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先给汉武帝取名“彘”,后来又改为“彻”,是为什么?
对于汉武帝曾经取名“刘彘”,都是出于《汉武故事》书中,而这是一本成书于魏晋以后的杂怪小说。而正史之中并不见汉武帝曾名刘彘,后改名刘彻的相关记载。
彘,典籍记载中就是被驯化的大猪,也就是所谓的“鸡豚狗彘”。而神话传说中,彘是一种红色类似于老虎的巨猪。
刘彻贵为皇子,其父亲景帝怎么会想起给宝贝儿子取名叫猪呢?不管是真是假,景帝就算给儿子取名为“彘”也没有半点贬损的意思。
虽然如今人看来,猪又脏又臭还蠢,连骂人的时候都会给带上做形容词,然而在古代,猪是非常尊贵而且聪慧的(明朝之前猪肉也并非常见食用肉类),就算是作为华夏图腾的龙,其最早的形象就是猪与蛇的混合体,更有“猪就是龙”的说法。可见就算景帝给儿子取名为“彘”,也是好意。
关于景帝为皇子取名为刘彘,一种说法是高祖托梦。也就是景帝有一回晚上睡觉梦到了一头巨大的赤红色的猪,也就是彘,跑去了王美人的殿中,景帝惊醒后宫人传报王美人有喜。而王美人生育之前,景帝又梦见了高祖皇帝,高祖让景帝为孩子取名为“彘”。
相传景帝废刘荣,改立太子的时候让刘彘改名为刘彻,“彻”为通彻聪明之意。
改名不仅仅是意头好的意思,更加也是为了“避讳”。古代有讳名不讳姓的传统,皇家之名更加不容雷同。比如吕后名“雉”,当时所有的雉都用野鸡代替。如果继续使用“彘”,恐怕也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改之为“彻”。
汉景帝先给汉武帝取名“彘”,后来又改为“彻”,是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随着各类影视剧、小说的流行,汉武帝小名叫刘彘的故事也非常深入人心。
其实以史为鉴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史书上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
汉武帝叫“刘彘”的说法是野史里面编的。甚至汉武帝母亲叫“王娡”,媳妇叫“阿娇”都是编的。上面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一本志怪小说:野史《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据考证不早于魏晋。主要以汉武帝为主角,讲汉武帝求仙问道的故事。
对于汉武帝的出身以及他的年轻时候的爱情,都有描述。其中汉武帝名叫刘彘,以及陈皇后名叫阿娇,都来自于这本志怪小说。
这本小说中记载汉武帝的出生非常离奇,是汉景帝的王美人王娡怀孕的时候梦到太阳到了怀中,汉景帝也梦见刘邦对自己说:王美人要是生了儿子,就起名为刘彘。
但是《汉书》、《史记》中只记录了王皇后或王美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其名“娡”,最早见于唐朝的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也就是说汉武帝母亲“王娡”的名字也是假的。
在正史《汉书》、《史记》里压根没有刘彘的任何记载,只有刘彻俩字才是汉武帝真正的大名。如果非得要说,野史里面起啥名字不好,为什么要叫刘彘?
其实在古代,彘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彘在说文解字中就是豕,也就是猪的意思。这时候的猪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家庭、勇气、财富的象征。
在汉代及以前,家里养了猪才算是小康之家,大家仔细看“家”字就是宝盖头下面一个“豕”字。
而且古时候的猪还没有完全进化成家猪,身上还有野性残留,而野猪发起狂来,黑熊和老虎也得退避三舍,可见其勇猛。
所以哪怕野史里面讲的是真的,刘彘也只会是充满褒义的一个名字,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起个贱名好养活。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汉景帝先给汉武帝取名“彘”,后来又改为“彻”,是为什么?
这个说法其实是出现在古籍汉武故事之中,不仅是刘彘的这个名字,包括陈后的乳名阿娇,都是从这本书上来的。而在正史之上,史记或者汉书之中,并没有对汉武帝原名“彘”的记载。专家估算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魏晋时期,这本书并非正史,而是一本野史怪谈,其中许多内容是和正史相违背的,史学家多以为是妖妄之语。
书中的故事是这样的,王美人在宫中独受专宠数年,怀孕之后,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中有日入怀,她将此事告知汉景帝。汉景帝对王美人之子十分看中,以为是天降骄子。而后汉景帝又做了一个梦,梦见刘邦给他托梦,给未出生的儿子起名为彘。
彘在山海经之中是一个力大如牛,其身似虎的神兽,后来泛指一般的猪。此前吕后将戚夫人砍断手脚,放入缸中侮辱,唤其为人彘。可见“彘”这一词已经有了贬义,汉景帝真的会给儿子起名为“彘”吗?这不禁让人疑惑。
汉武帝的生母王娡以前曾经嫁过人,但在刘启登基之前对她就十分宠爱,后来还封她做了第二任皇后。帝后感情一直不错,两人生了四个孩子,除了刘彻之外,其他的三个都是女儿。汉武帝刚刚立下的太子是栗姬的儿子刘荣,但栗姬眼光短浅,拒绝了馆陶公主提出的政治联姻。在刘启病重之时,汉景帝试探栗姬,栗姬却小肚鸡肠,不愿照顾他的孩子和嫔妃们。所以汉景帝最终将皇位交给了汉武帝,王娡顺利成为了皇太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娡在汉景帝的后宫之中如鱼得水,地位稳固,不会因为身份低贱或者被汉景帝不喜,而将儿子起名为“彘”。况且“彘”一词还与汉武帝母亲的名字重音,在古代,特别社会地位显赫的人家,给婴儿起名的时候都会注意避父母的名讳,
另外,古代给地位尊贵的人起名字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避免出现山川的名字、隐疾名、官职名字和生活日常用品的名字,因为避讳起来会非常麻烦。想象一下一代帝王有个小名叫猪,那么所有的祭祀祭文都得改掉这个字,的确非常麻烦。
汉书之中写明,刘彻在作为胶东王之前,名字已经是刘彻了。后来的资治通鉴也是采用了刘彻一名,从未提过刘彘一说。所以汉武帝到底有没有这个小名刘彘,古今史学家们都是存疑的。
汉景帝先给汉武帝取名“彘”,后来又改为“彻”,是为什么?
“彘” 就是猪的意思,古代的人给孩子取名字,一般都是取一个“贱”名,比如二狗,二蛋,铁蛋......之类的,贱名真实的寓意就是好养。
汉景帝给汉武帝取名刘彘,用意也是如此。在加上汉武帝是皇十子,他的前面已经有九个哥哥了,汉景帝对他这个儿子,起名字也就没有多用心。
毕竟作为老十的他,不出意外的话,是当不上皇帝的。
因为汉朝的祖制是皇位要传给嫡出的长子继承,但是,汉景帝的皇后没有生育儿女。
所以,这就导致了只能从庶出的长子里选皇位接班人。
若是不出意外,选到刘彘来当皇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前面的九个哥哥全部死亡。
这种可能性当然太小了,除非是谋杀。
很显然刘彘的哥哥并没有死完,但是,他还是当上皇帝了。
这就是所谓的出现了意外。
刘彘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全部是因为他有一个明智的母亲,他的母亲叫王娡。
王娡是一个很会来事的女人,当她得知长公主刘嫖,想要把女儿嫁给当时的皇太子刘荣且被刘荣的母亲栗姬给拒绝的时候。
她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所以,她就开始联合长公主刘嫖,一起扶持自己的儿子刘彘。
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因为常年给汉景帝介绍小美女,深受汉景帝的喜欢。
王娡就是利用刘嫖的这一点,她开始找到刘嫖,告诉她若是不嫌弃,可以把女儿嫁给我们刘彘,正好我们刘彘还没媳妇呢?
刘嫖一想,刘彘也不错,虽说是皇十子,但是,大小也是一个皇子呀。
就这样他们结成了儿女亲家。
自此之后,刘嫖每次见了汉景帝,都是说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的坏话,事后,不忘记夸奖王娡和刘彘一番。
在加上栗姬不会做人,不会做事,汉景帝越来越讨厌她。
有一次汉景帝病重,想要托孤给栗姬,但是,栗姬的回答让汉景帝十分的失望。
汉景帝大难不死,竟然又活了过来。
他好了之后,就把栗姬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给废除了。然后宣布王娡为皇后,王娡的儿子,也就是刘彘,就成了皇太子。
这时候刘彘都是要当皇帝的人了,不能在叫刘小猪了。
所以,这时候汉景帝要给他改了名字,把“彘”改为了“彻”
刘彻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武帝。这就是为何他要改名的原因。
汉景帝先给汉武帝取名“彘”,后来又改为“彻”,是为什么?
汉景帝有14个儿子,这些儿子中有两个最出名,一个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一个是中山靖王刘胜。这个刘胜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他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刘皇叔经常念叨的老祖宗,“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是刘备挂在嘴边的话。刘胜之所以出名,一是沾了《三国演义》的光,一是他有120多个儿子,是一位高产父亲。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身边的王美人王娡梦日入怀,产下一子。这个孩子是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皇帝非常高兴,取名为“刘彘”。“彘”在古代汉语中是猪的意思,汉景帝为什么给儿子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呢?
起名的原因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杂史志怪小说《汉武故事》中却专门提及。《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作者不详,成书估计不早于魏晋。《汉武故事》中这样写道:
景帝亦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为武帝。
根据《汉武故事》的描述,这个名字是高祖刘邦托梦而来。刘彘很受汉景帝宠爱,几岁时便被封为胶东王。后来在景帝姐姐长公主刘嫖和刘彘母亲王娡操作下,太子刘荣被废,刘彘被立为太子,王娡也成为景帝的第二任皇后。
刘彘被立为太子后,更名刘彻。同样,在正史中也找不到更名的原因,《汉武故事》中这样解释:
胶东王为皇太子时,年七岁,上曰:“彘者彻也。”因改曰彻。
汉武帝
“彻”在古代汉语中是通达、贯通的意思,所以景帝为儿子改名为刘彻,希望他成为一个通达有为的君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
汉景帝先给汉武帝取名“彘”,后来又改为“彻”,是为什么?
“彘”是“猪”的意思。
“猪”最初代表一个部落、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是衡量财富的标准。早在一万年前的红山文化(今内蒙赤峰),就以猪为图腾。在其地出土的“猪龙首”被誉为“天下第一龙”,也是追溯到最早的“龙的传人”。
相传武帝的母亲“王娡”,生武帝前,梦见太阳进入腹中。故而取名为“彘”,意为“富贵、富足,人中之龙”,看似平常无奇,实则大有深意!
“彻,通也”,意为“通透、通达”。
《庄子·外物》言:“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通达”一向用来标榜“圣人”,可见更名为“彻”,是父亲对儿子给予厚望。也是景帝治理天下的心得和标准,似乎有所寓意。
景帝七年冬天,废太子刘栗为“临江王”;下一年4月,就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自古“废长立幼”便为“大忌”,关乎“国之命脉”。景帝有此意外之举,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心意已久。从取名的前后变化,便能看出些许端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