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走西口?

南方的安徽、北方的山西,古代因为恶劣贫苦的自然环境培养出了封建社会最强大的两大商帮——徽商与晋商。明末到清末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大量的山西人移民蒙古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极大改变了内蒙古中部的人口、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山西人移民内蒙古地区呢?

第一,自然环境恶劣,被迫离乡背井

古徽州有一句古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山西也有这么一句话“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形容的都是当地的环境恶劣,生存艰难。

山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竞标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而且土地贫瘠,当地生存非常不容易,为了生存,当地人经常出走在外也是常有的。

而另一方面,清末山西发生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极端变化的恶劣天气,近代最严重的旱灾,加上当地河川稀少缺乏水源,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大规模出走。

第二,清末移民实边,巩固疆域之举

清朝末年,统治风雨飘摇,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不断渗透使得清朝版图非常不稳。

为了巩固疆域,清朝一改“封禁边塞”的传统,尤其是丧失了外东北、外西北之后,沙俄又开始对蒙古地区虎视眈眈。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可耕地等各种资源非常丰富,清朝鼓励移民戍边,主动招募大量来自于山西、河北等地的贫苦百姓,移民到漠北、漠南地区,开发土地。

山西紧临当时的察哈尔、绥远等内蒙古各地,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

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走西口?

这个数字不准确。内蒙古的人口比例大致,东北人(黑吉辽)最多(这里边主要是河北人,山东人),然后是,晋、冀,陕,甘,宁。

不能说呼市、包头山西人多就说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人。

大家记住,1949年,呼市(归绥市)不过15万人,包头也不足10万人。而赤峰,通辽,呼伦贝市等东部地区100多万人(以鲁,冀及蒙古族人口居多)。

解放后,全国建包头(包钢),从鞍山,河北,京津等地搬来十几万人,远超山西人。

后,知青时代,上百万北京,黑龙江,天律,上海及河北人再入内蒙古。

如今,呼市人口310万,包头285万,鄂尔多斯180万人(陕西人居多),巴彦淖尔180万人(冀,陕,甘,超山西人)。

如今,东部赤峰人430万人(大多热河河北人,山东人),呼伦贝尔市300多万人(鲁,黑,冀人多。)通辽市200多万人(蒙古族与辽宁,吉林人多。

如此算来,118万平方公里、2500万人中,山西人最多六分之一。

因此,说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是极不准确(说呼、包二市也许对)。

乌兰察布市280万人,也是河北张家口人与山西人差不多,这里是史上察哈尔省,省会在张家口)。

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走西口?

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应该从两方面考虑:

01 先说当年的山西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会有大量人口外逃求生?

关中历来是人口比较多,山西北部地区地少人多,灾害频繁,自然环境恶劣,到了清朝末年这一问题更是突出,可以说这个地方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人,那时候又不像现在这样精准扶贫直接给整体异地搬迁了。那时候的人实在没有办法,没人们只能背井离乡,走口外闯一闯,为自己找一条活路。

02 再说说内蒙古有哪些地方能够吸引山西人走西口,为什么不是别的地方?

1、明清时期有大批晋商活动在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并且大部分创业有成,他们的宣传和带动让无路可走的饥民选择这个有成功榜样的地方求活。

2、内蒙古西部还是游牧状态,定居的城市都很小。可以说地广人稀,可以轻易获得土地,凭着山西人的勤劳,哪怕是吃着草根果腹,也能获得一块土地。

3、内蒙古西部大部分是著名的河套区域,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但是地理条件好也没用,游牧民族不会种地,这块大肥肉在当时可是吸引了太多的没有了退路的饥民。

4、清政府虽然施行蒙汉隔离的限制政策,但是,当内地发生灾荒时,蒙古又是疏散灾民的一个好去处,因此可以说对于灾民走西口去内蒙古,官方是默许的,并且设置了许多规范。

我本人是内蒙东部的,祖上是辽宁朝阳一带的,据说我爷爷刚刚会走路,就跟着大人逃荒到了现在地方,一副扁担两个框就是全部家当了。而那时候这地方一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地广人稀,祖辈们靠着勤劳在这里安家,而且邻居也有山东闯关东过来的。由此想想也知道当时走西口的艰难,走西口可谓是一部辛酸史,希望无论祖上是哪里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大内蒙。

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一首民歌《走西口》,唱出了多少人的无奈和辛酸,即便是到现在,听着这首歌,依然能感到那份无奈和不舍。那么,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要走西口,如此著名的走西口,对后世有何影响?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 (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事件之一,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直至民国初年,历时400余年。对于走西口,多数人认为是其“执行者”为山西人,其实也包括陕西人、河北人。

西口是哪里?广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最著名的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西口是中原人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如今,狭义的西口,则被人们认为是位于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

以山西人为代表,他们为什么要走西口?其实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清代之前,走西口被认为只是人们零星的行为,规模不大。一直到清代,经康乾盛世,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史料记载,清乾隆时,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人与地矛盾开始尖锐。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一旦没有土地,则会出现生存危机。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人口迁徙规模很大,却并非官方行为,与同样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不同。

虽然是非官方行为,但这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还是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中原人的涌入,大大改变了关外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当地形成了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直到今天,在内蒙古的不少地区,依然说晋语,听晋剧。

这次人口迁徙,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关外人的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走西口?

因历史原因造成山西在古代是人口众多之地,也因此形成了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山西商帮。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人口不同程度的来自于古时山西省,同时山西著名大槐树下移民搬迁就是历史最好例证!

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当年的山西人为何走西口?

山西人的走西口和山东人的闯关东、广东人的下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自发形成了三次人口大迁移。

现在看来这是三场商机无限的大冒险,然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背后却是一把道不尽的辛酸泪啊

山西人把大同东边的张家口为“东口”,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为“西口”,走西口指的就是出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草原这条路。走西口的历史可以最追溯到明朝初年,为防御北元残余势力的南下入侵,明朝在北方长城修建了九个边防要塞,驻扎了80万大军。

80万大军的后勤对于当时的明朝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于是明朝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叫做:仓钞换盐引”

简单的说就是把后勤外包给民间,谁往边关运了粮食,谁就能拿这政府给的盐引去江南换盐贩卖。山西人借助地利之便,兼顾粮商与盐商与一身,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为了后人走西口打下基础。

清朝时,走西口的规模达到了高峰只不过他们不再是风光的往前线运粮食,而是为了生存。人的矛盾又以西北最为尖锐,为了给老百姓找口饭吃,清朝政府只能引导他们去内蒙开垦荒地,又加上蒙古的王公贵族贪恋地租,双方就促成这场人口大迁移。

当时有一句话叫:宁闯十回关东,不走一次西口。东北有山有水有树林,除了冷点至少饿不到肚子。

可是走西口就不一样了,杀虎口是必经之地,也是匪患最为猖狂的地方。当地有民谣: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

从源头上说,无论是走西口还是闯关东,都是老百姓在讨生活为了生存,类似于现在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农耕文明的模式下,一旦耕地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就只能想其他的办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百姓们开始外出。其实除了闯关东和走西口,还有一个大的人口迁移行动,那就是下南洋,其中福建人居多。按照当时的说法,闵人以海为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