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其实是取消了的,只能说各邦国在德意志内部被保留了而已。德意志统一战争以后,原本德意志境内大小林立的邦国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但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并没有取消这些邦国,而是将之全都保留了下来。德意志采取的是联邦制,原本各自为战的各邦国,变成了联邦成员,开始一致对外。
普鲁士为何没有削去众多邦国?
- 第一,普鲁士本身就是个王国,如果取消各邦国地位必然引起围攻;
- 第二,普鲁士最初的目的团结德意志已经心愿达成,德意志成功完成了统一;
- 第三,新生的德意志采取的是联邦制度,保留邦国并没有妨碍。
当然,所有邦国里最强大最主要的就是主导了德意志统一的普鲁士王国。普鲁士国王兼任德意志的皇帝,普鲁士的宰相就是德意志的宰相,这就类似于英格兰在英国的地位。普鲁士不遗余力进行德意志统一,甚至将哈布斯堡正统的奥地利从德意志范围中一脚给踢了出去。普鲁士虽然实力强大,相继赢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乃至普法战争,但并不代表它有足够力量轻易取消各邦国的地位。
猛虎难敌群狼,当时德意志各邦国中的巴伐利亚、萨克森等与奥地利帝国、西班牙帝国均有联姻且关系紧密,其本身的实力也并不能小觑。如果普鲁士用强,结局究竟会如何并不好说,总而言之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逆势而为恐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不算,还可能让德意志再次陷入支离之中。《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甚至规定君权至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将原本的松散德意志邦联变成了紧凑的德意志联邦帝国。保留各邦国一定权利的同时,将原本各自为战的很多权力都进行了集中,德意志消除了一盘散沙的局面。
德意志各邦国就像一只手上的手指,之前每根手指上都戴着各种装饰各指一方,普鲁士的目标就是让他们握成拳头一致对外。拳头最终握紧目的达到了,至于各手指上的饰品只要没有妨碍,自然也不必刻意去掉。所以德意志各邦国也能得以保留。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一、德意志的前世今生普鲁士王国曾经也是德意志邦联中的一员,而德意志邦联是拿破仑一世战争后,欧洲各国重建势力范围,波德平原上的邦国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再次组成的松散联盟,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权。
德意志邦联是由48个邦国组成,其中包括:巴伐利亚王国、奥地利帝国、列支敦士登亲王国、普鲁士王国等。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战败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但是普鲁士并没有兼并其他邦国(除过拿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撒克逊—劳恩堡等之前归并普鲁士的邦国),依然保持诸邦的独立性,组成了北德意志邦联;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胜利后,为德意志统一扫除最后障碍,北德意志邦联与南德意志各邦合并为“德意志帝国”。
二、原因探究普鲁士在实现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最终保持诸邦的独立性。其根源是德意志由于地理位置和国际环境、民族构成、历史上的迁移和战争、众多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欧洲封建制度等因素,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①地理位置:德意志地处欧洲中部,波德平原地势平坦、一览无余,其东西南边都没有河流、山脉等天然的分界线,没有明显的标志。因此,意味着没有固定的疆域,这里的民族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②诸邦矛盾:德意志各邦国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扩张性、民族性,邦国之间、欧洲其他国家之间都有不同的关系,国际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诸邦之间明争暗斗,矛盾突出。
③国际环境:德意志各邦国都希望对外扩张、扩大殖民地,加之普鲁士、奥地利实力强劲,欧洲各国都非常忌惮有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所以,欧洲各国更加反对德意志的统一,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阻止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④民族构成: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民族,但不是所有的日耳曼种族都成了德意志人,构成早期德意志人的主要是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弗里森人、萨克森人、士瓦本人、图林根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后来融入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普鲁士不是纯粹的日耳曼人,德意志人同其他欧洲民族一样,是不同种族的混合体。因此,如果强行统一,必然回遭到其他民族的反弹。
⑤历史迁移:在波德平原上先后迁入雅利安人、希腊人、拉丁人、斯基台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也就意味着种族间不断的战争和融合。因此,分裂、融合曾一度是这片土地上的主题。
⑥历史战争:战争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生存方式之一。公元前一世纪日耳曼人跨过莱茵河入侵高卢人,公元前113年左右条顿人攻入罗马行省诺里库姆,公元前102年条顿人、基姆布利人先后被罗马军队歼灭,半世纪后凯撒击败日耳曼的苏维汇人、乌西佩特人和邓克泰人,公元9年罗马军队被日耳曼人于条顿堡森林击败。德意志从开始就充满了惨烈和鲜血。
因此,面对这么一个多民族、关系复杂的邦国,普鲁士只有最大限度保持其自主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求各邦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才能为统一减少阻力,才能在欧洲各国虎视眈眈之下快速统一。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18世纪初,巴伐利亚王国利用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争斗来保持其独立。1866年奥普战争期间,它与奥地利结盟并一起被击败,1867年没有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是德国统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当法国于1870年向普鲁士宣战时,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施塔特和巴伐利亚加入了普鲁士军队并最终加入了北德联邦,而奥地利没有。
1871年,普鲁士更名为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继续作为君主制,在联邦内部拥有一些主权(如军队,铁路,邮政和自己的外交机构)。
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这主要是因为其成立之初的邦联制形式的国家政体而决定的。
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前,1866年4月和6月,普鲁士提出了建立一个联盟(小德国)。奥地利及其盟国拒绝了该提议。
1866年6月,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展开了“普奥战争”或“七周战争”(也被称为“统一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前,奥地利和普鲁士政府都试图在德国召集各自的盟友。
德国南部的大多数国家都支持奥地利反对普鲁士,德国北部的一些公国加入了普鲁士。战争结果就是普鲁士获胜,之前的“德国联邦”终于解散【注:“德国联邦”包括“莱茵河联邦”、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同意普鲁士在德国以北的各个公国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邦”。
【“德国联邦”成员国的君主们于1863年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
1866年8月,普鲁士由此提议德国北部和中部22个公国和王国组建一个“Augustbündnis”(德语意为:8月联盟或德国联邦条约),也称为“北德联邦条约”或者“1866年8月18日条约”。由此而成立了北德联邦,这也是德意志帝国的雏形。
1870年至1871年,德国南部的巴登,黑森 - 达姆施塔特,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几个国家加入了该联邦国。
1871年1月1日,该“北德联邦”通过了新宪法,是以新的“德意志联邦”的名义写的,在序言和第11条中已经将其命名为“德意志帝国 ”。
【北德联邦国旗】
此“北德联邦”国的政体是以邦联和君主立宪制形式存在。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这种形式的国家往往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以相互之间共同的目的而联合。
由于联邦成员国保留其主权,这就埋藏了分裂的隐患。而君主立宪制不同于绝对君主制(君主专制制),就是君主掌握绝对权力。
“北德联邦”国是普鲁士国王为君主的北德联邦制国家。所以,保留了巴伐利亚这些王国以及公国的主权独立。当时的“北德联邦”有近3000万居民,其中百分之八十居住在普鲁士。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的原因!
这种“邦联制”造成的后果
德国统一后的二十年虽然是普鲁士的顶峰时期,但危机早就隐藏在“普鲁士-德国”的政体中。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只是对“北德联邦宪法”的略微修改版本。实际情况是,普鲁士与帝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包括德国领土的五分之三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实际等于是普鲁士军队,而其他王国(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州和符腾堡州)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军队;普鲁士总理也是帝国总理,但帝国本身无权直接从其臣民那里征税。
君主方面。威廉在29岁时成为皇帝威廉二世,他经历了艰难的青年时期,并与他的英国母亲维多利亚皇家公主发生冲突。他原本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缺乏经验,判断力差,还脾气暴躁的人。
1918年在德国革命后,废除了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魏玛共和国,普鲁士王国变为普鲁士自由州。
巴伐利亚的历史巴伐利亚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约占德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拥有1300万居民,是德国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之后人口第二多的州。
巴伐利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世纪,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巴伐利亚”(拉丁语Baiovarii)这个名词起源于罗马帝国之外的多瑙河以北,来自早些时候居住在Boii(博伊)那里的凯尔特人。后来的研究表明,在部落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社会压力等等因素促使彼此之间一致认同,各个部落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认同。
大约在公元550年左右,墨洛温王朝东南部的一个边境地区,由巴伐利亚部落定居者的巴伐利亚人受到法兰克人的统治,出现了第一位公爵,Agilolfings家族的首领“Garibald I”(加里波一世)。他相当于法兰克国王的区域总督,也就是在法兰克王权下由公爵统治。
随后,巴伐利亚就开始了不断的权力之争。巴伐利亚的权力之争,其过程也是欧洲各国之间连绵不断争斗的一个历史缩影。细节太冗长在此不赘述,先说重点。
到了九世纪晚期加洛林王朝衰落期间,一个新的公国从这个地区建立起来,这就是巴伐利亚公国。它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主要公国之一,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1805年《普雷堡条约》允许马克西米利安将巴伐利亚州提升到一个王国的地位。因此,马克西米利安于1806年1月1日宣布自己为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是第一位巴伐利亚国王。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该王国成为新帝国的联邦国家,仅次于领先的普鲁士王国,其规模,权力和财富排名第二。1918年,巴伐利亚成为一个共和国,因此这个王国由现在的巴伐利亚自由州继承。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普鲁士的历史
普鲁士公国(德语:HerzogtumPreußen,波兰语:KsięstwoPruskie)或普鲁士公爵(德语:HerzoglichesPreußen,波兰语:PrusyKsiążęce)的前身是1525年新教改革期间由条顿骑士团世俗化后在普鲁士地区建立的公国。
阿尔伯特普鲁士公爵以前是条顿骑士团的第37任大团长,是霍亨索伦家族(霍亨索伦王朝)的分支勃兰登堡-安斯巴赫公国的成员。
1525年4月10日,阿尔伯特被立陶宛大公、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一世授予“普鲁士公爵”称号,此时才有普鲁士公国。在行政上,从条顿骑士到公爵的过渡其统治地位几乎没有变化。虽然他正式成为波兰的附庸,但阿尔伯特在普鲁士依旧拥有他自己的军队,货币铸造,保留自治的普鲁士议会,并在外交事务上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阿尔伯特于1568年去世时,他的十几岁的儿子艾伯特弗雷德里克继承了公爵爵位。由于艾伯特弗雷德里克没有儿子,也就是男性继承人,波兰允许他的女婿、霍亨索伦家族分支勃兰登堡的候选约翰·西吉斯蒙德成为公爵的合法继承人。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约翰·西格蒙德在第二年死了。他的儿子乔治·威廉继承了勃兰登堡的Margravate和普鲁士公国,1623年乔治·威廉向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宣誓效忠。
1657年,作为对腓特烈·威廉放弃“瑞典-普鲁士”联盟的回报,波兰国王约翰二世卡西米尔承认腓特烈·威廉对普鲁士公国的完全主权,将普鲁士公爵升级为普鲁士主权王国。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威廉的第三个儿子腓特烈三世正式成为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他是腓特烈大帝的祖父。
至此,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加冕长袍】
普鲁士在成为王国后不久就迈入了大国的行列,并在18世纪和19世纪影响力极大。在18世纪,它在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的许多国际事务中有重要的发言权。在19世纪,总理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将德国各王国、公国统一成为“小德国”,将奥地利帝国排除在外。
普鲁士被认为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871-1945)的合法前身,并且是今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直接祖先。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德意志的统一有其独特性,而欧洲的宫廷王室文化,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内部政治环境架构的种种都是形成帝国合邦表面独立的因素。
一方面是部分邦部分权力的保留,一方面是王室的延续。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帝国掌控了国家中最重要的权力,并且已经在经济体制上通过关税同盟的积累形成其余各邦对普鲁士的依赖。
新帝国有22个邦和三个自由市,而阿尔萨斯和洛林是作为皇帝的直辖领地。普鲁士作为最大的邦,占据了帝国领土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这种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包括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度量衡,货币,民法刑法,邮电以及后来的殖民地事务都是掌控在帝国手中的,而保留合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司法,财政和教育在内的全部邦内行政管理。
在还算有点用处的联邦议会里,有58个席位,其中普鲁士17席,巴伐利亚6席,萨克森和符滕堡各4席,其余合邦3席只1席不等。有点力量的刺儿头,萨克森,巴伐利亚,符滕堡加起来才14席,而普鲁士一个就17席,还不包括那些小弟。而每一项议案是14票反对就能被否决,因此,普鲁士基本是霸权垄断了,三大刺儿头得完全一致才能否决。
当然作为最重要的军队而言,除了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还保留独立的军队外,其余合邦都将武装力量交给了帝国政府。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帝国在资产阶级容克主导的对外扩张中,这种仅存的力量也在受到慢慢的蚕食。
第二,就是德意志兰领土长期的分裂割据使得南北德意志形成有差异的宗教文化,经济结构和民族风俗习惯。
拿巴伐利亚来说,这是个宗教和方言口音上与奥地利更加接近的国家,而后来希特勒在一战中加入的军队正是巴伐利亚王国的军队。
俾斯麦清楚地承认,德意志西南地区分离主义精神的客观存在,因此在统一后的天主教文化斗争,不仅仅是文化层次,更是普鲁士大一统和地区分离主义的政治斗争。
同样,王室的延续也可以包含在各邦表面独立的内容中。
德意志皇帝和德国皇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德意志皇帝的称号正是威廉为了争取获得南德意志人效忠而作的努力。
但如果承认德国皇帝的头衔,就等于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的地位高于邦内其他王国,这是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威廉只能称谓自己为德意志皇帝,这个称谓更多是与民族联系起来,而不是和领土统治权。
当然,新帝国也用了它独特的方式进行反击,新帝国采用的国旗颜色是普鲁士的黑白加上汉萨同盟的红,而巴伐利亚的标志色蓝白则是没有采用,这也体现初期帝国对南德文化符象的警惕。
因此,想要真正彻底消灭分裂主义,不是依靠武力能够迅速实现的,需要德意志各邦适应帝国的政治环境并且收获更大的利益。但新帝国中恶劣的工人生存境况和脆弱的权力基础,最终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思想的摇篮。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现在不紧张,现在巴伐利亚人口占德国15%,第二大啊,很有地位的,还有拜仁慕尼黑。不过德国和美国一样是联邦制的,地区有很大自主权,而且德国主流是新教,巴伐利亚是天主教,总体关系还是很好地。除了宗教,意识形态、经济模式都是一样的。。而且老美和欧盟也是不允许现在巴伐利亚出现和中央紧张独立的情况的,因为独立对他们没好处,支持的话还会把德国推向俄罗斯。历史上的话巴伐利亚、奥地利、普鲁士同是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那时候和中国春秋战国一样)一部分,你说的历史上的德国应该是普鲁士。这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巴伐利亚和同是天主教的奥地利关系好,共同对抗普鲁士,几次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争斗,巴伐利亚都是站在奥地利一边。后来普鲁士把奥地利排挤出了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国王成为德意志皇帝,巴伐利亚成为一个邦,没了军队和外交权,但还是有国王(皇帝陛下没废掉原来各大邦的国王),不过领土小了一半多,原来巴伐利亚占着整个德意志南部,现在只有东南角了。还是服从中央政府的。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巴伐利亚,你知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吗?是我在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的作战舰只的编制的时候,读到德国海军最后一级战列舰,也是最先进的一级战列舰,他就是巴伐利亚级。
说句实话,巴伐利亚这个国家要真的论实力的话,普鲁士确实有能力把它给吞了,但是,对于普鲁士来讲,吞并巴伐利亚和制霸整个欧洲两个目的比起来,肯定是制霸整个欧洲更加重要,如果想要制霸整个欧洲,德国人要表现出来的战略意图,不能够是我见一个,我拿一个,我看见哪个国家不顺眼,我就干哪个国家,然后把这个国家的土地全给推过来,对不起,在大洋之上,还有一个大不列颠在哪看着呢,你如果表现的这么有欲望的话,英国人是绝对不会放任你成长的。
俾斯麦是一个外交大师,也正是因为他的从中运作,让普鲁士,或者说德意志尚未崛起的时候,能够避免被英国人扼杀在摇篮里的这样一个命运,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卖萌,装酸枣,有些看似不合理的举动是又是俾斯麦用来迷惑英国人的。
这个巴伐利亚一开始的时候,无鲁士人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为什么?这个国家虽然实力还算可以,但真正要影响普鲁士人的整体的扩张型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她如果真的说站出来跟普鲁士人对着干,俾斯麦最高兴,你跟我挑起战争,那行,咱俩比比谁拳头大我打你,英国人绝对没有意见,但是这个巴伐利亚不服普鲁士,可是人家又不愿意带头去搞事情。
但是对于普鲁士来说,要打压这些在德国北部的这些小淋巴有办法。打谁?这些在德国北部的联邦,他们统一支持的就是奥地利,因为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时候,奥地利就是老大,那在他周边的这些小城邦也自然而然支持奥地利,服务是觉得这些小肉我顾不上,我要去打大肉,你这个做大哥的打倒了,其他那些小弟估计也没话讲,那肯定也是乖乖地跟着我混,你自己一个人做孤家寡人去吧。
所以说巴伐利亚根本就不用打,当普鲁士人战胜了奥地利人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归属已经很明确了就归你普鲁士所管了,奥地利已经插不上手了,这些小国家一个都别想跑,如果谁真的想跑,普鲁士正好有了打你的理由。
你是同时对于俾斯麦来说,接下来的一步至关重要,也就是整个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发展,德意志地区为什么最后要统一,这并不是说普鲁士自己一厢情愿,而是这个地区城邦太多了,以后即便发展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是运输材料的时候,都要经过层层的关税,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只靠自己的内需的话,根本形成不了产量,更别说形成经济利益,所以必须要统一削弱那些城邦之间的关税系统,这样的话让德意志的工业产品更加具有性,市场竞争力,白了就是做生意。对于德意志内部的那些小城邦来讲,能发财谁不愿意?
所以俾斯麦特别清楚,等到真正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我把市场一统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巴伐利亚,就算你的王宫大足,想要搞叛变,你手底下那些老百姓,那些企业都不会同意你搞攀比,我就是给你搞一个利益绑架,有了这个曾利益,绑架关系,你想闹独立也不可能。
而且德意志这个地区,它的民族关系特别复杂,民族矛盾及其众多,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之前神圣罗马帝国,我们说他既不神圣,又不罗马,更非帝国,各个地方都各自为政,就是因为复杂的民族矛盾关系,这个时候你跟人家说要搞大一统,那别人还不是漫天要价,你既然能给得起巴伐利亚这个价格,其他的那些承包肯定也会提着自己的价格跑,你普鲁士来闹,那你怎么办?一碗水根本就端不平。
所以巴伐利亚你也不需要把自己明码标价以后直接弄一份假码丢给我了,你只需要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的,跑到我这里领一份合适的关税体系和市场标准。行了,你可以回家了。
总的来讲,巴伐利亚为什么俾斯麦不着急把它纳入德意志帝国麾下,并且撤销巴伐利亚这个城邦的,第一,国外势力虎视眈眈,巴伐利亚,本身就是尊奥地利为老大,把人家老大给击败了,这个小弟自然也就跟着你了,第三吧,伐利亚本身就和德意志或者说普鲁士之间绑定了利益关系,想逃也逃不了,第四,巴伐利亚可能是要价太高,或者是也考虑到巴伐利亚会像的普鲁士要一分太高的价格,反正此时德意志帝国也是一个邦联制的国家,也不在乎说别人说你根本就没统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