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束发的,电视剧中的半束发是否不合古代礼制?

于理不合,但情有可原。

古代礼法,对“正衣冠”有极大的要求。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社会阶层如何,都是能通过外在看出来的。衣冠作为人所不能离的部分,与整个封建等级制度是息息相关。

汉人发髻,特别是男子法式,整体变化不大,有细微区别,但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头要成髻,否则就是很不利落的表现,会被人所鄙视。

当然,有扎发的,就有披发的。

早年楚人就因为常喜欢披头散发,以至于成为种族标志,受到各方鄙夷,一提到楚人就是“披发蛮夷也”。然而“荆蛮”不以为耻,反倒一直多多少少保持了这个现象。

魏晋名士或许是品出了其中的时尚感,也有披头散发的习惯,借以显得自己张狂不羁。但这并不是主流,更不是大众的习惯。其中阮籍就是佼佼者。

阮籍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明星,这帮名士风流,不是嗑五石散就是酗酒,每每不拘礼法,或是故意自污装疯,便开始各种作怪。阮籍常常就是在披头散发的喝酒,他的好朋友嵇康也是一样。但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只是某个阶层中特别突出的形象罢了,老百姓也学不来名士们是特权风流。

就好比鹿晗不穿上衣出门,绝对炸红半边天,引发各路女神仙疯舔;而要是换成两扇排骨又黑又糙的老王,怕迎来的就是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的啐骂。

当然了,阮籍和嵇康能干的这么潇洒,还因为上面有个更潇洒的皇上。晋武帝司马炎,根据《晋书》的记载,就是个“发委地”的存在。头发都拖到地上了,这位皇上的发型果然找人设计过。

后世另一个同样喝酒喝到东倒西歪的李白,也出了这样的诗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听见没?老子不爽所以要弄乱发型!

追其根源,武侠剧为了展现江湖大侠们的豪情洒脱,设置一些散发也是没啥大问题的。古代市井“游侠儿”,本就惯于披头散发的到处蹿。这帮侠以武乱禁的人,完全可以联系下今天的混混流氓地痞那五花八门的冲天毛、大光头、盖盖头、小黄毛。游侠儿披发和他们一样,无非是显得古怪而和平民有差异化罢了。

只是现代影视剧受港台这些武侠剧影响,化妆师为了单纯的“美观”,硬生生破坏古人真实面貌的情况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其实古人在艺术作品中也有不少披发的情节,比如京剧等各大戏曲,每每英雄末路,都会放开长长的发尾,哇呀呀地转上几圈,显出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愤。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名叫《南宋》的纪录片,此片堪称文气盎然,时代感艺术感极强,偏偏给皇上弄了个披发的造型。人赵构难不成也学司马炎,来个“发委地”?

喜欢老王的话就请支持下,纯手机手打好酸,交流下你的看法?

古人都是束发的,电视剧中的半束发是否不合古代礼制?

当然是不合礼制,影视剧不是为了历史服务,而是为了收视率,为了迎合大众,那就得把头发弄得美型或者特立独行,这才有人看,半束发以及披头散发,这些发式在古装剧中很常见,但在历史上其实很少见。

从西周至明朝,华夏(汉)族男子的发型都是束发,全束,贵族是加冠,一般人则是系上头巾,女子的发型则是盘发,这其实与农耕民族的生活相关。

在劳作时,把头发束起来,再系上头巾,就不怕头发弄到眼睛了。至于为什么不剃头,跟头发能调节头部气温有关。足够多的头发保证人们在烈日下头部不会太热,也能保证冬天头部不会受冷,在物资十分缺乏的上古时代,头发显然十分有用。

随着时代发展,阶层分化,这种保留多年的习惯被映照进文化之中,《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束发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数千年之传统。

这种属于农耕民族的传统与游牧民族的传统相对立,因为游牧民族的传统是披发,与农耕民族迥异。

孔子曰:“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披发左衽是典型的胡人装束,一向被中原华夏视作满意装束,《汉书》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而兽心“,从此评价可以看出,汉族是绝对不会模仿披发形式的。

几乎所有古代人物绘图,凡是出现汉族成年男子的(和尚除外),如《皇都积胜图》、《清明上河图》等古代写实名画,都没有古装剧里边这种脑袋上部束着发髻,脑袋后面披散着头发的发式,都是束发。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头发比较稀疏的,但同样可以束发,只是不可能像电视剧主角那么唯美罢了,比如上面这张孔子画像,前额已经很光亮了。

古人都是束发的,电视剧中的半束发是否不合古代礼制?

有两种人不束发:小孩和夷狄。

“垂髫”就是指未成年的儿童,还没有束发,头发是自然下垂的。到了成年,要举行冠礼。冠礼来自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成丁礼。经过儒家改造就成了冠礼。冠礼由乡中有德者主持,为成人的少年更换服饰,并对其进行教导。行冠礼的过程中包括梳发髻。

妇好墓石人

《仪礼》的“士冠礼”中提到过“将冠者采衣,紒”,就是将要举行冠礼的少年,虽然还穿童子之服,但已经梳了发髻。“紒”就是“髻”的古字。在行冠礼的过程中,还要为将冠者“栉,设纚”,就是重新梳头发,再用帛把发髻包起来,然后才在包帛的包发髻上戴冠。成年人都是束发的。

下图战国楚帛书驭龙人物

《论语*宪问》里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就是指披散着头发。“左衽”是衣襟向左边开。披发左衽这是当时夷狄的打扮,用来指代很落后的样子。

古人虽然我们现在见不找,但从文物里也可以推测当时风貌。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跪坐石人,到战国楚墓帛书的驭龙人物,还有手办狂魔秦始皇的兵马俑,哪个不是束发?哪儿有披散头发的?

秦始皇兵马俑发型

古人都是束发的,电视剧中的半束发是否不合古代礼制?

古人只有童子不束发。行冠礼之后的成年人,都是束发。

《西游记》中,五庄观镇元子坐下的两位童子清风、明月。就是未束发的童子。头上的两个疙瘩叫总角。无论男童女童,都是如此。

《诗经》有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此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云:吾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可见,李广孩童时代,也是不束发的。

男子成年那天。要行冠礼。头发要全部束起。谓之结发。

而在古装电视剧中,为了符合现代审美。很多人物都是半结发。此类情况若在武侠剧中出现。无伤大雅。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

若在历史剧中,成年男子必须束发。如《琅琊榜》、《鹤唳华亭》。

有人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一辈子都不剪头发吗?

除了和尚尼姑外,其他人一辈子只剪一次发。在新婚之日,新郎、新娘各剪掉一缕头发。绑在一起,珍藏起来。寓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并立下对婚姻与爱情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古人都是束发的,电视剧中的半束发是否不合古代礼制?

古代人当然是全束发的,不过,不是因为礼志要求一定如此,而是因为大多营养不良,头发少而已。头发是什么,蛋白质啊!要是按照现代人的发量,不要说不剃头,留个两年头上就顶不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