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马岛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马岛战争又称“南大西洋战争”,是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也是冷战时代规模最大的海陆空联合作战。马岛战争的爆发,主要还是阿根廷自己作孽。本来,阿根廷以为是家门口作战会非常顺利,没想到最终惨败,被远道而来的英国打的家都不认识。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经号称“世界肉库粮仓”的阿根廷经济一蹶不振,通胀率暴增到了700%,经济严重衰退,当时的阿根廷国内民怨沸腾,对加尔铁里军政产生了严重不满。而为了稳定局势并且把握权势转移视线,加尔铁里开始准备发动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有7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18世纪英国人成为了岛上的第一批移民,后来被西班牙驱逐,1816年脱离西班牙殖民的阿根廷宣布继承马岛主权,然而1833年又被英国人驱逐,最终确定了马岛为英国的海外领土,但是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
双方一直对马岛有所争议,然而争端一直都以谈判的形势进行。英国怎么都没想到后来的阿根廷竟然会自不量力直接登岛,挑起了战争。
最终,英国获胜阿根廷战败,原本想借“马岛战争”转移民众视线的加尔铁里反而弄巧成拙,军政府迅速垮台。而英国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获胜以后,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内阁地位更加稳定。
英阿马岛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产生争议,最初为英国实际控制,后阿根廷出兵暂时占领,取得马岛控制权……。英国尽管远在万里之外,但不容领土丢失,英三军将士奉命远征。经过艰苦卓绝的日夜奋战,英军取得最后胜利,重新取得马岛控制权。但是,马岛主权至今仍是两国各自主张。国际社会对此也争议纷纷,有些国家支持🇬🇧,有的国家支持阿根廷。关于马岛的未来,是否还会爆发战争,尚存在多种可能。我们都主张保持世界和平现状和人类社会的不断正向进化,积极开发和繁荣地区经济。各国共同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繁荣框架下,协商解决各类争端,不惜搁置争议(留给更高文明的人类用革命性的理念和模式去解决),坚决反对各种冲突和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不是20世纪70年代在其周边海域发现了石油,英国才懒得管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
可是一看见石油了,老牌帝国主义就两眼放光当宝贝了。那年头英国的日子并不好过,7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思想之下,西方世界的经济高速发展也过去了,80年代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新词“滞胀”。所有老牌新牌帝国主义都在发愁哪忽悠来钱,现在天上忽然掉这么大一馅饼,约翰牛当然要摁得死死的才是。
阿根廷当时是军人政权,隔三差五地把反对派抓起来扔海里喂鱼,经济搞得更是鸡飞狗跳。总统加尔铁里先生眼瞅着宝座不太平了,就开始打上这片群岛的主意了。他满以为阿根廷给美国当了那么多年狗腿子,现在要块小地盘还是不成问题的,老大会睁只眼闭只眼的。再说,英国本土离着这片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么远,哪就至于大闹一场,无非打打嘴仗咯。总之就是一句话,咱来把大的!
于是乎1982年4月2日,4000阿根廷军队登陆马岛,俘虏了屈指可数的几名英军,升起阿根廷国旗。加尔铁里人望飙升,俨然一位民族英雄。
英国朝野震动,二等帝国主义哪受得了这种屈辱?婶可忍叔不可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国会慷慨陈词一番,顺利拿到开战授权。英国舰队浩浩荡荡就一路向南了。
之后的事嘛,就是英国潜艇先干沉了阿根廷巡洋舰。然后阿根廷人拿飞鱼导弹干沉了英国驱逐舰,惊得英国人目瞪口呆,顺便替法国人做了大广告。
但是老牌帝国主义不是白叫的,来了一出瞒天过海的圣卡洛斯登陆。阿根廷空军拼死攻击,又炸沉了几条英国军舰。不过时间一长,阿根廷军工技术落后,后劲不足的死穴越来越明显。加之岛上的阿军指挥无方,士气低落,龟缩在首府达尔文(斯坦利)港扛了1个半月之后于6月14日投降。总统大人加尔铁里随后下台,之后锒铛入狱,在班房里嚼着黑面包反思他的伟大计划怎么就输了个底儿掉。
马岛之战的教训就是战争不是儿戏,没有做好最坏的准备就不要轻启战端。阿根廷上上下下都把战争当成了一场假日郊游,最终冷酷的现实让他们明白了谁把战争当儿戏,战争就会抽谁的脸。只是被抽脸的代价他们直到今天也没支付完,将来还要再继续支付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