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毫不疑问:历史上奷臣多出于文人。吴王夫差身边的伯嚭,宋徽宗之秦桧,还是状元了。
三国赤壁大战前,东吴文官被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吓破胆,竟主和,就是不打求全。后来诸葛亮舌战群儒,联手周瑜丶鲁肃坚挺主战,才让孙权下决心一战求胜。否则,曹操可要大功告成。
文官集团在生死存亡前,有的只想保持既得利益,不愿做生死一搏。抗战中,国民党留日生中,有的就不愿主战,甚至有"战必亡丶和可存"之投降主义。
毛主席挥笔写了"论持久战",才稳定了国民党军心,据说蒋丶汪丶李丶白等都将"论持久战"放在口袋,细细研读呢!
文人误国,一则对君主不敢犯颜直谏,只会逢迎拍马。二则贪图眼前利益,缺乏大局观。三是胆小贪生怕死。
因此圣人说:武将当死战,文臣当死谏,才是文武之道!
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说文人误国是错误的,一棍子压死文人是不对的。世间的事情是不可一概论,古话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二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
历代朝庭宰相,军士大部分都是文人,有他们的定计建策安定国家大有人在。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司马懿都是文人,他们的才华,胆识足够证明文人不但不误国,而且还可以安邦定国。
近代毛泽东也是文人,听说没打过枪呢,可是他的军事才能,治国策略,可以说是超越历史的文人。军事危急有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走出包围圈。治国带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工农业发展生产等,把一个一无所有的国家建设成世界目瞩的国家。
文人是对历史知识丰富,更了解改朝换代,官宦浮沉,和其中的险恶,利害关系。产生恐惧感,前怕龙后怕虎的心理,所以在处事,言语,举动表现更圆滑不直接,和武人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国家沒有文人称何国家,不管任何时代对国家的策略,发展都少不了文人,因此,要国家强大必须要文武结合才可以实现。
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文人误国是伪命题:
1,历史上的国家,都是皇帝家天下,一切决策均来自皇帝,他拥有军队和武力装备。和文人有什么关系?
2,历史上的国家,都是剥削制度,当皇帝对剥削程度不理不采时,老百姓就开始反抗,就灭国了,这和文人有什么关系?
3,历史上的国家,都是农业时代,把争夺地盘作为宏大目标,所有开国皇帝都是嗜土如命。把灭别的皇帝的国作为一生志愿,这和文人有什么关系?
所以,古代的制度、文化都受皇帝影响。这和文人没任何关系,文人只能在皇帝划的圈内吟诗写文,根本冲不出皇帝构建的封建思想的樊篱。
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没有听说过“文人误国”这句话,估计是笔者新造的。只听说过“戏子误国”,“妃子误国”,“商女不知亡国狠”等等。很抱歉,这几句话好象都与“女”字有关。
文以载道,是公认的名句。
一支笔,一篇文,“唤起工农千百万”,“横扫千军如卷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古有诸葛亮《出师表》,还有《北伐檄》等。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申张正义,力主大统。现代有陈,李《新青年》等,雄文巨著,一扫中华几千年封建愚昧,吃人礼教,妇女歧视,文言呆板之旧习,唤起民众,开民主自由,实业科技风气之先河。近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沁园春,雪》等,雄鸡一唱天下白!展露东方绚丽晨曦,一轮旭日,灿烂朝阳,中华从此崛起!……
文人误国乎?兴国也!!
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此观点有些偏颇,分析如下:
第一,自古以来,治国理政者多为文人,许多文人上马打仗下马写诗,如古代文天祥等,现代陈毅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实际上也是文人,他们和志同道合者改变了历史。
第二,文人误国的现象确实有,但只在少数,为何这类文人误国呢?因为他们读的死书,无法把知识和中国现实结合起来,只知背书,导致僵化,并最终影响社会进步。
第三,现在所称“文人”,其实大都不是真文人,而是伪文人,真文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风骨,而当下俗不可耐的读了点书的人太多了,如果把他们也称之为文人,误国也就必然了。
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在历史上,所谓文人阶层从来不属于国家权力核心圈。
文人只是统治阶级的一种附庸,甚至仅仅是一种工具。
既然如此,文人之功能也仅仅是为统治集团服务的。
一个连自身命运都无法完全主宰的阶层,又谈何有能量去误国呢?
在封建社会里,每当朝廷出现重大失误或危机时,总有人提出"清君侧"的主张,这实质上也是一些权贵为皇帝推卸责任,让个别官员,当然包括所谓文人去当替罪羊。
历史上的文人阶层实际是一个挺尴尬的阶层,外表光鲜,其实整日里提心吊胆的,伴君如伴虎呢。
所以有人戏谑,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有点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