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随后清朝进行了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的战争。那么,准噶尔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又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清朝打击准噶尔不仅仅是因为准噶尔叛乱,要与自己争夺天山南北的霸权,更加因为准噶尔的野心与勾结沙俄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而准噶尔的目标就是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强盛,称霸天下。

明朝崛起将蒙元驱逐回北方草原以后,蒙古诸部再次陷入了衰败与分裂。俺答汗时代曾经有过短暂统一后,蒙古主要分成了三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与天山南北的厄鲁特蒙古(漠西蒙古)。

而其中最强大的就是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崛起以后强迫土尔扈特部西迁,排挤打压杜尔伯特部,逐渐成为了卫拉特联盟的霸主。

明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以后,满清趁机入关肃清了大西、大顺等势力坐拥天下,成为新的中原之主。然而西北部的准噶尔迅速崛起,击溃了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建立起准噶尔汗国的同时,大规模扩张,而准噶尔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南方的青藏高原。

准噶尔对东击溃喀尔喀蒙古,杜尔伯特部归附了清朝;对南占据了青海的和硕特部;对西又越过天山进攻哈萨克汗国,强迫回教白山派与黑山派对自己俯首称臣。按照准噶尔当时最鼎盛时代的势力范围,几乎已经越过了传统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其实清朝平定准噶尔也是非常不容易,毕竟战争持续了近七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花费军帑需求,清军死伤枕籍。所谓“盛极而衰”,准噶尔如日中天的时候,葛尔丹死去,整个准噶尔发生了严重内讧。

而此时的清朝历经雍正帝的治理,国力强盛,继承者乾隆帝趁机将准噶尔一举击溃。

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随后他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随着吐蕃的国力日益增长,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一带拓展大唐的势力范围,两国一度爆发过冲突,但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蕃全盛时期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亚欧大陆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地缘势力。然而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状态。事实上在吐蕃的瓦解过程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印度从来的藏传佛教和西藏本土的雍仲本教之间的矛盾,最终藏传佛教逐渐占据了上风,然而在藏传佛教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派系。在统一的吐蕃政权分崩离析之后青藏高原经历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作为藏区人民精神信仰支柱的藏传佛教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分别对各地区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派系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等。

公元1218年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西征西辽,由此揭开了他雄心勃勃的征服世界的宏大计划。在随后的七年中他统率着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从莱茵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严寒的西伯利亚到炎热的阿拉伯半岛都臣服于蒙古的铁蹄之下。1225年成吉思汗发动了他生平最后一战,正是这场战争成功灭掉了西夏国。西夏的统治疆域位于今天的宁夏、陕北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随着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就和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接壤了。1236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窝阔台将西夏故地分封给次子阔端,此时金国已于两年前被蒙古消灭,蒙古将下一个征服的目标锁定在南宋身上,然而在进攻蜀地的过程中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却一再遭遇挫折。这时阔端萌生了向吐蕃借道进入蜀地的念头。当时藏区各教派面对强势崛起的蒙古势力都同蒙古保持着或多或少的纳贡关系,但成吉思汗死后吐蕃地方的各教派停止对蒙古纳贡而各教派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发展到后来各教派几乎顾不上同蒙古人打交道了。1239年秋阔端派其部将多达那波率领一支蒙古军途经青康多堆、多迈和索曲卡进入前藏。蒙古军在藏北由于遭到部分武装僧人的反抗,烧毁了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热振寺、杰拉康寺,数百名僧俗群众被杀,其中包括一个名叫赛敦的佛教法师。而位于热振寺和杰拉康寺之间的达隆寺因为当时大雾环绕,能见度非常低,蒙古军队没有发现达隆寺,才使该寺免遭一劫。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多达那波率蒙古军打到了拉萨河上游著名的止贡寺,可由于寺主法术无边,祭起一阵神奇的石雨,击退勇猛无敌的蒙古军,以致蒙古军未曾将该寺破坏掉。现在看来所谓的“法术”和“迷雾”显然不能解释达隆寺和止贡寺未遭破坏的真实原因。事实上真正阻止蒙古大军进一步深入的是青藏高原险要的地理环境,蒙古大军很快在这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这样的局面下阔端转而试图通过怀柔手段达到迫使吐蕃臣服的目的:公元1247年阔端邀请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同自己会盟,这次会盟最重要的产物就是《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正是这一文件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公元1260年十二月蒙古忽必烈可汗册封吐蕃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率吐蕃语言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1269年二月由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制成,由忽必烈正式颁行,同时忽必烈为奖励八思巴的功绩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佛教。与此同时忽必烈设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由“帝师”八思巴统领。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汉族幕僚建议下仿照中原汉制建元称帝,与此同时忽必烈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今天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辖,在地方上设置有辽阳、岭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个行省,与此同时吐蕃旧地由宣政院管辖,同行省平级。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1372年元朝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然而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已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败之路,而噶举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势力却日渐发展壮大。在对帕木竹政权的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木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这是藏区领袖最后一次入贡明朝。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据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时期的史籍中对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的惯称。明朝先后在西北藏区设立洮、河、岷、西宁四卫,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区以及卫、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藏区各部族首领均被明朝委任为同中原官职相同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职,所不同的是内地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而藏区官吏则允许世袭,但新任官吏承袭官爵时必须经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鉴于藏区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当地设立卫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各派首领的管控——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各级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规则定期入京朝贡,各级僧官的承袭同地方卫所官吏的承袭一样必须获得朝廷的认可。明朝对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为“多封众建、因俗而治”。

明末清初受明朝册封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帕竹政权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格鲁派的日益发展壮大:1373年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前往卫藏地区学经,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最终综合各派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理念。宗喀巴针对当时藏传佛教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的现象而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 不事农作、独身不娶,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形成。1542年格鲁派以索南嘉措为二世达赖的转世,由此确立了格鲁派的活佛转世制度。公元1644年清王朝定鼎北京。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一位富有政治才能的领袖——他在明末清初的混乱局面下借助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兵力打败了明朝时统治西藏的噶举派帕木竹政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王朝”。这一时期西藏达赖喇嘛政权在于蒙古势力合作的过程中也将格鲁派信仰传播到蒙古各部。自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手中收复燕京之后蒙元势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体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和五世达赖合作的蒙古和硕特部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并长期扮演卫拉特联盟的盟主这一角色。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进入17世纪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杀其首领。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准噶尔部又逼迫土尔扈特西迁。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汗王朝,此战后卫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东面的漠南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对立了两百多年后遭到了新兴的后金王朝的打击,到了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的四十九个王公拥戴皇太极为可汗,同年皇太极仿行汉制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尽管这时皇太极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图尔珲台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极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势。正当东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际在准噶尔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个大敌——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的沙皇俄国自1480年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就走上了持续不断的扩张道路,当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沙俄的扩张触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始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地区接壤。巴图尔珲台吉面对东西方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他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以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

本来根据巴图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西藏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西藏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其实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他,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趁机在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此后他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

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葛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元、明两代都通过册封青藏高原当地的藏传佛教首领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已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和硕特汗国通过与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噶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噶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噶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噶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巨大威胁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的军队对峙——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噶尔丹被迫主动转移撤离,八月初四清军将领福全在追击过程中误中噶尔丹缓兵之计,噶尔丹率千余兵力逃出后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在此形势之下他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连噶尔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此战中战死。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彻底切断了他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将噶尔丹的尸体献给清朝以示臣服。

当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时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趁机杀死了桑结嘉措,这时如何处理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六世达赖就是写下《见与不见》与《最好不相见》两首如今在网上大红诗作的诗人达赖仓央嘉措——事实上六世达赖是一个命运多舛之人:他本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农奴之子,然而正因为如此才被桑结嘉措视为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人,于是桑结嘉措瞒着僧俗民众和康熙皇帝派人在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找到了仓央嘉措并宣称他就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一夜之间这个农奴的孩子就成为雪域高原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而实权则操之于桑结嘉措之手。幼小的仓央嘉措不得不就此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分离,他曾爱上一名女子,却由于身为达赖的身份只得苦恼地写下那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写下这句诗的时候仓央嘉措也许不会想到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还有磨难等着他:拉藏汗杀了桑结嘉措之后就以仓央嘉措是桑结嘉措擅自所立的假达赖为由将仓央嘉措抓起来押赴北京。这下轮到康熙皇帝为难了——仓央嘉措尽管是桑结嘉措擅自所立,可毕竟是西藏人民顶礼膜拜的六世达赖,如果处置他势必使刚稳定下来的西藏局势再生波折,可如果不闻不问又无法安抚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思前想后康熙又把仓央嘉措交换给了拉藏汗,而康熙皇帝给出的理由是:“汝等曾思之否?所迎之六世达赖喇嘛如何处置?如何供养?”其实康熙这是在耍滑头——他故意装作完全不记得拉藏汗指责仓央嘉措是假达赖一事,而是言之凿凿声称仓央嘉措是被迎接到北京的,但该如何在北京长期供养他呢?毕竟北京可没布达拉宫,那么让他去哪里念经呢?这样一来皮球又踢回给了拉藏汗。这下拉藏汗为难了——皇帝亲自把人送给你的,你总不能再给还回去吧?可如果拉藏汗要真敢处置仓央嘉措,那么无异于将自己置于西藏僧俗民众的对立面。思前想后拉藏汗最终告知仓央嘉措:根据朝廷的最高指示您现在已获得了完全的自由,所以拜拜吧您!然后拉藏汗就安排一群人把仓央嘉措带到荒郊野外一扔就不管了,最终仓央嘉措就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青海湖边因为缺吃少穿而圆寂了。至今藏族人民仍对这位充满悲情色彩的六世达赖充满怀念——当年仓央嘉措曾有一首诗写道:“白色的野鹤呀,请你借我一双翅膀;不去遥远的北方,只是向往日当”,仓央嘉措圆寂后人们在寻找他的转世灵童时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改成了“只去一回理塘”——这其实是在肯定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合法性,因为七世达赖格桑加措正诞生在理塘,而格桑加措正是被视为是仓央嘉措转世之人。

噶尔丹的败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汗国的失败——策妄阿拉布坦只是暂时臣服于清朝,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事实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续着噶尔丹时代的对外扩张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1718年清军由川入藏,被准噶尔击败。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才成功将准噶尔军队从西藏驱逐出去,此后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然而这并没终结藏传佛教内部的派系纷争: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确朱嘉措外逃到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并唆使廓尔喀国王发兵西藏,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兵再次入侵西藏,乾隆皇帝委派福康安率兵入藏,福康安由日喀则一路南下直至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下。这次军事行动结束后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藏内二十九条章程》并制定了规范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在整个有清一代延续,也被民国政府所延续。1936年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以进一步规范活佛转世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用金瓶掣签认定的大活佛是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而后又制定有《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明确承袭金瓶掣签制度。

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雍正在继位前的夺嫡之争中,最大的对手就是他同父同母的弟弟——皇十四子允禵(胤禵)。允禵在康熙晚年被任命为“大将军王”,掌“抚远大将军”印,率领大军西征。然而,在电视剧里却出现了一个纰漏——允禵出任“抚远大将军”的前前后后宫廷内部的斗争都讲得很清楚了,却偏偏忘了交待一个问题,那就是允禵率军到底是去打谁?这个问题,对清史不熟悉的朋友,估计看完电视剧十有八九还是不知道答案。今天,笔者就来为不知道答案的朋友们做做解答。

【汉子雍正帝】

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曾经三次御驾亲征准格尔大汗噶尔丹,最后终于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彻底打垮噶尔丹,迫使对方服毒自尽,清朝由此取得了对准格尔斗争的重大胜利。但是,噶尔丹死后,准格尔人并没有就此对清朝俯首帖耳,他们在新的领袖策妄阿拉布坦的领导下,继续同清朝进行着争夺中国西部土地的战争。而战略位置险要且是藏传佛教中心的西藏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新焦点。当时的西藏正处于蒙古和硕特汗国的统治之下,和硕特汗国在顺治时期就已奉清朝为宗主国,西藏两大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也要经清廷册封,双方可谓关系密切。但是,由于康熙帝听信谗言,轻率地废黜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导致了清朝在西藏僧俗两界的威信大跌,这就给了准格尔人以趁机插足的机会。

(被康熙帝废黜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夏天,准格尔名将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六千多准格尔军,在经过了长达八个月的艰苦行军之后,穿越藏北无人区,突然出现在拉萨城下。疏于防备的和硕特大汗拉藏汗仓促上阵,同准格尔军展开激战,结果一战身死,准格尔军就此控制了西藏。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十分震惊。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而当时的蒙古各部基本上都信奉藏传佛教,准格尔控制了西藏,就意味着他们控制住了蒙古各部的精神世界,这将严重威胁到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所以,康熙帝决定立刻出兵驱逐准格尔军出西藏。但是,由于轻敌和冒进,清军第一次入藏的军事行动遭遇了惨败,2000多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将色楞阵亡。康熙帝由此意识到,西藏的准格尔军实力不俗,必须要调集重兵,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将其驱逐。为此,他精心准备,调集各路大军,集中了大约十万的兵力(号称三十七万),并筹集了大量粮饷,以支持远征作战。兵饷都有了,那么,主帅由谁来担当呢?这个时候,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允禵就走上了历史舞台。

(雍正血缘上最亲的弟弟,也是他最大的敌人——允禵晚年画像)

允禵自幼聪慧异常,文武兼备,资质较其他兄弟尤为出色,在康熙帝诸子中,他一直受到父亲特别的宠爱。康熙帝看重这个爱子的才具能力,也希望他能在这场重大而又复杂困难的军事行动中得到锻炼,所以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任命年仅三十岁的允禵为“大将军王”,掌“抚远大将军”印,统率十万大军进军西藏,驱逐准格尔军。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底,允禵正式挂帅出征,康熙帝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禵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禵望阙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清军入藏之前的中国形势,青藏地区被和硕特汗国统治)

允禵到达前线之后,不顾个人安全,亲临前线坐镇指挥,一面调动各路大军向西藏进军,一面统筹粮饷后勤事宜,一面安抚青藏地区的蒙古王公和宗教领袖,一面展开政治攻势,护送得到清廷承认的新的达赖回到西藏。面对清军绝对优势兵力的进攻和强大的政治攻势,准格尔军节节败退,终于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全部溃败,退出了西藏。允禵护送新达赖在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正式宣告了清军第二次入藏之战的全面胜利。

允禵的这次胜利,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在这次战争之前,西藏虽然奉清廷为宗主,但并没有接受清廷的直接统治,而在此次战争之后,清军得以直接入驻西藏,并由清廷直接任命藏族官员组成了西藏地方政权,这就为清朝稳固地控制西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努力,西藏终于被中央政府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从此成为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被分割出去。由此而言,允禵实是功不可没。

【步步惊心中的雍正与允禵】

然而,所谓成王败寇。由于允禵的功劳真的太大,而他又在夺嫡之争中的失败,最终遭到了被雍正圈禁的命运,其所立下的功勋也被胜利者全面抹去。好在青史昭昭,不可永绝,历史最终还是给了允禵应有的评价!参考文献:《清圣祖实录》、《清史稿》、《康熙朝满文奏折朱批全译》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西藏和蒙古有着很深的渊源。自从元朝时期蒙古人征服青藏高原后,赋予喇嘛教统治西藏。而喇嘛教又分为红、黄、白三个不同教派,期间内斗不休,尤其以红、黄两教之间。在明朝末年,红教曾经联络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蒙古铲除青海一带的黄教势力。黄教则联络漠西蒙古,即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和准噶尔两个部落)与之对抗。在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落的帮助下,黄教最终取得了西藏的地方大权,而厄鲁特蒙古势力也深入到了西藏。

清王朝统一全中国后,西藏地方势力臣服于清王朝,但是因为鞭长莫及的缘故,此时的西藏与清王朝实际上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清廷平三藩叛乱期间,西藏地方势力就曾暗中支援过吴三桂。三藩之乱后,西藏地方大权由一个叫桑结嘉措的人掌握,并且勾结准噶尔部驱逐了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大汗噶尔丹早年就曾受五世达赖收留,并在五世达赖支持下登上大汗的宝座。

在康熙三征噶尔丹时,特别是第一次时,桑结嘉措以出面代表准噶尔与清军讲和为由拖延时间,成功的掩护了噶尔丹的逃亡。在后来康熙第二、三次征讨噶尔丹期间,西藏发生内乱,桑结嘉措被亲清的拉藏汗杀掉,余党逃到了天山准噶尔部的老窝,鼓动掌握了准噶尔部大权的策妄阿拉布坦进取西藏。狡猾的策妄阿拉布坦以反对噶尔丹为名取得清王朝的支持,同时又同执掌西藏大权的拉藏汗结为儿女亲家,迷惑拉藏汗。

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见时机成熟,以护送拉藏汗之子回藏的名义,秘密派遣大将策凌敦多布率6000骑兵取道荒凉偏僻的地区,经过长途跋涉,突然出现在了西藏首府——拉萨。猝不及防的拉藏汗战败身死,同时又拘禁了清廷册封的达赖和班禅,完全控制了整个西藏。控制了西藏的准噶尔部妄想进一步东侵进占青海,遭到清廷边防军的打击未能得逞。

准噶尔侵占西藏的举动使得清王朝西部和西北部遭到威胁,特别是在西藏的烧杀抢掠更是严重破坏了民族和谐。对此,康熙帝大为震怒,决心武力打击策妄阿拉布坦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康熙57年5月,清廷侍卫色楞率数万大军入藏,讨伐准噶尔部。但是由于色楞有勇无谋,中了准噶尔部诱敌深入的奸计,清军孤军深入,最后因弹尽援绝而全军覆没,色楞也在交战中阵亡。

败报传至京师,清廷上下大为震惊,康熙帝力排众议,决心第二次对西藏大举用兵。

这次清军兵分三路,中路由平逆将军延信统领,出青海向黑河进军;南路由定西将军噶尔弼、副将岳钟琪统领,出四川由打箭炉入藏;北路由靖逆将军富宁安、副将传尔丹统领,出新疆巴里坤、阿尔泰,隔断准噶尔本部与西藏的联系。

三路大军由坐镇西宁、担任大将军王的皇十四子胤禵统一节制。

为了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清廷继续对深受准噶尔侵害的西藏地方宗教势力特别是黄教以及民众实行安抚,策应清军作战。

中、南两路清军于康熙五十九年6月开始向西藏开进,途中受到西藏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进展十分顺利。准噶尔军兵力仅6000余人,面对十倍于己的清军大兵压境显然难以抵挡。因此,清军进军西藏战事并不多,准噶尔军基本上是一触即溃。8月,南路清军首先抵达拉萨城下,中路清军进抵黑河。准噶尔军主力损失殆尽,策凌敦多布率残部500余人化整为零仓皇逃往准噶尔部。 清军进军西藏取得了辉煌胜利,对于西藏的统治得到了空前加强。

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清朝末期虽然腐败无能,但在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今天中国拥有的辽阔疆域奠定了基础!

准噶尔部为何要入侵西藏?清朝是如何收复西藏的?

准噶尔部起源于和明朝对抗的瓦刺部,后再鞑靼部打击下迁徙并分裂,准噶尔部就来源于这次的分裂,他们仍然属于蒙古族,也被称为漠西蒙古。

十七世纪的时候,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兼并了周围几个部族的领地,在击败哈萨克人、回部诸察合台汗以及伊斯兰派后飞兵拉萨,威慑西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的野心飞速膨胀,恰巧碰到了同样飞速扩张的沙皇俄国,两者一拍即合。在沙皇俄国的策动下噶尔丹入侵蒙古,康熙亲征,经历了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击败了噶尔丹,噶尔丹服毒自杀。策妄阿拉布坦成为了噶尔丹部的统治者,也就是入侵西藏的噶尔丹部。

随着地盘的再次扩大,野心的再次滋长和沙皇俄国的挑动下,准噶尔部再次开始了入侵也就是入侵西藏的原因。

为了平定西藏,第一次出兵平定西藏失败全军覆没,第二次出兵后吸收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团结当地军民,对敌人分化瓦解,成功的击败了准噶尔部,恢复了对西藏的统治。第二次战争的胜利更是由于南部清军的随机应变和对进攻战机的掌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