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学以致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知识的目的是拿来用的。
学了不用,学而何用?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增长知识,二是提高写作水平。
所以,阅读的后面,紧跟着应该是写。只读不写,读的作用则打了折扣。
孩子的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其原因就是陷入了只读不写的误区。
这个写,可以是写作文,也可以是写阅读笔记,总之只要动笔去写,作到读写结合,形成习惯和爱好,语文成绩自然就能提高!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孩子阅读量很大,不能说明孩子的语文成绩就好;孩子语文成绩好,需要阅读作为支撑。
1.孩子读书方法不正确。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看书,他(她)一天到晚读书也不觉得累。不管上什么课,他都在阅读。上课读,下课读,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也在读。你不能说他不爱读书,可是读书的效果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孩子觉得读书好玩,只顾看看热闹,盲目追求故事情节,叫做囫囵吞枣,不甚了了,看过的东西过而不留。如果你要问他,书中讲了什么内容,他要么沉默,要么嘿嘿一笑,实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2.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效果也比较好。课外阅读没有老师指导,是孩子自觉阅读,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方能受到良好效果。a. 精读。和课内阅读差不多,要认真读,反复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练地读,精彩片段要能背诵出来,并摘抄下来,以备用。b. 泛读。就是粗线条地理解阅读内容。可以是走马观花地读,也可以是一目十行地读,就是有目的的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即使是泛读,也要不时地思考一下阅读内容。c.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精彩的篇章采用精读,其他的地方采用泛读。在阅读中,有什么体会、感受,也要随时地记下来。
3.要认真学好语文。孩子语文成绩差,除了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外,还要认真地上好语文课,把语文这门课程学好。要向四十分钟要成绩。“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要边听边记,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生活中随时随地学语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平时还要多练习写作,说写结合,读写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所以,孩子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精读与泛读结合,方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语文成绩才能不断进步。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孩子“阅读量很大”很可能是个假象
我不知道,题主是如何判断,孩子“阅读量很大的”。但从结果分析,很可能题主所谓的“阅读量很大”是个假象。
- 读的书多并不等于阅读量大。
有些家长,单纯地以为,只要孩子多读书,阅读量就会增加。这其实是错觉。
很多孩子存在“假阅读”的行为。他们所谓的阅读就是认字。他们觉得将书里边的字,全部看一遍,能认识,就算把书看完了。
这样的阅读,不管读多少书,都不可能真正地增加阅读量,识字量倒是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 摘抄的多也不等于阅读量大。
摘抄是一种低级的笔记方法,但很多人从小培养的这种方法,直到成年都没有改变。
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孩子阅读有效果,避免孩子看过之后,什么都记不住,就要求孩子做读书笔记。
但很多孩子所谓的读书笔记,就是摘抄书本中的名言警句。他们努力地把它们记住,就是为了能在作文中引用。结果往往是,即使抄上一遍,最后还是会忘得一干二净,写作文时,一句也想不起来。
真正的阅读是理解真正的阅读是你能理解书中所讲,你能把书中所讲整理进自己的知识系统,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再现。
这样的阅读,即使你忘记原书中的表述,并不影响你阅读的质量,你的阅读量会稳步增大。
当然,如果原书中的语言确实优美动人,表现力强,你用自己的话难以表达出同样的效果,你就该把原来的语言背下来,加以运用,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
要背下来,肯定得重复,得费一番功夫,不是靠摘抄就能完成的。背,还不能是死记硬背,要有自己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背诵思路。
因此,看一个人的阅读量是否大,要看他理解的多与少。读一百本书,但一本都没理解,那只是徒有其表,看似多,其实是零。然而有的人可能只看一本书,但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认知。这看似少,其实很多。
大文豪苏轼读书,每本书要读好多遍,每一遍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他每读一遍书,就会解决自己的一个问题。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主题阅读”,一种高级阅读形式。有兴趣,可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
读写是一体两面的事读与写向来不分家,也不可能分家。读中包含写的成分,写也包含着读的成分。读与写就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读,却不怎么关注孩子的写。读相对容易,主要是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很多家长能做到,能比较有效地指导孩子。写则比较困难,蕴含着创造性,很多家长并不擅长此道,即使让孩子写,也难以判断孩子水平如何。
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阅读,督促孩子不断地读书。孩子是读了一本又一本,但最终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扩大了阅读量,是否增加了见识,是否提升了思维品质,很多家长其实是盲目的。
读的效果要有写来检测,写是最能检测读书效果的。当孩子阅读了很多书后,应当让他去写一写。写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从孩子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他真正的积累。
一篇文章写出来,你发现语言通顺优美,你能说这孩子没积累?一篇文章写出来,你发现构思巧妙,有曲折,有波澜,你能说孩子没看过书?一篇文章写出来,你发现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类名言警句,还非常妥帖,你能说孩子没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只是照搬照抄吗?
判断一个人知识渊博与否,你不能看他书房中的藏书有多少;确定一个孩子的阅读量有多大,你也不能只看他读书的数量。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溜溜,就一清二楚了。
语文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孩子的能力真正的阅读是理解,阅读量真正大的孩子,理解力都很强。
理解力既表现在对大意的准确理解上,也体现在对结构思路的精准分析上。理解力强的孩子,能注意到书中每个细节之间的联系,能准确地阐述书中的来龙去脉,清楚某个点它的真正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很难相信,一个阅读量巨大的学生,会在语文上栽跟头。如果一个孩子语文成绩不好,很多家长可能连想都不用想,就会给出一个原因:阅读量不够。
这其实是很盲目,很武断的!
语文考试,题目的答案,很多时候是出题人思想的体现。但阅读却是多元化的。同样一篇文章,不同人看,最后的感受,最后的收获,都会有差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孩子的阅读体验千差万别,最后却要用基本统一的答案来判定对错,许多孩子的理解能力,其实就这样被掩盖了,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虽然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阅卷时,可能会相应地调整所谓的“参考答案”,但还是难以抵挡孩子们千差万别的想法。很多孩子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很多时候会被枪毙掉。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成绩有时候真的不是那么重要。读书,认真读书,有时候真的不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多阅读与成绩好,它们之间没有一种必然联系。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阅读呢?那当然不能。阅读虽与成绩无关,却与人生紧密相连,至关重要。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很多时候,许多家长所谓的“阅读量大”指读书数量多,然而这并不代表阅读量。真正的阅读量,指孩子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理解吸收的部分。理解吸收的阅读,阅读量才真正的大。理解能力就是在这种过程中慢慢锻炼起来的。
读书不要太过于功利,真正的阅读很可能与好分数无缘。作一个看得看的家长,不要因为语文成绩差,就去质疑阅读的作用。阅读的真正作用,需要未来的岁月去检验。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这几年我常常听到两句话,一句是专家说的,他们认为,语文教育一定要多阅读,语文素养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
他们说:“读书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他们说:“爱读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也不会差。”他们差点就要说:“语文课不用上了,语文老师没有啥用,让学生进图书馆学语文吧。”
专家们要求加大阅读量的观点不能说不对,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懂得,语文素养,绝不可能仅仅靠增加阅读量就能提升,。
家长们的疑问
这就要提起另一句话。常有一些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语文成绩却还是不好?”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爱读书,语文咋老考不及格?”
是啊,为什么?不是专家说多阅读语文就不会差吗?为什么在现实面前,这个规则就失效了呢?
金圣叹的方法
我也曾苦苦不得其解,直到遇到了金圣叹,读了金大侠点评的《水浒传》,这才知道,读书和读书之间,差距原来那么大啊!
请看老金是如何点评《水浒传》的: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老金对文中某处描写,甚至某个字词的点评,都是恰到好处,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金大侠点评的《水浒传》;读完后意犹未尽的话,就再读读脂砚斋点评的《红楼梦》。
和金圣叹们相比,我们所谓的读书,原来只是粗知大意,只是走马观花,只是囫囵吞枣,只是猪八戒吃人参果。
我们平时看报纸,读杂志,浏览网页,大多都是在“粗阅读”。粗阅读有其作用,那就是让我们获得资讯,得到消遣。但是,仅凭粗阅读,是难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
我们还需要金圣叹式的“精阅读”“深阅读”,来提高鉴赏审美能力、鉴赏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究批判能力。没有这些,花几百元钱买来专家推荐的书单,读了也没用。
“浅阅读”和“深阅读”,是根据读者的用心程度来分类的。如果依美国学者阿德勒的说法,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超越读者理解力的阅读。“你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就能毫不费力地完全理解,书上的文字往往只是表达了你与作者相遇之前就具有的共同认识,或者是一些资讯。”
一类是能够提高理解力的阅读。即需要读者思考和探究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超出了读者水平,只要通过研究和钻研,才能逐步从茫然不解到茅塞顿开。
(《如何阅读一本书》)
而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既可以是消遣性读物,也可以是学术性读物。一本小说,读者既可以粗读浅读,不超越自己的理解力,仅仅了解小说的情节就可以,这是体育老师常用的阅读方式;也可以精读细读,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不仅了解小说写了什么,还要探究怎么写的,好在哪里,这是语文老师应该有的阅读方式。
而精读细读方法,往往需要有教师引导,好的语文教师,也能带领学生品味出文本之美,让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爱上语言,爱上文学。
语文老师最大的作用,就是教会孩子们读书方法,并引导他们模仿与借鉴,从名著中获得语言的维生素。这一点,绝不是体育老师能够做到的。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点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锐利,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1. 读什么书挺重要
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一方面是要海量阅读,用大量的语言材料去刺激大脑,量变促质变;另一方面要阅读经典,用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去开发孩子的潜力,提升阅读力。
在数量与质量这两个层面,质量更为关键。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三类:一是娱乐消遣类,以网络小说,漫画等为代表,阅读这类书可以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不怎么费脑筋;二是获取资讯类,以各种杂志、畅销书籍为代表,读这类书加以增加信息量,却不能提升理解力;三是增进理解类,多为一些经典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阅读这类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理解力。
一些孩子看起来阅读量很大,但所选的书籍却多是娱乐消遣类的,这对于提升阅读力的帮助并不大。
2. 怎么读挺重要前面说了书籍选择的重要性。接下来说说如何读?
阅读的目的,一是为了理解;二是为了积累。
对于一些现代文,或者一些国外的作品,重点在于理解。读这些书籍和文章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理解其思想,要能够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用意,并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对于一些传统诗文,一些经典的传统篇章,重点在于积累。所以这些书籍和诗文,不光要读,还要背,要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因为《诗经》的语言非常优美,背记这些语言,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质量,让自己的语言更文雅,更高级。
3.掌握答题的技巧挺重要孩子读了很多书,可是阅读成绩却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上面所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答题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答题是有一定的规范和技巧的。比如考你一个修辞手法好在哪儿。一般情况下,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组织语言:一是,说明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是,用简洁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三是,写出使用这种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比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先要答:这句话把三月的桃花水比喻成春天的明镜。
再接着写:写出了三月的桃花水明亮、反射力强的特点。
最后再写: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批改试卷的时候,老师是会分步给分的。如果孩子没有掌握这些答题的规范,就必然会造成考试时的失分。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这很正常,并不是每个孩子阅读量大,就一定成绩好,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一直都是漫长的,也许有一天孩子就突然开窍了,突发猛进也会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