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琴能够流传千年?

古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琴音也能扣人心弦。

为什么古琴能够流传千年?

古琴流传千年这个说法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因为不知道你说的是古琴这个乐器,还是古琴这门艺术。

首先是艺术性。中国历朝历代,但凡是有身份的文人,没有不会弹琴的。就算是没有身份的,古琴也是文人必备的修身养性的乐器。琴棋书画,琴在首位,足以看出古人对古琴这件乐器的重视。再有就是社会高层对古琴这一学期的重视。关于古琴的传说很多,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等等。还有就是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是谁,古往今来第一大圣人,他都弹琴,那些受过儒门教育的人,如果说自己连琴都不会弹,你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嘛。再有就是宋朝的时候,宋徽宗对古琴也特别重视,甚至不惜重金打造了专门放古琴的宫殿。著名的《宋徽宗听琴图》也足以看出皇帝对古琴的重视,连皇帝都这么重视,其他人当然会跟风了。所以古琴流传不久的话,对不起这么多文人墨客,帝王贵胄为他站台。

再有从乐器本身来说。现存最早的也就是唐代的,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到现在还能弹,比较有名的就是故宫馆藏的大圣遗音古琴。2013年的时候也有一张唐代的古琴拍出了上亿的天价,具体数字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古琴这个乐器能流传这么久,也跟他的选材和制作工艺是有关系的。上百道的工序保证了古琴能够经受住时间的磨砺,匠人精神给与了古琴传世的人为条件。

所以古琴能流传这么久,并且能够在新的时代散发出他独有的光芒。

想了解更多古琴文化,就点我关注吧

为什么古琴能够流传千年?

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古琴也就一直受到保护和珍惜,所以能够传承久远。传世古琴,以唐琴为最珍贵之神器。唐琴之中,又以“春雷”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实是最最珍贵的无价之宝。大家看看春雷古琴的传承过程,就能体会古琴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年了。

台北故宫收藏春雷古琴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金灭北宋后,“春雷”琴被金人运到了北京,成为了金帝宫中的第一琴。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竟无损坏,成为元宫中的珍宝。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复归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以后其琴又归赵德润所有。明朝时,“春雷”传入明宫之中。

北京郑珉中收藏春雷古琴

到了清朝,“春雷”琴流传到裕亲王府中。以后,该琴又流出府外,后来为满州大琴家佛诗梦所得。后来,佛诗梦又将“春雷”琴传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为汪氏传家之宝。现“春雷”琴被北京琴家郑珉中收藏。其实众所周知的春雷古琴有三把,另外两把分别为旅顺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大家都说自己的春雷古琴是宣和故物,其实也没法考证了。

旅顺博物馆收藏春雷古琴

导游郎机缘巧合,于近期也收藏了一张春雷古琴。这张春雷古琴曾在一个古董店里随意摆放了很长时间,幸好没有损坏。导游郎以前从来不去看它背面的铭款,近来小朋友想学古琴,我才注意这方面的知识,把它买了回来。

导游郎收藏春雷古琴

其实绝大多数古董存世量多少并不能精确统计,只是有没有人发现罢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比较好的年代,古琴历来被当作珍宝而爱护有加,它们的传承自然会容易得多。在现在这个有知识没文化的年代,如果始终没有有心人发现和保存,有些古琴也就灭失了。

为什么古琴能够流传千年?

如果说有一样乐器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品性,那绝对是古琴了,平素温和淡雅,亦能弹出崩山裂石的杀音,古琴的声音,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性。

我去参加车展,休息间隙,有人在角落里弹古琴。周围人来人往,没有一个停下来注意她。也许是她的琴声已和休息间的气氛融为了一体。

她弹的很舒服,曲子宛若流水。这个休息间布置的很古雅,很空灵,有一种禅的味道,令人不觉生静,窃以为,在这样的氛围里,焚香、品茶、冥想极好。

我对音乐没有什么涉猎。从小到大,虽然有音乐课,但老师从没教过哆瑞米,也没画过五线谱,自然五音不全。

初中时候和一堆诗人一起坐,听他们谈《命运》《小夜曲》,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觉得那就是最好的,便常拿来听。

母亲喜欢苏小明、关牧村,觉得也不错。乡间最流行的是八音会,喇叭、唢呐、笙,听着,也有滋味。但真让自己拿起来,就慌张了。

上高中时,有一个刘姓同学,只学了二天,就会拉二胡。实在令人羡慕。不知道是不是这份才情,让他有不错的女人缘。

我自己唯一亲近音乐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听猛士, 跳霹雳。一次是到工厂时,过年、五一,工会组织乐器队,捞了个大钗敲敲。至于古琴,那肯定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了。

到了儿子这辈,好歹让他说了葫芦丝、笛子。虽然仍不愿张口,但一张口,还是蛮押韵的。不过,他也不知古琴。

学古琴的是我的外甥女,过级了。女子学琴还是好的,很悠雅的感觉。外甥女是个活泼性子,可一挨着琴,整个人就静了。

对古琴最熟络的,当然是高山流水。上初中时候,过六一,学校组织看电影《知音》,不知道是为王心刚和张瑜演绎的故事感动,还是为张瑜弹唱时,那些词:“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所感动,一下子就记下了。

以后再看伯牙和子期,很自然就代入了。有了电脑后,收藏了很多歌,仍旧不懂,但愿意听。《阳关三叠》《渔樵问答》《广陵散》。

其实呢,有些音乐就是这个好,不需要深记,只要有感觉即可。

我在工厂时,一个在村里喂猪的赵同学,经常过来坐。谈写作,谈上海有个姑娘曾为他落泪。他在忻州认识了一帮诗人和画家,个个都风骨清奇。

这些人除了舞文弄墨,还弹古琴,有自己的琴社。兴致来了,就清弹一曲。这样的生活,着实令人艳羡。可惜赵同学早早殁了,我只和他们中的几个偶尔在其他场合遇到,想再听一次清韵,实在很难。

“独坐幽篁里,林深人不知。弹琴复长啸,明月来相照。”

也好,琴本就是幽独物,他们弹的本就是他们自己的心声,何必那么多人凑趣呢。

“琴者,禁也。”

“琴者,心也。”

“攻琴如参禅。”

最老的那把古琴,据说是伏羲造的。他看见梧桐上栖满凤凰,凤凰一叫,百鸟都来起舞,就喜欢上了,拿来做了把琴。其实,许多圣人都喜欢造琴的,孔子、列子、师旷、尧、神农。

正所谓,琴棋书画,君子之学。伏羲还写了《易》。古琴里有自然之怡趣,易呢,也是表达自然的。易是中华人文的初始,也或,从这里看,中华人文也可能是从古琴里幽幽弹来的

为什么古琴能够流传千年?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而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古代文人大多喜欢著书立说,所以唐代的曹柔(唐贞观后咸通前,639后860前的人)创制了“减字谱”,得以让古琴的很多传世名曲流传下来,相应的作曲者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曲子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也都一并得以流传下来,所以古琴一直是文人雅士之间必不可少的乐器,我们中国的文人雅士一直都不少,所以古琴才能够流传千年,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进攻参考。

为什么古琴能够流传千年?

因为琴的表面有一层大漆包裹,大漆的特质是耐酸、耐碱、耐湿、耐燥、耐低温、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因此可千年不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