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比汉文帝节俭,比雍正勤政,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第一,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第二,勤政的皇帝也许是效率低,而不是要忙的事情多;第三,清朝的灭亡并不是哪一个皇帝造成的,全都算在道光帝旻宁身上也是很冤枉。

道光帝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道光帝时代,整个清朝已经衰弱不堪,而道光帝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勤俭皇帝。但作为帝王,旻宁的资质非常低,加上这段时间清朝各种弊端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旻宁仍旧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清朝无可救药。

道光帝是历史上著名的节俭皇帝,不过与其说他节俭,不如说他是抠门。
  1. 第一,道光帝非常不喜欢看别人穿新衣服,自己的龙袍都要缝补,也是历史上罕见的穿补丁龙袍的皇帝。每当看到臣子们穿新衣服他就非常不高兴。
  2. 第二,道光帝为了省钱,取消了宫廷中几乎所有的庆典,甚至皇后的生日,他也就给皇后赏赐了几个鸡蛋跟面条。
  3. 第三,道光帝抠门到极点却没有节省到银子,大量的银子都落入了内务府等地方,比如旻宁吃的鸡蛋,宫廷报账几十两白银;旻宁的裤子在宫外缝补,每一条报账竟然高达三千两。

道光初年,清朝大军平定张格尔叛乱,凯旋后,按道理犒赏一下也是应该的,然而旻宁赏赐给将士们的宴会,就是一些小菜,甚至连荤腥都不见。

《清史稿》记载: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兵饷。

每当海防、边疆防务、黄河水患、赈灾等方面需要拨款的时候,旻宁就非常不高兴。

近代的蔡东藩评价道光帝旻宁: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道光帝绝对不是暴君,也算不上是个昏君,然而他实在是很无能,作为君王,在不该节省的地方节省。对于清朝,道光帝想的不是如何去治病,而是想着如何苟延残喘,最终让清朝也是难逃一劫。

道光比汉文帝节俭,比雍正勤政,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有清一代,在经历了被称作盛世的康乾时代之后,到嘉庆朝,整个社会已呈现一片“四海变秋色”的衰败之象。嘉庆统治下的清王朝又历经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的冲击,清王朝的衰败一发而不可收,这表明在中国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制度已然病入膏肓。

当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正缓慢地徜徉于历史长河之中时,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美的一些主要国家已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经济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不断恃其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在中国沿海叩关破门。清政府竭力维持的闭关锁国的局面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内则战乱频仍,外则边患四起。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来衡量,道光皇帝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如果道光这样的君主,倘若继承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尚可能有所作为。然而,道光需要治理的却是一个充满异常错综复杂矛盾的古老国度。一个用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帝王,企图用传统方式来治理一个既有旧矛盾又有新危机国家,自然不会创造出什么奇迹。

上图清慕陵,道光皇帝葬于此

道光皇帝在位凡30年,为挽救清王朝的衰败,对财政、吏治、社会风尚等方面的诸多弊政,竭力加以革除。悠悠三十载一瞬即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初春,当道光皇帝于圆明园慎德堂溘然长逝时,他的儿子奕詝从他手中继承下来的是一个更加破败的王朝。

道光比汉文帝节俭,比雍正勤政,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道光帝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皇帝。

道光帝在位期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下了清朝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清朝的天朝上国梦想破灭了,最后一层遮羞布被西方列强掀开。

清朝也因此陷入了无数的割地赔款耻辱之中。

但如果说道光帝将清朝推行灭亡就有点言过其实了,首先道光帝并非是亡国之君。而且他再不济在死后清朝还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

道光帝开了清朝割地赔款耻辱的先河,有他的原因,更有之前清朝皇帝闭关锁国自封自闭之下积重难返的原因。

如果这样说道光帝将清朝推行灭亡的话,那么乾隆帝实际统治的末期爆发了清朝中期最大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导致嘉庆中衰,我们也可以认为乾隆帝将清朝推行了灭亡。

当然宋安之并非为道光帝辩解,而是认为清朝晚期能有如此之多的割地赔款耻辱,并非道光帝个人的原因,而是清朝整体皇帝素质的原因,是闭关锁国长期以来积压所至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再说说节俭和勤政这种事情,节俭和勤政是成功者的优点之一,却更是失败者的诸多理由之一。

如果选择的方向不对,就是再节俭就是再勤政也没什么卵用。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道光比汉文帝节俭,比雍正勤政,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道光皇帝,是满清入关以来第六位皇帝,即清宣宗,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嘉庆死后的那一年1820年继位,1821年改年号为道光。他在位时间三十年,从1820年到1849年。他在位期间是满清衰败之际,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但是把清朝推向灭亡的锅让道光背,道光是不服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衰败并非道光一人的责任,只是道光自己比较点背,轮到他当皇帝了,却出现了这么个状况。

清朝衰败之势应始于道光皇帝的爷爷,乾隆。他误判了世界大势。

乾隆在位期间,正是西方变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那个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开始正式进入了机器大生产的时代,而清政府却以天朝上国自居,乾隆十九年,也就是1754年,卢梭发表了著名的《论不平等之起源》,乾隆晚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发表,人类(除了清朝)的精神文明,主权在民的思想飞速传播,而在嘉庆第一年的时候,也就是乾隆85岁,1796年,美国又发生了有关民主文明的一件大事,而清朝却持续闭关锁国。而落后的外交思路也是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嘉庆继位到道光继位的这几十年之间,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逐渐成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逐渐优越,民主的思想传播迅速,资本主义正处在资本积累的时期。而清朝仍旧是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治制度仍处在顶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十分落后。

西方资本原始积累则是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面对这个积贫积弱已久的中国,资源还丰富的中国,自然会伸来魔爪。

而面对如此贫弱已久的中国,道光帝即使再勤俭,勤政都是无济于事的。

道光比汉文帝节俭,比雍正勤政,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提问里的前两句,都有严重错误。首先一个错误,清朝道光皇帝旻宁,哪有汉文帝节俭?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出名的仁君,汉文帝节俭到什么程度?可不止是个人粗茶淡饭的生活,他两次大规模减免田赋,把汉朝的田赋降到了空前的三十税一。甚至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不惜得罪举国公侯,也要让长安城里的列侯们归国。在节俭这件事上,每一桩都实实在在的动真格。也正是这番“真格”,当时的汉王朝,举国上下形成了节俭风气。历经战乱的中国,才得以休养生息,逐渐复苏强大。

那么道光皇帝呢?后人常津津乐道他“节俭”的美事,比如穿着打补丁的龙袍,比如吃饭只想吃便宜的片儿汤。但这么一个节俭的皇帝,治国却治出一个空前奢侈的清王朝。当时的大清朝官场上,已经是奢侈成风,以《道咸宦海见闻录》的记载,当时大清朝,各个地方府衙,三五天就要办宴席。京城里的官场聚会,经常一开就是三两天,还有戏曲助兴,堪称奢侈无比。

这样一个满朝文武奢靡的状况,堪称是对道光皇帝的勤俭,实实在在的打脸。

第二个错误:论勤政程度,道光皇帝也比雍正皇帝差得远。

雍正皇帝的勤劳,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空前。但最重要的,不是他每天疯狂工作多长时间,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雍正皇帝在位时,对于当时清王朝的各种问题,都是空前力度狠抓,而且绝不走形式只把实在事,就以抓腐败来说,他以高效的财政核算制度,登基后不到两个月,就算清了大清朝亏空烂账,然后全国拉清单,大批贪官倾家荡产。以雍正皇帝的话说,必须要让贪官的子孙世世代代做穷人,才符合他的心意。

在这种强大力度下,清王朝的吏治一度大好,摊丁入亩改革推广全国,封闭已久的港口也开始向海外打开,康熙年间积攒数十年的积弊,被雍正在短短几年里一扫而空。清王朝的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这辉煌成果足以证明:什么是真正的勤政。

相比之下,道光皇帝的勤政,却是流于形式,他号召节俭,然后满朝文武跟着效仿,全穿打补丁的衣服,可是该贪还是贪。而他的勤劳,也成了一种形式。以当时还是官场菜鸟的曾国藩吐槽说,道光年间,官员写奏折稍微出错,就会被道光皇帝狠批,于是官场上行下效,各种报喜不报忧,整个大清朝的行政效率几乎瘫痪。鸦片战争打的这么惨,就是拜此所赐。

综合这两条说,道光皇帝惨淡的治国成绩,原因也就不难找,一个讲形式不讲实际的帝王,当然会带来惨淡的实际业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道光比汉文帝节俭,比雍正勤政,为何还是将清朝推向灭亡?

道光皇帝的节俭,主要表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比如他的爷爷乾隆、父亲嘉庆都喜欢跑到木兰围场狩猎,道光为了省钱,改在北京郊区进行。再比如穿的衣服,如果破了,道光还会派人打个补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如果遇到关键问题,比如陵寝,道光皇帝还是舍得花钱的,他废弃了在遵化修建的陵墓,又在清西陵建了一个,也就是慕陵。

道光比雍正勤政?恐怕比不上,雍正平均每天要在奏折上批阅好几千字,没听说过道光有这么厉害。他如此节俭,为何清朝还是走向灭亡?因为清朝的灭亡,不是靠省一点银子就可以阻止的,腐朽的统治,庞大的人口,崛起的列强,落后的生产现状,都不是道光能够解决的。清王朝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只能一点一点走向沉没。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