的回报并没有特别的期待。这也跟他长时间钻研佛法有很深的关系,世间功名远不能让他动心。

第二点原因,发兵本质上是判主行为,他怕留下不好的名声

虽然朱棣是一代有为的君王,但是他起兵夺权还是谋逆行为,所有跟着他行动的人员都犯了大忌,这在那个封建时期是非常“讲究”的。

可是他为了带着燕王完成一番大事业,在整个起兵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燕王虽然一直都有起兵之心,但由于事情太过重大,他一直犹豫不决。

而姚广孝不仅在表面上劝说对方用兵,更是在后方帮助燕王招兵练兵打造兵器,在攻城进军之时也多次出谋定策。

如此一来,他基本上就成为了正史中的第一大“反派”,如此一来他自保都来不及,又怎么敢接受封爵?还好对方继位以后治国有方,国家也有了稳定的发展,人们对才没有把他摸黑,不然他的下场就会完全不同了。

第三点原因,君主多疑,早退出早安全

对于君主来说,一众功臣的作用只体现在起兵的过程中,在起兵成功了以后,这些功臣不但没有实际的用处,反而还要分走一部分利益,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帝王都是没法接受的。

每个新朝都有一个“潜规则”,新晋君主上位以后势必会对功臣进行“清洗”活动,姚广孝博古通今,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

况且燕王夺权之后,对待他人和自己的亲侄没有丝毫留情,不但用剥皮油渣等残酷的刑罚处理了忠臣,还把前任君主的妾妻充入妓院,并且扩大检查机构的权利,上至一品高官下至普通民众。

每个人都处于君主的检察之下。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了以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朱棣的猜忌心有多重,为了保全自己,姚广孝还是早早的选择了退出。

第四点原因,让君主心中“有愧”,从而封赏自己的后代

不管怎么说,此人在整个夺权过程中有着没法忽视的功劳,就算是他自己不要封赏,朱棣本人也会不好意思。况且他这个时候岁数已经很大了,富贵荣华也享受不了几天。与其冒着风险接受封赏,倒不如好好为自己的后代打算一下。当他拒绝了这些好处以后,姚的的后代们就会被好好对待了,对于他们整个家族来说是很好的事情。

总体来说,他不接受封赏是有着很深层次的考虑的,这种行为正是他睿智的体现。

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不受封?

对于臣子而言,功名加身几乎是毕生追求。姚广孝作为朱棣的谋士,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若非姚广孝出谋划策,以燕地方寸之地来对抗全国兵马,无异于痴人说梦。姚广孝立下从龙之功,本可加官进爵,权势滔天,但他却拒不受封,这是为何呢?

姚广孝是个僧人,信奉佛教,对于俗世的封赏并不热衷。

作为妙智庵的得道僧人,他十分精通佛法。后来,因为朱元璋挑选和尚主持寺庙祭拜一事,姚广孝才得以接近人生中真正的贵人。马皇后逝世后,众僧与诸王诵经祈福时,姚广孝毛遂自荐找到朱棣,成为朱棣谋士,日后为朱棣策划夺位一事出了不少力。但在朱棣继承大统后,姚广孝仍然致力于佛事。他担任了僧录司左善世,掌管有关僧侣的事务。除此之外,在他晚年,佛教势颓,他整理《道余录》反对排佛。由此可见,姚广孝仍将自己视为佛门中人,既然如此,不受俗世的封赏也在情理之中。

帝王多疑,为避免鸟尽弓藏的结局,不如早做打算。

朱元璋在开国后,大肆诛杀功臣宿将。作为其子的朱棣虽然并不暴虐,却也极为多疑。在靖难之役后期,朱棣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破泗州、扬州等地。建文帝惶恐之下,派人去燕师割地求和,朱棣并不应允。后来,南京城破,朱允炆不知所踪。话虽如此,朱棣将其杀害的嫌疑却很大。

朱棣继位后,将忠于建文帝的臣子或是剥皮,或是下油锅,并将他们的女眷充作官妓。朱棣如此行事,可谓残忍至极。 他大权在握后,重视监察机构,鼓励官员相互揭发,派官宦刺臣民隐事。朱棣此人并非善类。伴君如伴虎,姚广孝深知此事,所以不受封以打消朱棣的怀疑。

姚广孝助朱棣夺得帝位毕竟是谋逆之举,他怕受封后被后代辱骂,遗臭万年。

朱棣谋权篡位,姚广孝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初,朱棣虽有谋逆之心,却不敢行事。姚广孝屡次劝朱棣起兵,并用相士卜者来帮他下定决心。他在燕王后院为他训练兵马,打造兵器,为造反一事做了充足准备。“不攻城略地,直达京师”的决策也是出自姚广孝之口。甚至可以说,无姚广孝,便无燕王之帝位。姚广孝在朱棣眼中自然是大功臣,但在史书中却难保不被骂为乱臣贼子,因而他不敢受封。

不受封可让帝王对他有所亏欠,会对他的后代照顾有加。朱棣继位后,曾让姚广孝还俗,但被姚广孝所拒绝。朱棣赏赐给他的宫女、府邸等,姚广孝也一概不收。但是姚广孝也并非如此看淡俗事。他曾借到苏湖赈灾的契机,将朱棣赏赐的金银都给宗族乡人。可见他对于宗族还是极为看重的。他若不受封,朱棣心中定然有所亏欠,会对其子孙进行补偿。确实如此,姚广孝逝世后,朱棣就让其养子担任了尚宝少卿一职。

离经叛道的李贽曾称赞姚广孝,说明朝二百余年的安居乐业,有姚少师之力。姚广孝虽然是僧人出身,却极有谋略,有张良之才。纵观其一生,几乎是传奇。

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不受封?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姚广孝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完全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目的而造反的,换言之,即便朱棣不造反。他也会去找其他皇子去“鼓动”造反。姚广孝把造反当作实现和考验个人能力的一个目标,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渠道,他把造反看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他想名流青史,更想成为“司马懿”一类的人物,与其说是朱棣造反,不如说他自己造反,朱棣他眼里不过是个“演员”而他却是导演和编剧。万幸的是他成功了。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明朝政治家、有黑衣宰相之说。他以辅佐朱棣行“靖难之役”成功而闻名天下。公元1418在病逝庆寿寺,时年83岁,可谓高寿而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应该说,姚广孝实现他的人生目标,但又为何隐退呢?

首先就是姚广孝不好功名富贵,他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造反。为了验证自己一生所学是否有用。成功和失败姚广孝都会坦然接受。所以顾炎武才评价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是个有眼光的投机者、权谋家。既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个人理想既然已经实现。隐退就是必然。

再就是历时多年的“靖难之役”让天下饱受战乱和朱棣登基以后的行为杀戮太多,让姚广孝对于自己的行为颇为后悔,朱棣不是朱元璋,对于“靖难之役”的功臣十分宽厚,没有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情来,对于这一点姚广孝也应该看得出来。但姚广孝从朱棣的行为看出,这是一个“残暴”帝王。必要的“引退”还是 必须的。

再就是姚广孝厌恶官场争斗的凶险,也未必会治国理政,会造反的人未必会治国。再就是姚广孝名声“臭了”朱棣成功第二年,姚广孝衣锦还乡,拜访姐姐,姐姐对他泼口大骂。拜访他最好的朋友王宾,王宾对他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一切阴谋家的必然下场,那就是众叛亲离。拿着刀剑的人必然被刀剑杀死,姚广孝他虽然成功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孤身一人,无儿无女。这样的成功不要也 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不受封?

谢谢悟空小秘的邀请!我谈一下我的观点,内容可能有些腹黑。

你是说只要官,不要女人和房子就算是不授封了。拉倒吧!朱棣得天下的时候他都七十岁了,赐给他女人和豪宅是打算要他命吗?

是个人都讲究个名声,姚广孝14岁就当和尚,虽然没干和尚的事,撺掇和谋划朱棣造反,但得道高僧的美名在古代还是很受用的。既然朱棣的赏赐享受不了,何不借拒绝,来塑造一个用为天下苍生谋圣皇,为天下百姓渡劫立命的不沾尘世得道高僧形象。

比起晚节不保,我想这才是姚广孝这样的阴谋家最想要的吧。

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不受封?

姚广孝,明朝人,家族世代行医,在14岁时出家,法号道衍。“靖难之役”的策划者,帮助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号称“黑衣宰相”。但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却不接受朱棣的授封,对此,查阅一些资料后,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为姚广孝崇拜元初僧人刘秉忠,希望自己也能完成人生理想。但他精通儒释道三教,深受三教文化熏陶。第二为朱棣虽有功绩但为人残暴,与帝王关系太近莫过于“伴君如伴虎”。第三位为有朱元璋大肆清除功臣在前,他选择明哲保身。

姚广孝仰慕同为僧人的元初开国功臣刘秉忠,希望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但他精通儒释道三教之义,旨不在为官。

《靖难功臣录》说姚广孝精通三教,并与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非常好的关系。还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后来他还参与纂修《永乐大典》,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由此可见姚广孝是不仅是钟爱学习,还是学问的集大成者。

刘秉忠是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对帝王凡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受皇帝尊敬。姚广孝以他为人生目标,最终获得两代帝王对其无上的崇敬。

三教主要是指,儒释道三家。儒家的人生思想是知识分子主要应该弘扬文化道义,行仁爱之事,认为“比起弘道,行仁相比,富贵利禄不值一提”,道教崇尚自然和圣人无为,所以功名利禄不是姚广孝的追求目标。所以他不接受朱棣的封官。

明成祖朱棣残暴,不宜关系太近

明成祖朱棣自登基后,由于他的王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他不承认朱允炆的地位,废除建文年号。他为了立威,诛方孝孺十族,连他的师友都不放过。他还实行一些残酷的刑法比如火烧活人,剥人皮,油煎犯人等等。

特别是对那些建文帝的余部,大都没有好的结果。最后一节对于残暴的君主,臣子的地位不能太高,容易收到猜忌。所以他不接受朱棣的授封。

朱棣父亲朱元璋几乎杀尽功臣,所以他选择明哲保身退居寺庙

根据史料记载,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34位开国功臣,后来被朱元璋除掉了30位。可见开国功臣是不好当的,不是被怀疑功高震主被灭,就是被诬陷造反被灭,最后免不了惨烈一死了之。

以姚广孝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他选择明哲保身在朝为官,又不想身居高位,所以他拒绝了明成祖朱棣的授封。

妙趣小总结

姚广孝告诉我们,人是要有理想的,但当理想实现时也要保持理智,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何况还是一个多疑的君王,所以即使他有从龙之功,他也不贪高位。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不受封?

姚广孝被称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他年轻的时候在苏州出家为僧。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姚广孝被派往燕王朱棣处。姚广孝跟随朱棣后,尽心尽力辅助朱棣。面对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措施,他力劝朱棣起兵,并暗中为朱棣拉拢官员,招纳勇士,厉兵秣马。朱棣起兵后,姚广孝屡献奇谋,并为朱棣经营后方,辅佐世子守北平大本营。使得朱棣大军势如破竹。

在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相持阶段,姚广孝眼观独到,建议朱棣直取都城南京,因为那里兵力空虚,朱棣率军前往,果然拿下京城。靖难之役成功,朱棣君临天下。此时的姚广孝却功成身退,面对朱棣赏赐的房屋,美女,金银珠宝等,他都拒绝,白天他穿朝服上朝,晚上还是穿着僧服回到寺庙礼佛诵经,就这样,一直到他病逝。有如此智慧和格局,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