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皇太后窦氏,历史上最后一位尊奉黄老思想的掌权者。然而与影视作品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窦太后对朝政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正史记载中窦氏对于自己的幼子梁王刘武相当疼爱,让汉景帝千秋之后传位于刘武,对于窦氏来说不仅仅是对幼子的疼爱,两个儿子都是皇帝也是尊荣。而窦氏希望景帝立刘武为储,也离不开刘武的撺掇。

虽然影视作品中的窦太后运筹帷幄掌握全局,似乎什么事情都能未卜先知,不过澹奕想说的是,那只是剧情对于人物的设定。历史上的窦氏乃孤女出身,即便是读书认字也是进入代王宫以后,由薄太后亲自教导的。

所以客观来说,窦太后其实是个半文盲,无论是眼界还是权谋城府都算不得出色。没能考虑到兄弟传承帝位的各种负面影响,对于窦氏来说也很正常。

梁王刘武是窦氏所生的小儿子,民间所谓“百姓爱幼子,天家爱长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除了馆陶公主刘嫖,窦氏的长子刘启乃是太子,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登基以后也是日理万机不能时常孝顺在窦氏身边。

刘武作为藩王诸侯,早年离开长安前往封地就藩,窦氏自然更加心疼,而且刘武也是个很有心思的人,时常家书传信,有机会进京都非常表现各种孝顺,让窦太后更加挂念。

前元三年,汉景帝册封已经18岁的皇长子刘荣为太子,引起了窦太后与梁王刘武的强烈不满。要知道,当时的刘荣已经成年,而且景帝只是册立刘荣为储并没有立刻传位,窦氏称“皇子年幼不适合治国”这种理由实在站不住脚。

后世五代两宋时代,赵匡胤母亲杜太后让太祖传位其弟弟赵光义,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确,当时乱世天下,太祖年幼的儿子登基恐怕也会重蹈后周的覆辙。

景帝立储后,窦氏与刘武都有不满,刘武作为诸侯,景帝子嗣众多刘武却觊觎皇位,可见平日里也没少在其母亲窦太后身边吹风。

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

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

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

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

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

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

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

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

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

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

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

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

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

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

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

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

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皇家难容骨肉情,最是无情帝王家。自秦始皇建立帝制制度后,皇帝这一职业便成为全天下人最热衷的职业。为了得到帝位,父子成仇,兄弟残杀的事情比比皆是。仿佛亲情在皇家极其奢侈,像雍正对待怡王千般好万般好毕竟是少数。能成为千古一佳话也侧面反应亲情在皇家的稀少与不易,更多的是兄弟平日里好。但面对皇权,却很难控制野心。而兄弟一旦翻脸就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所有过往都成曾经。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皇家里的一对兄弟,兄为帝弟为王,他们曾经感情极深,兄弟同承车撵,兄答应传位于弟。但这对兄弟依然没有通过皇权的考验,最终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还是出现了裂痕。

这位兄弟出生为西汉初年,兄为汉景帝刘启,也就是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武帝刘彻之父。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与汉文帝一起被史学家成为"文景之治"。弟为汉景帝同胞弟弟梁王刘武,与汉景帝兄弟情深。

两兄弟的母亲就是在西汉史上非常有名的窦太后,这位拥有传奇人生的太后不但汉景帝受她影响极深。汉武帝继位初期她干脆垂帘听政,掌握实权。

这样一位对西汉产生巨大影响的太后素来偏爱梁王刘武,一心想让汉景帝传位刘武,而汉景帝也曾一度答应了。可拥有深厚背景和政治资本的梁王,却最终错失皇位,且与汉景帝渐行渐远,再一次诠释皇家无情的说法。

那么,梁王刘武是如何从甚得汉景帝之心到备受汉景帝冷落?他们兄弟之间发生了什么?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之子,汉景帝之弟,关于刘武的出生日期,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从他身为嫡长子的哥哥刘启生于公元前188年来看,身为嫡次子的他应该不会比哥哥小上太多。专权的吕后去世后,大臣们拥立了刘恒为皇帝,他的孩子们也就成为了皇子。数月后,刘恒的嫡长子刘启被按照礼法定为太子。

汉文帝二年(前178),刘恒册立其他皇子,其中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又改封为淮阳王,又过了八年,因为刘恒最宠爱的少子,梁王刘揖从马上坠落而亡,刘武便又填补了梁王之位。汉文帝二十二年(前157),刘恒去世,太子刘启继位。

据《史记》记载,刘启登基三年后,还没有立太子。一次他与进京朝见的刘武饮酒,二人相谈甚欢。酒过三巡后,刘启"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

听到这话,刘武当然是心中暗喜,尽管他知道这只是刘启的酒后胡言。后来,疼爱刘武的窦太后听说此事,也十分高兴。

正是在这一年,因为刘启的贸然削藩,以及曾经和吴王刘濞结下的仇怨,吴、楚、赵等国的诸侯王联合起来。以刘启身边有奸臣晁错为由发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在这场动乱中,两个人的表现十分优异,一个是太尉周亚夫,他领兵有方,仅仅用了三个月便将声势浩大的叛乱平定了。

另一个就是梁王刘武,他没有跟随其他七个诸侯王一同反对自己的皇兄,而是成为了首都长安在东边的坚实屏障。

史载:"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作为诸侯国,却能够和朝廷杀敌数基本持平,可见刘武在帮助皇兄平叛过程中的不遗余力。

第二年,刘启并没有按照自己酒后的承诺,立刘武为太子,而是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

但为了表达对刘武的抚慰和嘉奖,刘启和窦太后都给予了他许多财富和特权。

据载:"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刘武的许多规格已经达到了天子的标准,此外,他还厉兵秣马,招揽天下贤才。

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刘武趁入京觐见的机会请求留在宫中,而窦太后素来疼爱他,刘启便批准了这一请求。在宫中,刘武也很有分量,刘武的侍从只要登记便可以和皇宫里的其他人员一样随意出入,可见刘武的面子有多大。

刘武进宫不久,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宠,导致刘启将太子也废掉。

窦太后见状,连忙提议让梁王当太子,但大臣们一致反对。刘启也没有给出答复,于是窦太后便失望地不再提起此事。不久,刘武也告辞离京。

这一事件后,刘武对在皇上面前阻拦立自己为太子的袁盎等大臣怀恨在心,于是暗中派出刺客想将他们杀死。但是刺客却在被抓后供出了刘武,于是刘启很生气,要求刘武将幕后策划这事的谋士杀死。无奈之下,刘武逼迫自己的两大心腹羊胜、公孙诡自尽,并通过窦太后向刘启请罪认错。

这之后,虽然刘启不再追究,但也没有曾经那样与刘武推心置腹了。五年后,刘武请求入京觐见,但没有被允许。这年夏天,他感染了热病,不久便去世了。

刘武与汉景帝失和,表面上是刘武难过权力关,但其实汉景帝也有责任。

汉景帝为君如何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了不起的帝王,延续汉文帝的盛世,为汉武帝攻打匈奴做好准备。但也有人认为他很平庸,不过是沾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光。

就拿他传位一事来说就是儿戏,刘武想当皇帝也是汉景帝先答应传位。传位这样的大事汉景帝轻易答应,事后堂堂一国之君又不肯兑现,拿大臣当挡箭牌导致大臣与刘武结怨。

刘武最终做出出格的事情,汉景帝的责任也大。

不过也许,汉景帝本就是一个无常的帝王。正如他曾经宠爱栗姬,册封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可一旦他决定废立太子,翻脸就再不留情面。刘荣不过受栗姬牵连,汉景帝依然与他父子情断。帝王反帝是帝王,于刘武,于栗姬,于刘荣,首先他是帝王,然后他才是兄长,丈夫,父亲,只是刘武并没有完全明白。

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西汉窦太后叫窦漪房,原本是汉高祖刘邦宫中一个普通宫女,家世低微,父亲只不过一隐居垂钓老人。

吕后专权时把窦漪房等一批宫女赏赐给了各诸侯王,窦漪房本想去家乡赵国,阴差阳错,分到了刘恒的代国,却因祸得福,幸运之神降临,她被刘恒看中成了他的爱妾,生下一女刘嫖长公主,二子,一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一是梁王刘武。汉文帝立刘启为太子,窦漪房母以子贵,有幸成为了皇后,文帝故景帝继位,她水涨船高成了皇太后,景帝生有16个儿子,窦太后居然不顾祖制要立梁王为太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

有书君认为一是因为汉景帝的正妻薄氏没有生育儿女,汉景帝没嫡长子,给了窦太后立梁王为太子的理由。二是因为窦太后宠爱幼子,思念梁王,想为幼子争得皇位。三是汉景帝酒后失言,君无戏言,窦太后信以为真,要汉景帝兑现承诺。四是梁王素有贤名,又立有战功,是不错的储君人选。具体原因且听有书君拆解分析:

一、汉景帝的正妻薄氏没有生育儿女,汉景帝没嫡长子,给了窦太后立梁王为太子的理由。

皇家立储向来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立嫡立长为原则。

汉景帝生有16个皇子,而且个个出众出色,只可惜他们都是景帝的妾室所生,没有一个是汉景帝正妻薄皇后所生。这薄皇后虽然出身显贵,薄太后娘家人,可惜身贵福浅,就像不下蛋的母鸡,没有生育能力,生不出儿女来。

这父死子继,立嫡立长的规则里,要立嫡长子,可是汉景帝没有嫡长子,没有适合当太子的人选。

景帝和梁王都是窦太后和文帝的亲生儿子,同父同母,这便给了窦太后立梁王为太子的理由,因为梁王符合兄终弟及的原则。

窦太后以汉景帝皇后未生育嫡长子为由,为梁王争太子之位,在继承大统上合乎礼法,所以窦太后找到了合理的依据,是依法而行。

二、窦太后宠爱幼子,思念梁王,想为幼子争得皇位。

皇上疼长子,父母爱幺儿。窦太后与梁王聚少离多,特别宠爱自己这个居住在封地的幺儿。

特别是窦太后双眼看不见东西后,更加需要亲人的照顾和关注,可是汉景帝心系家国,精力有限,无法时刻关顾到母亲的心理需求。

而梁王却时常从封地派人寄来礼物和书信,让孤单失明的窦太后得到慰籍,致使窦太后更期望梁王时刻在自己身边陪伴,所以窦太后更希望梁王立为太子,能够在京城居住,将来成为皇帝,她就有了更好的依靠。

如果立汉景帝儿子为太子,孙子对自己的照顾肯定不如心疼体贴自己的儿子那么好。

窦太后从自身利益和感情的亲疏关系出发,她宠爱幼子,思念幼子,当然希望梁王立为太子,将来成为皇帝,照顾自己便会多一些,好一些。

三、汉景帝酒后失言,君无戏言,窦太后信以为真,要汉景帝兑现承诺。

窦太后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的心思虽然早就有了,但真正向景帝提议是汉景帝自己在窦太后的寿宴上,因为喝酒喝过了头,一时兴起,为表对母亲和弟弟的亲昵,让母亲高兴,当面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有一天去世了,把皇位留给弟弟梁王。

这句话不但窦太后和梁王听到了,还有不少在场的文武百官都听到了。

都说君无戏言,窦太后把汉景帝酒后说的话当了真,她提议汉宣帝把皇位传给梁王,那是要汉景帝兑现自己酒桌上的承诺。

四、梁王素有贤名,又立有战功,是不错的储君人选。

梁王刘武和汉景帝年轻时关系十分融洽,刘武当年表现的十分优秀,礼贤下士,孝义仁德,素有贤名,名声也不错。

后来七国之乱,刘武又领兵坚守梁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当时汉景帝还没立太子之时,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然而窦婴和袁盎等臣子却一致认为皇位应传给儿子,这样才符合祖制。袁盎还以宋宣公立弟不立子,导致五世之乱,国破家亡的例子劝谏窦太后,好在窦太后并不昏庸,以汉朝江山社稷为重,为了汉室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把个人的私心和对幼子的宠爱放在了第二位。让梁王回到封地,不再提传位梁王之事。

窦太后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系汉景帝无嫡子给了窦太后一个合法的理由,再加上窦太后的一点私心,汉景帝的一点失误,梁王的一点贤名,四者促成了这件事的发生。

幸好窦太后虽然眼睛瞎了,但心里敞亮,知道以江山社稷为重,自己的一点私心是可以为汉室的长治久安让道的!这也是后人对她十分敬重原因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窦太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汉景帝刘启,另一个是梁孝王刘武。她最宠爱小儿子刘武,希望汉景帝能把皇位传给弟弟。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刘武从梁国到长安城朝见,汉景帝设酒席,与弟弟喝酒聊天。喝到半醉时,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话:“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就是说,等我死了,就传位给梁王你。这只是一句酒后之言,但梁王刘武牢记在心,窦太后更是眉开眼笑。

刘武回到梁国时,“七国之乱”爆发了。梁国首当其冲,成为吴、楚叛军进攻的重点。梁王苦苦支撑,令吴楚叛军无法西进。在平叛“七国之乱”的战争中,梁王刘武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功劳仅次于周亚夫。

然而,七国之乱后不久,刘武的皇太弟梦就破灭了。公元前153年,景帝把儿子刘荣被册立为太子。看来汉景帝在酒席上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

就在窦太后与刘武认为没希望时,事情出现转机。由于太子的母亲栗姬失宠,最终导致刘荣的太子位被废除。刘武又一次看到了希望。窦太后仍然希望兄位弟承,由梁王刘武继承皇位。汉景帝起初答应了,在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时,遭到袁盎等人的强烈反对。袁盎力谏说:“万万不可。春秋时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结果祸乱频生,持续了五代。小不忍则害大义,这是《春秋》所阐述的道理。”在袁盎等人的反对下,窦太后最后不得不放弃由刘武继承大统的计划。

在皇太子刘荣被废六个月后,汉景帝终于将胶东王刘彻立为皇太子。刘武一怒之下,派人刺杀袁盎等大臣,由于东窗事发,永远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

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母亲偏爱孩子的具体体现,可见窦太后对刘武的喜爱。但最终在国事根本上,窦太后选择了理智,没有坚持让景帝传位于刘武。

窦太后之所以有想让景帝传位于弟弟梁王刘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窦太后十分喜欢梁王刘武

窦太后为汉文帝育有三个子女,其中汉景帝刘启是她的长子,梁王刘武是幼子。母亲喜欢小儿子,存在这样的偏爱也很正常。

这与窦太后的经历有关。窦太后当初是被吕后送到代国的,远离家乡且并非情愿。好在代王刘恒宠爱,有了子女,孩子便是她最大的寄托。后来她成为皇后,因病失明,渐渐失宠,儿子也就成了她生活少有的乐趣。

刘武也善于哄母亲开心,自然受到偏爱。史载:“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可见对他的喜爱程度,而且欲以他继承景帝之位,更见爱之切了。

二、自古有兄终弟及的传统

这个不用多说,古代特别是商朝兄终弟及的例子很多。窦太后偏爱刘武自然希望刘武也有机会继承大统,这在大统上合乎礼法,使得刘武为弟有足够的礼法依据。这也是窦太后动念头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梁王刘武自己也很给力,立有大功

汉景帝继位三年后,爆发七国之乱。吴、楚先攻击梁国,刘武据守睢阳,奋勇抵抗,使得吴、大军楚受阻于梁国,为朝廷的平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汉景帝最终平定七国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让他赢得了一定的声望,汉景帝也对这个弟弟大大赞赏,厚爱有佳,“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

四、汉景帝的原因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汉景帝有一年曾说过传位于刘武的话。

《史记》记载道:

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汉景帝继位不久,那时还没有立太子,赶上弟弟刘武入朝,景帝和刘武喝酒,言谈时说道等他去世之后,传位给刘武。刘武知道哥哥说的不是真心话,推辞不答应,但是心里却是很高兴。

窦太后听到这事自然更是高兴,她可老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现在大儿子说出来也就有了极大希望了。

几年之后,景帝废掉太子太子刘荣,窦太后觉得机会来了,“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极力建立景帝立刘武为储君。但是袁盎等达成极力劝阻,窦太后的想法受阻,“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就不再提这事了。

这事可见窦太后出于母爱对刘武的喜爱程度,不过还好,她对大是大非还是保持清醒的,没有一味地逼迫景帝传位给刘武。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学识有限难免不足,欢迎各位交流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