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户人家长子继承家业,但恰好长子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该怎么办?
谢邀。古代不可能有这种顾虑,因为古代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单纯的长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嫡系中选年纪最大的,如果没有嫡系,从庶出中选择继承人,也要选生母地位最高的。
周朝正式确立“宗法制”以后,嫡长子继承制成为了贯穿中国数千年甚至到今年仍旧有所留存的重要继承制度。从天子皇族到民间,都是如此。虽然说“三妻四妾”,但古代妻子只有一个,其他的统统都是妾室。古代妻妾地位完全不同,妻子也是主人,只可休不可贬(不能从妻变成妾)而且即便如此,妻子也只有犯“七出之条”时才能被休,同时如果有“三不去”,也不能够休妻。而妾则完全不同,妾只是高级一点的奴婢,是主人的私有财产,甚至可以用来变卖。而且妾再得宠也基本没有“扶正”的可能,即便妻子被休或者过世,男子也只能再娶一个妻子,称作为“续弦”或者“填房”。妾始终都是妾。而妻妾的子女地位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只有正房的儿子才能继承家产、爵位等,而正房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庶出的确可以继承家业,但是仍旧是认正房为母,而不是自己的生母。比如《红楼梦》中的贾环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仍旧只能叫王夫人为母亲。
无论是妾还是奴婢(反正都是奴婢)他们所生的都是庶出没有区别,若是正室无嗣庶出继承家业,但是妾或者奴婢仍旧不能够列入宗族祠堂、家谱,不可葬入家族坟地。
朝鲜王朝更加严格,朝鲜施行“从母法”,也就是子女跟随母亲的等级,母亲是妾或者奴婢,那么儿子不能参加科举,只是中人阶层以下,而女儿也只能做妾。母亲是贱民的话,子女也永远只能是贱民。
古代大户人家长子继承家业,但恰好长子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该怎么办?
从中国古代基于宗法制度的继承制度来说,问题中所说的情况理论上不会出现,因为宗法继承制度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个具体的规定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换言之,成为继承者的长子必须是嫡长子,问题中提到的『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的长子,在有嫡长子乃至嫡子存在的情况下,不会成为继承人。
这种继承制度本身长期与宗法制、一夫一妻多妾制相表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定纷止争』的作用,避免了继承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
然而,就问题所提到的家业,也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大明律·户令》规定: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也就是说,家业中的官位封爵是由嫡长子或嫡长孙承继的,但是家业中的财产土地,是在不同身份的儿子之间平均分配继承的,甚至包括了减半继承的奸生子。
打一个比方,在《雷雨》的设定世界里,周朴园的董事长职位可能是由周萍继承,但鲁大海、周冲可以和周萍一起分割其遗产。
古代大户人家长子继承家业,但恰好长子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该怎么办?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复杂,但原则是尊嫡立长,基础是以嫡长子为核心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孩子一般有妻生子、妾生子、婢生子、奸生子等种类,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入籍后,都有继承权。
但不同身份,继承的内容和数量不同。在古代中国,继承内容一是身份,一是财产。身份继承指的是爵位、荫官等官身,还有对宗族祭祀、祭田管理的权力。一家之中,每一代只能有一位男性能够享有身份继承,也就是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关于继承,有严格的顺序,有律法可依,不同朝代也有区别。例如《唐律》规定的顺序是:先嫡长子,其次嫡长孙,再次其他嫡子,然后庶子等。
财产继承,从汉代以来一直以“诸子均分”为基本原则,在室女也享有有限的继承权。而且,即便私生子也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利。
宋徽宗年间,浙江有个大户,有一子,后来与仆人之妻私通,又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收养在家。大户去世后,他的长子和母亲谋划独吞家产,便将私生子送回仆人家。数年后,这个私生子回来,要和同父异母的长兄争财产,并因此告官打官司,后来通过检查县里的户籍,核实丁口,发现私生子的确是登记注册,于是判定他可以分得财产。
所以,这个大户的长子在继承父亲家业的时候,有明确的制度可依,依律执行即可。
古代大户人家长子继承家业,但恰好长子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该怎么办?
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并非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嫡是排在长前面的,如果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那毫无疑问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只是长子,而非嫡子的话,那就未必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嫡子的继承顺位是排在庶子之前的,嫡次子的顺位就要排在庶长子之前。除非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这就是所谓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在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的顺位之下,继承顺位大概是这样的: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诸庶子。是的,你没有看错,嫡长孙的继承顺位是仅次于嫡长子,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大明王朝的皇储之位落到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头上,而不是朱元璋的其他儿子。
什么叫做嫡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度,也就是一个男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时只能有有一个妻子,但是妾可以有多个。即便是皇帝也要遵守这个规则,因此皇帝只能同时立一个皇后,皇后是后宫之主,后宫的其他嫔妃还得按时给皇后请安。
妻子在家中是女主人,是主;而妾在本质上只能是下人,是仆,必须受到妻子的约束。妻子的儿子才能叫做嫡子,妾所生的儿子是庶子。嫡子的地位远在庶子之上,嫡子还是主人,但是庶子搞不好就变成了下人。
关于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度,这里也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商纣王帝辛,而帝辛继承王位则是嫡长子制度的集中体现。
帝辛本名叫做受德,有亲兄弟三个,大哥叫做微子启,二哥叫做仲衍,受得排名最末。兄弟三人同父同母,按理来说应该是大哥微子启继承王位才对,但事实上却老三继承,而且是以嫡长子都身份继承的!
为什么会这样?
兄弟兄弟三人的母亲在生老大老二之时,还不是王后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只能算妾,老大老二也只能算是庶子。但是当生纣王之时,这位妃子被封为王后了,那可是妻,纣王是在她成为王后出生的,就变成嫡子,然后继承了王位。
纣之同母三人……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吕氏春秋·当务》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是非常有讲究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嫡长子是各大家族选择继承人主要考虑对象。但是在有一个比较特别低家族情况却有点出入,那就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家族,在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屈指可数。追其原因,很大的原因是帝王家族残酷的权力争夺。
古代大户人家长子继承家业,但恰好长子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该怎么办?
就一个嫡长子继承制,扯这么多废话,不累吗?
简单说来,嫡长子>嫡子>长子。
古代大户人家长子继承家业,但恰好长子由地位十分低下的干活奴婢所生,该怎么办?
问题有错!是嫡长子,只有正妻的长子才能继承!妾的长子没用!例如皇帝,只有皇后的长子才能继承皇位,皇后无子,其它皇子才有机会!聪明的妃子会抓住机会联合皇后,会让儿子认皇后为亲妈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