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好延续了家庭宗族观念?
谢邀,的确如今的南方地区对于宗族等家族文化的保留要比北方更加完整,尤其是徽州、江浙、两广、福建等地区,大量的家谱、祠堂等宗族文化代表都非常多。
第一,南方条件不好,要抱团在古代,与沃野千里的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很多地区都是山区,在农耕社会经济条件非常不好,为了生存很多人都要背井离乡谋生。大家在一起同乡、同姓、同族等大多结为团体。而北方农耕社会的条件要比南方优越得多,所以大家之间的团结紧密性要弱很多。
比如皖南徽州地区,“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些人背井离乡在外团结谋生,而留在家乡的人们也都互相帮衬着生活。
文化传统宋朝南方的经济全面超越北方以后,南方的文化也昌盛起来,尤其是两宋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之后,北方先后被辽、金统治,文化衰弱。后来的蒙古统一全国时,对于江南地方采取拉拢与保护政策,大量华夏传统文化得以留存下来。明朝时代,南方地区文教昌盛,著名的南直隶,占据了当时十之七八的状元举子。
南方因为农耕条件不好,所以更多的人注重文化教育与商业,很多出仕与经商家庭,显贵以后在家乡修建祠堂,编纂族谱。在徽州地区,大家以“宗族”为单位,宗族中孩子的教育由宗族集体负责,而守寡的女性、老人与孩子都由宗族养育。
南方人大多都是北方古代为了躲避战乱等而迁移到南方的,其中很多都是世家大族与士大夫集团。所以对南方人而言,家族血脉的传承非常重要,先祖的光荣也不能够遗忘。而南方人更喜欢出门谋生,难得团聚,也就更加珍惜骨肉血缘。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好延续了家庭宗族观念?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据我的了解,北方人的宗族认同观念确实没有南方人强。在南方,如果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姓时,可能都会攀谈一番,问一问对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与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结交为家族中人,日后相互联系。在北方,同姓人之间,也不过是同姓而已,没几个人会对对方的籍贯和祖宗的来源有什么好奇,最多说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还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北方人要强?这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地处北方的中原,就是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明讲究休养生息,互帮互助,共谋发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中原以外的游牧文化则是征服虐夺,强加于人的争霸思维。两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维也就导致了族群观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窥视。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地相互征伐统一后,形成气候,便将触角伸到中原,先是抢劫人畜,粮草,以供温饱、泄欲,后得寸进尺,直接侵占地盘,夺去政权,奴役汉人。在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华北地区便成了华夷争霸的战场,也成了民族融合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导致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大事件,就有西晋“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以及后来的蒙元、满清等两朝,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不但改变了族群文化,也改变了族群观念,族群观念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宗族观念的不同。
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节点上,中原很多汉人,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举族南迁,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外族驱逐的心态,于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家庭宗族观念。而在几次历史事件中没有逃避的汉人,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臣服或融入,并和游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经族群观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别是宋代,整个宋朝先是受到辽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践踏,而明朝之后,满清的统治,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中原及华北。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原及华北几乎被游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宗族观念的弱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将张弘范,其祖上为北宋汉人,其父为金国统治时期汉人,张弘范则成为元初的大将,亲手消灭了南宋。至于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游牧部族发祥地,因商贸的发达,民族众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为复杂,族群观念也比南方还要淡化。
其实,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方汉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中原赤字之心。他们北望中原,心系华夏,随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虽是沧海变桑田,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永不变节。因此,有了族群观念的强弱对比,就有了宗族观念强弱之分。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好延续了家庭宗族观念?
以前跟北方人在一起时,他们说他和他老婆是同一个村的,当时我吓得不轻,在南方基本不可能的,我问他那你和你老婆不是同姓吗?他轻飘一句不同姓,我们村有十多个姓,都可以通婚的,吓懵逼了。在南方基本不可能的,一个村基本一个姓一个祠堂,同一血缘的人。反而北方一个村乱七八糟的,所以不像南方人一样建祠堂与族谱,要建的话一个村十几个祠堂,现在很多人都误为南方少数民族多,跟汉人差别大,其实不然,中华民族是1902年由梁启超才提出来的,到民国初年1911年才确认五个民族,汉、蒙、满、回、藏也称五族共和,并大部分为北方的,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学习苏联民族制度,按语言习性、共同信仰、相同服装和同一区域等分出56个民族,因为南方语言更为多样性分出民族更多。南方汉族比北方汉族更为传统,现在的北方汉人和一千年以前的汉人没太多关系了,一千年前的汉人大部分南迁了,客家酿豆腐是汉人到南方后没有面做饺子为思念北方而用豆腐代之,南方中元节大部分过7月14而北方过7月15,相传北方游牧民族打过来时,过中元节来不及了,提前一天过,过完就全家迁跑南方,为了纪念先祖,所以大部分南方汉人都过7月14,南方族谱更是汉人南迁的活化石,看着我家的族谱一一个个先祖的名字,心中有种血缘的牵连。广西陆川一福建上杭一河南鹿邑一甘肃陇西就知道根在那里,这种体验也许北方人不可能体会,北方人就会骂南方人为“蛮子”但南方汉人才是真正来自中原大地, 炎黄子孙。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好延续了家庭宗族观念?
为什么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从我们现在社会来看,确实是的。但只是针对现代而言,在古时候,整个中国,不分南北,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注重宗族观念,甚至说北方人的宗族观念比南方人还强。
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南北反差那么大,变得南方人注重宗族观念,而北方人观念比较淡薄了呢?主要的原因分析有下。
宗族的概念及历史说到宗族,就离不开族谱。族谱是记载家族延伸的年代记事本。有了族谱,家族的人脉以及重大事件就有根可寻了。
关于族谱历史的相关记载有《春秋公子血脉谱》、《世本》等。有族谱就说明有宗族观念。
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宣导着“礼”的文化,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准则,尤其孔子之后更是“礼”的盛行,“礼”文化里面就包含了对先辈的敬重。
最早,人们为了表示对家族已故先辈的尊敬,会通过立族谱、祭拜的形式缅怀先辈,并教导后人要效仿先祖,遵循先祖遗训,继承家族并发扬光大。
人们以姓氏为单位,设立家族的祠堂,供奉家族先人牌位和族谱,形式非常隆重和严格。就是这样,形成了家族宗族观念,并世代在传承着。这也是重要的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之一。
历史变故的影响1279年,以游牧民族为主导的元军,铁骑踏进南宋,经过惨烈的大决战“崖山海战”后,便拿下了南宋,开始了元朝统治。
那一战,南宋十万军民被迫跳海殉国,后人用了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来形容华夏文明的损落,可见其之惨烈!
元朝成立后,汉族的文化受到了重创和扼杀,连文字都要用蒙古字,所以到今天我们的历史文献里,关于元朝的记载是很少的。
元朝的首都就在北方,北方周边汉族的宗族文化,受到了严厉的封杀。反而偏远的南方地区,受到的影响则相对小很多。
直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汉族文化才慢慢的恢复。
统治手段的影响历代来,皇宫的位置都是在北方,天子脚下的北方人做什么都会特别小心。
据《尚书》记载,在舜的儿子夏启时起,就出现了严酷的法律,一人犯罪株连亲属。
尤其发展到唐代起,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反抗或不服从者,动不动就株连九族,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那时,只要家族里有人在朝为官的,族人除了觉得荣耀沾光,也有着顾虑、担心。只要一人出问题,就牵涉到整个家族,尤其是皇家族人。
北方人在这种风险下,很多宗族开始不再记录族谱,害怕某天会被按族谱名单株连在内,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认亲,躲都来不及了。
就这样时间一长,北方的人们,对于宗族观念就逐渐淡薄了。
地理位置南方地区,远离政权中心的北方,所谓山长水远,因此在地理位置的优势下,这种家族宗族传统受到的影响不大。
古时候的南方人口是比较少的,南方人为了发展人口,对宗族传承的重视度要比北方人高。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的原因了。
原创首发:九步连环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好延续了家庭宗族观念?
宗族观念南北差异,我就有很深的体会。
我是湖南人,老公河南人。过年去他们家,居然不用去他的堂叔伯家走动的,第一次去他家,我知道他家还有个二奶奶在,就想着要买点东西去看望,他居然说不用去,又不是亲爷爷奶奶。这在我们湖南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那边,平时我们回老家,哪怕不是过年过节,堂的爷爷叔伯辈的都一定要买东西去探望并给一两百块钱的。其实我觉得宗族观念的强弱对一个地方的家风有很大影响,我老公那边不重视宗族,他们那边的人情就很淡薄,而且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很多,也没人管。我们那边如果有这样的事,家族里有声望的长辈一定会出来主持公道的。所以我们那边极少有不孝老人的事情,至少明面上没有。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些宗族观念社会才会和谐。
为什么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好延续了家庭宗族观念?
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大规模汉族人口南迁活动有所了解。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汉族人口南迁发生在东晋末年,北方五胡乱华,汉族人民不聊生不得不举族迁往尚未完全开发的长江以南地区谋求生存。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要防备洪水猛兽盗贼刧匪的袭挠,举族南迁的北方汉人只好抱团取暖聚族而居,往往两三个氏族组成一个村子或者一小镇,便于相互通婚繁衍后代。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兴办了家学家庙家族祠堂,几千年下来,家族意识深入骨髓了。
第二次汉族人口南迁发生在南宋时期,随着北方金兵的南侵,宋朝朝庭南迁至临安,当时的达官贵人,富胄士人无不举家随帝南迁,有的得皇帝赏赐,有的花钱购买,在南方置下大片房产土地供族人休养生息。
反观这两个时期的北方人,胡汉夹杂,汉人祠堂毁弃,家庙家学废驰,人民流离失所,汉族文化受到毁灭性催残。几千年下来,北方人即便是同姓同宗同源恐怕也很难弄清楚自己的根源了。因此,家庭宗族的观念当然就没有南方人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