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何没有儿子做皇帝?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交流。
传统说法是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没想到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然而看赵匡胤本身,也的确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他传位弟弟,也是为了国祚考虑。
赵匡胤本身只有四个儿子,而且有两个都是夭折,年幼的时候就死了,只有燕懿王赵德昭与秦康惠王赵德芳两个活到了成年。北宋开宝九年十月,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商议事情。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第二天,太祖突然驾崩,晋王赵光义登基称帝。然而对于这一段历史,也是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弑兄夺位,也有人认为太祖驾崩是个意外,而当时两个皇子年幼,天下未定,根据杜太后临终的“金匮之盟”,太宗以“兄终弟及”而登基。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有一点可以说,没有传位给儿子并非太祖赵匡胤本身的无奈。金匮之盟:北宋健隆二年,赵匡胤称帝后第二年,其母亲杜太后病危,弥留之际传召赵普与自己的儿子入宫。
杜太后问赵匡胤为何能够得到天下,赵匡胤不知如何做答。杜太后说:“都是因为柴荣传位给幼子!如果周朝有年长的君王,哪里能轮得到你?将来你要传位给光义,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啊。”赵匡胤答应,而赵普作为见证人,当即在杜太后榻前写下盟约,藏与金匮之中,称作“金匮之盟”。
很多人认为是赵光义害了太祖夺位,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杜太后薨后一个月,太祖就加封赵光义为“开封尹”。要知道,五代到北宋初期,“开封尹”都是皇储的封号。
而赵匡胤自己两个活到成年的儿子,他一直都没有封以王爵。太祖在世的时候,赵德昭与赵德芳是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尹等官位,两人的王爵都是太宗登基后才有的。太祖出于国祚考虑,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也不一定是假的。
宋太祖为何没有儿子做皇帝?
中国历史上,夺权篡位的武将权臣,不知凡几,很多篡位者被人咒骂,但宋太祖赵匡胤似乎是其中的特例,骂的不多,且身后的名声还算不错,有“唐宗宋祖”之誉。而宋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兄长赵匡胤的皇位,开创了宋朝的灿烂辉煌的文化盛世,却因不明不白的继位过程而倍受诟病,所以,对待历史,也常常只能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态度来对待了。
关于宋朝初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千古疑案。历史上关于兄弟俩的皇位传承,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记载,一者是“烛影斧声”,二者是“金匮之盟”。“烛影斧声”之说,是讲宋太祖得重病后,某晚召来弟弟赵光义进宫议事,周围没有他人,“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烛影斧声”之说,直白地说,就是赵光称杀兄篡位。
而“金匮之盟”,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因为对儿子夺取后周恭帝柴宗训一事深有感触,因为柴宗训继位时只有7岁,她认为“主少国疑”是皇位被夺的原因,所以,杜太后临终遗言,要求赵匡胤百年后,将皇位传给正当盛年的弟弟,再由弟弟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她安排宰相赵普把遗言按照她的意思撰写好,“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金匮之盟”。此说,就是赵匡胤尊母命传位于赵光义,兄终弟及。
经过对宋朝正史和野史的广泛涉猎,我个人偏向于“金匮之盟”,因为无论是论资历、功劳、人脉、威望,赵光义当为继赵匡胤皇位的第一人选,无论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还是赵德芳,均不及赵光义十分之一。同时,历史上关于皇位继承,子承父业并非唯一选项,兄终弟及的例子有很多。再说,从皇权的稳固来看,赵光义也是最佳人选。
赵光义唯一做得过分的一点,就是他当了皇帝后,对弟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进行了排挤和打击,他为了自己的儿子能继承皇位,主动出手破坏“金匮之盟”,把赵廷美贬至涪陵,让他郁郁而终。
至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都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对于这些人的处理,反而让他原来正当的继位,变得扑朔迷离,不那么正当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