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各位交流。
对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不杀之反而重用,一来是因为李世民爱才,而魏征正好有才能还没啥威胁;二来是因为重用魏征也是面旗帜,能够安定人心。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击溃窦建德,身为窦建德的起居舍人的魏征得以再次进入唐朝太子李建成用魏征为“太子洗马”。而魏征辅佐李建成的时期,多次献计想帮助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巩固李建成的东宫之位。
然而最终,李建成还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弟弟李世民所诛杀。事后,李世民问魏征为何当初要挑拨他们兄弟,魏征道:“如果太子早听我的,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魏征作为文官也有谋略,而且的确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一心一意侍奉主上,从没有主动背叛之心。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样的人是很有用的。既是个人才,又是个忠臣,魏征这样的“死脑筋”,要么不臣服,要么就会尽心竭力,不用担心他背后作怪。
二来,就是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的势力庞大,并非能够轻易铲除,而且玄武门之变以后大量东宫、齐王府的幕僚人心惶惶,而这些人中,并非都是要与李世民作对的——本来就是你们兄弟之间的争斗,只不过各为其主罢了。
重用魏征,对于李世民来说,就是给东宫、齐王府的人一颗定心丸——我连魏征这样曾经怂恿太子干掉我的人都重用了,你们其他人又何必担心我秋后算账呢?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次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惨胜而归,不禁又想起了魏征。
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魏徵是靠骂唐太宗李世民而名垂青史”的说法不妥。我们说,魏徵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辅君之臣,一生开的都是人品和智慧。
我简单说魏徵的上位以及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
魏徵因为给李密献策被看好,而他提出的解困瓦岗军的谋略不被使用,魏徵一走进隋末的乱世就坐的是冷板凳。618年大唐立国之后,乱象环生,四处战事不断。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干掉了李密的队伍,李密投靠了李渊,魏徵跟着一起归顺了唐军。而黎阳一战,魏徵却成了窦建德的阶下囚。世事有时候反着转,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援助王世充的窦建德,魏徵二度归唐。听说过魏徵的宏才,太子李建成被魏徵收入自己的麾下,并且还给了不错的待遇——太子洗马。这时候起,魏徵一心辅佐太子弄事。看到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缝隙,为了让太子能够打出一些战功,魏徵力谏太子平定刘黑闼之乱,增加了太子集团的权重。
而改变大唐历史细节的玄武门之变(626年)中,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质问太子身边的重要人物魏徵,“听说你经常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这时候的魏徵直言快语:“如果太子能够听进去我的话,恐怕就没有现在的灾难了。”看到了魏徵的耿直,李世民赦免了他,并给了詹事主簿的差事。
我们说,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些胸怀的皇帝。在上位之后,就让魏徵当了尚书左丞。他多次私下召见魏徵征询意见,每遇到这种情况,魏徵便实话实说,坦陈看法。他前后建议的二百多项事务,太宗李世民悉数接受。特别是在李世民处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旧部的问题上,魏徵为李世民赢得了人心。贞观三年(629年),做了秘书监的魏徵步入了人生的辉煌期——参预朝政。在长乐公主的婚嫁上,魏徵坚守礼制;在处理贞观积案上,魏徵唯实秉公;在处理陕县丞毁谤皇帝一事上,魏徵以古喻今,打动了李世民等。
李世民曾经说过:在贞观对我尽心尽力、直言献策、利民安国的人就是魏徵了。他甚至把自己的佩刀赐给了魏徵和房玄龄。
特别是魏徵梳理了贞观以来的弊端,在贞观十三年,给李世民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指出了贞观一朝的疏漏和皇帝的骄纵,提醒李世民坚守初心。李世民看完奏章,心悦诚服,表示“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
643年,魏徵病故,李世民废朝五日。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他和魏徵君臣关系的写照。
所以,魏徵是以直谏、忠义、尽言而名垂青史。
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魏征在被李世民重用之前,确实曾是原东宫的旧臣。就是说魏征和李世民原本是敌人般的存在,但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还是重用了魏征,这是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决定是对的,魏征为开创贞观之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两人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一直为人称道。
魏征在跟随李建成之前实际上已经跟了好几个人。他跟的第一个人就是元宝藏,元宝藏当时举兵起义就是为了响应李密,然后让魏征做了典章书记,出谋划策。李密对魏征是慕名已久,但是魏征真正到了李密身边之后却并没有受到重用,反而像是一个花瓶一样,只是用来摆着好看的,他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议都不能被李密所用,尤其是李密和王世充大战在即的时候,魏征提议应该坚壁不出,但是长史郑颋却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洛阳大战以李密失败而告终,李密遂带着魏征等向西投了李渊。魏征在被冷落了一段时间之后请求安抚山东,得了个秘书丞的职务,奉命招抚徐世绩归降。徐世绩果真就归降了大唐,还开仓放粮准备供应李神通的军队,只是这个时候窦建德来犯,李神通、徐世绩、魏征都被窦建德所俘。然后魏征就在窦建德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起居舍人。
李世民攻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魏征就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很受礼遇。第二次讨伐刘黑闼叛乱的时候,李建成挂帅正是魏征给李建成的建议,只是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太晚了,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初步形成了。魏征给李建成提的很多削弱李世民实力的建议,李建成并没有听从,以至于越来越被动。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和魏征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虽然魏征怼了李世民一把,但是李世民还是让魏征做了詹事主簿,后又引为谏议大夫,开始重用魏征,实际上,不只是魏征这一个东宫旧臣,还有王珪、薛万彻等等,他们都受到了李世民的礼遇,被委以重任。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重用魏征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兄弟和十个侄子,这本身就让李世民的名声变坏,成为他一生的污点,而且李世民的政权并不是那么牢固的,内忧外患在等着他,他需要收买人心,安抚人心,重用李建成的旧臣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魏征正是李建成的心腹,这就是在向朝中的各个势力表明,他对于过去既往不咎,并不会清算太子和齐王的余党,而且只要有才能还是会被重用。
当然,魏征也确实是有才能之人,他能被李建成重用足以说明他的水平。日后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互相成就,不仅在当时创造了贞观之治,更是在后来,留下了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
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没有多少合法性。
李建成是合法的太子,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过失。李世民是厚黑学专家,老谋深算,搞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客观地说李世民是冒了大险的,长安本是李建成的地盘,如果玄武门一击不中,建成逃进宫中,或者李建成听了元吉的劝阻,在东宫不动或带卫队前往,鹿死谁手,真不好说。李世民一气呵成,干掉建成、元吉后,尉迟恭拎着两人的脑袋去吓退了太子及齐王的部将薛万彻,又去逼宫,杀死建成及元吉的所有儿子,李世民才控制了局势,不久被推为太子,处置所有军国大事。
天下尽归李二,但并没有多少合法性。
二、李世民是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想开创个太平盛世,他不愿意仅仅在历史上留下个谋朝篡位的恶名。
天下既定,天下都是他的封地,臣民都是他的臣民。他想利用全国的贤臣打造一个盛世。
建成、元吉两家已灭绝,魏征、薛万彻辈已没有造反的旗帜、实力、兴趣。对李二来说他们都属于人畜无害的。
如重用他们,可以把太子、齐王的手下能臣武将变成国家的栋梁,何乐而不为?
当年齐恒公重用射他一箭的管仲,是一个道理。齐恒公重用管仲,最终称霸诸侯。
三、魏征是个不可多得的既忠诚又有卓越才干的人。
魏征能建议建成除掉世民,证明两点:一是忠诚,人家李家兄弟皇位之争,你参合进去,而且献计下杀手,这是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做法,他对太子的忠诚天地可鉴!二是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建成之所以被诛,是他没有分清形势,没有认识到老二会用性命相搏,有进无退,只想耗死老爹,和平接班。这是做梦娶媳妇一尽想美事啊!李世民有这么老实吗?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有这么老实吗?魏征洞若观火,他是太子府中为数不多的先知先觉者,他的政治才能可称卓越,这样的既忠诚又有卓越才能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世民推心置腹,感动了也一心成为名臣的魏征。最终君臣行一起,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李世民是一代胸怀天下的雄主,玄武门政变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如果他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第二天上午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会发动昆明湖兵变,李世民及他的追随者就会全部死无葬身之地。而李渊为了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已经有了并暗示李世民自行了断的意图。
大唐的江山从策划太原起义到攻灭洛阳,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几乎所有大战决策都是李世民亲自指挥或者直接参与的,大唐的优秀军事将领很多都曾经跟他出生入死。
换一句话说,即便李世民愿意自杀成仁,恐怕曾经跟过他的谋士、武将也不愿意。因为李世民如果在这场政治争斗中失败,建成元吉必然要对大唐的文臣武将进行一轮清洗。无论个人福祉还是国家安危,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当时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站在魏征的当时立场,自然是要忠于太子,并帮助有正统名分的太子打败一切政敌的。最早献计除掉李世民的就是魏征,最坚决要求太子除掉李世民的也是魏征。因为李世民太强大了,即便他什么都不做,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
可以这样理解,倘若没有魏征,也许还不会爆发玄武门之变,至少李世民兄弟们的争斗不会那么紧迫和到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宽恕了魏征,还到处寻访他,并最终对他委以重任,成就了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
其实能够做到这点,不用猥琐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去猜度李世民的用心,原因只有一个,李世民是一个以天下为重、胸怀坦荡的有道明君。他不但宽恕了为太子出谋划策要弄死自己的魏征,更宽恕了太子的死士薛万彻,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后带着太子府的数千府兵拼命冲杀,差点攻破秦王府。
不要说李世民是假惺惺为了后世声名,他是确实爱惜人才,如果他只是一时算计,完全可以在事后慢慢找理由弄死他们,但是他一直没有,还对这些昔日政敌全部委以重任。
想一想靖难之役的朱棣,不但杀光了朱允炆身边的所有文臣武将,还将朱允炆全家杀绝,女眷不论老幼全部充为官妓,这是何等的残忍和酷烈!李世民如果要这样做,谁又奈何的了他?但是他没有,这就是胸怀气度。
魏征是太子的人,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一个巴掌拍不响,李世民和魏征的“相爱相杀”,是二人互相选择的一个结果!
众所周知,魏征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大嘴”,让李世民又爱又恨。他曾经是瓦岗寨李密的下属,后来跟着李密归顺李唐王朝,并归入东宫,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之下。他曾经向李建成提议过,要趁早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惜李建成顾忌手足之情,一直在犹豫!
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呢? 。
首先,李世民最开始启用魏征,是为了收买人心。尽管李建成、李元吉是李世民争夺皇位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没必要把他们的旧党赶尽杀绝。李世民毕竟是一个比较有气量的皇帝,他要给群臣塑造出一个君子的形象, 毕竟如今李建成都死了。 。
第二,魏征拥有忠诚这一品质!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事,魏征早前忠于李建成,那不过是各为其主。毕竟当时他是李建成的属下,自然要为自己的主子着想。所以他和李世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
而在李建成被杀之后,他作为太子旧部,并没有因为主子的失败而见风使舵,另投他处。至于归顺李世民,那是因为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作为臣子,只是在作自己分内之事。所以,不存在背叛一说。
甚至于后来李世民问他,为什么要想太子献计,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也是十分耿直的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这让李世民看到了,魏征真的是一个忠诚的贤臣, 而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忠诚无疑是一个大臣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而且事实上,魏征不是那种死忠之人,他只是如前面所说的那种,“在其位,谋其事”,无论是李密、李神通、窦建德,他都是忠心事之。
甚至是李世民真正登基当皇帝了之后,魏征依然出言不逊,怒怼李世民!
当然,最重要的是,魏征的存在,能让李世民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
唐朝建立了若干年之后,社会渐渐地稳定下来了!这时候的李世民有些骄傲自满了,生活变得骄奢淫逸了!对此群臣大都不敢说什么,只有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给了李世民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多亏魏征的提醒,让李世民悬崖勒马!
这样的一个大臣,李世民肯定不会让他流失掉的!
其实在唐朝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过两个短命王朝了,分别是秦朝和隋朝。这两个王朝都是二世而亡,其原因就在于皇帝宠信了奸臣!譬如秦二世一直宠信着赵高,杨广则是过度倚重了宇文家族。
这两位皇帝的命运都比较悲惨,都是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的手上!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李世民当然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唐王朝重蹈覆辙,所以,他迫切地需要得到魏征这样真正的贤臣的帮助,需要有一个人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做法是正确的!魏征一生向李世民上谏“数十余万言”,时刻都在警醒着李世民,其“贞观之治”,有他一份功劳。
魏征死后,李世民赐谥“文贞”,并将其请入凌烟阁,位列第三位,可见其在李世民心中地位。
其实从魏征和李世民的故事就能看出来,李世民虽然玄武门杀兄逼父,违背天伦,称得上事心狠手辣。但在做皇帝这方面,确实有着他的独到之处,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