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一直在和匈奴和亲,但汉朝的皇帝为何不娶匈奴人做老婆?

将自己的女人送出去在古代一直都是耻辱的象征,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是因为当初国力薄弱,难以应付匈奴人的进攻,而被迫采取的求和之政。一开始的局面是汉朝弱势,匈奴强势,又怎么会又匈奴将女人送给汉朝和亲呢?

其次,在秦汉时代“华夷之辨”更加明显强烈,匈奴虽然在历史记载中与华夏同宗,但是当时已经被视作蛮夷,蛮夷女人是不被中原王朝皇室所接受的。就算匈奴将女人主动送上门汉朝也未必能够接受,更何况当时汉朝视匈奴为死敌呢。后来随着汉武帝攻打匈奴,局势逆转之后,汉朝仍旧有和亲的政策,此时的和亲之政已经从求和变成了促进友好和平,王昭君等远嫁乃是匈奴单于主动求娶,并非汉朝被迫。

然而,匈奴的风俗仍旧不为中原接受,尤其匈奴女人守寡之后又嫁给儿子(一般不是亲生)的风俗更让中原无法接受。

汉朝一直在和匈奴和亲,但汉朝的皇帝为何不娶匈奴人做老婆?

汉匈和亲,是汉朝版本的韬光养晦,这本就是一个阳谋。因此所谓的和亲之举,匈奴人更多是在意财货粟米。天下人,包括匈奴人都知道汉朝皇帝未来肯定要秋后算账的。

古人就有一句话“十条命九条奸”,男女之间不正当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矛盾根源。可因为两性关系乃是人的根本,避无可避,所以自古以来,两性关系就被纳入到政治的范畴。

在周王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因此,自周王朝制定礼仪之后,诸夏国家就取得了对周边民族的文化优越感。

诸夏国家势力强大后,就开始向周边的蛮族国家扩张。蛮族在战争失败后,一般都会送女子以求和,比较有名的褒姒、骊姬都是因为这种原因进入君王的帷幕的。

可见,美女作为社会稀缺资源,更是代表着征服者予取予夺的意志。因为有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所以“夷不乱华”,这些异域风情的女子充塞后宫,所学礼仪尽归华夏,叫做“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骊姬)

然而在西汉初年,情况却不同。匈奴和西汉两个新兴的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对这样大帝国来说,建国早期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件,可能都会影响日后数百年的发展。

白登之围可谓是是西汉帝国生死存亡的关头,汉高祖刘邦能转危为安纯粹是冒顿单于的多疑好诈的性格使然,匈奴人失去了一战而问鼎中原霸主的机会。回到草原的单于越发气恼,屡次侮辱汉朝,还写了一封信给吕后,目的就是要再打一场。

汉朝深知决战非其时,固守本土发展经济。匈奴人往来如风,劫掠边境,意欲触怒汉朝人,让汉军一怒之下出兵草原。汉军一直保持隐忍不发的态度,匈奴人也不敢过于深入汉地,担心狡诈的汉军会包他们的饺子。

这就形成了你灭不了我,我也打不过去的僵持局面。别看匈奴闹得欢,将来都要拉清单。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汉朝为了能让匈奴人消停会,也让边境军民能好生生产,遂定和亲之议。

如果冒顿单于翻看过中国史书,不会对这一幕感到陌生。匈奴人能够占据漠北草原,号令群雄,他们的政治智商显然不会低。作为两个有志于称霸的新兴帝国来说,汉匈盟约从一开始就不注定了是一张废纸。汉朝皇帝心知肚明,匈奴单于心照不宣。双方维持着表面的客套,背地里的动作都没少干。

汉文帝时期,老上单于带兵已经杀到了骊山脚下,距甘泉宫只有200华里,京师震动。汉文帝星夜调兵10万,车1000乘,准备与匈奴决战。匈奴人自忖攻坚非其所长,后来悻悻然退去。

此后,匈奴动辄入关抢掠,史载“小入获小利,大入获大利”,汉王朝边境饱受荼毒。然而汉朝文帝、景帝两代人隐忍不发,积蓄力量。在匈奴人退走后,还要再一次送上大量的粮食、布匹、美酒,还有公主。

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战一直到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和亲一直没断。匈奴并非国力强大,汉朝也并非国力弱小,只是游牧民族天然具备兵种优势及后勤优势。汉王朝发动战争的成本,远远高于匈奴人。

匈奴对于边关地区的侵犯,与其说是政治性的,毋宁说是经济性的。燕、代北部,实际上都是战国时代燕国和赵国从游牧人(东胡、林胡、楼烦等)手中夺去的地盘,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诸夏之国的移民往往集中于城邑,更广大的地区仍是半耕半牧的状态。

匈奴人的入寇,既是探寻自身“自然边疆”的过程,也是胁迫这些“小政治经济实体”保持农牧之间贸易经济联系的手段,这对于游牧帝国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只是一旦南方的农耕帝国不再反对这种贸易联系,甚至主动奉送足够吸引力的财富和物资,匈奴人进犯动机就会下降。

因此,汉朝一方尽量满足着匈奴人膨胀的胃口,用珍宝财货和驯服的态度来麻痹他们——当然匈奴人也是清楚的,所以汉朝和亲的公主在匈奴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她们是作为体现出匈奴单于的征服意志而出现的,很多人由于水土不服和思乡心切,没过多久就死在了草原。

匈奴一方当然也想送一个匈奴女人给汉朝皇帝当老婆。可是匈奴人也明白,与汉朝人终有一战,自己送过去美女,汉朝皇帝也不会要。设想一下,如果匈奴公主来到汉廷,该给一个什么样位子?太低了,受了委屈,匈奴人就会有口实来攻打汉朝。太高了,匈奴人的势力就会延伸到汉廷内部。

(和亲的目的在下一代)

所以,即便是匈奴美女貌若天仙,汉朝皇帝志存高远,怎么可能因为一两个美女就会忘记“白登之战”呢?汉武帝在获得对匈战争胜利后还曾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那么,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到了汉匈战争后期,匈奴势衰,此时的和亲,等同于汉朝公主下嫁匈奴单于,所带随从都成为汉朝布置在草原的眼线,以夏变夷,这才是汉朝和亲的本意。

汉朝一直在和匈奴和亲,但汉朝的皇帝为何不娶匈奴人做老婆?

别说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是放眼整个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中原皇帝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的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原与夷狄和亲,几乎全部都是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给夷狄君主,不觉得奇怪吗?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凤阁舍人襄阳张柬之谏曰: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者。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故事,后突厥默啜可汗向唐朝和亲,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默啜可汗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唐朝的皇族人员,武则天同意了,让自己的侄孙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妻。

结果默啜可汗反而不乐意了,他说自己想把女儿嫁给天子的儿子,而不是武氏,同时武则天此举引来朝臣的大量反对,当时担任中书舍人的张柬之就上书武则天,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自古以来就没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的

汉匈和亲

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张柬之说的是中国亲王没有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纳妾的情况肯定有,但是娶为正妻的没有。

张柬之可是唐朝的名相,他用这个来反驳武则天与突厥和亲,说的一定是真的,不然可就是欺君之罪,也就是说从唐朝之前的历史上,没有皇族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汉朝和亲说起。

和亲是一直存在的政治手段,自夏商周朝以来就已经有了,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和亲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和亲,西汉建立之初,经历多年战乱,国内面临异姓王的割据,国外又有匈奴的虎视眈眈,刘邦还在白登山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40万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为了维持西汉的稳定,刘邦在娄敬的建议下选择了和亲。

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和亲

刘邦劝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理由是:匈奴是不能够用武力制服的,如果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给予礼物,就能臣服匈奴,单于就是汉朝的女婿,如果公主所生的儿子能够继承单于,那后来的匈奴单于就是汉朝的外孙,匈奴就不能与汉朝抗衡

从后来的情况看,娄敬的理由过于牵强,尽管汉朝与匈奴和亲,但是双方仍然会发生战争,匈奴仍然年年侵犯汉朝边境,和亲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政治关系,光是西汉一朝,就有十余位公主因为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但是汉朝皇帝并未娶过一位匈奴女子为妻,哪怕为妃的都没有。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文化因素

《左传》襄公四年: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

《左传》中有一段晋悼公与魏庄子的对话,晋悼公主张攻打戎狄,魏庄子说道:戎人,不过是禽兽。得到戎人而失去中原,恐怕不可以吧!

蛮狄夷戎

魏庄子把戎人比成了禽兽,戎人跟蛮人、夷人、狄人一样都是华夏之外的少数民族,华夏历来都是把蛮、夷、戎、狄当成外人,还有那句著名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出自《左传》成公四年,意思是:不是我们的同族,其心思必然不同。

在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开始崩坏,但仍然有一批华夏人想要依靠尊王攘夷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礼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管仲,所谓的尊王攘夷就是所有的华夏人团结起来,一起对付蛮、夷、戎、狄,这是族群的分类。

《左传》闵公元年: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管仲说:戎狄好像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诸夏)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这种深深的文化因素已经深入华夏人的思想精髓,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华夏人,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尊王攘夷

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魏征的对话,也多次表达了这种思想,唐太宗曾经说过“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魏征也说过“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哪怕是到了明清时期,也仍然有这种思想,比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说过:谓夷狄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从这些记载与评价来看,华夏人自古看不起夷狄人,这是印在文化上的基因,一代传一代,是无法改变的,汉朝皇帝也是华夏人,自然也看不起来自匈奴的女子,更不会娶来做妻,即使皇帝想娶,满朝文武大臣也会阻止皇帝,所以汉匈和亲,历来只有匈奴单于娶汉朝公主,而没有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

《唐会要》: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外,不迁中国。

在文化上华夏人看不起夷狄,甚至华夏人都不愿意与夷狄人居住在一起,来自《唐会要》的记载证明了这一点:戎狄与华夏不混杂,为自古以来的训诫。夷狄无信义,好迁移而难安居,因此斥居塞外,不得迁居中国

匈奴人

二、政治考量

《周书》卷九:史臣曰:孔子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以 周纳狄后,富辰谓之祸阶;晋升戎女,卜人以为不吉。斯固非 谬焉。

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然有君主,但还不如诸夏各朝没有君主。《周书》上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周襄王,周襄王把狄人首领的女儿立为王后,后来发现王后与其弟王子带私通,又废除了王后,结果引发了狄人的讨伐,为国家引来了祸患,差一点导致亡国。

第二个例子是晋献公,晋献公攻打骊戎,骊戎将一对美女姐妹献给了晋献公,这就是骊姬和她妹妹,两人都被晋献公纳入后宫,晋献公对姐妹两人十分宠爱,在骊姬的挑拨下,晋献公疏远了自己的儿子,还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晋献公的儿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引发了晋国一系列的内乱,甚至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了诱因。

晋献公娶戎女导致晋国内乱

这两个例子被《周书》拿来当反面教材,意思就是告诫君主不要娶夷狄女子为妻,否则会为国家带来祸患。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或者为妃,那么就有可能生下儿子,这样匈奴女子所生的儿子理论上就有继承汉朝皇帝的可能,这就会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因为在华夏人眼中,匈奴是夷狄,是文化上落后的民族,按照《周书》的说法,就会带来祸患。

皇位之争在任何封建朝代都是极其残酷的,一旦汉朝皇子有匈奴血统,必然会得到匈奴人的支持,而匈奴与汉朝一直就是打打停停的政治对手,即使是双方关系非常亲密的阶段,汉朝也没有放弃对匈奴的警惕,汉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吏,不可能会让匈奴有干预汉朝国政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汉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

王昭君和亲

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常态,汉朝有名的外戚有吕雉、窦太后、王政君,所谓的外戚就是妻子这一边的亲戚,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生下皇子,等到老皇帝去世之后,其儿子有可能会继承皇位,那么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这位匈奴女子。

匈奴女子想要权力更高,就得任命一些她所信任的人担任重要官职,一般来说,会任命自己娘家的男性亲戚,然后就会形成外戚干政,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王莽、窦宪、梁冀都是外戚,王莽甚至还篡夺了汉朝江山,这无疑会给汉朝的统治带来祸患,为了防止这种祸患,汉朝皇帝不会迎娶夷狄女子,这是政治上的考量。

三、生活习性完全不同

汉朝与匈奴的生活习性完全不同,汉朝是农耕民族,有固定的居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粮食,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一生跟随水草丰盛而到处游走,从来牲畜业、狩猎与抢劫维持生活。

匈奴是游牧民族

汉朝是尊重老人、爱护幼孩,匈奴是尊重青壮年男子,看不起老人,吃的东西都是让青壮年男子先吃,吃剩下的才给老人吃,汉朝是一夫一妻一妾制,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守寡,匈奴是父亲去世,儿子就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后母作为妻子,兄弟去世,活着的兄弟就全都娶已故兄弟的妻子为妻。

汉朝人是有名有姓还有字,并且对于皇帝的名字还要避讳,匈奴是没有姓,也没有字,还不用避讳,汉朝与匈奴在生活习性是有很大的不同,两个不同社会的人要生活在一起是很难的,汉朝和亲的公主很多都不能适应匈奴的生活,却被迫要接受匈奴的习性。

汉朝皇帝当然不会认同匈奴女子的生活习惯,哪怕是想到匈奴人的习俗,就会觉得不可接受,双方像两个平行世界,毫无共同点可言,所以汉朝皇帝也不会迎娶匈奴女子。

汉朝一直在和匈奴和亲,但汉朝的皇帝为何不娶匈奴人做老婆?

汉朝嫁了10多位公主给匈奴,可汉朝皇帝为何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

  和亲从来都是政治联姻,老少配,被乱点谱的情况多得很,男女双方真正产生了感情再联姻的只有弟史公主与龟兹王绛宾一对而已。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有汉一朝,嫁往匈奴一国的真假公主就有十多位,咱也不管这公主是谁生的,反正她是顶着大汉公主的头衔去的,代表的就是大汉王朝,但是作为“友好邻邦”,汉朝皇帝却没娶过一个匈奴公主,至少在明面上看不到。为什么?

  肯定不是因为丑,有味道,那是段子。其实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皇帝包括众位臣工,在思想上对匈奴的不乐意。

  汉朝初期的和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发生的呢?是刘邦不服匈奴,率大军和人家斗,结果差点被人包了饺子,好不容易用了个计才回来。回来是回来了,但是国力大降却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娄敬脑瓜子好用,脸皮也比较厚,他提议要稳住匈奴不让他们闹腾,单送东西不行,还得送个大公主去,给点嫁妆,给点咱大汉用不着的剩东西,他们没见过世面,会把公主当宝贝,以后公主生的儿子就是匈奴太子,匈奴王一辈子挣下的家业,最后转个弯,又变成了我们汉家人的,而且外孙会和外公亲,这么一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女子换来双方和平,最重要的是汉家生意天才多,反手一捞,把每年送去的又给挣回来了,多好。

  大公主当然舍不得给,刘邦耍了个计,随便找了个宫女,当作大公主给嫁过去了,两边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在匈奴人眼里,汉家人真傻,给女人还给钱财,随便用随便拿,一场大战都不需要,就达到目的,真傻。

  可是,真正傻的其实是匈奴人,一个女人一些钱物,就收买了一大群人,让他们丧失斗志,在安逸中变弱。等他们终于反应过来这是汉朝人的糖衣炮弹时,已经晚了,汉朝强大无比了。

  其实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就应该发现呢?那就是他们接收了汉朝的公主,但汉朝的皇帝,却从来不要他们的女人!

  为什么不要?他们也想不明白。汉朝皇帝和臣工们想得明白,因为和亲,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想结亲,之所以常常送,年年送,是因为实力还不够,等到实力够了,就狠狠地开打,打到他们痛苦连天才行。

  不想娶。汉朝人压根就瞧不起他们,无论男女。匈奴人父子之间,亲朋之间,从来都是勇者为上,信奉的是丛林法则,什么对父母长辈要讲孝顺,那不是必备文明。父亲死后,可以把他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继”,所谓“兄弟死,尽娶其妻妻之”而这样的习俗,在汉人眼中,简直和没有开化的动物无异。怎么让汉朝人接受?

  不能娶。退一步讲,匈奴女子来到汉朝,不用遵循他们匈奴的规矩,可是,她们化外之民,蛮夷之人,根本没有过多的礼仪可讲,一旦进宫混淆后宫体制,怎么处置?皇帝娶匈奴公主,臣民也娶,那岂不是要乱我大汉血统?为避免成为天下臣民的楷模,大家都不娶,就是最好了。何况,还根本不想娶呢,任你美如天仙,选择无视,最后还是不娶。(宛如清扬)

汉朝一直在和匈奴和亲,但汉朝的皇帝为何不娶匈奴人做老婆?

在春秋时期,一个四处流浪的公子叫重耳,他曾经娶了一个狄女为妻。

但是,他们的婚姻是有条件的,重耳毕竟是落难公子,而且仅仅是诸侯王的儿子。

当然,周天子也曾经与北狄通婚,周幽王的王后就是北边的游牧女子。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只要诸侯国打了胜仗,或者周天子有实力的时候,都曾经与北狄有过通婚的事儿。

奇怪的是,后来这种双向的通婚有了变化,以至于汉朝嫁了10多位公主给匈奴,匈奴人却舍不得送自己的公主给汉朝皇帝。

那么,为什么汉朝皇帝没有娶匈奴女人呢?真实原因何在?

主要还是这三个原因。

其一、匈奴比北狄更加强大,汉朝的开国皇帝打不赢他们,只能不定期地送一些美女和财宝到匈奴,以换取边疆的稳定

匈奴不同于北狄,它更加强大,到汉朝初期的时候,莫顿单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草原。

事实上,当年的匈奴人非常强大,开国皇帝刘邦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咱们想一想,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是最会打仗的,在带兵打仗这件事儿,皇帝一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既然开国皇帝都打不赢匈奴,所以汉朝初期的70年内,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不敢去招惹匈奴。

况且,汉朝送给匈奴女人,这是刘邦开国后的一个“国策”,只有匈奴王才有资格向汉朝要一些美女和财宝。

汉朝皇帝如果向匈奴要美女,那不是皇帝个人喜欢不喜欢匈奴女人的问题,而是会违背汉朝与匈奴的约定,这个是不可能的。

其二、匈奴的女人具有稀缺性,没有多余的,匈奴人爱自己的女人,她们要繁衍后代,不愿意外嫁

草原游牧部落,对女人的看法不同,他们认为女人是财富,不是负担,珍惜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且匈奴部落地广人稀,需要大量繁殖后代,否则匈奴的人口会越来越少,而且匈奴人的医药比较落后,能够顺利长大的女孩都是幸运儿。

如果直接获得一个十八岁的姑娘,那么匈奴人可以节约很多粮食和财富。

实话实说,现在一些农村地区结婚还要彩礼,天价彩礼几十万块钱呢?何况是古时候相对落后的匈奴人呢!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嫁一个公主,其实不止一个公主,一个公主嫁过去,还要陪嫁几十个汉族年轻女子。

所以,和亲对匈奴来说就是满足他们改变“地广人稀”的不利局面,女人是他们最稀奇的东西,比金银财宝更加重要。

匈奴人爱女人是有特殊原因的。

因为匈奴人少,匈奴女人更加少,如果匈奴贵族大量的占有年轻女子,那么匈奴部落繁衍后代就会出现困难了。

所以匈奴贵族就得想办法获得汉朝的女子,和亲是一种办法,出去抢劫也是一个办法,游牧部落就是如此。

其三、汉朝不缺女子,特别是汉朝初期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双方士兵伤亡惨重,失去很多男子,女子相对有点过剩了,汉朝皇帝一开始就不缺女人

楚汉相争,基本上是男人之间的战争,那个年代没有女兵,所以女子损失不多,除非屠城,否则女子们基本都能活下来。

汉朝初期,可以想象女子是有过剩的情况,所以汉朝皇帝没有必要去找匈奴女人。

况且汉族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一般女子都配不上皇帝,何况是文化比较落后的匈奴女子。

总之,在汉朝,美女不是稀奇的,也不是特别重要,物以稀为贵呀!所以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的卫青说:皇帝不爱惜自己的女人,所以才把公主送给匈奴人。

这也说明汉朝皇帝有足够多的选择,三宫六院,后妃的数量很多,如果再去索要匈奴女子,显得汉朝没有美女,会让匈奴王看不起大汉美女。

事实上,培养大家闺秀,这个汉朝的神秘艺术没有被匈奴人学会,培养美女就是汉朝的一门宫廷艺术,汉朝的假公主们出嫁前,都要接受皇宫的特殊培训,匈奴人就没有这种文化艺术,所以匈奴人培养不出汉朝皇帝喜欢的女子。

汉朝一直在和匈奴和亲,但汉朝的皇帝为何不娶匈奴人做老婆?

对这个问题有个叫“刘文伯”的人表示反对,他愤愤不平地说:俺曾祖母就是嫁给汉皇,并被立为皇后的匈奴女子,她生了三个皇子,老大曾经是太子,老二叫刘次卿,老三叫刘回卿,俺就是刘回卿的孙子。

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刘文伯向姥姥家求援。匈奴单于一听懵了:咱这么野蛮,想找一个冒青烟的坟头都找不到,啥时候出了一位大汉皇后?

刘文伯眼泪婆娑地讲述了一段隐藏于历史的秘闻:俺曾祖母是浑邪王的姐姐,元狩二年(前121年),浑邪王在霍去病的迎接下率部归汉,被汉武帝册封为漯阴侯,俺曾祖母随后入宫,不久被册立为皇后。多年后爆发巫蛊事件,俺曾祖母和太子都死于江充之手,刘次卿和刘回卿逃亡。再后来,霍去病迎刘次卿为帝,俺爷爷刘回卿拒绝回京,一直生活在安定郡……

匈奴单于一听大喜过望,咱这副德行竟然也沾了龙气。于是他当即发兵将刘文伯送到五原郡,并在那里拥立刘文伯为帝,时间是东汉建武元年。

估计有人已经对我扬起砖头了,砖下留人!这不是我胡编乱造,是《后汉书》上记录的真实故事,我也跟你们一样,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误以为拿错了书。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武帝生前有两位皇后,即陈阿娇和卫子夫,去世后又追封李夫人为“孝武皇后”,汉昭帝即位后又追封母亲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十八杆子也打不到一个匈奴女子身上。况且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他们以及他们的生母记载得清清楚楚,100%汉人血统。

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宣帝刘病已,咋就被刘次卿、刘文伯“碰瓷”了呢?

浑邪王降汗时至少也得四十岁了吧,他姐姐嫁给汉武帝?汉武帝啥时候口味变了?

总之这显然是个胡编滥造的故事,漏洞百出,这位“刘文伯”真名叫“卢芳”,一个江湖骗子而已。可他却真的靠这个蹩脚的故事骗了一众人等,居然当了十几年的皇帝,直到被光武帝刘秀消灭。

其实卢芳的这个谎言只能骗普通老百姓,但凡读书人都知道,汉朝的皇帝是不可能娶匈奴人的,更不可能立异族女子为皇后。

  • 一,华夏正统思想,对匈奴人居高临下的姿态使然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有“华夷之分”,长期以来,在汉民的思想中,夷狄就被视为野蛮的不开化族群。我们不能把这种思想简单粗暴地当作傲慢自大,它其实源于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和狩猎文明的碾压式优势。

这一点其实是汉匈的共识,匈奴虽然武力值爆表,但他们对汉地的入侵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需求——为了生存。当一个民族的需求还停留在最低层次时,无论它的外表有多强悍,其内心其实是自卑的。

这就是汉朝即便被欺负得靠送女人求安宁,也高傲地以“赐婚”自居,匈奴即便所向披靡,也甘心做“汉家外甥”的原因。

两个地位不对等的民族,怎么可能形成政治联姻?即便所谓的“汉朝公主”,几百年来就没有一位真正的公主,都是宫女冒充的。在这种思想基础下,整个大汉民族都不会接纳汉皇娶匈奴女子。

  • 二,汉匈长期敌对,两汉对匈奴的基本政策使然

汉匈的关系虽然也有亲密无间的时候,比如呼韩邪单于时期,他数次到长安拜谒汉宣帝、汉元帝,自称汉家外甥,替大汉镇守边疆,但总的来说,汉匈之间战争多于和平,敌对多于和解。

两汉对匈奴的基本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韬光养晦、倾力打击、羁縻笼络。

从刘邦开国到汉武帝,西汉国力不强,只能对匈奴采取忍气吞声,以和亲与被动防守策略为主。

汉武帝、汉宣帝以及东汉明帝、章帝时期,对匈奴采取了高压的打击政策,尤其是汉武帝,他一改被动防守,第一次采取大纵深的主动出击,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

哪怕是汉匈和平的羁縻政策阶段,汉廷也一直拿匈奴当作敌对势力,而不是“一家人”。这个政策基础,决定了汉皇不具备娶匈奴女子的基础。

  • 三,两汉的民族关系,远没有达到唐宋的融合程度

汉皇娶异族女子始于南北朝那个特殊年代。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所谓汉皇,其家族本就是个民族融合的产物,比如隋朝的杨氏,唐朝的李氏,以及北周的宇文氏。

民族融合的结果就是,无论汉民还是草原民族,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华大地的主人,是一家人。尽管文化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以积极的姿态,不断融入这个大家庭。

两汉时期的汉匈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南北朝时期,已经演化为“国家内部的民族协调关系”,这种关系的演变,是人们接纳汉皇娶异族女子的历史条件。

  • 四,皇家婚姻是政治的延续,不会允许异族的介入

皇帝的婚姻从来就不是情爱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情爱是附属品。王朝是一个权力机构,政治平衡是维持稳定的最重要手段,皇帝的婚姻就是维持这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皇帝,还是朝中的政治势力,断然不会允许异族力量的介入。

两汉时期还流行外戚掌权,这种情况下,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匈奴,一旦参与到汉朝的政治生活中,对皇权的安全,以及朝政的决策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假如某位匈奴女子嫁给汉皇,还生下了皇子,甚至是太子,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参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就知道了,那时候,各诸侯国的流亡公子,在外家的干预下推翻现政权的例子比比皆是。再看看这位冒牌货“刘文伯”的破坏力,还不足以为戒吗?

因此,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根本不具备任何可能性,卢芳这样的闹剧,也只能在汉匈边境,天下大乱的年代才会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