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

西方有胸针,而东方则有“压襟”,也就是古代女性胸前衣服上佩戴的那串珠子。最早的压襟出现于唐朝,然而并不常见,直到清朝开始成为上层贵族女性常见的服装装饰品。

“压襟”,顾名思义就是“压住衣襟”。古代女性的服装轻薄经不住风吹,风一吹衣服就鼓起来了。而封建礼法森严,需要用东西压扣住衣襟,这时候压襟出现。

当时的压襟一般使用沉香木、象牙、白银、玛瑙、翡翠、蜜蜡等制成,镂刻精美。一般都是佩戴在旗装右侧的第二个扣子上。

一方面,压襟能够压扣住衣衫,避免风吹等情况下有不雅尴尬的状况出现;

另一方面,压襟也是一种装饰品,在宫廷中,使用不同材质的压襟也是身份地位等级的一种潜性标志。

所谓丝丝入扣,胸针需要刺穿衣物才能够佩戴,而古代东方的压襟直接挂在扣子上即可,不仅能够平整衣物,也能体现仪态之美。

清朝还有描写香囊压襟的诗句:只闻香袭人,不知香何因。抬头看少妇,胸前动压襟。

也由此可见,压襟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加兼具实用性,在清廷后宫之中,不同等级的妃嫔均会佩戴压襟。同时,没事的时候还能拿下来当手串使用。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

清宫后妃的衣服上挂珠子挂的很多,但我猜题目里问的肯定是这种柱子(如下图)

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中,几乎每个妃子的衣服上都挂着它:

比如魏璎珞的:

颖妃的:

嘉贵妃的:

而且在慈禧太后的画像中,这个爱美的女人也挂着它:

那么,这串珠子叫什么呢?它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其实它的学名叫——“圧(压)襟”,顾名思义,就是压住衣襟的。

圧襟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一说为唐代就有了,明清时大为流行,它一来压住宽大的衣服,二来也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尤其到了后期,装饰美观占了主导。

怎么佩戴圧襟呢?

这个手串的戴法也很有讲究,要是在古代你戴错了,那别人肯定要笑话你。

西方人喜欢戴胸针,一般戴在左侧,而我们中国人戴圧襟一般是右侧。

衣服穿的不同,圧襟的戴法也不一样,比如你穿正襟衣服时,就要把它系在第二颗扣子上;穿斜襟衣服时,就系在右边最上面的一颗扣子上。

圧襟除了戴在衣服上,有时也可以放在手上把玩,这圧襟的材质有玉制、银制、珊瑚等,而且还有的女性愿意将圧襟做成植物或者动物的形状,寓意美好的祝愿。

哎,想想这样的一个小配饰,既实用又美观,特别能凸显东方女性之美,反观现在的衣服,新奇怪异,一点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凸显不出来。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佛系”穿着装饰,怪不得最尽出现了很多佛系减肥、佛系吃食、佛系生活等等,由原来都是前人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啊,😮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

这是压襟,装饰品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

女为悦己者容,清朝女子在穿戴上特别讲究,相对于汉服,清朝的旗袍更显得直筒不显身材且保守。几乎从脖子到脚没有露肉的,而这个“压襟”我觉得是防止衣扣突然掉落带来的尴尬和有损尊严。当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压襟”应该不是一般宫女能佩戴的首饰,压襟一般挂于衣裳右侧的第二个扣子上,即关键扣子,这个扣子掉了里面的衬衣就会显露出来。就会显得不雅观。

而清朝女装服饰的演变也是挺大的,从颜色上看,

康熙年间

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

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

此处所描述的是每个阶段流行的颜色和首饰搭配,从中我们发现乾隆年间贵妇的打扮相对于康熙年间变得花哨了些。而“压襟”花样也随之增加。“压襟”上端是一条带钩的朴素链子,刚好能挂在胸前的第二颗扣子上。中间部分为压襟的主件,称为“事件压口”,在制作上讲究美观精致。

而“压襟”的花样也是品类繁多的,有武器挂坠的。

动物挂坠

花草挂坠

而材质一般以玉器、玛瑙、翡翠等为主,当然戴法有任性的人就偏偏不爱戴在第二个扣上,比如慈禧她就喜欢挂中间,且老佛爷偏爱珍珠,他老人家不仅喝的珍珠,涂得珍珠,戴的也是珍珠,十足一个珍珠控。

古有诗云:“只闻香袭人,不知香何因。抬头看少妇,胸前动压襟。”“压襟”体现了少妇的婀娜多姿和气质高雅!

清宫剧中,后妃衣服上为什么都要挂一串珠子?

我们看古装剧,尤其是后宫剧的时候,比如《如懿传》和《延禧攻略》,我们都会看到妃子们的衣襟前挂着一串配饰。这串配饰叫压襟,此物又名“事件儿”。

根据资料,压襟自唐代出现,后流行于明清时期。因为古代女子衣服宽,袍大袖子也大,禁不起风吹,所以便用饰物压住轻薄的衣衫,同时也有装饰的作用,这就成了“压襟”。

压襟是古代女子挂于胸前的配饰,多在节日或重大场合上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用来装饰、美化、固定衣襟,压襟常见三件套至九件套。

扬之水著作《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对压襟有详细考证。上端以一条银链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是用银、象牙、翡翠、玛瑙等做成的“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儿、牡丹、云雀等形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下以银链缀着刀、枪、剑、戟、镊子、剔牙钩、耳挖勺儿、粉盒等小件银器,少的三样,多的九样,缀五样的比较常见,称“压襟五事”,也有的只缀着铃铛或流苏。

“压襟五事”,这“五事”也是有渊源的。

《尚书•洪范》里有修身五件事:“貌、言、视、听、思。”

《孙子兵法•计篇》里有决定胜负优劣的五种因素:“道、天、地、将、法。”

《曾国藩全集•家书》里说古人养生五事:每夜洗脚;饭后千步;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射有常时;曰静坐有常时。此五事中能做得三四事,即胜于吃药。

参禅有五事: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压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衔接而成器,上端是单条有带钩的银链子,也可简单用丝线编制,刚好能挂在右侧胸前第二颗扣子上;中间部分为事件的主件,称为“事件压口”,体型较大;下端以银链缀着小件银器、铃铛或流苏。

明清时期女子上衣肥阔,风一吹便鼓鼓囊囊的,压襟不仅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另外人在行走时压襟上的坠饰彼此相触,发出轻柔细碎悦耳的声响,听之令人心生愉悦。

从清朝嫔妃的画像中就能找到压襟的身影,例如下图的《璇闱日永图》,画中女人是清孝贞显皇后,放大观察可以看到其身着常服,常服胸前挂着的正是压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