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死了皇后,两个儿子为何都欢呼雀跃?
也算不上是欢呼雀跃,毕竟乾隆皇帝弘历一生的挚爱富察氏升遐,如果表现太明显根本就是找死。富察皇后死后,的确有两位皇子显得相当兴奋,一个是皇长子永璜,一个是皇三子永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说到富察氏的死,为什么让两个“不肖子”如此幸灾乐祸,那就要先说清朝特殊的皇位继承制度。
众所周知,中国向来都是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即便历朝历代真正以嫡长子甚至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君主寥寥无几,但是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直到清朝初期都是这样。
康熙帝玄烨妃嫔众多,所以子嗣繁盛,同时众多的子嗣也引起了争斗,发生了著名的“九王夺嫡”。所以从雍正帝胤禛开始,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储。
帝后情深,乾隆帝挚爱富察皇后富察皇后出身高贵,也是弘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人。早在弘历是宝亲王时就已经成为了亲王府的嫡福晋。似乎在传统印象中,皇帝与皇后之间的感情大多都出自于政治目的,而非爱情,但弘历与富察氏却不一样。
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帝后之间却是真正的相敬如宾,恩爱的如胶似漆。
乾隆帝弘历是雍正帝胤禛的儿子,他虽然也奉行“秘密立储”制度,但是对于富察氏的儿子疼爱有加。富察皇后一生生了两个儿子,虽然先后早早夭折,但是两个儿子乾隆帝都直接公开表示要册立为储君。
嫡母去世,皇子为何不露悲色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升遐,永璜以皇长子身份迎丧。然而在丧礼之上,乾隆皇帝以永璜、永璋表现不够悲伤为理由大加斥责,同时公开宣布取消二人的立储资格。
其实仔细想想也是乾隆自己悲伤过度,首先当时的永璜不过二十岁,永璋也只有十三岁,两人都并非皇后所生,永璜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所生,永璋是纯悫皇贵妃苏氏所生。死的不是自己的生母,两人没有那么悲伤也很正常。
另一方面,乾隆对富察皇后宠爱无比,如果皇后再生嫡子,必然得到皇位,如今皇后升遐,对于永璜永璋来说自然就是机会啊。不过谁也想不到,反而是弄巧成拙。
乾隆皇帝死了皇后,两个儿子为何都欢呼雀跃?
确立储君,不管是明立还是暗立,似乎每个皇帝在选择继承人上面都面临这一个难题,乾隆帝也不例外,乾隆做为大清朝巅峰的帝王,自然老婆多,大概有四十多个出身不错并登记在册正式妃子,女人多自然生的娃子也多,乾隆一共生了十七个儿子,女儿也N多。
来咱们先看看有宫廷的画家郎世宁给乾隆绘制的图册,其中围绕在他身边的这些男娃子,就是乾隆的众多儿子的一部分,他的这些众多儿子都是永字辈,有名有姓的有十四个,大排行是永璜、永琏、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其他三个因为生出来不久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死掉了,所以乾隆的任务是在这些儿子们的团体中选一个作为大清的掌门人,由他在乾隆死后统治这万里江山。但选谁是最头疼的问题,毕竟儿子多,如果像咸丰帝一样,就一个儿子单传,那也省事儿了,偏偏这盛世之君的生殖能力也极强。
自古皇位的传承有个传统,便是立嫡子,所谓嫡子便是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所以到乾隆这自然是正宫皇后生的男娃了,虽然在清朝不讲究立嫡为太子,而是选贤,但乾隆这个人凡事讲究个完美,他就想着如果正宫皇后有儿子,心里的天平便倾向于这个儿子为太子,然而现实中乾隆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个儿子就是永琏,老妈是正宫皇后孝贤皇后,他身为乾隆喜爱,结果乾隆果断将这个儿子内定成了将来的继承人,并写于密折放置于正大光明匾后面,但造物弄人,这个儿子竟然过了几年便死去了,乾隆伤心欲绝。然而俗语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和皇后在生就是了,结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爱的这个皇后竟然在乾隆十三年,和乾隆出巡的路上,在山东德州病死了,乾隆几乎奔溃。为她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但是在葬礼之上,乾隆震惊的发现,他的两个儿子竟然在丧礼上表情没有哀痛之色,反而竟然有喜悦之情,这2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永璜和老三永璋,乾隆此时大怒,对这二子痛骂并进行体罚,怒发冲冠处竟然还扬言:就你们俩这种表现,我绝对不会把皇位传于尔!(至于为什么这2个儿子这么高兴,自然是有巨大利益关系了,因为他们认为嫡长子死了,而皇后也死了,这下就不可能在生儿子和他们竞争了,他们2人有了极大的可能成为皇位的候选人)
哎,真是这皇位面前无父子啊。。。
乾隆皇帝死了皇后,两个儿子为何都欢呼雀跃?
乾隆十三年三月,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崩逝,乾隆皇帝“永失内佐,痛何忍言”。富察皇后崩逝后,乾隆皇帝亲作《述悲赋》,毫不掩饰地表露了丧妻以后的悲苦凄凉、人生无望。紧接着,丧妻之痛让乾隆皇帝逐渐失去了理智,一场波及甚广的“丧葬风波”就此展开。
在这场风波中,上至当朝大学士、六部官员;下至各地督抚、提督、盐政、织造等官员,共计一百多位官员被罚俸、降职、革职甚至流放、斩首。除了朝廷官员,甚至连乾隆皇帝的两位皇子也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治。
皇长子永璜富察皇后崩逝后,永璜以大阿哥的身份迎丧,但在丧仪中因“祇如照常当差,并无哀慕之忱”、“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而被乾隆皇帝严斥。
《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为皇长子永璜列举的罪行:
以彼愚昧之见,必谓母后崩逝,弟兄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致妄生觊觎。
乾隆皇帝认为,富察皇后的崩逝让皇长子永璜生出了觊觎皇位之心,才会在嫡母丧仪上毫无忧戚之情、全无孝道礼仪。
皇三子永璋作为陪同皇长子永璜一同迎丧的皇子,皇三子永璋也因几乎同样的理由被乾隆皇帝训斥。乾隆皇帝先是对其“年已十四岁全无知识,所行诸事亦不满人意”表达了不满,而后直接就他在嫡母丧仪上的“伊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的表现,给予了严厉批评。
乾隆皇帝甚至还拿自己作为标杆,康熙皇帝驾崩时,乾隆皇帝只有12岁,尚能恪尽孝道、深谙礼数;皇三子永璋年已14岁,还全无知识、毫不悲戚,实在是不像话。
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甚至给出了“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的评价,彻底斩断了两位皇子的继位可能。
永璜、永璋面对嫡母崩逝,“毫无悲戚”的原因所在富察皇后的崩逝,为何会牵扯到储君之位、皇位传承?又为何会让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毫无悲戚”,甚至暗中欣喜呢?其实,这和封建皇权的传承原则密切相关!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虽然并未制定明确的“择储”原则,但传统的“立嫡”、“立长”、“立贤”原则依然深深影响着清朝的皇位传承。
乾隆三年十月,富察皇后所出嫡子永琏夭折,乾隆皇帝公布了将其立为皇储的秘密诏书。在这份诏书中,乾隆皇帝明确了“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的立储理由。
乾隆十二年除夕,富察皇后所出嫡次子永琮夭亡,乾隆皇帝再次颁布谕旨,再次表达了“永琮出自正嫡,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的传位想法。
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心中,“立嫡”是排在第一位的择储标准。如果富察皇后再能生育一位嫡出皇子,必然会再度成为皇储人选。可在两子夭亡的接连打击和病痛折磨下,富察皇后崩逝,让乾隆皇帝“立嫡”的希望彻底破灭。“立嫡”不成,乾隆皇帝就只能采取“立长”或者“立贤”的原则来选择新任储君。
也就是说,富察皇后的崩逝,代表着“立嫡”无望,更代表着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的继位希望。如此天大的好事,永璜和永璋必定会暗自欣喜、“毫无悲戚之情”。
除了永璜、永璋的主观因素,乾隆皇帝甚至还想到了两位皇子“身边人”的撺掇,认为“伊之师傅谙达哈哈珠色太监等,亦谓伊有可望因起僭越之意”。也就是说,20岁的永璜和14岁的永璋,也很可能被身边人撺掇着起了觊觎皇位的想法,从而生出了欣喜之情。
但不管怎么样,原本就沉浸于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的乾隆皇帝,再遇皇子觊觎储位的底线和忌讳,必然会暴怒并直接给出“不孝之人,岂可以承大统”的决定。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诸王列传》
乾隆皇帝死了皇后,两个儿子为何都欢呼雀跃?
中国向来都是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即便历朝历代真正以嫡长子甚至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君主寥寥无几,但是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直到清朝初期都是这样。康熙帝玄烨妃嫔众多,所以子嗣繁盛,同时众多的子嗣也引起了争斗,发生了著名的“九王夺嫡”。所以从雍正帝胤禛开始,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储。
乾隆十一年,35岁的富察氏又产下一位皇子永琮,但这位皇子也不幸夭折了。乾隆一次次将儿子的名字放在牌匾之后又一次次取下来重写。虽然大清朝一向立贤不立长,而大臣和各皇子从乾隆的行为中判断得出,乾隆一心想立嫡子为储君。那就没有什么悬念了,皇位就是嫡长子的,大家也甭凑热闹了。但这一切,在皇后死后发生了改变。
就在乾隆皇帝为孝贤皇后操办丧仪之际,大阿哥永璜,三阿哥永璋因为表现的不够悲伤被乾隆皇帝大加训斥,认为他们心中有非分之想,想着皇后薨逝,再也没有嫡皇子了,他们庶出的皇子就有了当储君的资格了。按老白姓的说法就是老婆孩子都死了,你们没有跟老子我一起悲伤痛苦,倒先想着将来继承家当了,着实令人心寒。于是乾隆皇帝大发脾气之际,明确表明这两位皇子丧失储君人选的资格。
要怪只能怪他们没有眼力架,没有演技,撞在乾隆的枪口上,乾隆盛怒,后果很严重。乾隆直接给这个两个人宣布了死刑,从此不能继承皇位,甚至连他们的师傅也收到了牵连。乾隆的这两个儿子,就是不作不死,两个倒霉鬼,在该哭的时候没有苦,却给自己惹了麻烦,从此这两个难兄难弟哭了一辈子。
乾隆皇帝死了皇后,两个儿子为何都欢呼雀跃?
康熙皇帝太能生,不但儿子多而且质量好,这一群不愿屈居人下的儿子掀起了一股腥风血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龙夺嫡”事件。雍正在兄弟们身上杀出了一条血路,登上九五之位。也许是“九龙夺嫡”事件影响太过深远,以至于雍正登基后创设了一种新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秘密建储制,什么是秘密建储制?
网络配图
秘密建储制很简单,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皇帝知道谁是储君,其他人都不知道。具体操作如下:皇帝将皇储的名字写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下。其实雍正皇帝这一手玩的真是多此一举,谁都知道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接班人。据说雍正皇帝之所以能登基,与乾隆爷分不开,康熙皇帝非常喜欢乾隆这个孙子,为了孙子能当皇帝,才将皇位传给了雍正。
网络配图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乾隆继位后第二年就决定了太子人选,将一个儿子的名字藏在了“光明正大”匾下。除了乾隆任何人也不知道谁才是大清的下一任继承人,没过多久这个谜底就被迫揭开,因为这么继承人死啦。又过了几年乾隆又一次写了一个儿子的名字放在“光明正大”匾下,但是这个儿子又死了,乾隆皇帝只好再一次让人将名字从“光明正大”匾下取回。这乾隆也真是的,写一个人的名字,就死一个,他难道写的是死亡笔记?
死了两个儿子,大臣也看出了乾隆皇帝的立储态度“非嫡不立”死的这两个孩子,都是皇后所生。清朝一直讲究立贤而不讲究出生,皇子是不是嫡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治国之才。但是从乾隆皇帝这行为来看,他似乎对嫡子情有独钟,几次都选择嫡子为皇位继承人。看清了乾隆皇帝的立储规律,大臣们以及皇子们都对秘密建储制缺乏兴趣,反正都是嫡子有啥好猜的,反正都是嫡子继承不是嫡子的皇子凑什么热闹,但是这一切都因富察氏的死亡而改变。
网络配图
富察氏是大清的皇后,嫡子的母亲,她一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乾隆皇帝的嫡子继承策略破产了。各位皇子都因富察氏的死亡雀跃不已,有两个皇子尤其高兴,第一个是乾隆皇帝的长子,第二个是乾隆皇帝三儿子。这两个人都认为没有嫡子自己继承大统的机率极高,但是他两乐极生悲。乾隆皇帝看着这两个不孝子居然在大丧之期如此不检点,直接将这两人排除在外,对外宣传这两人断不可能继承大统。
乾隆皇帝死了皇后,两个儿子为何都欢呼雀跃?
答:
因为这两个儿子是皇长子永横和皇三子永璋
没哭是因为永横觉的自己虽不是嫡子但是长子有机会继承大统
而永璋觉得自己既不是嫡又不是长所以就跟沮丧,哭不出来
我是看的正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