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去泰山封禅?

清朝相比于元朝更加注重中原文化的学习,那为什么像康熙、雍正、乾隆这种盛世的局面没有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做贼心虚,条件不足。中国历史上皇帝众多,但是真正敢去泰山封禅的只有六个,皇帝制度产生以后,秦始皇成为了第一个前往泰山封禅的皇帝,“封禅”不同于一般的祭祀,是一种代表“受命于天”的象征,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够前往泰山封禅的。

古代进行泰山封禅的条件非常苛刻,第一皇帝要真正统一江山;第二统治期间要国泰民安,皇帝要有非常杰出的作为;第三,要有祥瑞出现(古代非常热衷鬼神之说)

在古代,如果不弄虚作假牵强附会的话,想同时有这三个条件的话,也是很不容易的。历史上进行泰山封禅的六位皇帝中的宋真宗赵恒,就因为泰山封禅留下了众多争议,背负了不少的骂名。清朝皇帝也是人,满清入主中原本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动荡,若是再厚颜无耻去泰山封禅,不是找骂么?

然而这也并非理由,毕竟乾隆皇帝等人脸皮厚,七下江南花费巨大也能被说成“巡视民情体贴百姓”,他自称“十全老人”,他为何也不去泰山封禅呢?泰山封禅花费巨大,但又不同于下江南,花费都是明摆着的,他自称“体恤民心”的好皇帝,怎么能明目张胆去泰山封禅?乾隆帝不去泰山封禅,刚好又说自己为了百姓,不愿意浪费钱。

另一方面,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封禅泰山大多是为了兴盛儒家思想维护巩固统治,满清不重儒家,反而施行愚民之政,又何须泰山封禅?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去泰山封禅?

因为主流思想变了。反对其他各位所谓的清朝皇帝不够格的说法。不仅是清朝,明朝和元朝的皇帝也都没有进行封禅,莫不是也在骂明朝皇帝?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在泰山封禅呢?因为在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还是很吃香的。他们往往认为上天是有思想的,天与人是能够交流的。后来在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之后,形成了典型的汉代儒学天人感应理论。

汉儒的天人感应理论,强调人应顺应天意,上天是监督皇帝行为的。比如地震了,洪水了,这些都是上天的意思,是上天要惩戒苍生,告诫皇帝,批评皇帝。皇帝应该知错就改,比如大赦天下,比如虔心祈祷,比如下罪已诏。利用上天意志来加强皇帝权力的合法性,说白了就是大搞封建迷信。

在这种思想下,就产生了天子要和上天交流的想法,祭天就是一种。而泰山封禅就是与上天交流的典型代表。首先要明确的封禅,封是向天报告功绩,禅是对地报告。这是只有功德极高才能进行的一种君主的仪式,有功才能封禅。

泰山非常高,古字又为“太”,通大。而且又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古代传说72家封禅于泰山,所以很适合作为封禅的场地。所以古往今来很多皇帝都想封禅泰山,刻碑铭功,作为荣耀。

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泰山封禅的地位就改变了。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随着五代之乱,传统的天人感应和春秋大一统思想,受到了质疑。传统的天人感应的鬼神学说也被很多学者反对,到了宋代,宋代的学者不再强调向天寻求答案,而更多的寻求从自身找到真正的真理。这就是格物致知为方法论的理学。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理学几乎已经非常完善。儒家思想实现了,从传统的天人论变成了更加具有哲学性思辨色彩的格物论。

到了南宋,理学已经成为了主流统治思想,在这种思想下,宋的学者已经不相信那些传统的天人感应,所以之前的封禅也不再成为君主的追求,忽悠不住人了。

到了明清,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封禅的市场越来越小,大家都不信了,封禅的神圣性已经没有多少。所以明清的皇帝都不热衷于封禅,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变了。所以到了明清,泰山只祭不封禅。

所以不要再扯那些什么没资格不敢去了,只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是李子木,喜欢哪个赞吧。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去泰山封禅?

诚邀,如题。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去泰山封禅,小编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清朝皇帝祖训有交代。

在古代,学者们认为三山五岳中唯有泰山最高最为雄伟,是沟通人与神的桥梁,称其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作为上天之子的人间皇帝应该去泰山祭拜上天,感谢上天庇佑,证明自己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然而清朝出生关外,他们的神灵崇拜本就与汉人不同。再者皇太极虽然出身外族,但也遍观汉族典籍,他看出历史上各朝代封禅并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不见秦始皇封禅后就死在沙丘,宋真宗封禅完毕宋朝还是被辽和西夏压着打,封禅只不过空耗国力,所以对子孙教育上有所倾向,不让他们好大喜功,去泰山封禅。

其次,宋真宗封禅泰山后,泰山含金量锐减。

本来泰山封禅对皇帝的要求是挺高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提到,帝王封禅必需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国家统一。第二个是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政绩卓著,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要有政绩。第三个是必须有祥瑞出现。

结果宋真宗只是签订了城下之盟才打发走了契丹人,这种功绩也敢到泰山封禅,于是泰山封禅的含金量一下子就没了。各代帝王也不屑于去干这种拉低自己档次的事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