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除掉夭折的皇子,康熙帝玄烨的皇长子乃是胤禔,而不是胤礽。然而,胤禔生母只是康熙帝的惠妃(追封)那拉氏,而胤礽的生母却是玄烨原配皇后赫舍里氏,作为正宫皇后所生,胤礽的地位自然要比胤禔高。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乃是当年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玄烨的原配,两人感情深厚伉俪情深。当年因为生育胤礽难产而死,仅有21岁。
玄烨非常思念赫舍里氏,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玄烨册封胤礽为皇太子。(满洲规制一般不在皇帝生前立太子)胤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而皇长子胤禔,虽然是长子,但是他的母亲只是个庶妃,在生育胤禔前只是个没有正式册封也并非主位妃嫔的低等姬妾,远不如嫡出的胤礽。
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向来讲究宗法制,所谓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先说嫡,再说长。胤褆虽然是长子,但确实没胤礽这个嫡子来得尊贵。不过这里我倒想说点题外话,其实胤礽也不是嫡长子,真正的嫡长子是大他五岁的哥哥承祜,只可惜在康熙十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当然,所谓的宗法制,有时候也并不是被严格遵守的。就像唐朝二十多个皇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帝位的只有一个唐代宗,后来接康熙帝位的雍正既不嫡又不长。
但是,不管有多少这种情况,都只能算作特殊情况,雍正得以继位,那也是因为胤礽实在太不给力了,已经被康熙彻底放弃。
这个题目问的是为什么立次子不立长子,所以就简单的用嫡庶问题回答一下。
至于在胤礽被废之后,康熙依然不肯立长子胤褆为太子的话,就要从胤褆自身找原因了。
胤褆在早些年,就靠着母家支持和胤礽争锋相对,大阿哥党的核心人物就是大才子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后来康熙为了维护太子帝位,罢斥明珠警告胤褆不要对太子之位有非分之想。然而对权力的渴望已经蒙蔽了胤褆的大脑,他不顾康熙的警告,依然一如既往的谋夺太子之位。过分的是在太子被废后,他甚至妄自揣度康熙心思,认为康熙想杀胤礽而不方便动手,主动讨令说自己可以代劳。这让康熙大发雷霆,认为胤褆毫无兄弟友爱之心,胤褆于是从此就被圈禁起来,直到默默死去。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康熙一开始不立胤褆而立胤礽是因为他遵守中国宗法制的传统,在废了胤礽之后还不立胤褆则是因为胤褆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惹得康熙生气,可以这么说,从头到尾康熙都没有考虑过让胤褆当太子。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清朝没有入关之前,采用的是公贵族推举制度,也就是无论是否是嫡长子,只看功劳论储君。
但是当年皇太极死后,发生了多尔衮裹挟朝政,硬是靠着一班党羽的支持,差点继承了皇位。
若不是孝庄太后忍辱负重,顺治帝是坐不上那个皇位的,且当年顺治帝登基之后,还要尊多尔衮为皇父。
满清入关之后,立刻便意识到了储君制度的不合理性,然而此时顺治帝却只能顾着安定朝局,此时出现了四大权臣。
四大权臣分别是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其中又以索尼和鳌拜势力为最盛。
康熙即位之后,为了保证皇权的威严,不得已设立了四大辅政大臣,也就是顺治四大权臣。
然而四大辅政大臣之间的党内日益严重,由于康熙年幼,朝政几乎落到了两派手中。
这两派分别是鳌拜派、索尼派。鳌拜除掉苏克萨哈之后,更是手握天下兵马,势力如日中天。
此时康熙的皇位岌岌可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孝庄太后出手,让康熙娶了赫舍里,也就是索尼的孙女,并且直接立为皇后。
此举直接取得了索尼家族对康熙的支持,至此康熙也终于可以抗衡鳌拜势力,皇权进一步被巩固,也正是索尼的努力之下,康熙得以亲政。
而且难得的是康熙和赫舍里皇后感情一直很深,即便是一场政治联姻,两人也能日久生情。扳倒鳌拜之后,康熙也没有冷落皇后。
当时赫舍里皇后五年不孕,连惠妃都的儿子都三岁了,皇后才怀孕。即便是如此,康熙从来没有说过废立皇后,一直感情很好。
不过皇后当年生下胤礽的时候难产,结果直接一命呜呼,康熙悲痛之下,立胤礽为皇太子,遵从了立嫡长子的制度,也是借此表达对皇后付出的认可。
而惠妃作为一个庶妃,其儿子虽然是长子,但是却不是嫡长子,也就是说从传统来看,这是没有权力成为储君的。
赫舍里死后多年,康熙一直没有立皇后,对太子也是一直照顾有加。只不过康熙对权力的掌控力太强,使得太子多年只能是做一些虚职。
后来太子在索家的支持下,发起了宫廷政变,不争气的太子就这样被废除。
康熙废除太子之后,又重新立过一次,但是后来又选择了废掉。此举也诱发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造成了手足相残的后果,这也成为了满清皇位继承中最血腥的一页。
原创不易,喜欢历史的朋友拜托关注一波再走!谢谢!
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回答康熙为什么立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而不是长子胤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说一说“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古人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众多、子女众多。古代女儿嫁出门以后就是夫家的人而不再是娘家的人,这里不作讨论。就这一大群儿子而言,老爷子两腿一蹬,家业归谁继承?答案是归嫡子继承,只有妻生的嫡子才有参与分家产的资格,妾生的庶子(包括外室和姘妇所生之子)是没有资格参与分家产的。搁到贵族乃至帝王之家,还涉及到一个爵位、皇位的承袭问题,老爷子的爵位、皇位只有一个,嫡子有时候却不止一个,怎么办?于是便衍生出了嫡长子继承制,即嫡子当中年龄最大者拥有优先继承权,而皇太子便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清朝虽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爵位、皇位的承袭方面,基本还是遵循了嫡子优先的原则。而这恰恰就是康熙立次子胤礽而非长子胤禔为皇太子的最主要原因。鉴于清初的皇位传承充斥着太多权谋、暴力、甚至血腥,康熙即位之后便开始寻求一条更加安全、稳妥的皇位传承模式。加之“三藩之乱”期间稳定政局、人心的需要,中原王朝长期实行并且行之有效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成为了康熙的首选。康熙十四年,康熙正式决定册立皇太子。由于之前多个儿子夭折,实际上截止康熙十四年,康熙只有两个活着的儿子,即长子胤禔和次子胤礽。
胤禔为惠妃纳喇氏所生,虽然年长,却是庶出。而胤礽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虽然年幼,却是嫡出。康熙既然准备正式册立皇太子,实际上就是准备试行中原王朝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嫡出的胤礽自然就成为了首选。更何况,满洲人本身事实上也一直存在着嫡子优先的传统。于是,康熙十四年阴历六月,康熙的次子胤礽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面对既成事实,长子胤禔也只能认命了。
除了嫡庶之别,实际上母家的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赫舍里氏出身康熙年间的辅政大臣索尼家族,其父葛布喇是索尼的长子(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样,是索额图的女儿,实际上索额图是赫舍里氏的亲叔叔)。索尼在拥立顺治和制衡鳌拜方面是立有巨大功勋的,加之索额图在擒拿鳌拜之时又坚定地站在了康熙一边,继续受到重用。康熙十四年时,赫舍里氏家族作为首席外戚,其权势和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反观胤禔的母家纳喇氏家族,除了一个明珠,基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而康熙十四年时,明珠也仅仅刚刚升任吏部尚书,仍处于发迹阶段,其实力根本无法与索额图和赫舍里氏家族抗衡。更何况,明珠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所说的那样,是惠妃纳喇氏的哥哥。实际上,明珠和惠妃的父亲索尔和只是叔伯兄弟,都是叶赫贝勒金台吉的孙子。换句话说,明珠仅仅是惠妃的堂叔而已,血缘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而且,身为摄政王多尔衮胞兄、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婿,在多尔衮遭到清算、阿济格“谋逆”伏诛之后,明珠是背着政治包袱的。康熙十四年,离多尔衮遭到清算、阿济格“谋逆”伏诛也就过去了二十多年,时间太近太近,以至于亲历者不少还在世,一代巾帼枭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其中之一。背负着这样一个政治包袱的明珠不太可能、也不敢对于储位之争指手画脚,更别说是深陷其中了。
皇后、皇储之位历来都是政治的孪生兄弟,拼的不仅仅是出身和皇帝的好恶,更是自身的政治背景和实力。因此,皇太子只能是胤礽,而不可能是胤禔。这就是为什么康熙立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而非长子胤禔的原因所在。
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先来说说康熙皇帝的长子胤禔和次子胤礽,他们俩其实分别是康熙皇帝的第五子和第七子,只是其他五个兄弟还没等到序齿就夭折了,按照排序就是他们俩为前二。
胤禔生于1672年,在成年皇子中年龄最大,被列为皇长子。胤礽生于1674年,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
康熙皇帝之所以不立长子而是立次子为太子,大体有政治和情感两方面的因素。
按照满洲传统,大汗死后,继承者是由贵族商议决定的,大汗生前不能预立太子,所以皇太极继位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即便之后皇太极进行封建化改革,可福临继位也有一番波折。康熙帝继位还是孝庄太后拍板,不然又得横生变故。
不过康熙在位时期,清朝入主中原有些年头了,汉族王朝立嫡立长的观念必定对其有所影响,这就让胤禔和胤礽分了高下。
胤禔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胤礽的生母则是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皇后是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而索额图正是帮助康熙帝掌权的主要人员。
再加上康熙帝与赫舍里皇后少年夫妻,感情甚笃,无论从政治考量还是情感方面,胤禔都被碾压。
最为重要一点,在胤礽出生前,其胞兄承祜夭折,他出生时赫舍里皇后因难产而亡,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再加上南边三藩之乱,康熙帝决定立太子,而人选只有一个,那就是胤礽。
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因其强势的政治手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打开了康乾盛世的大门,人们都在歌颂康熙帝的伟大,但是无论多优秀的皇帝,总会有一件烦心事的纠缠,而康熙帝也不例外,他烦心的是啥呢,就是自己的儿子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拉帮结派,其中就以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最为显著。
在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了,胤禔不是大阿哥吗?按道理来讲,嫡长子不就应该是太子吗?大阿哥怎么还要去争太子位呢?但是,我要告诉你,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确实没当过太子,至于为什么他不能做太子,主要还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其实胤禔并不是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只是因为康熙帝前面的几个儿子都因太过年幼而夭折了之后,到胤禔这里,才没有年幼夭折,于是理所应当的因年龄问题变成了老大,但是他虽是大阿哥,却不是嫡子。
康熙帝的嫡子是老二胤礽,为赫舍里氏皇后所生,而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次子胤礽的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但其实之所以老二当上了太子,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康熙帝对于皇后赫舍里氏十分喜爱,赫舍里氏嫁给康熙帝之后,不仅给康熙帝带来了力量上的援助,还特别照顾康熙帝,于是乎,康熙帝对自己的这位皇后可算得上是真爱,可惜,赫舍里氏在生老二的时候难产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一岁,康熙帝非常悲痛,所以就特别关爱二阿哥,再加上嫡子的缘故,二阿哥理所当然的当上了太子。
而这时候的胤禔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觊觎。他无时不刻不在梦想着坐上那个位置,我们知道,脑子发热的人总会做出一些错事,有的甚至会酿成大祸,胤禔这时候就是那个头脑发热的人,他对太子之位太过执着,于是在康熙帝第一次因为太子犯了错而废黜他时,他就迫不及待的上书康熙帝,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礽,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由此胤禔失去了康熙帝的信任。
明明已经得到了康熙帝的训斥,但胤禔死性不改,竟然做了一件更过分的事,他因记恨太子胤礽,于是请了一个术士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镇魇就是用针扎在人偶娃娃身上,以此诅咒别人。康熙帝知道这件事之后,震怒,但是他不忍心杀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就贬其为平民,终身幽禁。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出身,政治资源,行为处事方面,胤禔都比不上太子,且还用了比较残忍的手段去诅咒太子,殊不知汉朝巫蛊之祸造成了多严重的影响,因此,这样一个人,英明的康熙帝是肯定不会立他为太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