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这个小国为什么能生存190多年?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地处西北蛮荒之地的西夏,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贫苦之地,人口仅仅150万左右,国力相当不咋滴。更何况,西夏地处的乃至一块“四战之地”,被宋朝、契丹、吐蕃、金朝、蒙古等先后围绕着。

然而,历史上割据西北的西夏,历经十代皇帝,享国祚长达189年。这样的寿命不仅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少有能及,在割据政权中更加是罕见。

西夏能够绵延国祚将近两百年,主要还是西夏能够巧妙平衡,借力打力;同时西夏也相当努力,与战国时代的韩国相当类似。

被称为“小国”主要还是相对于当时西夏周围其他国家而言,其实西夏并不算小。西夏王朝占据着如今甘肃省大部、宁夏、青海东北、内蒙古西部等地,面积将近80万平方公里。在两宋、回鹘、吐蕃、契丹、女真的夹缝之中,西夏人艰难求生。

宋朝一直希望收复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所以与西夏为敌。而西夏与契丹联盟对付宋朝,当宋朝疲弱,就联辽攻宋获取好处;一旦西夏力量衰落,就邀辽出面逼停为自己保存实力。后来女真崛起,西夏又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建立的“金夏同盟”,为自己寻找靠山。

小归小,但不能因为西夏小就轻视它,就像近代沙俄与大英帝国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欧洲小国瑞士让周围各国都颇为忌惮一样。

西夏人口不多,却全民皆兵,常年维持着超过15万的兵力。虽然大多是荒蛮之地,可西夏也拥有着非常富饶的河套平原与畜牧业发达的河西走廊,所以西夏骑兵战斗力着不可小觑。而当时西夏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锻造的刀剑兵甲天下闻名。正因如此,西夏得以在乱世之中绵延两百年,即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死也没能灭了西夏。

西夏这个小国为什么能生存190多年?

禀告题主西夏可不是小国啊,西夏版图最广阔时东至陕西榆林黄河之滨,西抵甘肃敦煌,北达今中蒙边界一带,南到宁夏海原。可以说,整个大西北的主要富庶区域——内蒙古西部、河套、宁夏中部和北部、陕西北部、河西走廊都在西夏疆域之内。

宋史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最强盛时西夏实控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南宋的一半)、有人口300万左右。别看西夏总人口不多,却通过部落兵制实现了“全民皆兵”,常备军(包括主力精锐和地方部队)多达40万之众。

西夏主体民族为党项羌人,他们世代以游牧为生,又地处强邻环伺的“四战之地”,因此养成了彪悍善战的尚武风气。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后,西夏鉴于自身实力较弱(相对宋、辽、金而言)的现实情况,高度重视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装备水平,并且十分强调机动性(以便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军作战,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西夏军队无论甲胄、兵器还是战马都竭力追求精良。西夏冷锻甲质量上乘,被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赞誉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他还举了个例子——宋军曾用强弩试射缴获的西夏冷锻甲,结果距离50步开外就很难射穿,虽然有一支箭射进甲胄中,但仔细一看只是碰巧射入了连接甲胄的钻孔内,而且箭头都被钻孔边缘刮弯,可见其硬度之高。

西夏所产刀、剑、强弓质量都很高,宋代大文豪陆游就作诗夸赞“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西夏宝剑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珍贵兵器,连宋钦宗都随身佩戴、爱不释手。西夏军所用弓弩中最出名的当属神臂弓,因其威力惊人(有效射程120至140米)后来还被南宋名将韩世忠仿造,命名为“克敌弓”。

党项人原先生活在黄河九曲之地,本就出产良驹河曲马、浩门马,后来西夏版图拓展至祁连山南北、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这些地区所产甘青马、西域马(包括“汗血宝马”杂交品种)、蒙古马随之开始为西夏军骑兵乘用。史载,西夏对官方牧场的战马饲养、培育极为严格,因此西夏军马名扬天下,宋代学者赞叹其“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指宋朝)之马不如也”。

凭借优良武器和战马,西夏组建起一支强大装甲骑兵“铁鹞子”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公元1082年西夏以“铁鹞子”为先锋猛攻宋朝边防要塞永乐城,结果宋军迎战很快被击溃,永乐城也随之陷落,宋军阵亡达1.2万余人。

除了军力强大外,西夏经济实力也颇为雄厚。除了繁荣的畜牧业外,西夏立国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宋代先进农耕技术,西夏已能种植水稻、麦子、粟谷、青稞、豆类和各种蔬菜、瓜果,当时的银川平原已成鱼米之乡,西夏官府窖藏粮食多至百万石。西夏手工业门类齐全,冶金、酿酒、陶瓷、纺织、皮毛加工也都比较发达,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均居于当时领先水平。而印刷业兴盛,本身就是西夏文化繁荣昌明的象征。加上扼守东西商道要冲,西夏对外贸易也相当兴盛。

当然,西夏能够立国近200年而屹立不倒,不仅有自身实力较强的因素,还与其“软硬兼施、能屈能伸”的灵活外交手腕和地缘战略密不可分。面对宋、辽、金等强大邻邦,西夏一方面敢于武力抗衡、寸土必争,另一方面也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时放低身段座出一副称藩纳贡的“低姿态”,以此换取对方开设榷场(边境贸易市场)、“赏赐”财物和典籍等重大利权。

比如西夏与北宋前后爆发5次大规模战争,时间跨度超过70年,双方兵力损失都很大,但只要处于相对和平时期,西夏就主动向北宋进贡马匹、骆驼以换取中原文化典籍,据不完全统计从1048至1094年,西夏就向北宋进贡了超过1000匹良马和骆驼。

宋夏战争旷日持久,对于家底厚实的北宋倒没啥,而对西夏可就是伤筋动骨了。因此双方战争进入末期(1092年洪德之战为转折点)后,西夏开始居于下风,特别是北宋“要塞线战术”逐渐发挥效力,西夏疆土被步步蚕食、多次攻坚战也遭挫败,最终在1099年西夏遣使谢罪,双方才重归和平。而在这一漫长过程中,西夏就没少利用宋辽、宋金矛盾从中渔利——战况不妙时就赶紧央求辽国“武装调停”甚至假借辽国名义向宋请和。而在1127年金军灭北宋后,“满血复活”的西夏又猖獗起来,侵夺了宋朝西北大片疆土。

西夏这个小国为什么能生存190多年?

作为一个國家,西夏巳经消失,但党项人{羌族}所留下的历史遗址却仍在訴說着他們當年所做的了不起的事,。

早在986年的宋辽战爭,尽管党项人名不经传,但以成气候了,{契丹人和党项人结成軍事同盟}辽封党项首领″李继迁为西夏王,并把义成公主嫁给了他,。

宋真宗即位,干脆授予李谜迁″定难軍节度使″的称号,在事实上承认党项政权在西北拥有的地界,李继迁那是个人物,眼睛看的是宋与辽的战爭无遐顾及的西北边境,随即攻占北方重镇{灵州},西渡黄河,欲夺取的整个河西走廊、,。

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元昊}的努力下完全渗透到陝西的西北部,宁夏,甘肃西北部大片地区、元昊在這年向宋朝正式宣布建立了《大白高國》要求与宋,辽处於对等关系″没等宋朝反应,大白高國率先开战″史册上記載丶大抵三次宋於西夏之間大的战爭。

公元1040年,西夏发兵攻宋,延安地区的三川口发生激战,大宋首次战败,宋朝朝野震动,派出夏竦,范伸淹为陝西经略安抚,正副使,加强大营的防御。

元昊听从谋±們的见意,扬言攻延州,{范仲淹部曰曰防范},調头打渭州{甘肃平凉I,声東击西。

這埸战争中,党项人诡計频出,元昊亲率±兵,一遇见宋朝主力部队/便西逃,宋軍不知是计,奋力追赶′至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宁夏隆德},人困马乏,被元昊的+万精兵团团包围{漫天飞翔的白鸽为号},宋军惨败,数十员大将陣亡,兵士死伤万余人,這一役,倾底改变双方的军事力量格局。

西北驻防的宋軍兵士計三四十万,且分散24个州的几百个堡垒里,明面上都真接归朝庭指揮,彼此之間缺少作战配合,西夏的骑兵却是统一,机动灵活,常常打败宋軍。

当值宋人两面作战{北辽,西面党项}却是西夏王朝最好时代开启,梁太后带着八岁的儿子″秉常″即位{西夏史上的汉人太后}摄政,与大宋打了一埸精典的″五路伐夏"反击战,双方几+万兵力的对决中胜出,收复六盘山地区。

不思进取的宋朝,再也没组织起這样大规模的″对西夏人″的战爭,双方{西线无战事}数十年。

謝謝悟空,,,,,啊啊终于

西夏这个小国为什么能生存190多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却不是大一统的时期。在两宋之外,还有辽、金、西夏、大理及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而特别是辽金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为比肩两宋的封建政权,这导致两宋的外在压力异常强大,而且最终北宋亡于金国,南宋亡于蒙古,成为封建王朝中最悲惨的谢幕方式。

而在辽金之外,北宋还面临着一个异常强悍的对手,那就是西夏。从唐末开始,党项人就不断发展壮大,在960年北宋建立后逐渐成事,如何解决党项问题成为北宋统治者头疼的事情。

赵匡胤英年早逝后,宋太宗赵光义将党项首领李继捧及他的宗族迁到开封享受荣华富贵,也就是软禁。不过李继捧族弟李继迁看透赵光义阴谋诡计,趁机逃脱,成为北宋的心腹大患。

李继迁之后,经过李德明时代,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正式拉开了宋夏战争的序幕。

应该说,党项人非常坚韧,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开始,一直到1227年被蒙古消灭。在强邻环伺的险恶环境中,西夏顽强存在了190年。

那么,它为什么这么抗打?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形优势

西夏虽小,但同样有敌人难以逾越的天堑。

八百里朔漠,保证了敌兵未至,就已精疲力竭;贺兰山阴山祁连山等,保证了骑兵的不可逾越。对于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占据这些地利,足以保证西夏不会在强敌的进攻下很快被摧枯拉朽地横扫。

而且,上游黄河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除此之外,在西夏的西部南部,是群龙无首的吐蕃部落。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堪一击的吐蕃部落。这保证了西夏对阵东方北方敌人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

另外,西夏占据的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而且西夏还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和西域贸易,有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西夏就不会饿死,这保证了西夏的坚韧。

2、铁鹞子

西夏虽小,但基本上是全民皆兵。

长期以来,西夏青壮年保持在50万左右,这是西夏国防的全部。加上党项人长期在西北喝风,擅长摔跤,体质棒棒的。在局部战争中,西夏可以取得对决的优势。

这就让邻国吃掉它显得很费劲。

虽然北宋神宗开始,北宋执行“熙河开边”的迂回包抄战略,可惜因为金国的南下功亏一篑,西夏得以起死回生。

另外,西夏占据的河西走廊是除燕云十六州外另一处重要的养马基地,占有此地的西夏很快发展起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这就是“铁鹞子”。

“铁鹞子”是李元昊创立的重装骑兵部队,这是比后世金国“铁浮屠”“拐子马”有一拼的骑兵部队。有了这一部队,西夏不说横扫西北,自保是没有问题了,这让西夏成了异常难啃的刺猬。

3、封建化

封建化是两宋周边少数民族的上位基本流程。

1038年李元昊称帝,就是西夏封建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可惜西夏势单力薄,最后只能取消帝号乖乖当小弟。

不过虽然取消了帝号,但西夏其他方面的封建化却没有停止,包括营造宫殿,仿照中原制度建立自己的官僚体系。最重要的是,参照中原文字,西夏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这是文明更上一层楼的标志。可以说,除了没有皇帝尊号,该有的,西夏都有了。

汉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如元朝、清朝,可以帮助占据中原,问鼎天下。而如果用不好,像北魏孝文帝、金国这样迅速腐化,那就只能无力回天了。

古往今来的故事说明:汉化同时,保持自己的本来特色,是汉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清朝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西夏基本也是如此。

学习汉化,但又不失本真,西夏战斗力强,不是没有原因。而完成封建化后的西夏也吸引了很多失意的中原文人,他们的到来为西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见风使舵

西夏一直很乖。

从唐朝开始,党项就对中原王朝尊敬有加。皇帝一高兴,就把塞上之地赏给他们自力更生。五代十国,党项根据中原王朝走马轮换的状态,不断换着自己的主人。因为太会来事,领导都找不到收拾它的理由。

既然不能武力征服,那就以德服人吧。于是各代皇帝给了党项首领数不清的称号。

宋朝建立后,党项还及时上贡了战马,很有眼力架儿。直到宋太宗想要兵不血刃搞掉这党项,才有了李继迁出逃,最终和宋朝为敌的事件。

鉴于北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西夏将殷勤的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契丹。在契丹的帮助下,西夏屡屡挫败了北宋进攻。由于和辽国的特殊关系,此时的西夏在北宋和契丹之间玩起了三国演义,这种策略保持了一种微妙平衡,保护了西夏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了下来!

金灭辽,灭北宋后,曾想把西夏一起端了,无奈困难重重。最后精疲力竭地金夏双方终于坐了下来,西夏奉金国为宗主,总算保全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直到成吉思汗发起了对西夏的征服。

5、运气好

西夏立国190年,最危险的时刻除了成吉思汗侵略,还有北宋的“熙河开边”。这一行动由北宋名将王韶发起,从西夏南部一路向西,征服了周边的吐蕃部落,拓地3000里,成果丰硕。

“河潢开边”拓地三千余里,根本上形成了北宋对西夏的战略优势。而在王韶的打击下,西夏的国土不断被蚕食。王韶退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北宋再次展开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宋徽宗期间,北宋奸臣童贯还率军深入西夏后方,到达新疆境内。

但是就在西夏被北宋蚕食殆尽之际,“靖康之变”发生了。北宋王朝轰然倒塌,西夏起死回生。

北宋灭亡后,南宋和西夏不再接壤,西夏又认金国为宗主。这样的条件下,西夏再一次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祚。

作为西夏的掘墓人,蒙古前后六次,用时22年,终于将西夏彻底砸碎,并且彻底将党项人抹掉,至此这个政权彻底成为历史!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西夏这个小国为什么能生存190多年?

诚邀。

在我国,西夏是宋初时期的一个由党项族人建立的政权。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西夏历经十帝,国祚一百八十九年。

表面看西夏是小国,事实上西夏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面积并不小。

西夏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呢?

首先,西夏有地利优势;

西夏有黄河,有险要的山川,更重要的是境内很多地方是沙漠,没有粮食也没有水,交通非常不便,敌国大军入境,西夏不正面交锋,只打游击,一旦战线拉长,就存在这个粮食和水问题,时间一长,人马劳顿,最后只有退兵。也正因为沙漠多,他才不会是大势力眼里的肥肉。

其次,西夏有一个主体民族凝聚力强;

西夏的主体是党项族,因属羌族系统,亦称党项羌。以西夏王室拓跋氏部落来说,在隋末唐初是吐谷浑附庸,混的是今青海、甘南、川西一带。贞观时,唐与吐蕃争霸,党项诸部作为难民纷纷申请内附,被唐廷内迁到今甘肃,之后又内迁至今甘陕交界,安史之乱后又迁入陕北——硬生生从西南民族变成了西北民族。而其他党项部落也一路迁入今属陕甘宁三省的西北地区,历经百年,到宋代已逐渐发展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史载:灵、夏 、绥、麟、府、环 、庆、丰州,镇戎、天德、 振武军并其族帐 。更可怕的是,由于党项族的繁洐壮大,这一地区的部分汉民也受其影响党项化。

再次,西夏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统治手段也是重要的因素;

西夏的统治者不断对强者称臣,西夏政权臣服过北宋,辽,金,蒙古,避免自己成为出头鸟,在霸主们忙于争霸的时候自然无暇顾及。而西夏则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断攻灭小的部族。

最后,西夏重视军队建设,用穷兵黩武来形容毫不过分;

西夏有一支强悍的军队,根据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西夏的人口约在230万~300万之间,然而军队却有40~50余万,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民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基本全国成年男子都是军人。同时西夏常年处于大国的威胁之下,军队训练一直不曾松懈,维持着很强的战斗力,最后硬刚成吉思汗让蒙古铁骑也磕了一脸的血。

总而言之:西夏没有辽的广阔国土,没有金的凌厉锋芒,更没有宋的丰饶殷实。这个割据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四面被几大强国包围环绕,但却还能存活近二百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西夏这个小国为什么能生存190多年?

西夏,是由党项人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10帝,享国189年。最初西夏作为辽的藩属,后在金朝的压力下,被迫向金称臣,与金朝建立宗藩关系。西夏主要是依靠金朝的力量,与南宋、金构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后被蒙古所灭,西夏国能存在近200年,主要是通过称臣、议和周旋于各大国之间。

唐朝初年,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大唐,太宗赐其李姓。唐朝后期,党项逐步转移到夏州。党项酋长拓跋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而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北宋初年,党项李氏曾经入贡。到了太宗、真宗时期,党项李继迁和辽朝结盟,共同对付宋朝。

1002年,李继迁攻下灵州,改称西平府。1038年,李元昊即位,建立西夏,继续向西用兵,攻占了瓜州、沙州、肃州,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西夏与大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宋太祖时期,党项一度入贡。宋太宗时期,党项李继迁起兵反宋,打败前去镇压的宋朝军队,并攻下银州。辽国为联合党项反宋,于990年册封李继迁为夏王。

宋太宗后期和真宗初年,宋和党项不断发生战争,宋朝多次派乓征伐,均无成效。党项的势力在扩大。李继迁死后,其长子李德明继位,一边向宋求和,一边向辽求封。李德明时期,党项控制河西走廊地带,党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继位。李元昊对宋、吐蕃及回鹘进行战争,屡次取得胜利。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他积极发展经济及农业,加强军事力量。

1040年到1042年,西夏和宋在三川囗(陕西延安)、好水川(宁夏隆德)和定川寨(宁夏固原)发生三次大的战斗。宋军战败,损失惨重。由于连年战争,双方国力下降。由于辽国的威胁,1044年,西夏与宋签订和约,规定西夏取消帝号,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宋每年赐西夏银、绢、茶数十万两。

宋徽宗时期,童贯进攻西夏,被西夏打败。辽被金灭后,西夏向金称臣,联金攻宋。西夏后续慢慢衰落。1227 年,蒙古灭西夏。

西夏与金国和蒙古的外交关系

1044年,西夏和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李元昊击败辽的进攻,双方议和。金灭辽后,西夏被迫向金称臣,与金朝建立了宗藩关系。金朝与西夏结成同盟,联合攻宋。为了争取西夏的的联盟,金将天德、云内等四军及武州、河东八馆之地割与西夏。

1122年,西夏军攻取大宋诸多城池。金国得知宋朝如此不堪一击,后悔当初割地。1124年,金军数万突袭夏军,夺回被割之地。1146年,应西夏请求,金割西部沿边德威城三城与西夏。金正隆进攻宋朝前,与西夏划好边界,以免误判。

西夏自崇宗时起,国力渐弱,已无力周旋于各大国之间,反而成为各反金势力争取的目标。金国对西夏的始终处于防范之中,金国将河南、陕西地归还宋朝,西夏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对金不满。1139年,西夏崇宗死亡,其子李仁孝即位,即为夏仁宗。金朝对西夏的策略由以武力防范为主向以政治争取的方向转化,二者关系有所改善。

成吉思汗为解除对金国用兵时来自西夏的威胁,先后于1207年、1209年两次攻打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金观望而不救,西夏襄宗被迫向蒙古纳女请和。从此,西夏采取臣服蒙古而向金进攻的政策。金、夏宗藩关系发生危机。蒙古撤兵后,西夏不时侵掠金朝边境州县,以示报复。西夏对蒙古称臣,蒙古经常征调西夏兵随军助战。

西夏既臣服于蒙古,又屡次被金军打败,致使国力衰退。金、夏互相攻伐,导致两败俱伤,为蒙古提供了机会。金哀宗和夏献宗已无力扭转这一局面,西夏、金最终先后为蒙古所灭。 西夏与金的外交关系于1226年中止,西夏的最后一个使节在1226年11月6日到达金朝都城,通告西夏国王的死讯。1227年,夏末帝投降蒙古,西夏灭亡。

西夏之所以能存国189年,除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外,还有西夏所在的银川平原支撑着其不衰的经济,西夏的所在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西夏留给后人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西夏文字,这种文字已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西夏文字具有比较顽强的生命力,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并没有马上消失,直到明朝中期还有党项遗民使用,此文字持续时间有四百余年。

20世纪初,西夏文献陆续出土,尤其是西夏王陵,更成为西夏文字的重要考古场所。通过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西夏将揭去神秘面纱,遗忘数百年的西夏文字焕发青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