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以后的帝王中,谁的早逝对我华夏来说最为可惜?

我个人认为是周世宗柴荣。

当然是柴荣了,如果他不早死,那就没宋太祖赵匡胤什么事儿,也不会有宋朝这个朝代!

柴荣是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君主,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即后周世宗,后周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是他姑丈。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之中,柴荣就如同一颗闪耀的彗星划过夜空,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柴荣本是郭威正妻柴守玉亲侄子,后来被收为养子,改姓郭,所以咱们也可以叫他郭荣。原本按理说柴荣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郭威这人命苦,儿子都被前朝皇帝给杀了,所以柴荣便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由于跟着郭威夫妇,柴荣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经历上都受到了二人的影响,特别是郭威,他很器重柴荣,经常会吧柴荣带在身边,无论是经商还是打仗。所以柴荣虽然年纪轻轻就当了皇帝,但他的阅历远比一般人要丰富。

跟着郭威,他见惯了刀光剑影,血流成河,也体会过人生百态,民生疾苦。当然,他更见证了郭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成长为一代开国之君的,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明君,打下了基础。

柴荣登基之后,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

一、国家安定,首先要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行,只有老百姓生活安定了,负担减轻了,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建设中。柴荣,就是从这一点出发,从降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税收开始,一点一滴把老百姓从贫穷边缘逐步改善到基本富足。

二、军事上,国家只有军事上强大了,才能抵御外侵,才能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柴荣就是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禁军,并不断扩大军队的实力。建立禁军,壮大武力。

三、 百姓有安定的环境,经济上有着有力的支撑,柴荣便开始扩大国家的疆土。他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特别是对北汉高平一战,柴荣身先士卒,反败为胜,打得北汉数年不敢进犯。

四、 对于贵金属的控制。由于唐朝时期,唐玄奘西区取经的影响,人们都对佛有着无上的尊崇,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很多地方都大肆兴造佛像。这无形当中就浪费了很多的贵金属。柴荣在位期间,把一些贵金属收缴,来减少黄金的支出,稳定货币流通,抑制住因为重金属支出过多而引起的恐慌。

五、 重视尚武之风。因此,国家军队实力的强盛也是跟这个有着很大的关联的。这些措施为后继者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资金、实力和人才。

总结来看,柴荣绝对算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在他的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国力强盛。其为后来北宋统一中原,结束乱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柴荣病逝之前,正值其攻辽之际,连克二州三关,幽云十六州收复在望。而柴荣死后,赵家兄弟倾举国毕生之力,也没能实现这一夙愿。

想想这是他仅仅数年时间所取得的成就,其文治武功,简直可以用变态来说。可惜天不假年,柴荣英年早逝,仅仅在位六年便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九岁。他死后幼子继位,主少国疑,赵匡胤乘机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而代之。

如果,柴荣没有那么早过世,或许他就会御驾亲征,带领军队把胡人赶出去,永世不得翻身,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就已经统一整个中原呢。扫平天下也很有可能,而或许历史上,将不会有"宋"这个朝代。

在我看来,柴荣才是唐以来200多年乱世终结的决定性人物,至于那个偷来的赵宋王朝,不过是其延续罢了。

在秦始皇以后的帝王中,谁的早逝对我华夏来说最为可惜?

只能是周世宗柴荣了,只可惜他39岁便撒手人寰,凌云壮志化作无奈叹息,宏图伟业都为他人做嫁衣!

柴荣死前未能实现他1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来看,他完全可以扫平天下、开创盛世,成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

柴荣是累死的,六年征战劳苦,很少休息,操劳过度,结果病倒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途中,从此就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遗恨,而他死前的精心安排,只因为看错了一个人就满盘皆输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心腹爱将赵匡胤。

柴荣去世前的安排:

内宫方面: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主持后宫,小符后是大符后的妹妹,主持中宫事宜,必能善待其姐儿子柴宗训。以四子七岁的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五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王,前三个儿子和郭威一家死于刘承祐之手。

宰执大臣方面:擢升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晋封吴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枢密使,执掌枢密院。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为什么这么安排?

五代以来。枢密使参与朝政。始于宰相分权,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

论级别,宰相高于枢密使,论实权,枢密使高于宰相,柴荣将魏仁浦调出枢密院,是担心魏仁浦权力过重,由吴廷祚接任枢密使,又担心吴廷祚由此做大,所以让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让四人互相牵制,平衡最高权力,四人都是文职出身,在军界没有任何根基势力,所以四人执掌枢密最为可靠。

军界调整:一是驻京兆的永兴节度使王彦超改任凤翔节度使,凤翔是后周西面门户,不容有失,而王彦超又是猛将,这个人事安排是为了防备后蜀孟昶,柴荣相信他对付的了孟昶,万一王彦超在政治上靠不住,毕竟他在永兴军任职3年,难免培养出自己的势力,而把他调至凤翔,一方面对付孟昶,就算他叛变,在凤翔没有任何根基,也掀不起大浪来。

二是由驻青州的平卢军节度使李洪义接替王彦超职务兼京兆尹,李洪义在京兆也没有任何根基,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三是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按说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妹夫,但柴荣信不过张永德。原因是张永德的能力、名望和在军界的势力都让柴荣非常不放心,张永德是周朝近亲,出道早,官位高,自始至终都出在周朝最高权力中心,掌握禁军已经三年,禁军中亲信、故旧非常多,人脉非常广,如果柴荣死后,张永德起了异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谁能够制服张永德。

于是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匡胤新任都检点,而之所以是赵匡胤,只不过是柴荣信任他罢了,毕竟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人脉关系跟张永德一样广,柴荣不相信自己继位前就身居高位的张永德,而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赵匡胤,可惜他还是看走了眼,赵匡胤还是辜负了他的信任。最终一片苦心,却是赶走了妹夫张永德,便宜了所谓的心腹赵匡胤,最终还是为他人做嫁衣。

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时间,也许中国历史就会有一个与汉唐并肩的盛世,而不是处处被异族蹂躏的宋王朝。柴荣在在他的人生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死了,命运给他以及中国历史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这个不应该出现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个几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伟大时代,直接改写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历史。半年后,他的心腹爱将赵匡胤就仿照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天下,建立了宋王朝。

从此,汉民族崇文废武,血性越来越少,汉唐以来奔放大气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内敛保守,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对外开拓的血性和霸气,在历史的泥淖中不断的沉沦,等待着这个民族的只能是毁灭,近千年来,汉民族的数次亡天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可以说,柴荣病死,赵匡胤夺位,是中国历史至公元后以来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观点指责中国古代的民族主义,但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主义者,谁来保护我们的文明,谁来保护我们的发展成果,指望敌人发善心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可能性为零。其他三个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吗?

人,只有自强才能自立,国家要生存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永远不要相信道德对一个利益集团的约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铁血自强,用刺刀而非道德来争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谈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来争,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过别人,你没这些东西,什么都白搭,想跟人家谈,人家不跟你谈,你没有实力跟人家谈。

所以从汉民族自己发展的利益来讲,影响千年历史发展的关键时代和人物,不是宋朝和赵匡胤,而是后周和柴荣,柴荣的死,后周的灭亡,对近千年历史是最具影响力的,柴荣如果不死,赵匡胤夺位的可能性是零,后周就不会忘,一个有着汉唐雄风的大一统王朝就后建立,所谓的辽,金,蒙古就会遭受跟他们之前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等一样的命运。

无法理解命运之神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给柴荣五年时间,他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历史,柴荣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铁血生涯里面,几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却唯独战胜不了命运,这大概就是天意了,于是,英雄死了,汉民族也错过了又一次复兴的机会。

周世宗柴荣年轻时向精通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回答:“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满心高兴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何等的豪迈大气,这是个有担当的伟大男人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柴荣三十年的时间,他在位紧紧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属于英雄的铁血时代结束了。这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下短短5年半时间,柴荣文治武功取得的成就:

政治:清吏治,选人才,施行德政、钦定律法

经济: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劝课农桑,疏浚河道,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等。

武功: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在秦始皇以后的帝王中,谁的早逝对我华夏来说最为可惜?

柴荣,不用解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