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纠正一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北宋。表面上,作为城下之盟的“澶渊之盟”,是北宋的“屈辱”,然而事实呢?和约签订以后,双方结交为“兄弟之国”,辽奉宋为兄长。宋朝每年向辽赏赐岁币,而辽归还燕云十六州的部分领土。
表面上看不出所以然,《澶渊之盟》的背后呢?双方缔结和约后维持了长达百年的总体和平局面,边境不闻兵戈。
虽然宋朝要给辽大量岁币,历史课本中说这极大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但是,相对于北宋每年巨额的财政收入而言(北宋每年财政收入大约在7000万两左右,岁币每年30万两)根本是九牛一毛,相反,如果双方动武,宋朝每年至少需要花费4500万到5000万两的巨额投入。而且面对骑兵为主的辽,没有放牧场的宋并没什么作战优势。此外,由于双方握手言和并且开放边境的榷场进行互市贸易,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宋朝的契丹,每年不得不从宋朝购买大量的茶叶、粮食、布匹等,大量的白银、矿产与马匹进入了宋朝,财富源源不断涌入宋朝国库。
北宋是后来的金所灭,相对于辽,宋朝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可想而知。
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首先要指出的宋辽澶渊之盟,而非宋金,至于谁是最大赢家,应该说站在那个角度。对于双方百姓来说,都是赢家。对于两国来说,北宋无疑则是输家。至此以后,北宋彻底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花钱买平安成为北宋的战略原则。大辽是最大赢家。
唐与突厥有渭水之盟,然而七年之后李世民灭了突厥。汉朝和匈奴有‘’和亲之约‘’。然七十年后匈奴覆灭。北宋建立时与辽国有澶渊之盟但终其一朝与大辽“和平友好”。最终两国都亡于金国之手。可以说,两国都亡于‘和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这两国太贴切了。之所以有人认为北宋虽然给予大辽岁币,但完全可以通过‘’贸易‘’赚回来,不吃亏。对比消耗巨大的军事成本简直太划算了。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不能这样算,北宋签订盟约属于被动,是城下之盟。属于受损害一方,实际上在北宋皇帝与国家核心阶层始终认为这是一个耻辱,要不然,宋真宗也不会去‘’封禅‘’了。
澶渊之盟的错误在于,两国的关平等了,过去中原正统王朝可是不认大辽的。现在则正式合法平等了,北宋为兄,但一百年多年以后都是儿子了。澶渊之盟前,北宋始终试图通过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成为真正的大一统王朝,由于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宋朝的努力终究功败垂成。而大辽强大的军事实力彻底的让北宋在信心和精神上丧失了进取心。宋朝通过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和平,但是却将“辽强宋弱”的战略状况一直保存了下来,最终造成了无穷的祸患。
而且此后北宋不在积极武备。文官彻底掌控军事力量,北宋的军事日益疲弊。再无进取之心。按照现代的看法,宋辽在谁都吃不掉谁的情况下,双方只能找到一个平衡的契合点,而这个平衡点正是双方多年打出来的也只能接受的结果,盟约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实质上这是一个平衡,双方能接受的最经济最合适的结果,但无疑最大失败者就是北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辽国,因为辽国投入最少而收获最大。
根据教科书的记载,《澶渊之盟》维护了双边稳定,北宋虽然每年需要交纳岁币但是通过榷场就可以成倍地赚回来,短期看是北宋每年失去了几十万岁币,但长远看是辽国给北宋打工。
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不过既然是兄弟之国,那么如果反过来,让辽国给北宋交纳岁币,北宋在榷场让辽国人赚钱行不行?
明明是自己战胜之后匪夷所思签订的城下之盟,在历史学家眼里反而成了促进民族融合的光辉案例,也是相当地匪夷所思。
我们看当时宋辽面对的内外形势,用今天的民族融合眼光来分析确实非常不妥,毕竟今天看当时宋辽都是我国境内的封建王朝,但是在当时辽就是真正的“外国”,拿着今天的概念往古代的民族上生搬硬套,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不明所以。
而静夜史认为《澶渊之盟》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
1、强化了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王朝就一直想要收回这片战略要地,因为这不仅是中原的外壳,也是重要的养马基地。但是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方面是彻底歇菜了。
燕云十六州作为辽国进入中原的窗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燕云十六州,辽国逐渐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成为横亘北方的强大二元制帝国。
《澶渊之盟》的实质,是基于幽云十六州的现状而签订的一个交易!什么意思?由于后周世宗先期的北伐,失去的幽云十六州被夺回了两州,而这两州每年贡献的赋税,大概是30万钱。我们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的岁币数量,刚好也是30万,是不是很有意思?
所以这个条约的实质是:拿后周柴荣收回来的二州赋税,来换取辽国放弃幽云十六州中被夺回的两州土地!
而条约一经签订,北宋就失去了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理由,而《澶渊之盟》完成了燕云十六州由归属未定到被北宋确认的历史进程。
2、加重了北宋的国防压力
按理说澶渊之盟的签订,就意味着宋辽之间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双方再也不用担心被对方侵略了,可谓皆大欢喜,事实上,宋辽边境也确实实现了和平,所谓“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但是北宋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当然不可以,虽然北宋在经济实力上远超辽国,但是在军事实力上却经常被辽国吊打,《澶渊之盟》的签订,虽说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但北宋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说难听点,如果辽国不要脸地撕毁协议再次发动对宋战争,北宋只能被动挨打而不能做出有效克制辽国的对策。
靠一纸条约是保证不了国家和平的,所以虽说条约签订,北宋却并没有放弃军备,根据记载,北宋在宋辽边境西段,修建长城等一系列防御工事,在河北平原地区大量种植柳树以防备辽国骑兵的突袭,而在宋辽边境东段,北宋则利用黄河不断开凿人工河渠,构成阻碍辽国南下的河网。
谁说《澶渊之盟》给北宋减少军费开支的,我们都知道,农耕文明一旦转入被动防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对敌作战的主动性。敌人可以从任何一点随时发起进攻,而北宋却不得不常年维系着庞大臃肿的防御体系,不敢懈怠,明朝的长城也是一个道理。
而更要命的是,辽国作为主动的一方,虽然不在宋辽边境搞事,但是条约没说它不可以支持西夏对抗北宋。西夏的崛起,背后一直闪现着辽国的影子,这让北宋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疲于奔命。
3、北宋放弃了大一统的计划
《澶渊之盟》的签订不仅仅是两国实现了和平,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北宋彻底放弃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正式承认了辽国的合法性。
北宋建立之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 为了避免北宋成为五代十国后有一个短命王朝,赵匡胤进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终于将北宋的战斗力彻底阉割。
其实赵匡胤时代也还可以,毕竟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所以宋军战斗力还勉强可以,这一点从北宋扫平南方诸国就能看出来。但是到了赵光义这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虽然赵光义也有统一中原,重建大一统政权的雄心壮志,但是无奈文官出身的赵光义实在不是打仗的料,两次北伐辽国失败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恐辽症。
这种恐辽心态很顺利地延续到了后代身上。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上下长舒一口气,毕竟短期内不用担心辽国入侵了。但北宋彻底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没有燕云十六州就不是完整统一的中原,而和辽国约为兄弟之国则等于承认辽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北宋再也不是唯一的中原正统。
这不仅让北宋尴尬,也让后世修史的史学家无语。因为和辽国分享正统,辽国很自然地成为藩贡体系的中心之一,北方周边各政权都认辽国为宗主,今日俄语中的“中国”依然是“契丹”。
最后,关于宋辽榷场的事,虽然可以成倍地把钱赚回来,但是有钱的北宋买不来辽国的优良马匹,而和辽国打仗时不能没有战马!最要命的是,你可以成倍赚回去,但是辽国可以趁火打劫要求增币,比如“重熙增币”,明目张胆地抢你,你能怎么办?
所以,辽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都是赢家。
首先,澶渊之盟是宋辽,宋金是绍兴议和。
对于辽国来说,澶渊之盟简直就是解决国内矛盾的大福利。原本辽国内部是契丹贵族说的算,后来国内的汉官地位提高,与契丹贵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矛盾。萧太后辅政期间,为了提高辽国国力,大力任用汉官,这引起了契丹贵族的不满。所以争宋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领土,因为辽国也清楚,自己没有实力吃掉大宋。所以争宋的意义在于赢了就可以安抚契丹贵族。输了,损兵折将,契丹贵族权势下降,有利于集中皇权。本来辽国大帅萧揽达被床子弩击毙后,辽军士气大败,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此时宋军提议议和,对于辽军来说也可以松口气了,因为终究是辽军的胜率高些,所以在提要求上也十分硬气,因为辽国生产力低下,所以叫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最后只是抬价到了寇准定的三十万,这笔钱对于宋朝来说,虽然不光彩,但是真的不算什么。有了这笔钱,辽国皇室就可以安抚住贵族,北方游牧帝国为啥要打仗,如果没有特别伟大的理想,也就是想抢个钱花花。
对于宋朝来说,宋军此时的战斗力已经掉下来了,虽然凭借皇帝的亲征,宋军开始反转了战局,但是要想彻底击败辽国,还是不可能的。寇准当初要求皇帝亲征,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议和。所以当辽国同意议和之后,宋朝上下也是送了一口气。至于后来的贸易优势,也是宋朝没有意料到的,说什么利用贸易战来稳住辽国,这不太现实,宋朝君臣应该还没有这么细致的研究过中国南北货币流通的相关经济学。但是这种货币流通是确实存在的,辽国人拿了钱就要买东西,南方的经济在北宋已经超过了北方。有很多绸缎之类的奢侈品也只有宋朝才有,因此辽国要买就必须从宋朝购买,所以等于南方的钱间接流入华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货币流通链。
所以两国都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因此都是赢家。
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纠正一下,签订澶渊之盟的是宋辽。许多人认为澶渊之盟的赢家是宋,实际上是辽,同时也造成了“弱宋”的诞生,而最终获利的是金。
北宋缺银,一年也产出不了30万两白银,但需要每年向辽进贡白银10万两,那都是割肉!
宋仁宗皇祐年间,年产白银21万9829两,这是北宋白银的高产期;宋神宗元丰年间,产银21万5385两,比皇祐年少了4000多两,这还是王安石变法期间全国挖矿的产量。
从以上数据就可以想象,景德元年的白银产量到底有多少了。这也能理解宋使赴辽营谈判前,寇准的底线为什么是30万两白银了。
即使把国内产银全部给了,宋还能从海外贸易中获取补足剩下的10万两。
但当时的宋,最大的硬通货是铜钱,海外贸易不一定能流入白银,可能还是铜钱。
所以一旦和辽谈判后是进贡白银百万两,那就有可能真的要了宋的命。当然有人说,白银不足就用铜钱代替,我只能说你们不懂古代的政治。
澶渊之盟写得清清楚楚,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如果宋擅自更改条款,用其他代替白银,就会失去了国家信誉。
一旦没有了信誉,又有哪个外商还愿意来和你贸易?
如果说宋可以通过和辽的榷场回流白银,这也是一件棘手的事。
你和辽国人做生意,作为买主你可以压价,难道对方就不会抬价?通过高价买回辽国的牛羊用来涮火锅,这笔帐到底值不值。
即使是政治地位,宋也低人一等。
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帝,但要清楚的是,辽国的真正当家人不是辽皇耶律隆绪,而是萧太后。
也就是说,宋朝最高统治者宋真宗赵恒,还得老老实实的叫人家辽国最高统治者一声“妈”,这种认干妈买和平的牺牲确实了不起。
澶渊之盟对宋辽的长远影响。盟约签订后,宋真宗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念,后继之君的念想也冲淡了很多。
战争的阴云不再时刻笼罩在宋辽边境上空,使得大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代,军备松懈,兵力荒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对抗西夏),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全部报废。
朝堂之上,武将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被踢出了权力中心,文官掌握了军事话语权,最终发生了“庆历增币”。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国乘宋和西夏交战之际,突然陈兵宋境要求割土。
被西夏弄得焦头烂额的宋二哥,在文官的瞎折腾下,不得不给辽大哥增加岁币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荒废军备的后果就是,公元1125年,强大的大辽被后起之秀金国灭国,宗室耶律大石逃亡西域建立了西辽。
公元1127年,金国兵破开封,掠走了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两千多宗室皇族和百官,留下了靖康耻的屈辱。
赵九王爷一路南逃,在担惊受怕中重新拉起了宋旗,最后和金国签订条约称臣、纳岁币,将中原上国的地位让了出去,可叹!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北宋初年曾与辽国战争不断,自从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才结束了战争模式,之后两国开始和平发展,那么两者谁从澶渊之盟获利,算是该盟约的赢家呢?
澶渊之盟签订于1005年1月(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宋朝时为宋真宗主政,辽朝为萧太后和辽圣宗,该和约规定之后宋辽相约为兄弟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长,宋朝每年给辽国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双方以白沟河(在今河北省保定)为界,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因签订的地点澶州(今河南濮阳)在当时称澶渊郡,故史称此盟约为“澶渊之盟”。
从澶渊之盟的签订来看,宋朝好像吃亏了,因为宋朝每年要给辽国岁币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朝来说仿佛是一个屈辱的条约,辽朝才是这一条约的赢家,但其实宋朝从这一条约中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首先是辽朝实际上在领土上做出了让步,比如辽朝当时已经攻打到河南濮阳地区,但是澶渊之盟的签订却规定双方的领土分界线是河北保定地区的白沟河,这说明宋朝在这个条约之后又获取大片领土,不必再动用军事力量去夺取,单就这片土地上获取的税收,应该基本上就超过十万两银子和20万匹绢了。
不过这条约也从两国的法定意义上规定燕云地区归了辽国,使得从此之后中原政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失去了对燕云地区的领土和管辖权,直到明朝才收复,但是当时的宋朝,真能把燕云地区收复回来吗?其实可能性并不大,当时的辽国正处于兴盛时期,宋朝的对辽战争基本上没有占过多大便宜,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双方再打个几十年,很可能都没个结果。
但是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双方从此都有了和平发展的局面,这对双方来说才是最大的利好,条约签订之后,两国都节约了军费开支,但是在政治和外交上展开对话,经济的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和平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使得宋朝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在之后的100多年间,两国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这更是两国百姓最大的福祉,所以对双方来说,实际上都是这一条约的赢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