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政府主持的“无为而治”有什么成效?

经过秦朝暴政与楚汉争霸的摧残,西汉初年人口锐减,百废待兴。面对这样的江山,西汉最初的几代统治者都主张“无为而治”,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指导,尽可能少的去干涉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汉初的这种治理方法,使得汉朝的国力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创造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横扫四海奠定了深厚基础。

“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原道》

“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淮南子·览冥》

汉初,施行分封制度,奖励农耕蚕桑,对各种赋税大规模减免,而统治者也大多崇尚节俭。

汉高祖刘邦、吕后、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时代,轻徭薄赋,同时以身作则,宫廷也崇尚节俭,对于统治,主张“以德化民”。笃信黄老,以“清净不扰民”为思想基础,海内富庶。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文帝继位,躬修位节,以安百姓。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出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西汉初年,政府主持的“无为而治”有什么成效?

要知道“无为”有多厉害,就要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了。因为三皇五帝和周朝鼎盛时期的历史,我们知之不详,而以黄老之说治国占主流的,也就是西汉初期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都是治国思想的主流。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是谓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儒家这两个哲学流派的斗争,是很激烈的。春秋战国之后,秦朝的政治,是大有为的政治,但经过春秋战国的战乱,留给秦朝的,是一个烂摊子,外强中干,北方正在崛起的匈奴成为致命威胁,因此秦始皇不惜代价修筑了长城,也耗尽了民力。大有为之君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很快就被贵族和平民的联合力量推翻了。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和丞相萧何反秦道而行之,采用了与民休息的策略,薄赋轻敛,人口快速攀升,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白登之围和和亲政策,证明汉朝的国力仍然不够强盛。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延续了汉初的政策,国力提升很快,为汉武帝的大有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汉武帝前期,天下总体上比较太平,崇尚礼教、长于维护统治秩序的儒家发展很快,以至于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斗争激烈,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境地,但仍旧是黄老学说为主导。崇尚黄老之道的窦太后去世后,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天平倾向了儒家学说,特别是作为一代雄主的汉武帝,有了强盛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开始集中国力打击匈奴,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以致于信心极度膨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要以巨量的消耗作为支撑,汉朝的国力迅速地消耗,以致于后期汉武帝不得不妥协,下了“罪己诏”。但是,汉朝与匈奴的实力对比,是汉朝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以致于北匈奴向欧洲逃亡,却不经意间灭掉了号称无比强大的罗马帝国,成为汉朝实力处于全球巅峰的明证。这表明,西汉前期快速恢复了国力,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财富,“无为而治”的巨大力量可见一斑。汉朝以后,黄老之道的政治学说,就被儒家的礼教学说压倒,只是在作为战乱之后恢复国力的历朝历代建国初期才被采用。

从西汉初期的强盛,可知“无为而治”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只可惜由于儒教以及所谓智者的曲解,便被污蔑为“无所作为”、“避世隐居”的学说了。

以上便是个人浅见,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