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的案件,对受害者有什么启发?

张扣扣糸杀人伏法,再一次警示世人,不可杀人放火做强盗,法不徇情,法律高于一切。

生命宝贵,珍惜为上。

同时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有理无理都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逞强,不要伤害,尤其不能伤人性命。能偷成于一时,也逃不过老天爷的法眼。犯罪总要惩罚,不在阳间阴界也要打入十八层地狱。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张扣扣的案件,对受害者有什么启发?

由张扣扣悲剧人生想到的

那样的童年,永远定格在脑海,每一天都如噩梦般浮现在生活里。

此后,20多年的人生目的,可能就是为给孤独的父亲有个终老的物质依靠。

一举手,递去,二万元;

一声语,爸爸,没事的。

便去快意恩仇了。

此佐20余年的人生,一定是忍辱苟活,一定是视死而乐。

由此,20余年的人生悲剧,不由不令我们想到童年的人文环境,对人心灵健康成长的客观决定因素。

而生活在青少年周围的你我他,作为孩子的重要人文环境因素,又起到了什么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张扣扣的案件,对受害者有什么启发?

张扣扣案件提醒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妄自尊大,不要欺人太甚。你有钱有势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得意,但不可以忘形,你可以放纵,但不可以欺人。不要忘了世界上没有清一色的人,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恶的,也有善的。有软的,也有硬的。你欺负了软的,便会有硬的找你算账报仇。你是个有钱有势的主儿,就应该虚心待人,礼贤下士,默默享受上天赐予你的福禄,切不可财大气粗欺负良善惹得天怒人怨人神共愤,从而给自己和亲人带来血光之灾。

张扣扣的案件,对受害者有什么启发?

这个案件,怎么说受害者。

张扣扣杀死王家三人,王家算不算受害者,法律上肯定属于受害者。

20年前,张扣扣目睹自己的母亲与王家之间的冲突,并最后二丧命,张家算不算受害者,张扣扣算不算受害者。

所以,这个事件,最后王家及张家都有人因此丧命,都是受害者,也都是行凶者。

张王两家属于邻里关系,但最后却造成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一种悲哀。如果王家所说,这个事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搞成这样,我们两家没有赢家,就是造了个孽。

我们传统观念以来,一直都是重视邻里关系,甚至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邻里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纠纷,实在是在所难免,也应当是正常的情况。但对于邻里纠纷的处理,张王两家的结果给予我们足够的警示和教育。邻里之间更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避免冲动而实施极端行为。若双方无法协调或解决纠纷,还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暴力性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带来无休止的仇恨!

张扣扣的案件,对受害者有什么启发?

这个提问,比较含糊。在22年前,张扣扣母亲因邻里纠纷,被王家所杀害,倒在才13岁的张扣扣怀里,张扣扣从此失去了母爱,失去了少年的快乐,留下了复仇的种子。当时的受害者,是张扣扣母亲及其一家。22年后,受内在与外在种种因素的影响,张扣扣的复仇心理始终未能泯灭,自己蜕变成了"杀人魔王",蓄意将王家三人杀害(当年参与杀张母的),王家人成了受害者。张扣扣自己最终得到的是法律的严厉制裁一一执行死刑。这是两家人的悲剧。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弱者、强者,都由可能成为受害者。事实警示我们:

一,为人一定要善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百祸可消,平安快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不发生矛盾,但一定要"未雨绸缪",以"忍"为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不能斤斤计较,不依不饶;不能争强好胜,非得决个高下。而要崇尚美徳,化干戈为玉帛。

二,做人一定要厚道。应该懂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总有富人穷人,总有好人坏人,总有君子小人,总有某些不平等。但只要自己做人常怀平常之心,常存仁义之心,常记宽容之心,常修"般若"之心,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会互相照应,和谐共处;就会洞察世事,做好自己。尤其是富人、强人,更要善待穷人,同情弱者,并深谙"世事无常"之道。没有永远的富人、强者,也没有永远的穷人、弱者,"物及必反"是一条客观规律。

三,立身一定要敬畏。人要在世上安身立命,必须要永葆敬畏之心。人要教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敬畏群体。人活在世上,就注定会与各方面产生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必须敬畏一切。有了敬畏,便不会"天马行空";有了敬畏,便不会互相伤害;有了敬畏,便懂得自由的无价;有了敬畏,便知晓生命的珍贵;有了敬畏,便增强对生命的热爱。

张扣扣的案件,对受害者有什么启发?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