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存在感?
作为中国大一统王朝之一的晋朝(西晋,东晋属于六朝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一,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存在感。如果单从影视作品角度来说晋朝没有存在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今清宫剧盛行,连明朝、宋朝的电视剧都不是太多。唐朝的电视剧也基本集中在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等少数人物身上。
司马炎篡魏,正式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再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然而八王之乱后,北方蛮族南下“五胡乱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之后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晋朝国力衰微,世家门阀垄断权利,内忧外患不断,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的建树都不大。更可怕的是因为八王之乱引来蛮族入侵,造成了巨大破坏。尤其是东晋的建立,开创了大一统王朝被迫割据偏安的先例,成为“屈辱”的代名词。
与晋朝之前兴盛的汉朝、波谲云诡尔虞我诈的三国,以及后来的隋唐相比,晋朝的确是没什么存在感。不过晋朝的屈辱血泪史,却从另一方面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民族融合。儒释道三教合流加速融合。三省六部制也开始出现雏形,而晋朝最大成就还是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晋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存在感?
作为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两个乱世的王朝,晋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的确很低,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存在时间过短,晋国立国时间虽然不短,但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时间实在太短;二是皇帝存在感太低,虽然皇帝不少,但大多为乱世之傀儡,实在没啥存在感;三是成就实在太少,相较于其他历史王朝,晋朝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少的可怜。
△西晋
存在时间太短,前后两个时期太有名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从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开始,一直到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为止,两晋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五年,按理来说也不算是个短命王朝了,但其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时间,却实在有些短。
△晋武帝司马炎
266年司马炎虽然已经建立晋朝,但知道280年灭掉吴国之后,天下才算真正进入了大一统时期。而短暂的数十年之后,西晋便在316年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灭,此后的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只能算是割据政权。满打满算,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也仅有36年而已。
△三国的存在感显然要比晋朝高
而在晋朝之前,三国时期不仅英雄人物辈出,且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原因,显然要更为人所熟知一些。而在西晋之后,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又是一个乱世,不论是汉人遭遇的悲惨命运,亦或是此起彼伏的各种战争,相较于平淡无奇的西晋,这一时期同样被人所熟知。而被两个乱世夹在中间的西晋,存在感自然就低了很多。
皇帝存在感太低,大多为傀儡两晋一共有着十五位皇帝,其中西晋五位、东晋十位,然而这些皇帝当中除了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傻子皇帝司马衷和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之外,试问还有哪位能让我们记住?
△晋惠帝司马衷
西晋时期,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无疑是最为出名的一个,正是他结束了三国乱世,重新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自他之后,晋惠帝司马衷完全就是低能皇帝,正是在他在位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天下再度陷入大乱之中,而这期间的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要么是傀儡皇帝,要么就是“八王”混战期间的短命皇帝,实在没啥存在感。
△八王之乱
时间到了东晋,除了开国皇帝司马睿之外,其他的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和司马德宗等九位皇帝之中,恐怕也就司马德宗还能被人所熟知吧,而这也是因为其被刘裕篡权所致。而且,东晋的皇帝大多只是傀儡,大权基本全部掌握在士族门阀手中。
△晋元帝司马睿
此外,两晋国祚一共不过一百五十五年,却先后历经十五帝,平均每十年换一个皇帝,皇帝哪里还有什么存在感。
成就实在太少,很难被人记住纵观中国历史,短命王朝其实也并不少,然而无论是秦朝、隋朝,哪怕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存在感都要比晋朝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几个王朝国祚虽短,但作为却并不少,故而能被后世所熟记。而反观晋朝,能够拿得出手的作为实在不多。
△“五胡乱华”等全是反面教材
整个两晋,真正的作为恐怕就是统一三国和淝水之战了吧,至于“贾后乱政”、“八王之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等事件,虽然也足够出名,但却全是反面教材。
正因为没有什么能够被人们所熟知的作为,才使得晋朝的存在感实在低的可怜。
晋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存在感?
首先解释一个概念,什么是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是主体本身具有某种特质,进而对客体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你很特殊而且引人关注。或者说:你是个美女,所以引众人回头。
因此,存在感,就需要有两个要件,而且缺一不可:一个是主体具有某种特性;一个是客体被这种特性所吸引。再聚焦一下,就是两个字,即“信息”。你能释放信息,并能吸引客体去关注、去理解和去学习。
然后,据此解释来分析晋朝,它只能也必须存在感低。
01.魏晋南北朝,夹在曹魏与南北朝之间,两晋还能有何特性?三国,主要是曹魏,特性鲜明。那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
两晋,主要是西晋,其所拥有的特性;三国和曹魏全都有。而西晋所没有的特性;三国和曹魏也都有。
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水准,甚至是文学风流,西晋就是全盘继承了曹魏,兼收了一下东吴和蜀汉。
比如魏晋风骨,也称建安风骨,加个晋字,就是多余。其代表人物,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在西晋开国之前就已经死了。西晋只是延续了下来,却延续得没啥创新。西晋50年,就没有培养出什么代表人物,能与曹魏时代的人物比拼一下。
之后,就是南北朝。这是一个大分裂和大融合的时代。南北朝特性十足,释放了满满的信息量。所以,两晋,主要是东晋,有的特性;南北朝全都有。而东晋所有没有的特性,南北朝也全有。
比如胡人称雄,胡人在西晋时候内迁做大,在十六国时期纷纷建国,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就统一了北方。比如豪族政治,从汉末就有,到了曹魏走向制度化,到了两晋被八王内乱和五胡乱华折腾了一番,到了南北朝时期仍旧一直延续。
三国和曹魏释放了满满的信息量,南北朝则释放了天文数字的信息量。所以,夹在这两座大山之间的西晋,还能有什么特性可言?
西晋在公元280年灭东吴,东晋在公元317年建立,总共不到40年的统一时间。这就是西晋的统一特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西晋统一只是暂时,自三国以来的大分裂仍旧是主旋律。所以,统一了的西晋,也没能展现出什么个性十足。
02.晋朝或两晋,并不是什么美女,所以自然无人回头、无人关注秦帝国二世而亡,但是在秦始皇和秦二世之间却爆发了天量的信息。大秦帝国个性十足。统一就是第一个特性,因为结束了春秋和战国的百年混乱。然后,北却匈奴、南服百越,拓展了传统帝国的统治极限。再后,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驰道直道以及修万里长城,大秦帝国平地起高楼,做了太多开创性的事业。
但是,两晋呢?特别是统一了的西晋。除了晋武帝的风流韵事、石崇王恺比富以及精英们的空谈玄学,西晋就真得没啥可供后世继承和借鉴的东西了。
所以,西晋不是美女。
西晋不仅不是美女,而且还把自己妆点得特别丑。小冰河期确实来了、胡人也的确内迁了,北方胡人有南下的欲望。但是,在西晋以前,中原收拾胡人,从来就没怂过。也就是在八王之乱以后,五胡才开始乱华,而且乱得一塌糊涂。好好的中原山河,留给了胡人,而统治精英却没有一点骨气,只能衣冠南渡。
当然,还有东晋,东晋就更不是什么肤白貌美了,而且更丑。士族当轴的时候,东晋是士族的天下,皇帝和朝廷就那么回事,可有可无。士族不当轴的时候,晋孝武帝本来可以一展宏图,结果却被张贵人用被子闷死了。起因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一句戏言,说自己要宠幸年轻俏娇娃,暗损宠妃张贵人太老了。然后,张贵人就把东晋皇帝给弄死了。更吊诡的事,等新皇帝继位,张贵人竟然啥事没有。这就是东晋的时代政治。后世王朝别说从中汲取什么经验,就是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都难。因为这伙人的水准太低。
03.两晋勾不起后人的兴趣,你看不到什么意义读历史、学历史,这太严肃。咱们就是抱着一种寻找奇闻乐事的心态来玩历史。就是这种心态,你都不想搭理晋朝。
暴虐荒淫的君主,五胡十国的胡人君主以及南北朝的青春期小皇帝,比两晋不知道邪乎多少。
大开大合的战争,三国乱世以及南北朝的南北较量和东西较量,不知道要比两晋精彩多少。
英雄主义的故事,西晋还能知道一个名将杜预,东晋也就一个闻鸡起舞的祖逖,但是之前的三国和之后的南北朝则是数不胜数。
所以,两晋不仅释放的信息太少,也就是特性太一般,而且即便释放出信息,也没人愿意搭理它。因为它的特性不鲜明,信息不显耀。
历史真实是钢筋混凝土,历史意义是建立起来的宏伟大厦。我们所接收到的历史总是有意义的历史。或者说只有具备历史意义的历史真实,才让我们“夜读春秋”。但是,两晋提供了什么历史意义?它所能提供的历史意义,三国和南北朝全都有,而且非常深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让你有一种轮回的感悟。中原与草原的博弈,中华民族在战争与和平中融合,这里面不仅有感悟而且有智慧。但这是南北朝。所以,什么情怀、什么感悟、什么智慧,全可以跟两晋没关系。把两晋从中国历史中拿去,让三国和曹魏直接接续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你都感觉不到有什么突兀和违和。
晋朝,没有特性。即便有,之前的三国和曹魏、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不仅包含了它的全部特性,而且比它更深刻。
晋朝,也吸引不到关注。没有多少情怀激荡的故事,也没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关键是这个时代是一堆丑陋的砖头搭建了一座毫无意义的大厦。
一群司马家的傻皇帝、一众堕落的豪门士族、一场又一场八王之乱般地蠢操作,对于晋朝,我们还能说点儿什么。要是从他们的失败和教训中去总结和汲取高阶智识,你需要把你的智商水准拉到很低。所以,既然我们都是一群自视甚高的碌碌凡人,那我们还是到别的时代寻找高阶智识吧。
晋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存在感?
晋朝本是继秦、汉之后完全统一九州的新兴王朝,也是三国历史最终的结局,然而紧靠三国历史的晋朝,在人们心中也总是存在感不强,我想,这大概要归于下面两个原因。
一.得国不正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有一种非常讲究正统的浓烈意识,我们看看在晋朝以前,大禹儿子启因为他父亲治水的功劳而建立夏朝,是有民心基础的。后来夏桀残暴,商朝取而代之,也是顺乎民意。商朝末期纣王残暴,于是周朝取而代之,又是妥妥的政治正确。
秦朝从弱小崛起,一步步灭六国兼并天下,建立一种中央集权的新秩序,具有无比非凡的进步意义,大家也都心服。秦末动乱,项羽开历史倒车,最后被汉朝取代,也是得国正当。西汉灭亡后,王莽搞得天下大乱,人心思汉,位面之子兼大魔导师刘秀光复日月,建立东汉。
但是到了晋朝这里,皇位就变得不正当起来了,晋朝是靠着司马懿的发迹,掌握军权发动政变,架空了曹魏,最后在步步恐吓紧逼乃至弑主之下,迫使曹魏让出了最高统治权,这才建立的晋朝,可以说这个王朝从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黑暗阴谋的血,是靠不正当的手段摘取了本属曹魏的果实,因此历来都不怎么受知识分子的待见,因此才有了竹林七贤那样明明身怀大才,却一心避世的人。
当然,有朋友会说,这种靠架空皇室欺负孤寡而改朝换代的事从曹操开始就在做了,话是如此说没错,曹操也的确因为这个事被世人骂到现在。不过曹操跟司马氏的区别还是有的,曹操是在军阀混战、汉室名存实亡的时代,一步一个脚印,一块地盘一块地盘自己打下来的,他的地位不是靠阴谋政变而是靠实力争取来的,而司马氏则是在曹魏统治稳定之下,趁人不备突然背后一刀,攫取了权位。到后来还发生了弑主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开了后面朝代阴谋杀人恶劣夺权的风气,中国早先的理想主义政治模式算是被晋朝玩废了。
二.国史悲剧按说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也大有人在,关键在于后来的统治是否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像唐朝,开国正当性也受到一定质疑,唐太宗上位也是有悖伦理,但是唐朝后来的繁荣兴盛与强大,足以抵消这一切,反而让人觉得“还好李世民成功上位了”,是的,我们对一个朝代的评价,除了政治合法性之外,主要还是看它的成就如何。
然而很不幸的是,晋朝且不说比不上盛唐吧,就是比晚唐估计都烂,晋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验证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八个字的大一统王朝,也是第一个丢失半壁江山被逼到南方苟活图存的大一统王朝,真的很难让人想象,几十年前分裂的三国时代,尚且能保持对外威慑力,怎么统一之后反而成这种样子?或许曹魏、蜀汉、东吴随便哪个统一了,都不会烂成这样。
总之,晋朝的时代发生了一些客观上的历史进步,但更多的是悲剧.......具体我就不谈了,大家都明白,总之传统华夏地区遭到了有史以来的沉痛打击,不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严重挫伤了中原人的精气神,甚至有被灭族的危险,并且开启了长达近三百年的乱世,也由此成为许多人不愿提及的一段历史,既然大家都不怎么说起,因此这段历史普及度就更低了。
晋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存在感?
首先,晋朝存在时间短,大一统时间短,其次,晋朝的政治制度不为后世所喜,晋朝就是世家大族统治,皇帝仅为世家傀儡,皇权最弱,这样的朝代后世皇家不喜欢,自然很少提,而五胡乱华是整个汉族之殇,更不为读书人喜欢,而后随着世家贵族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官员们也不愿意提起这样一个朝代,唯恐被皇帝认为有二心,后来随着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胡字更是成为忌讳,五胡乱华则不被统治者所喜,皇帝不愿意提,官员不愿意提,世家不愿意提,读书人也不愿意提,而平民百姓就更不会想这么远,自然存在感就差,提起这一百五十年都匆匆一笔带过,唯恐那句话犯了忌讳一命呜呼。
晋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存在感?
因为晋朝统一稳定的时间短,因为晋朝没有有名的君王。
晋朝建国是在266年,但实际统一天下是在280年,接着仅在11年后的291年,爆发了直至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接着1年后,又爆发为其5年的永嘉之祸,又在3年后西晋灭亡,皇室南迁建立东晋,进入东晋十六国大分裂的时期,最后在420年东晋灭亡,中国进入了百年更加混乱的的南北朝时期。
因此说晋朝大统一稳定的时期只有短短的11年,还不如短命的秦朝和隋朝,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加上晋朝无为之风盛行,能有什么存在感?
纵观中国从秦始皇开始有四百多位皇帝,明君雄主少说也有五六十人,可有一人是晋朝的?晋朝除了东西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和司马睿,就剩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憨子皇帝司马衷为人熟知,另外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是典型纨绔子弟,开局一手好牌,瞬间打成炸胡,人家开国皇帝都是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司马炎是能怎么腐败就怎么腐败,无聊到羊车巡幸,史评为“堪比桓灵”,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也是一个傀儡皇帝。
整个晋朝十五位皇帝,就这三个知名度,还一个昏庸,一个憨子,一个傀儡,你能让晋朝有什么存在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