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陵墓至今一千多年,为何无人敢挖?
谢邀,我是澹奕。不是没人敢挖,而且挖不动。武则天与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而乾陵也是唐朝皇陵中保存最完好,也是唯一没被成功盗掘过的皇陵。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加上周围陪葬墓葬,乾陵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人力妄图挖开乾陵,结果很久都没找到墓口在哪里。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大军挖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宝藏……唯乾陵风雨不可挖。”
民国初年,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的孙连仲以保护乾陵做幌子,派军队前去乾陵,企图用炸药炸开乾陵,但炸了许久,仍旧没能找到墓口在哪里。直到1958年,当地农民炸石头,无意中找到了乾陵的墓口,次年正式被确认为乾陵墓口通道。
《旧唐书·严善思传》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周总理对于《乾陵发掘计划》做出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都做完,有些事应该让后人来做。因为郭沫若主持下明定陵发掘的教训,帝王陵全面禁止发掘。
乾陵营造的时候,正是唐朝国力走向顶峰的时代,国力充盈。由当时著名的星象家袁天罡与太史令李淳风共同择址,乾陵所在的梁山,山峦之上紫气冲天,与北斗相交,地势如女性双乳,被认为大利于女主,武则天也将这里作为自己与丈夫的“万年寿域”。
当年,武则天下令将国库三分之一的珍宝填入乾陵给丈夫高宗陪葬,而自己身后,中宗又将国家财政三分之一与父母一生所有珍藏安入乾陵陪葬,乾陵中究竟有多少珍宝,不可估计。
武则天陵墓至今一千多年,为何无人敢挖?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上,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与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相传为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二人所选,山势起伏,状如女乳,展现了盛唐气象,相传里面有400多吨宝物。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盗墓贼不计其数,但都因找不到墓道口铩羽而归。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未被盗掘。但为什么武则天的墓地至今无人敢挖?
国情现状决定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改善民生是当前以及以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并且藏南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远比挖掘武则天陵墓要来的迫切。
技术局限决定武则天陵墓已经深埋地下一千多年,地下文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局部小循环,贸然打开陵墓,像丝织品、纸制品等文物遇到空气,可能就瞬间氧化消失了,这个在湖南马鞍山汉墓、明万历皇帝陵墓挖掘过程中都有出现,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文保制度决定我国现在对于古墓、古文物采取“保护为主,抢救性挖掘”的原则,就是不主动挖掘古墓,尤其是帝王陵墓,挖掘容易,保护问题很难,得不偿失,而且总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不能现代人把好事做绝,给后代什么也没留下。
民族感情决定大唐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武则天对中华民族疆域拓展、文化繁荣、文功武治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她是中华民族后人的祖先,保护先人陵墓关系到民族感情,试想:有哪个不肖子孙敢于擅自挖掘先人陵墓,这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的行为。
武则天陵墓至今一千多年,为何无人敢挖?
谁说武则天的墓无人敢挖?历史上先后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盗掘,只是没有被盗掘而已。
乾陵
唐末黄巢之乱,黄巢动用几十万人挖出一条40多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在乾陵所在的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黄巢沟
五代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也叫李彦韬,曾经组织军队发掘了所有唐朝皇陵,也是因为没有找到墓道口。所以乾陵又逃过一劫。
司马道
国民军阀孙连仲听到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弄出珍宝无数之后眼红了。于是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也没能找到墓道口。
“夫妻皇帝”合葬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夫妻皇帝”合葬墓,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梁山乾陵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简单说就是“墓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墓”。乾陵所在的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一座石头山,用洛阳铲之类的是探不到墓道口的。所以说不是不敢挖,而是没找到地宫的入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了墓道口,限于文物保护的技术不过关,墓道被重新封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