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还想买社保,不知划不划算?

社保是国家办的,社保是退休后的老年人养老的生活保障,养老金也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逐步的提高……

50岁还想买社保,不知划不划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如果你50岁初次建立自己的社保账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晚的,为什么呢?因为从50岁开始缴纳自己的养老保险,那么很明显在60岁的时候不能够达到15年的累计缴费年限,那么也就意味着是不能够直接办理退休享受养老金的待遇,由此你可能就需要延迟退休来获得这个基本养老金的待遇。

当然作为女性来讲的话,50岁参保这个基本养老保险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女性正常的法定退休年龄是55岁,所以说她到了60岁以后是满足这种延迟5年都有情形了,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在延迟5年以后,如果说累计缴费年限依然没有达到15周年,那么是允许一次性补缴完成15年的费用直接来办理退休,所以说女性是可以60岁办理退休的。

当然女性不论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上都是可以在60岁的年龄办理退休享受养老金的待遇,但是作为男性来讲的话,如果说我们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那么很有可能就必须到65岁以后才能够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所以说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毕竟可以60岁的时候可补缴,完成15年的费用直接来办理退休享受养老金的待遇。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50岁还想买社保,不知划不划算?

我认为是划算的。首先,社保是一份保障,尤其是当下社会。随着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慢慢提高。社会平均生存年龄也在不断提高,没有一份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说多少是一件憾事。所以从心理上来说就是一种划算。其次,男性在50岁时才买社保,到60岁时也可以补缴到十五年的缴费年限的。能得到一份保障。女性在50岁时,己达到国家退休年龄了(单指女职工)。如果有这个机会,可以一次性买断,也是划算的。最后说一下,买社保越早买就越划算。所以,综述:社保是人到老年时的一份保障,可以从容地安度晚年。还是划算的。你们认为呢?

50岁还想买社保,不知划不划算?

说句实话,如果你有钱,能活过七十岁,活更高一点,你就交社保。交十五年,六十五岁领,七十一二岁归本。自己看着办吧!

50岁还想买社保,不知划不划算?

45岁开始买,最合适。连续15年,到时刚好60岁。60就可退休了。如果精力充沛,仍可再干几年,发挥余热。

50岁还想买社保,不知划不划算?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越来越完善了,所以大家在这方面特别的关注,如果你想要在退休之后领养老金,那你之前就必须交社保。现在,就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如果你在之前没有交的话,是不可能一次性把之前都交的。所以说,你想要之后领到养老保险,那每年都要交社保,最少交15年。

当然了,你可以选择分15年交社保,也可以选择一次性交清。不过要是选择一次性交清的话,这笔数字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不是一笔小费用。如果想领养老保险的话,领取养老保险还需要在交够15年费用的基础上同时达到退休年龄才行。

上班族的社保是已单位身份进行参保的,也有些人是自己个人全额进行缴纳的社保,还有的人是没有缴纳社保的。没有缴纳社保的人群,大部分是没有意识到社保的重要性,其次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缴纳社保。比如个体户、灵活就业者、临时工这些人是需要自己全额进行缴纳社保的。那么已经50岁了,还没交过社保,到底该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注意交社保的时限。

很多人交社保的时候眼看着这么多的好处,对自己以后的养老、医疗问题有妥善的解决和帮助,但他们却忽略了享受社保的时限问题。毕竟社保生效是有时间的,有些社保规定缴满15年之后才能生效,这样就不能立刻享受社保的优惠。之后年龄大了再享受就不划算了。

注意退休年龄。

按照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男性职工想要退休需要到60周岁,而女性职工的要求是55周岁,还有一些特殊工作是50岁,一般情况下,灵活就业人员的退休年龄就是55周岁。我们必须在退休年龄到达前缴费满15年。

由于灵活就业人员都是通过个人代扣代缴的方式,一定要存够足额的钱,别导致扣费失败,导致缴费不成功。有些人过了两三年才发现,结果导致比正常退休年龄晚几年。不仅不能够领取待遇,错过了养老金的调整,而且还要继续交费,很不合算。

灵活就业人员的以个人身份交社保时,所有的钱都要自己出,这笔费用一年下来也不低,每年都要几千元,想交好一点的,就可能上万元,这个负担还是有些大。之所以让大家注意存款就是这个原因,资金不太充足,而每个月的收入也不稳定,很容易因为没钱,导致交不起社保,虽然交的钱可以退,但在统筹账户里面的钱是退不回的。

总而言之,根据自己请款算一笔账,如果到了五十岁还没有交的话,其实可以不用交了。如果是社保费用要求是不低于十五年的话,那么你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交了,并且超过了十五年,所以大概算下来就需要交接近十万元,这个数目是比较大的。自己是否能承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