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于谦不立朱见深为皇帝?

没有成年君主,谁来主持大局?所谓“主少国疑”,历史上如果君主年幼,那么把持朝政的一般不是外戚就是权臣,那在当时的明朝行得通么?澹奕认为是行不通的。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于谦等大臣私自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且拒绝瓦剌太师送英宗回京。于谦等人为何不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而立郕王朱祁钰呢?让澹奕给您道来。

第一,避免“主少国疑”。

英宗不顾劝阻亲征漠北之前,立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可以说已经确定了朱见深的储君之位。但是众大臣没有立朱见深而是立郕王,还是因为朱见深年纪太小。朱见深只有两岁,当时“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举国震动,京城与北方大量富家商贾都将财产、家人向南方迁移,整个京畿乱作一团。若是此时立一个小儿为君,又如何能安定民心呢?

第二,明朝臣子避免“权臣”的骂名

历史上宋朝有“金匮之盟”,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曾经让赵匡胤传位太宗,就是说当年如果不是世宗柴荣传位幼子,天下根本不会落入赵家手里。“国有长君,四海之福”。

明朝是宋朝之外,又一个文人主宰朝政的时代,当时的明朝文人士大夫,将名节看得比身家性命还要重要,如果立两岁的朱见深为帝,势必要有人代为执掌朝政。弄不好,将来留下骂名不说,还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第三,明朝法统规制也当时实际情况

郕王朱祁钰的生母吴太妃,出身微贱,但是朱祁钰与英宗的感情也还好,英宗出征前,册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而让郕王代自己管理朝政。所以说,郕王虽然不是储君,但是他也是奉旨监理朝政的,名正言顺。于谦等人立郕王为新帝,也得到了英宗的生母上圣皇太后孙氏的肯定,所以,郕王继承法统也是正当的。

朱祁钰称帝以后,对于击溃瓦剌守住京城与明朝江山的确有很大功绩,但是他恋栈权位也是事实。他称帝后,一意孤行废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甚至因此废掉了阻止他的皇后汪氏,英宗回朝后将其软禁。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于谦不立朱见深为皇帝?

首先明确一点,当初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还没有选立皇太子。所以土木之变发生后,最初并没有皇太子继位的问题。

正统十四年,蒙古也先不断袭扰边境,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会由皇太子留守,代替皇帝处理日常的政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但这一年明英宗才二十三岁,刚刚亲政没几年,还没有认真考虑选立皇太子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明英宗十几岁时就册立钱氏为皇后,但钱皇后这时候还没有儿子,而另外的妃子已经给明英宗生下三个庶子,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周贵妃所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这时候还不到两岁。

明英宗和钱皇后的感情很好,两个人也都还年轻,也许过几年钱皇后会有儿子,所以明英宗并不急着立太子。

现在明英宗要出征,就让自己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驸马都尉焦敬为辅佐。

没想到这一去出了大问题,明英宗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危急时刻,皇太后的态度至关重要。这位皇太后姓孙,名义上是明英宗的生母,实现却不是,而郕王朱祁钰却明确不是她生的。

所以孙太后要努力维护明英宗的利益,匆忙在明英宗三个庶子当中选择最大的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同时“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天下”。

显然,孙太后是想进一步让这个吃奶的娃娃做皇帝。而另一个重要人物钱皇后,在得到明英宗的不幸消息后,心急如焚,日夜悲号,为他祈祷神明。因为整天趴在地上,钱皇后的一条腿落下伤残,还哭瞎了一只眼睛。钱皇后当然不情愿册立朱见深,但是,朱见深做皇帝,自己起码还可以有一个皇太后的虚名。如果是朱祁钰做皇帝,自己只能算个皇嫂了。两相比较,她宁愿选择朱见深。

但大臣们不同意孙太后的想法,文武百官一起向孙太后上书,指出当前形势危急,“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年幼的皇太子无法主持大事,只能让人心不安,所以大家明确要求推立郕王,孙太后只好批复同意。

大臣们把消息告知郕王朱祁钰,朱祁钰大惊,坚决不肯。被大臣们逼得急了,他厉声大吼:“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

大臣们仍然坚请,两下里僵持不下。关键时刻,兵部尚书于谦站出来对郕王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说白了,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客套什么啊。郕王于是接受大家的意见,正式登基。

可见,当初孙太后匆忙册立皇太子,属于节外生枝,是有一点私心的,有欠妥当,也给郕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是后来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于谦不立朱见深为皇帝?

主少国疑是历朝历代最怕遇到的境遇之一: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出生于1447年,后被孙太后立为太子),此时只有两岁,是不能于危难之中挑起国家社稷的大梁的。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捍卫北方边境的军队损失惨重,短时间内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武装力量与也先对抗,京师危在旦夕!所以,当时朝野中已经有大臣提出南迁,但遭到了于谦等主战大臣的痛斥!

国不可一日无君,放任王振专权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之前,并没有立下太子——朱祁镇的皇后钱氏此时并没有为朱祁镇生下一男半女,朱见深是朱祁镇和一位周姓宫女所生。

相比较之下,郕王朱祁钰在明英宗亲征之前,就曾奉旨镇守京师,行使监国权力!身为明英宗的异母之弟,朱祁钰此时正值青年,精力充沛,加上贤能大臣的辅佐,更容易达成击败瓦剌、重振大明王朝雄风的目的!

所以,在朝臣和太后等势力的斡旋之下,郕王朱祁钰继位,朱见深被立为了太子!

事实证明,拥戴朱祁钰继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就在朱祁钰登基不久,也先就放弃了大同、宣府两镇,突破紫荆关后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守军准备充分,所以也先的兵马很快就被击溃。朱祁钰知人善任,与于谦等肱股之臣一起挽明朝大厦于将倾,功不可没!

天不假年,景泰帝朱祁钰只做了8年皇帝,就暴病之后撒手人寰,其生前所立的太子朱见济也已于数年前夭折,大明皇帝的宝座又被朱祁镇夺了回去。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于谦不立朱见深为皇帝?

因为太子年纪太小。

当然,中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都不乏幼主登基的事例。不管是沙俄的彼得大帝,还是中国的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都很年轻。而东汉时期,更有几个月的小孩子当皇帝的先例。

但是,在国家动荡、局势危机的时候,国家需要一个能沉得住气、能给民众信心、能够一定程度上做出决策与判断的皇帝。这叫做“国家多事,国赖长君”。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而朱祁镇的儿子,太子朱见深,出生于公元1447年。这时是一个还没满2周岁的幼婴。如果国家太平无事、朝政稳固,让这个小孩子当皇帝,让沉稳老练的大臣辅佐,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敌军围攻京师,朝野动荡,国家存亡一线之间,再辅佐这样的小皇帝登基,就变得太可笑了。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于谦不立朱见深为皇帝?

朱祁镇就是被于谦这帮人给害的,为了打压武勋势力,维护官僚地主集团利益,于谦一伙子人把皇帝都卖了。要是立朱见深,必定有顾命大臣,于谦这伙子人官小资历浅都不够格,怎么抢权?只有景泰帝,他们才能利用正职不在,侍郎当道的优势迅速掌权。这也是为啥复辟之后二话不说就把于谦砍了的原因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于谦不立朱见深为皇帝?

这个拥立之功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啊。特别的名不正言不顺没资格得到宝座的人,被拥立之后基本都要依靠拥立者来维持位置的稳固,拥立者可以顺势架空新帝!这天大的好处,于谦不另立新君那才是奇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