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秦始皇曾对日益增多的卿客下了"逐客令“,作为丞相李斯本也是外来户,就针锋相对上了"谏逐客令“。敢向大国之君威严挑战,还取得了胜利,令国君收回了"逐客令“。

古代帝王一言九鼎,杀功臣名将如杀犬马一般。而李斯敢冒犯龙颜,秦始皇能从谏如流,君臣肝胆相照,最后才能统一天下。

曹操惜才如命,曾发布"求贤令":不论出身如何,只要真才实学一律重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陈登发布讨伐书,慷慨激昂,曹操伏在床上读了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最后站起,却惊叫:此人竟治好了我的头疼病。

曹操当年不愿开头颅,把一代名医华陀杀了。为感念陈登之功,宁可承受十八代祖宗被骂的奇耻大辱,后来仍封陈登官爵,成为史坛一段佳话。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自先秦商鞅、李斯,唐韩愈、枊宗元;宋苏洵、王安石,及至近现代的康、梁。他们惊艳的行政理论、革新主张虽然切中时弊,主张有益对当时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贡献。使得时代文明每每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些正确的主张往往触动了王公国戚、封疆大吏等既有利益集团根基,他们不甘让谁谁分享各自的固有蛋糕。于是,他们利用特权,将那些对于广大臣民生活、社会发展有貢献的正确主张,进行极力破坏,镇压,甚至于对立论者监禁、屠杀。

⭐️总之,历代的革新理论者,虽然各自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惊艳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哪一位被当局统治者賜于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不了了之。

⭐️上世纪初,从德国传来一本巜共产党宣言》,唤醒了当时一批华夏优秀青年的热血激情,循着那个主张,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工农无产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队伍,向旧时代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发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经历二十多年的前赴后继地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最初的梦想主张,——人民当家作主。隨后每一位党的继人,不忘初心,才真正进入了小康社会。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莫过于苏洵的《六国论》了。

开篇一句,“六国破灭,非并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惊艳千古!

你在逗谁呢?

首先,秦国不是唯一强国

要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经历了六代乱政。

到了秦献公的时期,不仅仅河西之地被魏国夺走,连函谷关都不再自己手中了。

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0年前后,这时候天下兵革最强的是经历了李悝变法的魏国;

土地最广的是经历了吴起变法的楚国;

东边齐国虎视眈眈;

北边赵国常年与胡人作战,民风彪悍。

放眼当时,说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天下,绝对不会有人能想到秦国。

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充其量是富国,绝非强国。

而随着秦国几代明君陆续登场,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父子三人不断的扩展的秦国的土地。

其次,贿赂的也不只是秦国,是七国互赂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18年第一次五国功秦,前298年,第二次;前287年第三次;前247年第四次。看似天下已经将秦国识做是最强的虎狼了。

然而实际上,在这期间,齐国、楚国甚至赵国都曾经有称霸天下的机会。

前312年,秦国在丹阳大战中击败楚国,历史将这次战争视作楚国退出争霸的转正点。

但是此战中,人们却忽视了楚国一度攻击到了秦国的蓝田大营。

蓝田在哪里?就在秦国首都咸阳附近!

这就意味着,秦国差点被楚国灭国!更别说争霸天下了。

不久之后的公元前284年,以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组成的联军进攻齐国,攻陷齐国72城池。差点灭了齐国。

此时此刻的齐国的实力,完全不弱于秦国,齐国当时先后发动五国功秦、与赵国灭掉中山国、没掉宋国,开疆拓土一千多平方公里。

最后,秦国统一天下,是六世余烈的功劳

而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到七十年了。

由此可见,在距离秦国统一天下不久之前,还存在着很多具有统一天下实力的国家,只是秦国运气太好,从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就没有一位昏君,甚至庸君都没有!

这才使得秦国能够平稳的度过变法时期,成长期,最后统一天下。

而各国昏君频出,在秦昭襄王的时期,就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秦始皇只要顺势而行,就能统一天下。

苏洵所处的时代,正是庆历新政时期,与西夏之战大败。

突然不想说了,我的主页里面有很多关于宋朝当时的介绍,反正《六国论》的论点有些不着调,他这种思想,也导致了苏洵半生仕途不利吧。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中国古代有较多惊艳的政论文,其实中国古代写得好的散文多数都是政论文。先秦、两汉、唐韩柳之后、宋欧阳之后,正是散文较为辉煌的几个时期。

比如:中国古代惊艳的政论文有:

柳宗元《封建论》;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韩愈《论佛骨表》;海瑞《治安疏》;李斯《谏逐客书》《行督责书》《狱中上书》;贾谊《治安策》《论积贮疏》;欧阳修《朋党论》;苏洵《六国论》等等。

如:西汉政论文是“大一统”背景下学术官方化后,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的研究,是有关治世原则、见解和措施。西汉政论文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变于汉初,文风指事直言、雄直激切。再变于武帝、宣帝时期,变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坐而论道、凝重典雅。三变于元、成、哀之世,以引经据典、雍容温润为特点。这些都体现了西汉士人一种趋于冷静的、理性化的审美倾向

西汉政论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和先秦诸子散文以道德为出发点,对国家、政治、伦理等大命题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学术性探讨,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汉政论文是统一政权性质下,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的表述,是有关现实政治问题解决的见解和措施。

又比如:

刘向《论起昌陵疏》

刘向《论起昌陵疏》提出了“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的认识,还批评成帝“与暴秦乱君竟为奢侈”,表示“窃为陛下羞之”,谷永竞认为:“天生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

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也使得西汉后期的政论文在雍容温润之中多了一丝耿介之气。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自秦汉以来,令人惊艳的政论文浩如繁星,应题主所邀,本人就罗列几篇自己认为最有实用价值最为惊艳的政论文吧。

秦朝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罗列了不产于秦的人对秦国的贡献,说明秦国只有敞开胸怀,吸纳各国人才来为秦所用,才能让大秦更富强。并指出逐客令的错误,非秦的人一律逐出秦国是资粮于盗,资人才于仇国,是非常错误的。因此秦始皇看了《谏逐客书》,非常称赞,马上停止了逐客令。西汉贾谊的《治安策》,认真分析了异姓王和同姓王封地权力过大给中央带来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中央政令的执行,也导致了诸侯国与中央对抗的局面,给汉帝国造成了极大威胁。在此基础上,他认真分析了如何对待当前这种情况。那些起来造反的诸侯王,都是封地大,实力强的,而比较弱小的诸侯王,象长沙王,郡国最小,一直都是规规矩矩,听从中央指挥。因此贾谊提出,要想让诸侯不与中央对抗,不反叛,莫如学长沙王。接着他进一步提出了允许各诸侯国进一步将其国土分封给其子孙的建议。贾谊的《治安策》带着感情分析,很有实用性,以后汉帝国推行的推恩令就是在贾谊的提议上实行的,正是推恩令的实行,让汉帝国从此解决了诸侯国势力过大与中央对抗的问题。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分析了当前汉帝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分析为何当前百姓不愿从事农桑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要奖农抑商的论点,并提出了如何奖农抑商的措施。对当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繁荣西汉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都具有重大意义。东汉末年诸葛亮的《隆中对》,向刘备详细分析了时局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东和北拒,占有荆益和汉中,先实现天下三分的鼎足局面,然后待天下有变,从荆州和秦川两路出兵,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刘备后来正是按照这一策略,实现了天下三分有其一的结果。唐朝柳宗元的《封建论》,列举了实行分封制的危害,说明之所以周以前朝代实行分封制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阐明了推行郡县制的好处,秦朝短命的原因并不是推行郡县制所导致的,秦朝暴乱只有叛民而很少有叛官,秦朝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朝不恤民力,严法苛刑所致。因此批驳了一些人郡县制不如分封制的观点,肯定了郡县制,否定了分封制,对以后王朝很有借鉴意义。北宋苏轼的《教战守策》,通过分析当时北宋国内国外形势,说明对人民在农闲进行一定军事教化训练的必要性,是一篇很有预见性的策论。

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策论文,也很切重时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我们今天,依然很需要大量切中时弊的政论文,来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政策走向,提出很好很有价值的建议,以促进我国各方面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政论文顾名思义政治性论文,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我国古代有很多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留下了众多的政论文,如:荀子,墨子等哲学家的思想,李斯《谏逐客书》《行督责书》,贾谊《过秦论》《治安策》,柳宗元《封建论》,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等。

个人认为这些政论分为秦之前和秦统一后,秦统一六国之前,各种思想,理论百花齐放,他们可以和诸侯国王平等交流治国之策,可以去多个诸侯国献计献策,而秦大一统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之后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导致政治家有实权却不敢妄加评论国事(魏征等在开明盛世时除外),思想家,文学家没有实权空有一身抱负去无法施展,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今天就用两个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来赏析下他们惊艳的政论文:

1、荀子《荀子》,荀子代表了秦统一之前的政治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择取一些名言来赏析:

政事乱,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

2、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王安石代表了秦之后虽有实权(最高做至宰相)却无法改变现有制度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首先从政治改革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人才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他分析当时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在位之人才不足”,“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不但如此,这些人还往往借推行变法而骚扰百姓,使新法反受其污,百姓反遭其害。”另一方面,“草野闾巷之间”,人才也未见其多。这就是说,由于不重视教育和培养,以及人才的选拔导向不当,整个社会已处于人才的严重匱乏之下,“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蒙其施者乎?”因此,要想进行社会改革,就必须首先改革这种人才缺乏的状况,选拔和培养改革事业所需要的人才。王安石指出:“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其势未必能也。”“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