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谢邀。日本古代被称作“倭国”,而日本人则被称作倭人。“倭”在汉语中专指日本人,意思是矮小而猥琐。古代的日本人身形的确非常矮小,所以被如此称呼。德川家康1.52米,日本战国“第一猛将”本多忠胜也只有1米4。关于倭人的最早历史文献记载,就是《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乐浪是古代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的郡,而乐浪海指的就是日本海。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倭”最早指的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弁韩(三韩部落之一)古代的弁韩形成了伽倻国(狗邪)是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最接近的地方,大量的中原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曾经提到燕南倭北,倭是燕国的属地,所以“倭”很有可能指的是朝鲜半岛南方的部族,而并非日本。后来日本列岛上的奴隶制王国兴起,而延伸被称作了“倭”。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国使者来朝,光武帝赐金印紫绶。而《说文解字》中“倭”有顺从的意思。光武帝赐给来朝的使臣倭国王金印紫绶,称之为“倭”,也可能是赞赏倭人的归顺。
《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咸亨元年倭国始更号为日本,遣使贺平高句丽。也就是说,接受了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才发现“倭”这个字的引申意思实在不好听,所以要求更改国名。不过一开始唐朝似乎没有同意,因为《善邻国宝记》等文献中,唐朝皇帝依旧称日本国王为“倭王”。
不管如何,日本人被称作“倭”,多还是带有贬损的意思,因为中原王朝给周围很多国家取名都很优雅,比如“朝鲜”、“真腊”、“天方”、“大夏”、“天竺”等。
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倭人(わじん)一词专门指代日本人,具有很长久的历史演变。从东周春秋时代开始,传统华夏文明就秉持一个华夷之变的文化观念,宣示正统,对外部各族都称为夷狄蛮方之类。
中原各个王朝成立后,对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大致都认为没有开化,称呼上基本也比较粗鄙,如身毒、匈奴、鬼方、猃狁、狗奴、狗邪,濊貊等。在先秦孔子的《论语》中,就认为倭乃九夷之一。直到元明两朝,倭人才具有了强烈的贬义色彩,大概是和元代征讨日本和明代中后期倭寇浪人侵扰东南沿海一带有关。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自汉代之后,朝廷把日本列岛的人统一称呼为倭人,曾经还钦封王位,发放表明统治权的玺印,赏赐给倭王礼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对倭人的认识也没大的区别,还是停留在自然条件与地理方面,比如《晋书》中就记载: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好沈没取鱼,亦文身以厌水禽。旧有百余小国相接,至魏时,有三十国通好。唐代前后,日本来华谴唐使增多,据说是女皇帝武则天改倭国为日本,日本这个词才广泛出现在中国文献内。自此,之后历代都和倭国多有交流关注,不断变化,还形成了诸如倭寇,倭夷,倭傀,倭娘,倭妥,倭刀等派生性词汇。比如明代袁可立《请讨篡逆疏》中记载:
又系倭夷之婿,废立之举,实借倭为之。汉字博大精深,意义很多元。从音韵学和训诂学意义上,倭人会意从禾从女,本意是形容庄稼长不大不高,植物的尺寸小了一号,果实大而枝干矮小,就像是一个人弯下腰不起来,显得低一点的意思。当然,倭人不仅仅是指代身高矮小的内涵,如《说文解字》的倭字就解释为:顺貌,从人委声。所谓委,包含了逶迤曲折的意思。
也就是说,不单纯是因为个头矮小。之所以普遍叫做倭人,还因为山高路远,漂洋过海,迂回婉转,道路曲折,派遣使节来华朝贡通商不容易。而且,传统古代中国人大多认为日本列国多山,普通老百姓都基本都住在非平原地带,进而有了倭的扩大意思。到了近代时期,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才从弹丸小国的形象摆脱,被各个国家正视。
以上就是倭人这个习惯称呼的意义来源和历史演变,颇有一些文化类型学和汉字词意考据的意思。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据《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倭人在居住在东南海之中一带。这里就开始提到了“倭人”的出现,是通过正史来记载的。
据记载,在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贡来到我国,在南朝的正史记载中,有五位遣使朝贡的倭国君主称为倭王,又称为倭五王。这说明了在古代日本人在很早就被称为“倭”,也不是想象出来的,更不是像起外号那样得出来。
在汉朝时期,为了好面子光武帝便赐封为“倭奴王”,这也是树立汉王朝的权位。
后来倭人非常高兴,就又赐了“汉倭奴国王印”。通过这些我们知道,汉朝就有赐“倭”这一说法,从字面意思解释,“倭”就是小的意思,因为日本身材矮小,就是我们后来俗称的倭奴。
在235年前,日本的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了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此金印为纯金所做。这也充分证明了汉朝就有汉倭奴之说,日本与中国自古都是处于友好的发展,中国汉朝时,对日本都是非常厚道的。
据《明史》记载,日本人被称为“倭寇”,这也证明了,日本人明朝就被称为倭人。
那个时候,日本所处在岛国,面积较小,物资都是有限的,随着环境的适合,慢慢的变成了矮个子。
由此可见,日本在古代被称为倭人,从汉朝一直有延续下来的,到明朝都还有记载。
从最早的日本武士,能看出当时的日本人的身高并不高,相对日本来说生活水平是非常不错的,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状,所以只能说日本人的身高是天生的。
品史公曰:从汉朝的记载,到明朝的记载,都说明了古代日本人都被称为倭人,也得知汉朝都非常友好的来往,到明朝就出现倭寇这样的不好现状。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明史》
文:长城品史
图:来源网络
本回答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历史,请多多关注。
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方圆论坛观点
中国古代惯有的传统地盘是“九州之地”,也就是。而除了九州华夏族之外《论语》中还提到了九大蛮夷之族也就是所谓的“九夷”。倭人就是九夷之一,泛指的就是日本列岛的人。而日本最早也被称为倭国。所谓“日本”这个词最早是在七世纪末的时候在中国出现。《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记载,日本人不喜欢被称为倭国,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日本。寓意为日出之国。但从《史记正义》中看倭国之所以改名为日本是被武则天勒令改名的。倭国人不敢违背武则天命令所以才改倭国为日本。
当然了从最早的秦汉时期开始,当时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华夏九州。而其他国家统一被称为蛮夷之地,因为当时其他地区都属于未开化或者半开化的野蛮人种。比如印度最初就叫做“身毒”。匈奴等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被称为“鬼方”。而日本则被称为“狗奴”。朝鲜半岛等国被称为“狗邪”。最早开始倭人一次并没有贬义。但从元朝开始倭人开始开拓航路在中原海域进行劫掠。所以也被誉为海寇。而海寇多以倭人为主。所以最后就形成了倭寇一词。
关于倭人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寻找海外仙山寻求长生。后来徐福一无所获又担心被秦始皇降罪。所以就带领着三千童男女定居在日本列岛之上。而这些童男女和本地土著结合之后生下了后来的日本人。
另一种说法是倭人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后来有一直族人迁移到了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并且建立了国家。也就是朝鲜半岛最早的“辰国”。后来“辰国”的一个分支又迁移到了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之后辰国这一支族人就在日本列岛生活下来也就是后来的倭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倭”是什么意思,就是倭瓜的意思,矮倭瓜。历史上,日本人一直都很矮,所以才会被叫做倭人。一直到近代侵华的时候,日本人还是特别特别矮,我们从当时很多影像资料上都能看得到。
寡不敌众,这是被一群倭国小矮人俘虏的中国普通战士的照片。目测图中中国军人,最少要比日本人高20cm。
根据二战时的文献记载,日本二战时对军队军人的分类标准是:
身高超过1.5米且各项指标优秀的人被评为甲种兵;
身高超过1.5米且大部分指标良好的人属于乙种兵;
身高在1.45到1.5米之间但身体素质一般的人属于丙种兵;
身高低于1.45米并有精神异常的人属于丁种兵;那些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则被归类为戊种。(甲种兵数目仅占二战日军比例的三十分之一,即3%左右,也就是说,二战日军体格等于或者高于桥本环奈的,只有3%。桥本环奈身高151cm,体重105斤。在二战,是妥妥的超级精锐战士体格)
但是上面这只是理想化标准,实际上因为征兵数量指标,许多甲种兵实际身高也是没达到一米五的。下面我们从大量的史实照片中来看看,多图预警。
甲种兵军官,这小短腿跟鲁班有得一拼吧。
日本军官和精锐部队的真实身高,跟中国12岁小学生的体格没什么大的区别。
日军机械化部队,上图这个大胡子老兵看起来很高大魁梧,但其实他加上帽子和鞋子至少一米四五高。在日本人里面,真是算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巨汉”。
上图为日本幕末武士真实照片。
日本名曲《拉网小调》,其中一句歌词就是“我们都是堂堂五尺男子汉!”(145厘米)。
昭和旧小说里还经常有“门外站着一名一米六高的彪形大汉”的句子。
《浪客剑心》男主角绯村剑心,按原著说身高一米五八,重48kg,这身高体重在幕末真是一名魁梧汉子,难怪大杀三方。被称为千手人屠。
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出生于中国青岛,身高一米七五。在日本人群中犹如天神下凡。
普通日军士兵告别亲人上路,有可能从此一去不回。
倭国倭国,真的是名不虚传。
抗战时期,为什么会跟他们叫小日本,因为他们是真的“小”啊……
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汉光武帝刘秀在接见东瀛的使者时,封其国的国王为倭王。所以有了“汉委倭王”的记载。“倭”是我们对日本人的最早称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