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有何区别?

因为一部《还珠格格》很多人都认为清朝的皇子被称作阿哥,而清朝的公主被称作公主。其实,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会。

在清朝某些时期,皇帝与宗族女儿被称作“格格”,并不是说清朝皇帝的女儿才被称为格格。而“格格”这个称谓,也不完全都是指皇族女儿。清朝的宗室女儿、王公的低阶妾室、未嫁的贵族妇女都被称作“格格”。

公主,是古代对于皇帝女儿、诸侯王女儿以及宗室的女儿的一种敬称。直到唐朝以后,只有皇帝的女儿,或者和亲远嫁的宗室女性能够被册封为“公主”。一般来说,父亲是皇帝的女性能够被封为公主。

而“公主”与“格格”是不同的。在满洲话里,格格的意思是“小姐”,最开始汗王与贝勒的女儿被称作“格格”,这也是满洲的传统风俗。直到皇太极登基称帝以后,仿照明朝制度,皇帝的女儿开始称作公主。清朝皇后嫡出的女儿为固伦公主,妃嫔所生的女儿为和硕公主,而王公贵胄的女儿则称作“格格”。

而在清朝,王公的低阶妾室也被称作“格格”,比如《甄嬛传》中,敬妃冯若昭在雍亲王府时,就是年世兰房里的格格,也就是个低阶的侍妾,所以华妃非常看不起敬妃。

在清朝,虽然亲王、郡王、贝勒等宗室女儿能够被册封为郡主、县主等,但没有经过正式册封,即便是亲王嫡福晋的女儿,也都只能被称作“格格”。所以,清朝皇帝的女儿仍旧是称作公主,如果是被称作格格,必然不是帝王之女。

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有何区别?

看了一些清宫剧,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格格和公主是一个意思,但是两者虽然都是对针对皇族女性的称谓,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格格,满语,是小姐的意思,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仿明制,开始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这个称呼则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相对于格格一词,公主的称谓可谓由来已久,在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起源,《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中国封建社会李朝历代都对公主有着自己的一套制度,从唐朝以后开始,公主一般专指帝王之女,或者背负和亲任务的宗室之女,如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就是宗室之女。

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有何区别?

格格是满语,译为汉语就是小姐的意思。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其实格格一词早先在女真族部落,或者说是金国时期,因没有完整正规的礼仪制,是对女性的一种泛指。

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女真国后,格格的界定范围就随之缩小,主要指的是贵族的女子。例如:努尔哈赤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三女哈达格格、养女巴约特格格等等

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之女始称“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

此后所谓的“格格”:一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二是皇帝和亲王低阶妾室的称谓。共分为5个等级:

和硕格格:亲王爵位之女;

多罗格格:亲王世子、郡王爵位、贝勒爵位之女;

固山格格:贝子爵位之女;

格格:贝子爵位庶出女儿;镇国公、辅国公爵位之女。也称为“宗女”。

上述5个等级的“格格”仅为正式封号,除此之外,还有三种非常正式的“格格”称呼:

1、亲王爵位低等妾室的称呼——“使女格格”,基本相当于普通人家的“通房丫头”。

2、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宗亲之女,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一般指未有封号的庶出女儿或者未出嫁的女儿。

3、地位崇高,与清廷关系密切的高贵女性,孝庄太后的侍女——苏麻喇姑,就曾被称为“格格”。

而“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有了。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古书尚也常常将公主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

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后来在历朝历代中有所细微变化,但不离弃根本。

有必要再来说说清朝的公主制。

在皇太极继位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他,虽然对公主的称谓做了调整,使之与中原一贯以来的称谓统一。但公主还有细分:

皇帝与皇后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品级同亲王;妃嫔所生的公主封“和硕公主”;由宗室子弟所生而由皇后抚养,并最终下嫁者,封“和硕公主”。两类“和硕公主”品级皆同郡王。不过需要注意,这些公主的称号都只是区分等级,并非具体封号。若公主要受封,需要礼部另取封号,最后加入等级之中,如康熙第三女为和硕荣宪公主,“荣宪”是封号,“和硕…公主”是身份等级(亦记为“荣宪和硕公主”)。

从以上可以看出公主与格格的区别

在于概定的含义不同,启用的历史时期不同,出生的地位和身份不同。

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有何区别?

格格跟公主完全是两码事好吗?

不过我们也误解了好几十年了orz

今天我们来好好搞清楚这个问题!

“公主”这个称呼始于战国。

为什么叫公主呢?因为当时天子的女儿都是由诸侯来“主”婚的,诸侯又称为“公”,所以……真是简单粗暴的称呼。

“格格”这个称呼呢,是清朝才开始有的。因为它来自于满语,意思是小姐,姐姐。清朝的格格是指皇亲国戚的女儿们,而皇帝自己的女儿,是“公主”。

所以呢,下面这两位,虽然我们叫了很久的格格,但其实都是公主。

人家不是紫薇格格和还珠格格,是紫薇公主和还珠公主(真相揭穿之后另说2333)

其实公主和格格里,也是按等级森严,好多门道的。

比如皇帝的女儿里,皇后生的女儿最为尊贵,叫固伦公主。而妃子生的女儿,就要降一级,叫和硕公主了。

历史上有名的公主有很多: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

她的母亲是武则天这样的传奇女性,而她自己也从来不缺心机和手段,所以她野心勃勃地想要去复制母亲的成功。可是时也命也,虽然她机关算尽,却遇到了李隆基这样优秀的对手。当年那个亲昵地叫她姑姑的小男孩,最终却把她打入了谷底。

离经叛道的高阳公主

她的出生就是一段孽缘,从小没有母亲的关怀,而无比宠爱她的父亲却是对她母亲的施害者。这样复杂的身世让她渴望认同,渴望强大的人。所以她对吴王十分依恋,远远超越了兄妹之间的羁绊。她对驸马的软弱无能十分鄙夷,是真正名存实亡的夫妻。她在辩机身上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灵魂的救赎,却最终把这个原本前途无量的僧人推入了地狱。

最后,她的心中只剩下了无比的孤独吧。

(这部剧的颜值太高,想回看了!)

身世悲凉的长平公主(文学作品中九难的原型,韦小宝的神尼师父)

一生悲惨的和硕公主(就是影视作品中的建宁公主原型,不过她是顺治的妹妹不是康熙的妹妹)

等等等等……不一一举例。

格格里也一样,亲王生的女儿,是和硕格格。郡王和贝勒的女儿,就是多罗格格了。贝子的女儿,就要再降一级,叫固山格格了。

固伦的满语意思是天下,和硕的满语意思是地方。所以也是蛮直白的分级。

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清朝的皇亲国戚的女儿都叫格格。那说完了格格,那肯定要说一说,清朝之前,皇亲国戚的女儿都叫什么啦。

汉朝的时候,诸侯王的女儿都叫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很好理解,谁主婚就叫什么“主”。

在周朝和宋朝的时候,也有把皇帝女儿称为“帝姬”的说法。其中很有名的就有一个宋朝的,柔福帝姬赵嬛嬛。

补充一下,有人说到皇帝的姐姐。

不错,她也是公主,因为她是老皇帝的女儿呀!

她也有称呼。

皇帝的姐妹是长公主,姑母是大长公主。

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有何区别?

格格: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公主: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

通常我们认为清朝皇帝的女儿被称作格格的原因,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看过《还珠格格》,我们被琼瑶剧再一次给误导了。

在大部分影视剧,清朝皇帝的女儿还是叫公主的,如《鹿鼎记》中的“建宁公主”,《甄嬛传》中“胧月公主”。

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有何区别?

格格是满蒙贵族小姐的意思,公主是皇室封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