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可为什么不距离东北最近的朝鲜一起吞并,以前的中原王朝没有吞并朝鲜,理由是朝鲜与中原王朝距离太远,比如汉唐之长安,宋之开封确实与朝鲜太遥远,但是后金时的东北距离朝鲜确很近,它为什么不像吞并蒙古一样吞并朝鲜呢?

自然是因为没有价值,清朝两次攻入朝鲜王朝,女真铁骑直逼汉城,但最终还是撤出了半岛。对于满清来说,朝鲜半岛并没有吸引力。

一来,半岛地形狭长而多山,丛林密布非常不便于驻军征服;二来,半岛纬度比较高而且向来国小民穷,物产匮乏。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后,就将矛头对准了向来对明朝忠心耿耿的朝鲜李朝。李朝与明朝辽东连成一片,是满洲攻击明朝的巨大障碍,而且当时李朝一直主动帮着明朝进攻女真人。毕竟,明帝国是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宗主。为了稳定后方,满洲两次攻入李朝,最终强迫李朝隔断与明朝的宗藩体系,向清朝称臣纳贡。

满清征服蒙古、辽东,入关之后又收复安定了西域、青藏、西南诸多土司,对于李朝却只是强迫其成为藩属,而并没有直接统辖。

半岛虽然臣服中原数千年,但一直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政治单元,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特性。半岛80%都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而且南北狭长,满清虽然能够攻入,但女真铁骑想要在这样的地方长期驻守,是非常困难的。

更何况,李朝向来贫苦,每每向中原进贡的方物也多为铜矿、木材、皮毛、人参之类,甚至是年轻美女。对于满清来说,直接管辖半岛不仅无利可图,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做赔本买卖。

既然如此,清朝也就没有必要将朝鲜半岛收入囊中,只要其乖乖听话就好。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清(后金)在天聪元年(1627)和崇德元年(1636)两次进攻朝鲜,最后朝鲜国王李倧在坐困南汉山城,各道援军被清军击败的情况下,在崇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被迫向清朝投降,朝鲜国王率三公九卿行三跪九叩之礼,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并接受奉清朝正朔、惩办主战大臣、以其子为人质的条件。

《燃藜室记述》:清主曾阵于麻田浦,设坛于浦南,为九层阶,张黄幕立黄伞,盛陈兵甲旗纛,手下精兵数万,结方阵。令上步行百许步,率三公九卿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于平地。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这两次大型军事行动都曾经几乎占领过朝鲜全境。但是并没有像吞并漠南蒙古和黑龙江流域一样去吞噬朝鲜,而是让朝鲜做为他的藩属国即可,我认为清朝之所以会这么做有如下原因:

首先,这和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的,朝鲜半岛上的地形由山地、平原、山谷和海岸高原组成。其中山地部分占了整个国家面积的80%,这种地形首先就不利于满蒙骑兵发挥长于冲突的特长,有难以驻军的一面。而且朝鲜半岛在古代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富裕地区较少,产粮仅够自己温饱。天启六年,编修姜曰广、王梦尹在出使朝鲜后,就描述了朝鲜国内的贫苦经济情况。

《山中闻见录》:朝鲜通国皆山,原野甚少,大率多水田,总计八道,富饶者不过三道。毛文龙以银易米,以中国之货易该国之米,而仍称苦也。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清朝要全面的管控朝鲜建立行政机构、驻扎相当规模军队必不可少,而朝鲜的土地物产相对贫瘠,清朝很可能就要动员自己的粮饷来支付驻军费用。然而当时的清朝只局限于东北地区和漠南,在财政上还要应付对明作战和笼络蒙古人。很显然,算算经济帐,驻军朝鲜这事很不划算,而且满蒙八旗壮丁数量本就有限,一旦驻军,还容易分散自己的军事力量,何况两次征伐朝鲜,掠夺了大量人口、物资,造成了朝鲜“公私波荡,蓄积一空”,一旦占领我想清朝当地驻军等着饿肚子吧!

其次,清朝之所以兼并漠南蒙古和黑龙江诸部就是看重了这两个地区的兵员素质,他们的加入对于清军的强兵硬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提高,而朝鲜的兵员素质就比较尴尬,如若朝鲜人在被吞并后不能形成战力对明作战,占领了又有何用。

尽管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后金军的战斗力,尤其是野战能力确实非常强。但是,人数却非常少,据《满文老档》显示,在天命六年,后金境内只有231个牛录,若是按一牛录300丁来计算(有些牛录根本不满丁,不再本文考虑范围),也只有6.9万人,这还是加入部分蒙古牛录的数量,如果除去,女真本族人丁就更少了。所以,想要在对明作战取得成功,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力量,那么将漠南蒙古和黑龙江诸部拉入自己的军事体制就很有必要。

事实上,后金从很早开始就非常注重拉拢蒙古人,就比如说努尔哈赤,据《老档》记载,每逢归附的蒙古人数众多时,他都会去亲自迎接款待,“汗亲御衙门,宴所来投人”。还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每一蒙古男丁月给米一斗及银二钱”。由于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努尔哈赤一开始就毫无保留的将蒙古人当做主要军事力量,给予与女真军相同的装备。

《满文老档》天命七年三月初七条:来归之蒙古人,优者服以良甲,劣者服以次甲,一如我军,盔尾甲背,缀字为记。

在天命八年,征讨内喀尔喀札鲁特部的军事行动中,有数量不少的蒙古人接受了赏赐,可见来归的蒙古人为后金(清)的军事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皇太极也着力征服黑龙江诸部,尤其是对索伦部的征服放在了首要位置,在满蒙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崇德六年,索伦部归附清朝,索伦人壮丁“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其壮勇男丁披甲当兵,成为八旗精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朝鲜兵的战斗力就比较差了,岁月如梭,宗主国从元切换到明,本地政权从王氏高丽转到了李氏朝鲜,外部环境不断变换,朝鲜兵的战斗力却一如既往的稳定,稳定的“差”。

就比如说万历援朝之战的初起阶段,一月之内,大半个朝鲜居然被丰臣秀吉的日本军占领,搞得明朝君臣以为朝鲜君臣通敌,幸好朝鲜的“爸爸”大明及时出兵续命,否则后果大家都知道。再如萨尔浒会战,这个大明的好儿子又干起了坑爹事,居然与女真军做交易,用明军的人头当自己的回国通行证。附图。

尽管朝鲜人竭力否认这件事,但是还是在自己的史料里留下了蛛丝马迹,当朝鲜兵得知与后金的合约达成后,竟然驱赶前来避难的浙军士兵,这能相信朝鲜军营里的明军士兵是安全的吗?

《栅中日录》:约解之说来报阵中,军卒喜跃,无复部伍。适有浙兵七八名来到阵前,军卒纷纷驱出,不可禁抑。

我想这样勇于卖队友的熊兵,后金(清)一边怎么敢用来冲锋陷阵,用不起啊!当然后金也征发过朝鲜军队,但是多征火枪手和炮手,远远开个枪炮就行了,近身肉搏绝对不要。

最后,就是意识形态问题,后金与漠南蒙古,黑龙江诸部语言、风俗习惯、社会组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容易团结,形成合力。这些特点都是朝鲜所不具备的,如果在当地驻军,很容易爆发冲突,清军又得派兵去镇压,又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圣武记·开国龙兴记》:夫草昧之初,以一城一旅敌中原,必先树羽翼于同部。故得朝鲜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满洲部落人一。族类同,则语言同,水土同,衣冠居处同,城郭土著射猎习俗同。

所以,清朝对朝鲜还不如走上层路线,让朝鲜王室提供清朝想要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强行不平等的贸易来换取所需的物资,这远远比直接占领更加有利。

引用文献:《燃藜室记述》、《满文老档》、《圣武记》、《山中闻见录》、《栅中日录》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清朝不是不能灭亡朝鲜,而是根本不愿意灭掉朝鲜。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入关前的满州自我定位问题。基本上,不仅皇帝本人不愿意灭朝鲜,就连满州旧贵族与新附的明人士大夫也不愿意。

朝鲜李朝作为明朝非常重要的藩属国,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实力。尤其是在遭到丰臣秀吉时代的日军入侵后,长期没有从全国性战乱中恢复过来。所以,清军如果灭掉朝鲜,也不能从半岛扣出多少油水来。皇太极的两次南征,都是为了使朝鲜失去在侧翼协助明军作战。随军出征的满州贵族们,已经在此期间将朝鲜的大部分财产都劫掠一空。这时候接过一穷二白的山区,还要派驻军队和官员去管理就非常不划算了。

所以,在历史上很多东北亚的政权都不愿意过度深入朝鲜。这当中虽然有早前朝鲜抵抗力较强的因素存在,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得不偿失。所以,往往只有小规模的部落南下劫掠,而没有大规模的帝国向南扩张。倒是朝鲜在李朝建立后,一直在尝试着向北拓土。只不过这个缓慢的进程,随着丰臣秀吉的入侵而被彻底打断。

其次,大部分从明朝一边投奔过来的汉人士大夫,不愿意清朝陷入朝鲜半岛的战场。因为他们大体上都愿意清军入关,坚决程度远远超过了大部分满洲贵族。因为只有灭了明朝,自己才能成为中原正统王朝的官员。否则,就会一直以叛逃者的骂名留存于历史记录。这是“沽名钓誉”的儒家所很难接受的结果。

也是在这些士大夫的影响下,满清上层渐渐产生了一种“至少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想法。如果明朝是过去的东亚共主,有大于一般国王的权力。那么新的清朝也至少应该在这个层面上与之相当。也就是说,清朝需要建立自己的一个朝贡体系。以宗藩关系来同周边势力交往。由于蒙古东部的势力已经大体上被纳入了八旗体系,很难成为盛京宫廷之下的属国,朝鲜的意义就显得非常独特了。

而且,朝鲜从李朝经历开始就扮演着明朝的“铁杆粉丝”角色。其对明朝的依赖程度和对明朝的忠诚度,都是其他任何番邦所很难做到的事情。清朝如果将其灭国,等于“成全”了李朝的千古忠诚角色。但将之纳入自己的朝贡体系,就可以给明朝的国际体系挖墙脚。在没有其他势力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朝鲜就有扮演藩属国的义务和角色。

所以,清朝最后选择放朝鲜一马。李朝不仅得以多存在了近300年时间,也成为了清朝成为东亚国际体系龙头的开始。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太穷了!!!

朝鲜与我国可以说是一衣带水,历史上曾经还是中国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朝鲜的宗主国。清军曾经两次攻打朝鲜,第二次甚至将朝鲜宗室一锅端,朝鲜国王也逃进了深山老林。但是每次攻打都是勒索掠夺一番便匆匆退兵,直至大清灭亡也没将朝鲜纳入版图。

第一,满清曾于1627年和1636年两次进攻朝鲜。第一次是因为朝鲜协助明军打自己,后金狠狠地报复了一次,敲诈勒索掠夺便撤退了。第二次是为了断绝朝鲜和明朝的往来,迫使朝鲜屈服。清军所到之处,朝鲜人望风而逃,在朝鲜人妥协之后,清军再度撤兵。清军两次出兵的目的都在于明朝,为了使自己能举国攻击明朝,必须有个安稳的后方。当时清军与明军对峙,满清对付明朝尚且吃力,蒙古同样不安稳,不能树敌太多,放了朝鲜一马。

第二,朝鲜虽然国小,但也有点彪,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很难被同化或者屈服。朝鲜兵力战力无法抗衡清军,但山地游击战却是擅长。尽管清军击溃了朝鲜主力,但朝鲜人都钻进了山,继续抗击骚扰,让清军不厌其烦。如果清军想彻底消除朝鲜的抵抗,也要消耗很大财力物力,而这种财力物力,清军消耗不起,毕竟人少。

第三,朝鲜穷困潦倒,人多地少,资源贫瘠,一块烂地,谁愿意要。朝鲜要是有足够的牛羊马匹等大型牲畜,也不至于天天吃泡菜。(我估计他那辣白菜什么的,就是因为自己家的白菜馊了舍不得扔,放点辣椒接着吃了,最后演变出了辣白菜)。当时清军储备也并不充裕,还要作战,一旦朝鲜纳入版图,那必须救济他们,满清自己也不愿意。而且朝鲜已经屈服,纳贡称臣,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还不敢轻易翻脸,何乐而不为。

第四,清军的志向是中原大地,清军的目标是一统华夏,而朝鲜却是中国最根正苗红的藩属国,拿下中原,也就拿下了朝鲜。事实证明,随便一个中国人在朝鲜都是上等公民,而大清特使则是太上皇。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什么叫占领东北,东北一直就是满族人的土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