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封建王朝时期,皇权总体上都是一个不断曲折强化的过程。明清两朝,封建社会的皇权达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
而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权在整个封建社会可谓登峰造极。与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相比,明朝的皇权因为某些原因弄巧成拙,反而有所牵制。清朝皇权要大于明朝。
首先看明朝,明太祖时代觉得宰相碍事,直接将传承上千年的宰相职位给裁撤掉了,“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然而毕竟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因为工作量太大,内阁逐渐出现了。最初的内阁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并没有固定,所以没什么实权。
很多人将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内阁相提并论,然而两者实在是天壤之别。明朝内阁是皇权的附庸,内阁首辅能够权同宰相也是因为皇权的信任,两者相伴而生。一旦失去皇权的允许,那么内阁就失去了权势。
明朝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强化监控,裁撤相权,使得明朝皇权强盛一时。然而后来明朝的皇帝太荒唐,使得内阁诸臣成为了实际上的朝政运作者。后期明朝皇帝“受制于”内阁与文人士大夫,主要是因为怕事情没人做。但不管怎样,明朝皇帝仍旧还存在一定的牵制。
然而到了清朝,这种情况得到了逆转。康熙帝时代设立南书房削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权,架空内阁使得内阁成为名义上的记录机构。清朝时代,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精神脊梁被斩断,清廷以文字狱等疯狂强化思想禁锢,朝野之中以称奴为荣。
雍正帝时期,正式设立军机处,这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发展两千多年的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皇帝真正能够“说一不二”的时期才真正出现。所以说,清朝皇权远远大于明朝皇权。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明清两代都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的时代,但相对来说,清朝的皇权远大于明朝,我从以下三点进行对比:
1、从明清君臣职能方面比较皇权古代有一句谚语“关起门来骂皇帝”,大臣骂得最欢乐的朝代当属明朝。明朝大臣怼皇帝称第二,无朝代敢称第一。当然最出名的当数海瑞,一代清官。在明朝嘉靖年间,老糊涂的嘉靖帝信奉道教,听尽道士谗言,劳民伤财大修土木,以备升仙。海瑞知道后,上奏嘉靖帝,奏折中怒骂嘉靖帝:正因为你这样昏君所为,必遭天谴。过不久果然嘉靖帝就死了。还有在万历年间,朝中大臣经常痛骂万历皇帝,这也导致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清朝,大臣无人敢抨击皇帝,多数巴结皇帝还苦于无门。巴结皇帝最突出的代表非和珅莫属,皇太后钮钴禄氏去世后,乾隆在太后寝宫长跪三天三夜,心痛不已,所有臣子都劝乾隆节哀顺便,龙体要紧,只有和珅默默的陪伴乾隆跪了三天三夜,三天下来,面无颜色,形容枯槁。
2、从明清部门权利分割比较皇权在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内阁,内阁有披红的权利,也是对上报的奏折草拟出一份初步意见,这就等于内阁在大事中虽没有决定权,但有参与权,好比奥运精神,重在参与!后来在内阁中出现一位权臣叫做张居正,张居正当时又有批红权,又有决定权!可以看出内阁分担了一部分皇权。随后老朱又改组锦衣卫,监管地方。后来又出现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构。比较出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在朝中也是一手遮天!在明朝的锦衣卫、内阁、西厂、东厂这些相对于有权利的部门间接的分割了皇权!
但在清朝直接闲置内阁,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实质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专权独断,军机处根本没有草拟意见的权利,在太监机构方面,清明没有设立特殊的太监机构,也没有出现明朝魏忠贤这样权倾朝野的太监,所以说清朝的封建专制程度远甚于明朝。
3、从明清皇权制度比较明朝即使中央集权相对集中,但是老朱也保留了一些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比如设立事中,明朝皇帝诏书下送六科后,事中认为有违失或不当之处时,有权对之进行打回或者驳正。清朝虽然也设立事中,但对皇帝的旨意无权更不敢封驳和打回。
再比如,明朝实行“廷推”制度,意思是朝中重臣的选拔,必须要经过吏部尚书和其他大臣商议,草拟出一份候选人名单,再上报皇帝供其选择。但清朝的大臣提名录用和罢免,全是皇帝一人掌管,其他臣子不得干预!乾隆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4、明清的皇权跟秦朝、宋朝哪个皇权大?先秦时期,君主议事之前互相“作揖”,共坐议事,在宋以后,议事时变为皇上坐着大臣站着,以彰显君臣之间地位分明。到元朝君臣议事,大臣必须向皇帝行跪拜之礼,跪奏政事。发展到明清满朝文武在朝堂之上全部跪着。直至退朝。
综合以上三点,清朝的皇权远大于明朝,规律是从秦朝至清朝,皇权越来越大!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当然是清朝的皇权最大了,清朝的皇权,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大的。
众所周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这被视作是皇权的一次极大的加强。但是后来,内阁的权力逐渐加大,皇帝又不得不搬出宦官来制约。搞到最后,宦官和内阁之间相爱相杀,皇帝实际的权力相对来说就受到了削弱。
但是在清朝,就没这回事了。清朝一朝,宦官都没能怎么干政。而在明朝是最高决策机构的内阁,也迅速失去了其作用,其职能逐渐被南书房和军机处取代。而当军机处成为中枢的时候,里面的人就已经基本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了,只能将意见拟定好给皇帝审批而已。而军机大臣的撤换,也远比之前换宰相要容易得多。
此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权力,在明朝还有,清朝就没了,那就是封驳权。
说起封驳权,是臣子对抗君权的最后的杀手锏。明朝以前,宰相觉得皇帝的旨意不合法的时候,是有权力封驳皇帝的旨意的。明朝的时候,由于没有了丞相,封驳权便转移到了御史们的手里。但不管怎么说,至少还在。
到了清朝,就没有听说过封驳权这回事儿了。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你还敢封驳皇帝的旨意?更不要说满洲大臣都是皇家的奴才,还敢封驳皇帝的旨意?反了你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谢邀。
我的回答是:从制度设定上看,明朝皇权大;从实际效果上看,清朝皇权大。
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个朝代的皇帝都换了十几位,制度也发生过变化,需要分别说明。
第一,明朝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时期才做到君权独大。
朱元璋时期从胡惟庸谋反案、蓝玉谋反案、空印案、郭桓贪污案入手,杀掉数万涉案人员,虽然其中必定有扩大化带来的冤狱,但起因是朱元璋对整个官僚体系已经失去了信心。
元末明初由于朱元璋大后方较少受到战乱波及,南方各地的本地势力基本保持完好,很快渗透了整个官僚体系。而官僚体系对朱元璋的严格管理非常不满,两起谋反案事出有因。开国利益集团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享受开国红利,迫切需要一个赵匡胤(赵光义)一样优待官吏的帝王满足他们的要求。并非胡惟庸或者蓝玉想当皇帝,而是想把朱元璋换成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朱元璋后代,比如太子朱标就是个很好的人选,读书读傻了。
于是,朱元璋设定:大明王朝军权独立,将领选拔任免独立,军队后勤体系独立,杜绝军队作乱可能;不设宰相,皇帝直接与各部尚书对话;两套各自独立的监察体系,锦衣卫和监察御史。应该说,明朝的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最科学、最先进的,但对皇帝的要求也最高。
好的制度需要有人监督执行,从朱棣开始,设立内阁,某种程度恢复了宰相制度,文官阶层有了和帝王的缓冲,以及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宰相就成为对上蒙蔽帝王、对下协调文官集团内部关系的重要环节。
也就是说,朱元璋靠自己的理想主义坚持对官僚集团的严格管理,朱棣之后的内阁代行了这个职责,而这些人一旦失去道德理想,屁股决定脑袋,就会成为官僚集团对抗皇权、架空皇权的带头人。
明朝二百余年,都是处在这种皇帝努力想收权、内阁代表文官集团努力架空皇帝的过程。皇帝占上风了,就是昏君、暴君,经常被暴毙;文官占上风了,当时的皇帝就是千古明君、千古仁君,众正盈朝。
也就是军队坚持皇帝领导,这才让大明一直姓朱,否则早就改朝换代了。
所以,明朝只是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地位与制度一致,之后的帝王都没有做到。明朝确实在制度上把官员当成仆人,但仆人大多时候是压在主人头顶上的。
第二,清朝前期不懂什么是制度,后期不懂什么是管理。
清朝先是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合议制度,一群胡子吵吵嚷嚷的就把去哪里抢劫决定下来了。之后的八王议政制度只是起了一个好名字而已,是一种原始的社会制度,是游牧民族强人政治的延续。
努尔哈赤就是这么个胡子头,靠自身实力才压住其他部族;皇太极初期四大贝勒议政,根本谈不上皇权,后期学了一些汉人的皮毛,才把更没文化的其他贝勒压制下去,还是强人政治;顺治更不用说了,多尔衮死之前屁都不敢放一个,死后两个月来劲儿了,挖坟暴尸;之后的康熙也是先受鳌拜等顾命大臣挟制,赌博般杀了鳌拜才掌握大权,当时鳌拜不死康熙必死。
清朝前期,不存在制度,一直是强人政治。
清朝中后期,已经基本上仿照了明朝中后期的制度,而这种制度是有先进性的,虽然同样有军机处等同于内阁。皇帝再无能,也能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民族压迫这个双保险作用下,皇权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又一个顶峰。
中国古代皇权两个顶峰,一个是唐高宗李治消灭关陇军事集团,一个就是清朝中后期。但结果也是相同的,唐朝出来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清朝出来一个不是皇帝的女皇慈禧。
阳极阴生,其中蕴含大道。
清朝最大的特点是负责国家行政事务管理的文官阶层没乱来过,明朝就是因此灭亡。但清朝并非有意识的做到这点,而是通过民族压迫实现的,满人有特权,汉人有天花板,而且是混凝土天花板,并非玻璃的。文官阶层意识到身为被统治的多数民族,不敢对皇权有一丝一毫染指的意图,更别说架空皇权了,只是在经济上获益,皇帝和文官一起分赃,造成了清末地方势力膨胀。
因此,清朝把文官阶层当奴隶看待,不懂如何管理国家,没有发挥文官阶层的正面作用,对时代发展没有做出反应。但也避免了文官阶层这个王朝覆灭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发挥完全的负面作用,没因此亡国。
(传说中的血滴子)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肯定是清朝的皇权大了!清朝的八旗是直接听令于皇帝的,这等于是直属禁卫军了,清朝的兵制其实很先进。他们设有两支军队,一个是满清八旗军,这支军队是延续明朝卫所兵也就是现代建设兵团的组建方式,根据大清律法皇帝直接担任八旗军的旗主,这等于直接杜绝了其他人越权控制军队的机会了。比如,雍正在即位以前从来没有接触任何军方人物,八爷则四处走动勾结军中大将,然后呢,在雍正即位为帝后这些部队就直接归属于他。
其次,清朝的职业军制度。清朝除了八旗军之外,还有汉军旗。清朝由于担心汉军将领谋反,采用了全国征兵的办法。士兵来自全国各地避免了将领结党营私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士兵的家小妻女使得他们在将领叛乱的时候不敢附逆,他们只能听令于皇帝!整个清朝时期没有一个带兵将领敢于反叛就是这个原因。
反过来,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兵制度,这种建设兵团式的部队很容易拥兵自重。而明朝的太监也是可以直接监军的,这使得明朝的太监权力太过强大,大到可以威胁皇帝的安全。清朝建立于后期,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才清算了太监的权力。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谢谢邀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将皇家权利发展到极致的也就数明清,至于到底是清朝皇权大还是明朝的皇权大?这里先不讲经济、军事。我们就来看看两个朝代皇帝对待臣子或者平民的态度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
首先是海瑞海青天,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书指着👃骂皇帝说他是昏君天天痴迷于道教做实验(炼丹)不理朝政,这位善于玩弄权术朱厚熜同志一辈子可能都没有碰到过这种人,于是做了个果断决定用七连长的话说就是“把他给我拉出去毙了。”可是有人就提醒嘉靖了,听说他把棺材都准备好了的。嘉靖想了一下“尼玛!这就是碰瓷儿啊!我杀了他就真成昏君了,反而他还成为名臣了,这怎么可以。”最后就把关起来,并没有杀他。
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去世,翰林院的翻译在翻译满文至汉字的过程中,翻译错了一个词,直接治罪。刑部(司法部)给了个绞监侯(死缓),但是乾隆心里不爽,不但要杀这一个人还要把这个刑部的人全部革职治罪。后来发现给皇后做的册书不好看,工部全部治罪。这可能有人要问了,这是皇后过世,本该严谨。那好咱们来个民间的,说有个哥们说《康熙字典》检索目录没有自己的好非得要自己编撰一部,就这个康熙可把他给抓起来来了。但是地方官员觉得这个真不知道判,于是就上报。乾隆看到后就一个字杀,给的理由就是他在里面提到了要小心避讳胤禛、弘历、玄烨等字(也就是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名字)所以该杀,可乾隆也不想一想他不提人家怎么能知道呢?还有一个神经病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乾隆就把他抓起来但是这人身体不太好,乾隆就提前把他凌迟处死了,连他的亲戚都是给了个死缓。
明朝皇帝杀臣民还得考虑自己名声,清朝就是想杀就咔嚓,所以个人觉得清朝的皇权比明朝大。
网图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