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与清朝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什么传国时间相差很多?

两者统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清朝,甚至很多朝代,元朝的统治非但不残暴反而相当宽松,连明太祖朱元璋与后来明朝史书对于元朝的评价也都是“元朝以宽失天下”。而清朝完全不同,以残暴与愚民政策为武器建立近三百年的国祚。

第一,元朝以宽失天下

很多没有仔细研究而道听途说的人,印象中认为元朝统治非常残暴,所以引起了强烈反抗而灭亡。然而真的么?当年蒙古帝国兴起后,的确是“所到之处,横尸遍野”,甚至把西夏屠戮得亡国绝种。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汉人太多所以蒙古人杀不完。呵呵,当年五胡乱华汉人被屠戮得差点绝族,只听说人生不完,还有杀不完的?元朝的开创者元世祖忽必烈,是个非常信奉汉家文化的皇帝,与其他嗜杀成性的蒙古大汗是完全不同的人。明太祖、明成祖等人对于忽必烈的评价都是“宽厚仁正”。元朝一统天下以后,其赋税在历朝历代中都属于相当低的,而所谓的“四等人制”、“初夜权”等根本没有任何正史记载,均出自野史。最早声称元朝有“四等人制”的还是清末民初的学者屠挤。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而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当年金朝的汉人)都是臣服蒙古多年的,自然更得信任一些,而“南人”(宋朝汉人)是最后臣服的,论亲疏自然有所区别,就好像历代汉人政权,也是任用汉人有先,这有什么错误么?元朝在文化上也并没有进行约束,当时的元朝,各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都得到了宽容,甚至连《窦娥冤》这种露骨揭露官场黑暗的杂剧也能够大行其道。之所以反抗元朝统治,主要还是因为元朝始终被认为是外族,从内心不肯屈服于野蛮,而并非元朝的残酷。

清朝国祚延绵的黑暗

清朝能够享国长达270多年,主要还是因为满清统治者“愚民有方”。满清入关后,首先使用的就是各种血腥手段:“剃发易服”削弱民族认同,疯狂屠杀敢于反抗者。而清朝逐渐站稳脚跟以后,发现一直用暴力手段不行,于是开始了“愚民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思想压迫,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大规模销毁历史文化典籍,强化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同时以“八旗制度”为主,将旗人实力扩充到各个地方。清朝臣子以自称“奴才”为荣,清朝皇帝大多绝对生杀予夺,就已经是最好的典型。甚至于如今的《鹿鼎记》等文学作品,也在渲染一种观念:“只要天下百姓能吃得饱穿的暖,就无所谓是谁做皇帝。”

清朝之所以能够绵延近三百年,就是因为满清统治者要聪明得多,懂得从思想上进行奴役。正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元朝与清朝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什么传国时间相差很多?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5世11帝,历时98年。清朝(1636年-1912年), 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共传12帝 ,统治中国276年。两者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中国。

元朝军队的战斗力,放眼世界历史,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此强大的元朝蒙古帝国,为什么统治中国不到百年,远不如清朝统治的时间,几乎只有清朝三分之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制度。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讲,“凡历朝享国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制度渐坏,国祚渐衰。有经久难坏之制度,即有历久始衰之国祚。有周之制度,即有周之八百年;有汉之制度,即有汉之四百年;唐宋皆然。”孟先生所指的制度,即为政治制度,是立国之基石,一个朝代统治国家的长久,也就是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坚持。

元朝虽然武力强大,但其仍然是“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仍然使用军人统治,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制度,能统治近百年,已属侥幸。

清王朝就非常重视政治制度建设,顺治入主中原之后,认真学习明朝的政治制度,总体继承明制,同时吸取经验教训,作些枝叶的修改。

在中央,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在地方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同时一省或几省设立总督、巡抚。

在用人上,进一步吸收和采用明朝的法律和制度,完善开科举取士,为朝廷发现和选拔人才,同时重用汉官和汉族知识分子。

二、民族融合。蒙古统一中原后,没有真正的推行民族融合制度,仍然将蒙古族的人民称为国人本族,将中原人称为外邦汉人。在意识形态上,就没有真正将汉人作为自己的国民。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占主体的汉人,定为最低等级,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随意掠夺汉人的财产和生命,残酷剥削汉族群众。

清朝自统一中原后,高度重视民族融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真正意义上将汉人视为同等国民,实行满汉一体,真正保障汉人的全命、人格和财产权利,汉族广大人民,也逐步将清王朝认定为自己的王朝。

文化上,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人的传统经典文化,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

用人制度上,实行开科取士,满汉同等,以科举之路入士,招揽了一大批汉族有士之识为朝廷官员,既满足了人才需求,又笼络了广大的汉族地主阶层,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汉人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重视民生。民为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统治阶级能重视民众,关心民生,则能长久。反之,民众其本生存得不到满足,只有揭竿而起,推翻重来。元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以来,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关注关心广大汉民族的民生问题,民众的死活漠不关心,仍然将重心放在四方征伐上面,常年发动对外战征,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清王朝的统治者却截然相反,一开始就将广大汉族民众视为自己的子民,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生产,提升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条件。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永远停止圈地,并将所圈土地退还给农民,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促进民众垦荒的积极性,让耕者有其田。 推行一系列地的改革,推行摊丁入亩,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改革古代税收制度,改变了原来老百姓既要交税,还要当差服兵役和徭役,官绅则不必当差还不用交税,客观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四、帝皇作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作为少数精英阶层如皇帝等统治阶级的因素,也会极大地推进或延缓历史的进程。

元朝的皇帝,有能力的,忙于对外征战对外扩张,没有将精力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懦弱无能的,陷入内部的争斗,自相残杀,无暇顾及国家的治理,更最有趣的是,在39年的时间里,元朝换了九个皇帝。

清朝的12位皇帝,包括后面的光绪帝,不仅仅说与元朝比,就是与中国几千年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相比,皇帝的勤政廉政、政绩作为,都毫不逊色。如果不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发了本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众的觉醒意识,清王朝再延续百十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元朝与清朝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什么传国时间相差很多?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问题是清朝的统治长于元朝?元朝满打满算98年,清朝统治276年,从数据上面来看的话,清朝统治时间远远长于元朝。其中的原因,我们来看看吧!

地位不均,但人口多

首先要申明的是,无论是在清朝还是在元朝,这两个时代里面汉人都是地位比较低下。在元朝的时候,规定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四个等级。同样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的特权,先征服的区域比后征服区域的种族更高一大。这就导致了在选择官员的时候优先选取蒙古人,这就导致汉人只能做底层人民。如此庞大的人口都做底层人民,很容易就发生暴乱,然而真的是经常发生暴乱。包括陈吊眼,黄华,徐寿辉等人,当然最后推翻元朝的就有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反观我们可以看到满清对于汉人的政策,基本上就跟明朝一样。汉人同样是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通过这样的方法分一部分利益给汉人,士族,读书人,就直接达到了长期统治汉人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的时候有114名状元,其中六成是来自江浙,其中江南贡院有49名。这些大多数是汉人,通过这种方法网罗天下士子之心,其中包括可以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这在元朝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就是元朝和汉朝最大的区别,也是元朝时间断与清朝的主要原因。

同时还包括清朝后期,同样出现过农民起义,并且还有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统治者咸丰皇帝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汉人曾国藩组建湘勇,迎击太平军。最后太平军果然还是被清朝镇压,洋务运动还有一丝丝晚清中兴的气色。在元朝的时候妥妥的直接出兵镇压。

汉化,尊重文化

清朝入关之前就开始汉化,在入关之后更是提出一定要坚持汉化,后来经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革新,更是形成了满汉一家的情形。这些皇帝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帮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儒。比如说爱新觉罗.胤礽的老师就是王守仁的后代王掞,这种教育直接导致了汉人大牛得到重用的消息广为人知,收拢了天下士子之心。党政之后还有大量的汉人大臣,他们学会了用汉人去管理汉人的方法,并且在雍正的时候,还提出归土归流的政策,鼓励旗人自食其力。

但是相对清朝而言,元朝对于汉人就是相当的野蛮。虽然说忽必烈也曾提出过汉化,但是蒙古的大量集团并不觉的汉人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汉人只能做奴隶,自己的传统文化饱受蒙古人的践踏,对于汉人的起义迎接的是蒙古人学的镇压。不过还真别说,我们汉人在民族危急存亡时候还是真够足够有尊严,虽然一直镇压,但是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最重要的是民族内部并不团结,内部争斗不止导致皇帝平安的更换,同时由于大量的战争直接导致无人可抢,因为汉人穷你抢谁去啊?最后淹没在历史的潮流当中。

总结:元朝灭亡较快的原因是由于统治的方法不对,没有尊重人数最多的汉人。同时统治者内部没有达成统一,这是与清朝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说清朝的时候也有夺嫡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并没有血腥暴力的事情发生。元朝在面临军队起义的时候不能灵活运用汉人来帮助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群众基础,那么这样的政权肯定是不会长久的,风雨飘摇中过了98年,相比于善于经营的清朝来说查的太远了。

这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讨论,谢谢!

元朝与清朝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什么传国时间相差很多?

元朝和清朝的最大不同在于与中原政权在关系上曾经的远近。

(1)不要被数字欺骗,清朝的儒家化转变比元朝更方便

虽然从成吉思汗1206年到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其间有65年的时间。

虽然从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后金后1644年攻占北京清朝建立,其间只有28年。

但是,蒙古帝国的游牧民族特性、奴隶社会等的特点,使其向农耕文明、封建社会转向比较难。再加上,蒙古帝国统治地域广袤、人口又少,必然要引入早被其“降服”的民族帮助其统治,这就造成四大文明的互相争夺。这一观点,我昨天在“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了”中进行了阐述。

清朝的转变就不同了。清朝因为后金政权的前身“建州三卫”在明初就受明朝影响,隶属于奴儿干都司、辽东都指挥使司。因此,建州方面受中原文化影响是不同的,有的深有的浅。虽然有人说其汉化程度只是在《三国演义》层面,但问题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玩《三国演义》都能玩出个政权,文化更高的人能咋说?

治理国家其实并不需要太深的文化,治理国家其实就是玩心眼儿——制衡群臣。宋朝、晚明的君王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你再高能玩得过文臣的文化?

(2)元朝的治国比较松散失去治理权;清朝则快速吸取中原政权的统治术,治理权被“满化”的汉八旗控制

元朝的开创民族蒙古,几乎是在未接受儒家文化地影响下创立的朝代。

元朝所采用的统治方式和其他汗国类似。把治理权交给了当地民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朱元璋监督、李善长主编的《元史》内,有多少知名汉臣?也就是说,统治权在蒙古人手中,治理权则让渡给色目人、汉人精英。

统治权、治理权分离必然导致统治权拥有者会很快丧失统治权。元朝所走的路和其他汗国类似。元朝比其他汗国坚持的时间还要长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元朝并不成功的自主儒家化过程。

清朝则不同,自顺治掌权后就一直在不断“儒家化”,为的就是将满贵族制衡皇权的威胁降到最低。

在清朝采用的中原政权统治区使用传统儒家治理;边疆地区的强势少数民族保留固有统治方式的这种“双层体制”,其实已经在中原政权那里使用一两千年——郡县制与土司制。

那么,清朝的统治权、治理权并没有分离,其关键就在于“汉八旗”建立,汉八旗虽是汉人但在统治思想上已经变了,这一过程在东北地区已经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建州在不断地儒家化的同时,在这一地区的汉人其实也在进行思想靠近。

所以,从入关之后,地方督抚级的治理权就在“汉八旗”手中,这一趋势直到道光中后期才有所转变。

元朝与清朝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什么传国时间相差很多?

清朝出贤帝,客观来说,满清二百多年的历史,共计十二帝,没有一个是昏君,个个都是勤政的典范,而且致力于满族和汉族的融合。清朝的败亡在于新旧思想的碰撞,在于封建社会的落后。

而元朝,从成吉思汗开始,不可否认其为杰出的军事家,但是统治国家,过于简单粗暴,把治下人民划为四等,汉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所以元朝期间起义不断,最终为朱元璋所灭。

元朝与清朝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什么传国时间相差很多?

“自有史以来,以元代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唐所定制,宋承不敢逾越,明所定制,清承不敢过差,遂各得数百年。”——《明史讲义·开国》

清朝的国祚是元朝的三倍,甚至比明朝还要多出二十年,主要是国家制度的问题。

从元朝代宋开始,中国就陷入了百年的混乱,元朝政府可以认为是一种“军政府”,从开国就没有完整健全的制度。雄主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皇室陷入了七代的争权夺位,地方割据、民不聊生,能坚持到98年已经是很不易了。

朱元璋开国之后,充分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在吸收唐宋古制的基础上,和自己手下的一帮文臣大儒们逐步敲定了一套完备的开国制度。后世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纲纪败坏,国家才摇摇欲坠。

而满清入关后,完整地袭承了很多明朝的基本制度,甚至有民间笑谈,“《大清律》就是《大明律》,除了书皮改了个‘清’,其他一个字没动”。

当然,清朝康熙、雍正等帝励精图治,在明代制度基础上也做了很多创新和改进,恰恰是以制度为根基,才有了296年的国祚。

清朝的制度相比元明有哪些不同呢,霄林天试为您简要解析一番。

其一,文治的缺失

元朝和清朝都是马上得天下,但元朝恰恰就亡在这个“马上得天下”,赖以为国家基石的蒙古军队,其实早在元初完成大一统后不久就开始走向下坡路。

元朝相比清朝在制度上最为欠缺的,就在于文治的缺失和民族政策的失败。

忽必烈死后,元朝长期处于两条道路的分歧——蒙古化和儒家化。政局的动荡,导致元朝部分皇帝企图推广的儒家文治一直未能落实。

文治失修,让元朝的吏治混乱、腐败严重,财政、教育、民生等等各项在元朝中后期一塌糊涂。

“试观《元史·兵志》,止有佥军、补军、调军、遣军之法,别无养军、练军之法”——《明史讲义·开国》

更重要的是,元朝的军队制度同样十分糟糕。元朝的蒙古军队无疑是打仗劫掠的好手,但是“打天下易,守天下难”,一个政权开始稳定统治之后,最重要的不再是“用兵”而是“养兵”。

庞大的武装力量对于中央帝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马放南山,会让国家失去对外御敌和对内专制的武装工具;聚兵练兵,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自古养兵都是大难题,特别是元、清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的蒙古军队在完成大一统的任务之后,大部分都聚集在黄河以北拱卫大都,少数部署在南方的盐粮赋税重地。没有完备的军制这些蒙古军队很快进入了游手好闲、欺男霸女的颓废残暴状态。

天灾人祸的驱使下,各地匪患、起义不断,而中央军队又纲纪废弛,地方的地主阶级不断聚兵自保。元朝不得不倚重地方势力,无疑于饮鸩止渴,形成了恶性循环,陷入割据的混乱。

反观清朝,从顺治开始就十分青睐儒家治国之路,在参考明朝制度的基础上,礼贤下士吸收汉族的大儒,为皇室子嗣进行儒家教育。同时还大力发展科举,虽然八股文对现代文明的形成极度不利,但的确提升了清朝政府的稳定性。

八旗兵在清末逐渐成为废物,但那是清朝整体大环境衰败造成的。清朝的军制贯彻了很多文治思想,全国驻军、中央控权,吸收汉蒙军队,长期保持了一支军纪完备的武装力量。

从康熙平三藩之后,直到晚清之前,清朝一直都没有出现地方势力武装割据的现象,这都是文治的作用。

  • 其二,民族政策的失败

元朝统治者和清朝统治者的另一大差别就在于,从来没有真正把自己当做华夏的正统,仿佛有一种“鸠占鹊巢”的不自在。元朝始终未能正视其他民族,采取防备和歧视的民族政策。

元朝划分四等人,汉人和南人分别为三等和四等,饱受歧视和欺辱。汉族中的士大夫阶层境况稍好,元朝在思想上的禁锢远小于其他朝代,他们在江南富庶之地反而享受到了更为宽松安逸的文娱生活。但是其结果就是底层的老百姓在忍受元朝政府民族压迫的同时,还承受着汉族地主阶层的剥削,而这些矛盾最终都算在了元朝政府头上。

元末的汉族士大夫阶层,起初是十分反感农民起义的,因为这打破了他们的安逸生活。而晚期的元朝政府根本不相信那些汉族的知识分子,逼着他们纷纷投奔地方割据势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刘伯温和方国珍的恩怨,当时刘伯温在元朝江浙行省供职,他忠心耿耿地为元廷献计献策,认为应该彻底铲除方国珍势力。结果方国珍派人进大都贿赂了高官,被招安为官。刘伯温悲愤之下毅然辞官,最终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虽然也有何真、陈友定这样的汉族人士被招安为尊奉元廷号令的地方武装,但是他们终究只是为了割据一方,且远离中原腹地,对摇摇欲坠的元朝政府于事无补。

所以民族政策的失败是元朝百年内就败亡的一项重要原因,而清朝恰恰是因为很好地处理了民族问题,才得以享国三百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