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后的勾践通过战争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后来的越王国怎么样了?
越王勾践,姒姓又名鸠浅,是越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卧薪尝胆”的主角。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为王,前494年越国被吴国击溃被迫求和。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多年,越国国力不断强盛起来,公元前482年与公元前478年两次击败吴国。
公元前473年灭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在徐州会盟诸国,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灭掉吴国以后,国土越过了淮水与中原的鲁国接壤,并且疏通了江淮地区的运河,与齐鲁诸侯会盟,致贡于周,被周天子承认为华夏诸侯的“伯”。
当时的越国,国境越过淮水、北抵胶东半岛,东抵大海,南至宁绍平原,最西到达鄱阳湖流域。越国土地辽阔而肥沃,农业发达,由于天然地理之便,越国水兵横行于江淮之地,成为春秋末年最后一位霸主,国力强大。
然而进入战国时代,越国国力又迅速衰落下去,越王无疆时代,楚威王灭掉越国。
卧薪尝胆后的勾践通过战争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后来的越王国怎么样了?
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率大军攻打越国,势如破竹,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屈辱求和,被吴军俘虏,成为阶下囚,被押往吴国宫廷中服苦役,并被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吴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忍受了三年的屈辱后被吴王释放回国,在贤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立志图强,睡在柴堆上,坐卧饮食都进出要尝一下苦胆,用艰苦的生活磨砺不屈的意志,随时提醒自己勿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与斗志。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脱胎换骨,化茧为蝶,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攻打吴国,越军一路所向披靡,终于灭掉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挥剑自刎,成就了越国的霸业,并使自己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不仅极具传奇,而且脍炙人口,一直延续至今。
越王勾践本是一个外宽内忌、刻薄寡恩之人。夫差与勾践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能力与作为方面,与道德、正义等冠冕堂皇的说辞关系并不大。文献记载,勾践最初对吴王阖庐之战之所以能获胜 ,就是靠阴鸷狠毒、惊悚恐怖的“自杀战术”取得的。战前,勾践招集了一批以巴人为主的亡命之徒加以训练,开战时让这些“敢死队员”排在吴军阵前依次拔剑自杀,吴军将士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怪异打法,个个看的瞠目结舌、魂飞魄散,最后不知所措,溃不成军,勾践乘势挥兵掩杀,大破吴军。
夫差之父阖庐临死前叮嘱他勿忘“越国勾践杀汝父”之仇。夫差牢记父亲的遗嘱,日夜训练军队,终于在公元前494年把倾巢来犯的越军团团包围在会稽。在吴军的凌厉攻击下,大举进犯的勾践麾下只剩5000残兵。
夫差没日没夜的操练士卒,增强武备,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灭越复仇良机。
然而夫差却心怀妇人之仁,将这绝无仅有的机会白白丧失了。在你死我活的争霸战中,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人性光芒,勾践深谙此理,夫差却一无所知。
夫差只是将勾践押回吴国软禁起来,对待他如奴隶一般,百般羞辱他,勾践却明白韬光养晦的玄妙,怎么能让夫差解气他就怎样来,完全将帝王的尊贵面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勾践蓬头垢面,自我作践,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与猪狗无异。然而勾践并未泯灭心志,他自励自省,一切只为复仇雪耻。这一切都与锦衣玉食、刚愎自用的夫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为胜利者,夫差根本没将阶下囚勾践放在眼里,而是显示出一种雄主的雍容大度,完全没有参透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韬晦玄机,更不知道“小气忌刻”是宽容大度的克星。
3年后,勾践骗取了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了越国。而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反败吴国,逼死夫差。
在范蠡、文种的策划下,被称为“千古第一美人记”的灭吴计划得以悄然进行。夫差得到了疑似越国“间谍”的绝色美人西施,日夜沉溺在温柔乡里难以自拔,早已经消磨了胸中的万丈霓虹之志。中国的传统政治家最善于利用美人搅局,此法胜过千军万马,屡试不爽。夫差得到了西施,就注定身陷泥淖中,再难脱身。
在此期间,吴国丞相伍子胥识破了越国的阴计,他屡次劝谏吴王夫差,不止一次的劝他不要沉溺于女色中、必须尽快灭掉越国,以免后患,夫差却将伍子胥的忠言当耳旁风。最后恼羞成怒的他在佞臣太宰嚭的谗言撺掇下,居然赐伍子胥自尽。“万众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伍子胥正是那铁骨铮铮的谏臣,用这句话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史载,伍子胥用吴王赐剑自尽前愤愤地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珠挖出,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攻入都城”!就这样,最忠于吴国、对越国威胁最大的非凡人物,被好赖不分的吴王自己剪除了,从此越国再无顾虑了。
越王勾践挥师灭吴,吴国惨败,虽然越王答应将被俘的吴王夫差安置到甬东,留给她100户的食邑,然而造化无力,悔愧交加的吴王感觉没脸苟活于世,还是挥剑自裁了。弭谤阻谏的吴王终于失国身亡了。
越国灭吴后成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国胜利后,功臣范蠡却不告而别、携西施泛游五湖、遁匿于名山大川中,后来在齐国成了富可敌国的“陶朱公”。
范蠡临行前留言对另一位功臣文种说:“越王长颈鸟喙,刻薄寡恩,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现在不走,将来悔之晚矣”。文种贪恋权位,执迷不悟,最终落得个被勾践赐死的可悲下场。
勾践吞吴称霸后,率大军渡过淮河,召集齐、宋、晋、鲁等诸侯在徐州会盟,并迁都琅琊,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
公元前465年,勾践病死 。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直到公元前306年,再度强盛起来的楚国乘越国发生内乱之机,挥师击越,强大的楚军很快就灭掉了越国,改设江东为郡。自西周时首创,已建立了1000多年的越国几起几落,终于在楚国的强大攻势下灰飞烟灭。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卧薪尝胆后的勾践通过战争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后来的越王国怎么样了?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灭亡了宿敌吴国,此后勾践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他死后其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后,其子不寿即位。不寿继位后的第十年,他的儿子朱勾发动政变弑父篡位。朱勾在位37年,他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位期间先后攻灭滕国、郯国,当时的越国与齐、晋、楚并列为天下四大强国,威震天下!
朱勾死后,太子翳即位,史称越王翳。越王翳在位期间,发生了“田氏代齐”这一事件,邻国齐国一下子换了主人。田齐建立后对越国的都城琅琊虎视眈眈,而越国的另一个邻国楚国也日益强盛,迫于齐楚两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越国在中原的霸权实际上已经难以支撑,此外当时越国国内的旧吴国贵族也在图谋复仇,在这种内忧外虑之下公元前378年越国被迫迁都于吴。
越王翳的弟弟名为豫,他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他又挑唆越王翳杀害太子诸咎,但越王翳未听。太子诸咎得知后甚为恐惧,他为求自保决定先先手为强。公元前376年太子诸咎率领军队军发动了宫廷政变,和他的祖父朱勾一样弑父篡位。
不幸的是仅仅三个月后,太子诸咎又被越国人群起而杀之。“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之间互相残杀,造成越国国内的政局混乱不堪、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动荡不安、民生逐渐疲敝,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因为听信田姓说客所言于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楚国早有灭越之心,事先就有充分的军事准备。当时楚国的国君楚威王亲自领军大败越军,杀死了越王无疆。
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分别建立东越国和闽越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越国故地成为秦朝的郡县。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迁徙到了江淮一带,自此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越国势力彻底消亡。
如果您认同丹妹的回答不要忘记点赞并关注哦卧薪尝胆后的勾践通过战争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后来的越王国怎么样了?
[呲牙][呲牙][呲牙]我来回答越王勾践后来做了皇帝。
灭了吴国。他本身就是越国国王。
只不过,可能没有以前那样励精图治了。
这里要说一点,范蠡后来辞官了,据说与西施
一起去泛舟五湖了,做了陶朱公,
钱赚的钵满,而文种则被杀。
这可能就是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吧。
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也。文种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贪恋权位被杀。范蠡看得透,看得明白,所以晚年过的悠闲的很,得以养老快乐无穷。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向吴求和。
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恢复起来。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后来勾践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这就是越王勾践的故事。(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编辑)
(图来自网络,侵删。)[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卧薪尝胆后的勾践通过战争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后来的越王国怎么样了?
勾践早年败给了吴王夫差,屈辱求和。后来亲自到吴国侍奉吴王,并卧薪尝胆,励志灭掉吴国,报仇雪耻。后来,勾践在大批谋臣的策划下,通过战争夺取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勾践也因为“卧薪尝胆”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但是,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越国后来怎么样了呢?
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两国诸侯会合,并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的肉给句践,称他为“伯”。越王句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国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勾践号称霸王。
谋臣范蠡在勾践灭吴称霸以后,于是离开了勾践去了齐国。从齐国给好友文种发去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其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开?”文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伤文种将要作乱,越王勾践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于是文种自杀身亡,印证了范蠡说过的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勾践逝世以后,儿子鹿郢即位,越国全盛时期结束。越王鹿郢逝世,儿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儿子翁即位。越王翁逝世,儿子翳即位。越王翳逝世,儿子之侯即位,越王之侯逝世,儿子无强即位。越王无强继位后,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策反越王,劝说其攻打楚国。越国放弃齐国,转而攻楚,结果被楚国打败。越王无强被杀,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贵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所以,越国从无强开始,已经灭国。越国最辉煌的时刻也就勾践称霸时期,此后的越国基本淡出了战国历史。
卧薪尝胆后的勾践通过战争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后来的越王国怎么样了?
越王勾践不是通过战争战胜吴王夫差的,他靠的是战略和阴谋。然而天道轮回,在他挖坑灭掉吴国后的100多年,自己的后代也犯了吴王夫差同样的错误,惨遭灭国。
吴越相争,其实没什么道德高下之分,也不存在复不复仇的概念。
两国的国君家族虽然都来自中原华夏,但长期偏居东南一隅、与少数民族混居融合的现实,使得他们都沦为了断发纹身的“蛮夷”。所以在早期的春秋史料中,两国压根没留下多少记载,可谓难兄难弟。
春秋中期,持续百年的晋楚争霸将无数小国裹挟其中,吴、越也难以独善其身。为了制衡楚国,晋国主动联络、帮助吴国发展;而为了给吴国添乱,楚国也联合越国,就这样,吴王阖庐、越君允常开始了掐架。
当然了,即使抛开大国博弈的元素,以越国的地理位置,他若想与华夏文明保持联络,也必须首先应对吴国。说两国是天生的死敌,并不为过。
但在相差悬殊的国力面前,只要吴国未被其它因素干扰,越国压根不是对手。
起初的吴国,对于越国的威胁并没放在心上,而是把精力集中于问鼎中原、挑战曾经的霸主楚国。公元前505年,趁着吴王阖闾率大军占领楚国郢都、国内防备空虚之际,勾践举国伐吴,让阖闾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后,吴国才真正留意起身后这个不起眼小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将精力集中往南。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亲自率军伐越。实力处于下风的勾践兵行险着,派出三波敢死队在吴军阵前自杀;吴兵被这一场面惊呆,因此放松戒备,却被越军主力偷袭,其后全线大败而退,吴王脚拇指受伤,并因此而死。
临终前的阖庐交待儿子夫差,必须要报这一奇耻大辱。一旦吴国集中精力,越国毫无与之抗衡的机会。仅仅过了三年,勾践就面临着被围会稽山上的绝境。
对于夫差接受勾践投降,后世争议颇多。但若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站在夫差的立场上,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一决定。
在春秋时期,争霸还是主流、赶尽杀绝并不受欢迎;而争霸既要凭武力,更得靠信义、仁德。越国并不是吴国进军中原的主要敌人,若对放下武器、俯首称臣的勾践穷追猛打,吴国付出惨重代价事小,在中原各诸侯国中造成“穷兵黩武、得理不饶人”的印象才更要命。
更何况,在那个春秋信义尚存的年代,人们对堂堂一国之君作出的承诺还是比较有信任度的。但夫差君臣没料到的是,勾践并不是有规则意识的人。
勾践在国内卧薪尝胆、鼓励生产、招揽人才这些动作我们无需多言,单讲他对外是怎么迷惑、削弱吴国的。
首先,他对吴王、吴国极尽谦卑之能事,不仅自己俯首帖耳,还派重臣范蠡、柘稽等人前去吴国当人质;至于进贡、送礼、朝拜,那更是基本操作,让吴国上下都放松了戒心。江湖上甚至流传他替夫差尝大便诊病的传说;
其次,分化、离间吴国君臣。勾践利用夫差与伍子胥的理念冲突,不吝重金收买吴国太宰伯嚭,挑拨、打压察觉出勾践复仇心思的伍子胥,使吴国内部再也没有对越国心生警惕的重臣;
其三,鼓励夫差北伐,恶化吴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勾践利用夫差急于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利用大夫逢同的建议,对外“结齐、亲楚、附晋”,孤立吴国。
同时,他采取各种方式鼓动吴国北伐,每当吴王决心未定时,勾践就采取诸如主动请求出兵助拳、送上象征武力的“屈卢之矛,步光之剑”等加油鼓劲;而当吴军付出惨重代价疲惫归来时,勾践则“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让夫差越发志得意满。
在这一番组合拳下,越国埋头发展、实力逐渐增长;吴国一方面损失了伍子胥这样的能臣,另一方面被无尽的北伐消耗国力、人力,而且还招致了中原各国的排斥。
公元前482年,当夫差率领主力北上伐齐、其后黄池会盟时,认为时机成熟的勾践终于撕掉了面具,率领全部精锐对腹地空虚的吴国发动了背刺。夫差不得不仓惶回撤,甚至迫于严峻的局势对越国低声下气。
但勾践并不会像夫差当年那样心慈手软。公元前475年,精疲力尽的吴国彻底被打崩,吴王夫差自杀,曾经威震天下的吴国灭亡。
而在吴国岌岌可危的几年里,由于勾践在前期的挑拨、分化,中原诸强态度出奇的一致:坐山观虎斗,坐视一个大国被吞并,这在秉大国承势力均衡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获胜的勾践,深刻吸取了吴国的惨重教训,他在徐州与齐、晋两强会盟,态度极其端正,丝毫没有当初夫差那样的趾高气昂;他恭恭敬敬的向周天子进献贡品,表态要当一个服从华夏秩序的乖诸侯。
回国后,他把当初吴国从楚国手里夺下的淮河流域返还给楚国,把吴国从宋国手里侵占的土地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百里之地送给了鲁国,反正这也是原来吴国的领土,借花献佛、换得邻居们的亲善,不亦乐乎。
在勾践的一番操作下,当时的越国地位是这样的:“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偏居一隅的小小越国,如今竟然成了春秋最后一霸,这样的场面,往前推个十几年,估计压根没人敢相信。
只可惜,“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勾践的后代最终忘记了祖辈的教训,重蹈乐吴王夫差的覆辙。
在勾践死后,雄霸东南的越国仍一度保持着强势地位,就像墨子说的那样:“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期间,越国趁机吞并了几个小国;战国初期,在田氏代齐的时候,越国甚至打起了齐国的主意,但在齐楚两强的威压下,越国的野心未能得逞。
接下来,天下变成了战国七雄的舞台,无力逐鹿中原的越国王室开始沉迷于内斗,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惨案,整个越国也步入了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的困境,越国国运不可阻挡的衰落下去。
公元前334年,在位的越王无彊雄心万丈,计划继续祖先征伐中原的未竟梦想,首要目标仍旧是横在北方的齐国。
齐威王不会傻到跟越国硬拼,他来了一手神操作:派人忽悠越王“伐齐不如伐楚之利”,即声称当时的楚国国内空虚、是个软柿子。
楚国如果真的软,齐国为啥不去捏?然而,对于这种漏洞百出的话,无疆竟然深信不疑,他果真调转火力对付楚国。
可惜,一代雄主楚威王早已把越国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正愁没有开战的借口呢,无疆竟然送上门来,跃跃欲试的楚军猛扑过来,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越军不堪一击,溃不成军,原有的吴地成了楚国的领土,越国王室分崩离析,各宗室纷纷自立门户,沦为了一盘散沙,争先恐后向楚国称臣,越国已经名存实亡。
如下图,瓯越、闽越,就是越国的残余力量,但已经失去了诸侯国的地位,再度沦为“蛮夷”。
秦朝时,百越被纳为郡县;而在秦末大乱时,越国宗室后裔站在刘邦一边,后来被封为闽越王;汉惠帝时期,分封另一位越国王室为东海王(东瓯王)。直到汉武帝时期,他们才被完全纳入汉朝,融入了中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